今天带孩子去公园,无意间发现腊梅已竞相盛放,挂满枝头。南方的冬天说不上萧瑟,但绿叶也不像夏天那么纯正,夹杂些微黄,这粉红的腊梅点缀其中,便泛出无限生机,让人闻到了春天的气息。<div>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梅松竹为“岁寒三友”,我们崇尚梅花的风骨,颂扬梅花的品格。无数文人墨客视赏梅为一件雅事,咏梅的诗篇也是流传千古。</div><div> 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想来”。“梅花”具有某种精神的象征,梅花不惧严寒,洁白无暇,傲然独放,品格高尚,生命力顽强。内在也有一种治愈的味道。</div><div> 黄檗禅师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万人传唱。“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唯美柔软,但仍品格高洁。而我最喜欢的是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桥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花傲寒开放,美丽、积极,同时也对春天充满信心,坚韧不拔。</div><div> 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人们如此喜欢梅花,是因为梅花已经不单单是一种花的存在,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文人中在赏梅时往往反观自身,或自勉、或安慰、或鼓励。所以,梅花之美,已经不仅仅是粉色的几个花瓣,满树的争奇斗艳,而是在凛冽的寒风中依然昂扬的身姿,在白雪中依然绽放的傲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