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61年于锦县</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董先生和陈老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4年,师范学生会主席的爸爸毕业后, 在锦县大凌河任教,同年毕业的母亲分配在义县大定堡中心小学工作,两年后母亲结婚也来锦县任教,双双劳模(他们俩从来不提劳模之事,我在书堆里看见奖状),可谓比翼双飞。1964年的正月,调到妈妈的老家义县大定堡南树林子完小。爸爸接的是五年级,在1965年的升初中毕业考试中,一举打破历年考中三两个的惯例,32人29人报考 ,17人榜上有名。没报考的三个必考上,一个牛玉茹是班级第一名的成绩生病了,一个是李凤玲 ,她是少先队大队长,因为成分高被拿下,因此受挫放弃求学了,还有一个女生没有报考。当年爸爸是大队辅导员,因为成分是地主免掉此职务。这17人,名次在考中的学生里,仅次于大定堡中心校和留龙沟中心校的(名次最前的是第十名)。算升学率 ,爸爸是居于榜首的,一时爸爸成了小有名气的人,从此“锦县转来个好老师”传为佳话,老百姓开始称他“董先生”。1966年升学率引起西部山区的轰动,全班32人,考上27个,且前三名的都是爸爸的学生(可惜这届学生得到考上的喜讯后,停课闹革命)。爸爸是语文善于指导作文,算术善于讲复杂应用题,表达能力强,对学生要求严格。爸爸的音体美也样样过硬,学生敬佩他的能力和师德。</p><p class="ql-block"> 妈妈文革前没教过毕业班,但一直是好办主任,她班级的学生年龄跨度总是最大:为进妈妈的班,大一岁的托一年, 小一岁的跃一年入学。她爱学生如自己的孩子,口碑一直不错。文革时期虽然分别被“发配”到条件更艰苦的上石场,下盘庄子,但是朴实的老百姓依然敬重父母。他们在近三十年(八十年代进城改行)的教育生涯里,一直呕心沥血,兢兢业业 ,踏踏实实,以一言一行谱写“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最美华章,不愧对人民教师的称号。他们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无数学生,那些德才兼备的桃李,在各行各业尽职尽责,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没有机会接触其它行业的学生,仅以在学校教过我的爸爸的学生,教过妹妹的妈妈的学生为例,说说爸爸和妈妈的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宋氏兄妹</b></p><p class="ql-block"> ——兄宋福安</p><p class="ql-block"> 宋福安,以优异成绩考上初中,初中一年级的五月下旬,轰轰烈烈的运动使他和全国学生命运一样,大学梦被抛向广阔天地 (代数还有三十多页,语文还有两课没讲),农活的繁重 ,报国无门的烦忧,使性格内向的他更加内敛。1969年暑假后被学校聘任为小学民办教师(每月只有五元钱津贴和同社员一样的工分),任一年级班主任,1970年任三年级班主任,就是我的班主任,算数的应用题讲得清楚明白,语文的朗读更是声情并茂,粉笔字写得漂亮。一年后学校需要年轻的音体美教师,他室外能上体育课, 在器材只有一个篮球的条件下,体育课里学生都能动起来;室内的美术,蜡笔画画得学生津津乐道;尤其是在没有系统教材的条件下,他边向爸爸请教乐理知识,边进行音乐课教学,在教我们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歌曲的同时,也教我们唱样板戏的唱段,《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样板戏的部分唱段,他都唱得字正腔圆,也激发了我们对戏曲的学习兴趣。妈妈曾问起爸爸:“福安的音乐课受欢迎 ,他是啥时候学会的呢?”爸爸欣慰地说:“我的学生,向我学习随时随地 ,他不但勤奋,悟性也强 ,乐理完全把握了。”爸爸的字写得漂亮,福安一有空就模仿练习,尤其是水笔字进步明显,过年的春联,乡亲们有的请他挥毫泼墨 ,还赞美“这字写得像董先生的”。有时爸爸在场,就一脸满意地鼓励:“真像”。到了七十年代末,“真像”已经不足赞美他的水笔字了,我妈妈高兴地议论:“福安的字笔走龙蛇,(可以点击链接《爸爸和他学生的书法》),比你写得活。”,爸爸毫不掩饰自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嘛”。学校的黑板报,他设计的内容知识面广,形式灵活,经常及时发表学生的范文,尤其是后来发表范文,他干脆用毛笔写在纸上挂在走廊里,那漂亮的粉笔字吸引着学生的目光,流利的毛笔字使学生啧啧称赞。其实 ,人们欣赏他汉字妙笔生“花”的同时,也目睹福安老师的勤奋敬业,他的踏实肯干,悉心专研,赢得好评,较早的由民办转为公办,又先后在南片的几所小学任校长,我同学(教育局副局长)和我说过:“这次下去检查,你老家宋校长的发言不错”。能受到局长的好评,水平不言而喻了。他这个校长,平易近人,谁家办丧事都需要写挽联,有的写悼词,他总是主动上门帮忙。福安老师,有爱心,有耐心 ,更有感恩之心,1999年正月,很少出门的他,专程来义县给老师祝寿(我们没通知任何人爸爸66),师生一见面,笑逐颜开,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师生的真挚友情,场面的温馨,让一旁的我感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03年清明节,我们把爸爸葬在树林子这块热土 ,福安(还有一些爸爸的学生和乡亲)闻讯赶到墓地,亲手帮他的恩师入土为安,那一锹锹黄土,把爸爸和他的亲人,他的好学生,他的乡亲,无奈地隔成两个世界,坟上黄土不断地加厚, 我们的眼泪不停地流 ,纵有万千不舍,无法留住忠诚老实的“董先生”。当我们安葬好爸爸后,妈妈坚决催促大家(八十多岁的乡亲也赶来了)抓紧离去,此刻,年过半百的福安,双膝跪在坟墓前硬硬的山坡地上,面色凝重地三叩头,那一幕令我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待续</p><p class="ql-block"> <a href="https://www.meipian.cn/3epvm87z?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font-size: 18px;">爸爸和他学生的书法</a></p> <p class="ql-block">宋福安的水笔字</p> <p class="ql-block">宋福安的钢笔字</p> <p class="ql-block">爸爸的水笔字</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锦县工作十年(1954.8—1964.2年),母亲在锦县工作八年</p><p class="ql-block">前排左一爸爸 后排右一妈妈</p> <p class="ql-block">在义县大定堡南树林子工作近20年(1964.2—1982年12)好动的我听说学校来摄影师了,就跑去看热闹。校长让爸爸把我抱过去,于是蹭个照</p> <p class="ql-block">后排左二是宋福安</p><p class="ql-block">这里六位民办教师,只有中排右一是老高中生不是爸爸的学生。其他五位,都是父母的学生。</p><p class="ql-block">当时公办民办教师各六位,另一位是驻校贫农代表</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妹 宋丽君</span></p><p class="ql-block"> 小于福安大哥一岁,身材窈窕的丽君姐,是1966年考上初中的,她是爸爸最得意的门生。她曾以十几岁孩子的心理问爸爸:“老师,我学习有我哥好吗(言下之意就是能考上中学吗)”?“还有一点差距。”那是爸爸怕她骄傲的善意谎言。“其实丽君比他哥哥毫不逊色”,这是爸爸对学生的评价。然而,轰轰烈烈的文革,校园没有往日的安宁,写大字报,读报纸成为红卫兵小将的好差事,有时也去生产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三年后得了高中毕业证书,含金量天知道。毕业生还乡务农顺理成章,在《我是农民好后代》的歌曲,唱响田野,唱遍广大农村的时代,她在生产队里干活是能手,捡棉花上秤称重,她总是第一(方言叫大炮)。能干的姐姐还能歌善舞,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里,她是活跃的青年,当公社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时,她和家族的侄女宋秀云同时被抽到公社去。公社的文艺队,是当初最好的成长环境,那里吹打弹拉唱,可谓人才济济。文艺节目也是形式多样,她珍惜长本领的机会,勤学苦练,从不叫苦,“一次跳着跳着,眼前冒亮星,之后就不知道了。”醒来后,队长很关心又心疼地提醒:“我们是要紧锣密鼓地练习,可是身体不好得请个假啊”。“农村长大的,没那么娇气”。凭着不娇气,她和秀云成了文艺队里的台柱子,在全公社巡回演出中,她主演的《红色娘子军》现代戏,手持大刀,舞姿矫健而轻盈,赢得观众喝彩,她唱的样板戏《光辉照儿永向前》有板有眼,更是掌声连连(秀云老旦扮演出色这里暂且不提)。她们的节目在县文艺汇演中,成绩卓越。文艺队一解散,她就被大队选拔为干部。大队工作常常是上传下达,还兼职大队播音工作,真是轻轻松松的“俏活”,在众人羡慕的情况下,她选择了民办教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年在芳华,踌躇满志,到学校任一年级的班主任,是我二妹妹的老师,教学 方法得当,教学态度认真。她教的拼音准确无误, 当初没有系统教材,方言的平翘舌不分,她一向校准读音;汉字的书写,教材上没有笔顺,她都是从书空到落在笔端,没有一个学生写字倒下笔。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 冬天的早晨,二妹妹不出被窝就背诵儿歌,用功到她忘记了,三妹妹能“提词儿”的程度,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满意在脸上。1974年的学习小靳庄热潮,每个班级都要演节目,她指导二年级小学生们,演出的节目,歌舞表演《红花献给税务》,受到公社教育组的赞赏。那是怎样的拼搏啊,冬天的晚饭后,她领着二妹妹和其他同学们,一小帮不满十岁的孩子踏着清冷月光,裹紧围巾,穿着厚厚棉衣,多数人没有手套,冒着寒风,去后山脚下的校园,没有暖气 ,没有生炉子的煤。在零下十几度的屋子里,反反复复地唱唱跳跳,却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5年,校文艺队组建,队长兼导演非她莫属,这是班主任工作之外的兼职,她不怕苦和累 ,利用放学后的时间组织学生演练。我是校队的成员,在她的组织和指导下,我们参加公社文艺汇演,有七个节目获奖,我至今还记得有我参与的样板戏表演《家住安源》,还有数来宝《大寨精神谱新篇》(润时和孟凡军表演),歌舞等,大概最有创意的是开场式,自己选曲子,自己写歌词:“举红旗,向前走……” 歌曲至今我还能唱出来。丽君老师勤奋乐观,影响着我们,我们在她的指导和带动下 ,越发喜欢唱歌跳舞,尤其是喜欢难唱的样板戏 。这得益于她有点专业知识地辅导:“唱戏讲究拖腔,要字正腔圆”,她的范唱和教唱,让我们体会如何运用气息,运用假嗓,我们进步很大,从此我更喜欢唱戏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她虽然不是我的班主任,可是教给我的东西一直受益。1978年我考上义县高中,她也远嫁他乡了。据说后来成了当地的乡村干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她不负韶华,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于教育工作,发挥特长,用艺术追求熏陶我们,在平凡中铸就辉煌,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回报家乡,回报社会,在人生的舞台上,不负恩师厚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她的奉献精神影响我和妹妹。是</span>我敬佩的爸爸的好学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她的小妹妹也是爸爸的学生,后来师范毕业,在大定堡小学任教,据说也是业务过硬的好教师, 只是我们离开老家,不知道具体业绩。一门数子成才,有家长的言传身教,也有老师的耐心教育培养。但愿所有的学生都人尽其才,为社会进步做出无愧无悔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排右丽君姐姐,前排右丽华姐姐(亲姐妹)前排左小姨。后排左宋玉珍(知青),前排中李素清(知青)</p> <p class="ql-block">中排右二是宋丽君老师</p> <p class="ql-block"> 民办教师的丽君姐</p> <p class="ql-block">当年姐姐在文艺队演过的《红色娘子军》曲目。(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家住安源》的柯湘唱段(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当年丽君姐唱《光辉照儿永向前》有板有眼,我一直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