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散文:</p><p class="ql-block"> 牛年说牛</p><p class="ql-block"> 文/楚国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故乡湘潭县郭家桥位于湘江支流之一的涓水河畔,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是湘潭县著名的鱼米之乡!每每回到故乡,喜欢流连于田野村舍,和儿时的玩伴聊聊农事。</p><p class="ql-block"> 两把镰刀尖打尖,两把蒲扇扇两边,四把铁锤前后打,一把扫帚扫两边。(打一动物) 大家能猜出这个谜语吗?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牛,这个谜语的谜面把牛的特征写了出来,“两把镰刀尖打尖,”指牛的两个角,“两把蒲扇扇两边,”之牛的两只耳朵,“四把铁锤前后打,”形容牛的四条腿脚,“一把扫帚扫两边。”比喻牛的尾巴。牛身躯庞大,浑身长着浓密的毛,长着两只温和的大眼睛,翘着两只弯弯的角,甩动着一条浅褐色的长尾巴,有着四只粗壮的脚。还有一个谜语写得也很好。全身是宝,好吃青草,一生勤劳,从不骄傲。 这个谜语则说出了牛的生活习性、美好品格和它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随着生产力水平也不断提高,农业耕作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牛反而慢慢被边沿化,它对农业家庭的作用越来越小了,养牛的家庭就越来越少了,到如今,偶尔回农村也难觅牛的踪迹。养牛,看牛,有可能会被历史洪流淹没,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了。特别是00后,那些出生在城的小孩,对牛的印象,只能够从一些图文资料,或者养殖场、动物去寻觅了。到今天,牛肉和与牛相关的食品已成为寻常百姓餐桌的美食了。牛作为五千年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亲历了社会文明与经济的发展变迁,在慢慢被劳动力边沿化之后,又化身成高营养价值食物,依然默默地为普罗大众奉献自身价值。真正做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老牛精神。正是这种“牛”精神,深深烙在中国劳动人民的心里,才创造出“生生不息,永不止步”的发展壮举。让五千年的文明得以不断延续并发展。</p><p class="ql-block"> 春节前夕,回到家乡,乡亲们谈牛与牛年的话题又多了起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中,夜不能寐,索性爬起来,信笔涂鸦,记录下心中听思所感所悟!</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 牛承载着历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牛”,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化的牲畜,位居六畜之首,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经济社会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甚至古代还出台过关于牛的法律文件。这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秦国的“厩牛律”,说的是在每年的正、四、七和十月四个月,对各家养的牛从品相、健康程度等进行评比,奖优罚劣。随着朝代更替,人口增加,经济不断发展,作为粮食的最有力“制造者”,耕牛的地位与日俱增。</p><p class="ql-block"> 到了宋代,明文规定:凡故意杀牛者,一律判刑。就算老的不能耕作的牛也需要官府批文才允许杀,每逢皇帝大赦天下,杀人犯都可赦免,但私宰耕牛的犯人却不能释放。到了明代,皇帝更是通过政府出面,赠送耕牛给农民,鼓励农业生产。即使是九零年代,我们的邻村还出现过有人偷牛被判刑五年的真事。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古代农耕社会,牛的地位甚至可以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 中国“年”的概念,大约起始于新石器时代。当时我们的祖先以农林牧渔为生,所以“年”的初义来自农业。古书上有“年,谷熟也”的说法和“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的记载,因此推断当时的“年”一与人们从事的生产劳动有关,二和农作物生长成熟的周期紧密相连,三是把庆祝丰收的日子称为“过年”。</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前,我国一直沿用尧舜时代创制的农历——“干支纪年法”。具体讲,就是把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暨天干10个符号排六轮,地支12个符号排五轮,组成60干支周而复始排下去,从而形成民间所说的“六十化甲子”。干支历法能计“年”,也可计算一个人出生的年份与月、日、时,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合起来八个字可组成每个人的“生辰八字”。</p><p class="ql-block"> 以动物纪年的方法,最早流行于我国北方从事游牧狩猎活动的少数民族地区。清代考据学家赵翼在《陔馀丛考》中记述:“盖北狄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至汉时呼韩邪(单于)款塞入居五原,与齐民相杂,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由此可见,把干支记年法和动物纪年法吸收借鉴相溶合,新创立的“十二生肖”记时历法,最晚也形成于我国的汉代。</p><p class="ql-block"> “十二生肖”记时历法,就是把人们出生所占用的不同年份,按十二属相依次与十二地支搭配,组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戊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组排序表,每个人哪年出生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属相为之匹配。“牛”作为人类驯化最早的动物“朋友”,为何在“十二生肖中”位列次席,这与动物的习性与活动规律有关。我国古代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并以十二地支来标志。子时(0~2时),老鼠活动最频繁,“子”就与鼠搭配组成“子鼠”;丑时(3~4时),牛吃饱草肠胃“反臼”正忙着消化,所以“丑”就与牛搭配组成了“丑牛”。余下十组依法类推,就形成了“十二生肖”传承二千多年的排名次序。</p> <p class="ql-block"> 牛记录着乡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在农村,家家户户都务农,那时的生产水平又低,大多靠人工劳作,牛作为农耕生产力的一员,是非常受重视的。每个种田人家都会养牛,牛可拉犁、拉耙耕田地,又可拉车运粮、运物,母牛还能每年产一牛仔,卖了换钱当学费、补贴家用。</p><p class="ql-block"> 牛对农耕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物色看牛人选的时候,都是非常慎重的,青壮年人有力有气,需更多投入实际农田劳作中去,家里的爷爷奶奶、懂事较早的孩子就成了看牛的重要备选群体。那时,我们家成人少孩子多,我又是“满崽”,看牛的重任,自然而然的就落到我头上了。我年龄虽小,但干活不含糊。每天天蒙蒙亮就起床,拿着一柄长长的尿勺,到牛栏牵牛出门等(接)牛尿,经常要牵着牛转好几圈,才肯拉尿,接着,把接到的牛尿存在一个粪桶里存起来做肥。然后,铲牛屎,打扫牛栏卫生,把牛屎垃圾都堆在粪房发酵,以便日后用于耕种。完成了以上工作,便要赶着牛出去放了,边走边哼唱不知什么时候学到的童谣:“看牛仔,赶牛走得姑公门口过,食左姑公三啖禾,姑公闹(骂)我聋狗仔,我闹姑公冇老婆,有钱揾只威威(漂亮)噶……”</p><p class="ql-block"> 如果是一个人,我就把牛牵到田梗上去放,一只手牵着牛绳,全神贯注的看牛吃草,以提防牛抵不住诱惑,会甩头吃田梗两边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的作物。如果一帮小伙伴一起的话,就会将牛都牵到一个草好又开阔的地方,轮流留一个伙伴看牛,其他的一起玩各种游戏,每轮谁输谁去轮换看牛。在那个没有手机也没有网络的年代,倒也是别有一番乐趣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等牛吃得饱饱的,回栏前还得给它洗澡。直接牵到水塘边,它自己就会迫不及待的冲下塘去,畅游一番。有时候牛身过脏的话,我们还会抓起一把干草当刷子,自己也直接跳进水里,与牛共游,顺带把牛身擦洗的干干净净,让牛泡舒服了,才牵回栏。天热有蚊子,还要拿一把干草点燃,上面盖些早上从牛栏清出来的还湿的牛粪,熏出烟来,以驱赶蚊子,让牛可以睡个好觉!总之,对牛是极尽伺候,就差不跟牛睡一起了。</p><p class="ql-block"> “可是,你说的牛这么重要,为什么现在都没看到有人养牛,却是很多人吃牛肉呢?”女儿充满疑惑地问。</p><p class="ql-block"> “这个有很多因素在里面,对于我们来说,是暂时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土地耕作;对于社会而言,一是像我们家这样的家庭越来越多了,二是现在的农村耕作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不像以前那么的依赖牛力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吃的牛肉是大多都是养殖户批量养的肉牛,专供食品链的,不是耕牛,还有就是牛肉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味道浓郁,很多人都喜欢吃!”我回答说。</p><p class="ql-block"> “哦哦,好吧,我知道了……”</p><p class="ql-block"> 女儿似懂非懂的点点头,继续吃着早餐。而我却因为与女儿的对话,陷入对牛的思索……</p> <p class="ql-block"> 牛演绎着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牛在先民告别"刀耕火种"进入"有史以来"的文明社会过程中,助过一臂之力,人们遂称牛为"仁畜",甚至誉为"神牛",牛文化也随之产生。</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文化典籍中,牛有极高的象征意义。以乾、坤二卦统帅万事万物的《周易》中称"坤为牛",即牛是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即坤卦的象征物,因为"坤像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可见牛的资格与天同位。春秋时《礼记》上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只有在遇到国事争端,诸侯歃血为盟时,才割牛耳取血,每人尝一点牲血,由主盟人手执盛牛耳的珠盘,称之为"执牛耳"。</p><p class="ql-block"> 我国古代关于牛的传说很多。大禹治水的传说就与牛有关。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南面有座黄牛山,据说是有头神牛帮助大禹抵通三峡,后来,这头牛就化身为黄牛山。《庄子·养生主》篇中记载有"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是一位颇会宰牛的厨师,成语有"目无全牛"、"官止神行"等皆由此而来。关于牛的传说,最为精彩的当数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诗经·小雅·大东》中的牛郎、织女,还只是隔着银河的两颗冰冷的星星,到了汉代,人间的爱情生活演绎到了牵牛、织女星上。《古诗十九首》中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句。到南朝时,两星间的情愫更进了一步,郎女婚配了。南朝梁殷芸的《小说》有此情节。接下来"天帝怒,......但使一年一度相会"。当然,王母娘娘并没有彻底否定牛郎织女的婚姻,禁绝的只是仙俗之间的朝夕相处。清人许缵曾有"算来若不隔银河,怎见得相逢更好"的脱俗之见。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卷一中,有一则骂桑感槐的"骂牛"故事:董某要把一头瘸牛卖给屠夫,牛脱缰逃到董亡父坟地,长卧墓前,百般鞭打而不起。一位邻居老人来了,把牛骂个狗血喷头:骂它不该从河里救出那个该死的董父,让他多活十余年,害得他的儿女又买药、又置棺,还得每年扫墓......董某听后很是惭愧,再也没卖那头牛。</p><p class="ql-block"> 我国古代关于牛的艺术作品数不胜数。远古的岩画中即可见其踪影,线条稚拙却透出刚劲之气。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龙山文化陶质牛头,刻画简练,却神气活现。唐代韩所作的《五牛图》,可谓牛画精品,五头牛姿态各异,用笔厚朴舒缓,设色恬淡怡然,活力跃然纸上。过去民间的牛画,也有《春牛图》。画出了春牛耕耘的情景,引人入胜。现代画家徐悲鸿虽以画马见长,但他所素描的牛也颇精彩。他的《双牛》、《路旁牛》、《白牛》、《儿童和牛》之作虽然都是寥寥几笔,却画得十分传神。现代画家李可染对牛更有感情。他说:"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不厌写之。"他不仅画牛,把自己的画室还取名为"师牛堂",并在他的牛画中写道:"给予人者多,取与人者寡,其为牛乎!"著名画家、雕塑家韩美林的牛画、牛雕独具一格。广东画家刘启端以画牛闻名海内外,1997年(牛年)香港回归时他画一幅《百牛图》以示祝贺。</p><p class="ql-block"> 牛的艺术雕塑,古往今来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重庆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南崖西端,有一组巨型石雕--牧牛道场。这组宋代雕刻借用牧人驯牛的过程,以牛比心,以牧人喻作修行者,从初时的心猿意马,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已知出土文物中,有新石器时代安徽望江遗址出土的陶牛首,辽宁东沟县后洼遗址出土的石雕牛头;有陕西洋县出土的商代铜牛觥,牛的造型生动,纹饰精美绝伦;太原出土的北齐陶牛,牛角上挺,牛首昂立,鼻孔张大,脖弓腰下弯,四蹄分踏,显示了强悍的阳刚之美;还有西周中期陕西歧山县贺家村出土的铜牛尊;有汉代长沙河西出土十件陶牛,汉墓宁夏出土的夹牛,东汉墓甘肃武威出土的木牛、木车,东汉时河南偃师李家村出土的鎏金铜牛;有战国时期江苏武进淹城遗址出土的铜牛牺簋,战国后期陕西兴平豆马村出土的铜犀牛尊;有唐代河南洛阳出土的五件彩陶牛,甘肃秦安杨家沟一号唐墓出土的三彩牛,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为修建黄河蒲津桥铸造的8尊大铁牛,长3米多,最重的一头45000公斤,一方面作为地锚拉住桥上铁索,另一方面,古人认为"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于是以牛镇水安澜,其中的四尊铁牛已于1991年在山西永济出土。</p><p class="ql-block"> 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有关牛的文物和收藏品,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并将在牛年的收藏人心中成为最"牛"的欣赏品和收藏品。</p><p class="ql-block"> 古人诗词中对牛吟诵颇多,尤以力主抗金、后遭贬谪的南宋宰相李纲的《病牛》诗最著名。诗中写道:"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作者以病牛自况,寄情明志,虽然筋疲力尽,还想为众人温饱再耕些田,这是多么高尚的节操!</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人们就爱牛、敬牛,我国有些民族还形成了传统节日习俗。汉族中有"打春牛"之习,据史书载,自春秋战国时起,凡立春前一日,全国各地都在城南门,以统一的制式,用泥塑一具春牛,天子王公、平民百姓都必须来鞭打春牛求丰收,人神共乐。唐宋时形成"舞春牛"习俗,舞春牛活动逐步从娱神发展到娱人。贵州遵义、仁怀、镇宁一带的仡佬族,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敬牛王菩萨"、"祭牛王"活动,据说这天是牛的生日。壮族的"牛王节"又称"牛魂节"或"开秧节",时间不一,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这一天耕牛免除劳役,喂糯米饭,配甜酒、鸡蛋汤等。贵州榕江、东江一带的侗族在农历六月初六举办"洗牛节"。侗族中有这样一个传说:玉皇大帝见人间百姓终年劳累,不得温饱,便派牛魔王下凡传话,"赐人三天吃一顿饭肚子饱"。谁知牛魔王传成了"赐人一天吃三顿饭肚子还不饱"。牛魔王为自己的失误深感内疚,于是下凡变成耕牛,替人出苦力赎罪。由于牛卖力干活,家家获得丰收。人们出于对耕牛的感激,每年春耕后都为它洗尘,后相沿成俗。</p><p class="ql-block"> 牛对中国人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生产、习俗方面,更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塑造上。以牛为标,化牛入性,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牛文化及勤劳奉献的民族个性。</p> <p class="ql-block"> 牛蕴含着品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牛的勤劳、负重和无怨的高贵品质早已印在我的心中,我想这牛的高贵品质不正是当今时代,我们每一个奋斗者光辉形象的真实写照吗?!</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知道:孺子牛精神揭示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湘潭人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克服生活、生产上的种种困难,建设湖南乃至中南地区工业重镇的豪情壮志。</p><p class="ql-block"> 孺子牛精神特征就是今天需要的务实苦干,善于作为的作风,就是要以抓铁有痕和踏石留印的实劲,用心谋事,用心成事,把确定的目标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一件一项来落实,一环一节见实效。</p><p class="ql-block"> 拓荒牛在“拓荒”中发力,在“拓荒”中提升,在“拓荒”中打开局面。拓荒牛精神揭示了几代湘潭人,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湘潭人抢抓发展机遇,勇于开拓,在“一穷二白”的废墟上建起一座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拓荒牛精神特征正是当下需要的善于打开局面,敢于担当的作风和创新进取精神。今天的任何困难和过去相比都是小问题,因为解决困难的基础条件比过去强了很多倍。</p><p class="ql-block"> 比方说拥有的知识、信息、技术、环境等已今非昔比,因此,任何地区,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充满自信,不气馁,而是要勇于担当,让事物在问题的不断解决中向前向好发展。</p><p class="ql-block"> 对于任何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在知识上求“真”、能力上求“硬”,思维上求“新”,劲头上求“拼”,作风上求“实”。做到在困难面前,不避事,不推诿,不绕道,迎难而上,攻尖克难。</p><p class="ql-block"> 领墒牛就是根据墒情而不失时机的抢墒、保墒,保障种子在适宜的温度下发芽、生长、开花和结果。</p><p class="ql-block"> 领墒牛精神揭示了湘潭人在“六个湘潭”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精神。领墒牛精神特征也正是今天需要的与时俱进精神。</p><p class="ql-block"> 这些情怀、这种精神、这捧气魄、这份担当,不也正是我们这些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年人应具有的品质吗?!</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周围,活跃着许多有着牛的品格和秉性的人物,敢于开拓创新的“拓荒牛”,吃苦耐劳的“老黄牛”,认准真理而不退让的“老犟牛”,年轻而不畏困难艰险的“初生牛犊”……怎不令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我忘不了,邓稼先先生,他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他带着微笑、带着骄傲从核试验基地返回北京的家里时,核辐射的破坏已经使这位拓荒牛的身体处于最糟糕的地步!这是我们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啊。</p><p class="ql-block"> 我忘不了,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为摘掉中国“贫油国”的落后帽子,在大庆会战的艰难日子里,冒着严寒甚至零下几十度的情况下,没有机械他竟然自己最先跳到水泥池中当起了人工搅拌机!</p><p class="ql-block"> 我忘不了,中国女排的第一个五连冠。这“女排精神”一直是激励着自己努力奋发、干好工作,鼓舞着全国人民昂扬斗志的最好动力!</p><p class="ql-block"> 我也忘不了,庚子年疫情的严重。是我们的白衣战士毅然冲锋在前,他们不畏死亡,用自己的生命挽救患者的生命。这是一群冲锋的牛啊!还有我们社区的志愿者、我们一线的扶贫干部及我们各行各业的奋斗者、开拓者,在这一年里我们的每一个人都了不起啊!……</p><p class="ql-block"> 今天,日子已经到了庚子年的腊月二十六,走进辛丑牛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p><p class="ql-block"> 在说牛、赞牛的同时,我们需要更多更多这样的孺子牛、这样的拓荒牛和这样的领墒牛啊!</p><p class="ql-block"> 2021年正值牛年,让们以“三牛”精神鞭策、激励自己,以新的姿态昂然奋进在人生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