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马一鹰/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导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撰写家史的过程中,发现姑姑马如兰是“红色公主”孙维世、孙维世六姨兼小姐妹任均,静宜女中 [1] 时期的同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还发现,孙维世是“新中国三大导演”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维世小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孙维世&邓颖超、周总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孙维世&邓颖超、周恩来在莫斯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左起母亲任锐、孙维世、六姨任均(1930年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国立戏剧学院表演系、导演系。曾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导演组组长、艺术委员会主任、副院长,中央戏剧学院导演干部训练班主任,中央实验话剧院副院长兼总导演。与焦菊隐、黄佐临并称为“新中国三大导演”。</p><p class="ql-block">孙维世是共产党培养的第一位戏剧专家、红色专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女导演。</p><p class="ql-block">她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引入中国,导演作品《保尔 · 柯察金》(1950)是新中国第一次规范地、规模地运用“斯坦尼”体系排演的一部话剧;导演的《钦差大臣》(1952)是建国后第一次上演的外国古典剧目。</p><p class="ql-block">她担任中央戏剧学院导演训练班的班主任(1954),为新中国培养出了第一批导演人才。</p><p class="ql-block">她是新中国儿童剧的奠基人,儿童剧《小白兔》轰动全国,后拍成电影。</p><p class="ql-block">在她的努力下,第一次在中国戏剧领域完整地架构起导演、表演艺术的斯塔尼斯拉夫斯基体系。</p><p class="ql-block">她创建中央实验话剧院,并在“斯坦尼”的基础上融入戏曲的表演手法,摸索民族化道路。</p><p class="ql-block">她导演的《初升的太阳》(1965),是新中国话剧史上第一次专家与群众合作的艺术创造,是第一部反应大庆精神的戏剧。</p><p class="ql-block">主要导演作品有:《一场虚惊》、《保尔 · 柯察金》、《钦差大臣》、《小白兔》、《万尼亚舅舅》、《西望长安》、《一仆二主》、《同甘共苦》、《大雷雨》、《黑奴恨》、《叶尔绍夫兄弟》、《汾水长流》、《初升的太阳》等,这些无一不是新中国话剧史上的佳作。</p><p class="ql-block">国话院长周志强评价道:“孙维世同志是共和国戏剧事业当之无愧的奠基者,一座光芒四射、永远引导中国戏剧人前赴后继、不断前行的艺海航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焦菊隐小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戏剧家和翻译家,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创建人和艺术上的奠基人之一。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出生于天津。从青年时代起就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1930年创办了“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并任校长,致力于中国戏曲研究及教学改革。1935年至1938年留学法国,曾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到祖国,从事戏剧教学和导演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1952年起,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导演、总导演和艺术委员会主任。</p><p class="ql-block">焦菊隐对中国古典戏曲和西方戏剧都有精深的研究。他的艺术作风和治学态度勤奋严谨、勇于创新,在话剧舞台艺术实践中,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风格。</p><p class="ql-block">他的导演创作方式对形成剧院的艺术风格起了决定性作用;他的导演创造,善于吸收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美学观点和艺术手法,融会贯通地运用话剧艺术,在话剧民族化的探索上具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佐临小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导演、编剧、作家。原名黄作霖。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生于天津。1925年开始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商科,从师于萧伯纳,开始涉足戏剧;在校期间曾自编自导独幕剧《东西》。1929年回国,在天津担任新学书院名誉校长。1935年与金韵之(丹尼)在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莎士比亚,并在伦敦戏剧学院向米·圣丹尼学习导演。1937年获得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担任重庆国立剧专教员。1939年,先后在上海剧艺社、上海职业剧团、上海艺术剧团担任导演。1947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假凤虚凰》;1949年自编自导儿童电影《表》;1954年担任剧情电影《双推磨》的导演;1958年执导剧情电影《三毛学生意》;1962年提出“写意戏剧观”的理念;1980年执导剧情电影《陈毅市长》,该片获得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8年获得中国话剧研究振兴话剧导演奖(终身奖);1990年出版文集《我与写意戏剧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补充资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静宜女中二号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1920年2月,美国印第安纳州修女盖夏嬷嬷(Sister Marie Gratia Luking)带领五位修女来到开封施教。于1921年创办华美女子中小学、1932年创办静宜女中。</p><p class="ql-block">华美校址在草市街,草市街南头往西理事厅街,曾是清朝开封府衙门故地,后为理事厅街小学;理事厅街西头拐入北土街再往北,就是静宜女中旧址所在宋朝老街双龙巷。</p><p class="ql-block">双龙巷出过两个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被誉为“开封第一巷”,巷的名字就由此而来,也因此被称为宋文化的源头;不仅如此,民国时期,数位名流前后在双龙巷居住。他们中有杜孟模(著名数学家 / 20世纪60年代曾任河南省副省长)、孔祥榕(孔祥熙的本家 / 孔子第75代孙);韩复榘(曾任国民党冀鲁豫巢匪总指挥 / 河南省主席 / 山东省主席);罗章龙(早期中共领导人之一 / 无产阶级革命家 / 政治家 / 社会活动家)。</p><p class="ql-block">“静宜”二字取自盖夏姆姆的中文名字“陆静宜”,当时静宜女中因教学质量高而闻名全省。1936年这所学校校董增加到13人,里面有著名教育家、天主教著名人士、先后创办震旦大学院、筹建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的马相伯,20世纪上半叶中国著名企业家、慈善家陆伯鸿,国民党军高级将领、时任河南省主席刘峙,河南省政府主席、保安司令商震,著名实业家、中国近代经由买办发展成为民族资本家的朱志尧,时任河南教育厅厅长齐性一等。</p><p class="ql-block">1937年被迫关闭,静宜校园被辟为临时难民营。1948年,盖夏姆姆来到台湾,开始积极投入复校的事宜;她先在台中市筹办“天主教英语补习学校”,接着在1953年兴建台中市复兴路校舍,直至1956年正式向教育部立案成立“静宜女子英语专科学校”;1989年7月1日 ,学校奉准升格为“静宜女子大学”;1993年更名为“静宜大学”,并开放招收男学生,是一所知名天主教大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