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信和通信

快乐时光

<p class="ql-block">  不管哪个年代,军营里永远都是直线加方块的生活,基本相似,但是在历史车轮卷起的灰尘裹挟下,又兼具时代的烙印和特点,所以还各有不同。</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初通信联络相对落后,普通家庭里还安不起电话,那时人们的通信方式就是写信,但是写信回信周期长,如遇紧急情况怎么办呢?那就要去邮局发电报,电报是按字数收费的,字越少钱越少,所以,中国的古汉语在那个阶段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p><p class="ql-block"> 都说“新兵信多,老兵病多”,这句话一点也不错,对于新兵来说,十七八岁离开家乡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部队服役,有思乡、念家之情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在紧张、枯燥的训练生活中能收到父母、同学、朋友或者是恋人的一封信,无异于饥肠辘辘时得到了一碗红烧肉,那高兴劲儿足以令人心花怒放、双目放光。每到下午通信员拿着一大摞信件走来,就是战士们最激动的时刻,通信员身边总是围满了带着各种心情、各种神态的人,里圈的人翻看着通信员手里的信件,外圈的人扒着战友的肩膀伸长了脖子往里面看,还有的明知道没有自己的信,也和战友一起去,期望有一个出乎意料的惊喜,如果把那个场景拍下来一定能获得摄影大奖。</p><p class="ql-block"> 战士通信使用的是义务兵免费的三角戳,这对年轻的战士们来说是最好的福利,一有空战士们就趴在桌子或床上写信,有的战士已经不满足于给本来固有的圈子写信了。我记得《知音》、《婚姻与家庭》、《读者》等杂志上都有交友的信息,这些信息给了这些年轻人向往外面世界,了解外面世界,探索外面世界的渠道和机会。两个远隔千山万水、素未谋面的年轻人通过鸿雁往来,相互了解围城内外的世界,一起谈天说地,话理想谈人生,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随之也出现了一种新的关系叫笔友,笔友类似于今天的网友,又比今天的网友简单、纯粹,有的人甚至通过书信的交流和了解,最终结为伉俪。</p><p class="ql-block"> 当新兵的时候我也是经常给家里写信的,但是后来当兵时间一长,随着对部队的适应,再加上在机关打电话方便,后来就不怎么写信了。</p><p class="ql-block"> 我当兵接的第一个电话是在新兵连,接的是在22基地服役的哥哥打来的,当时让我非常惊喜,转电话的人是我哥哥在通信连的一个老乡,我问他电话是怎么打过来的?他告诉我先从22要清河再从清河要55,然后再从55要805,然后从805再要新兵连就可以了,如果我想打过去就把这个程序反过来,可见打个电话真是太不容易了。在新兵连没有打电话的条件,所以我一次也没有打过。等后来我到了总部机关,打电话就方便多了,屋里有两部全军直拨脉冲程控电话,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压着通信部下发的全军各兵种,各大军区还有各基地的直拨区号表,如果想给谁打电话,直接打到他所属的军区,然后再下转就可以了。因为通信的便利,我把电话的触角伸到过海军大连舰院的实习舰“八一”舰,39军117师地炮团,16军军务处,沈阳军区长话连,北京军区通信二总站,西沙群岛……等各个地方,仰仗着通信工具的直接便利联系到很多在部队服役的同学和朋友,也省却了写信的繁琐和缓慢。</p><p class="ql-block"> 要想打电话,就需要和各地的总机处好关系,因为那时全军直拨电话只能打到各基地或各大军区,往下还得通过基地和军区的总机逐级往下转,所以跟基地和军区总机处好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有人好办事嘛!想建立好良性互通的关系就需要经常沟通,打的电话多了也就记住了对方的声音和代号,再加几句戴高帽的好话,随着交往的不断增加,慢慢地有的还成了朋友。</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次我给55基地的战友打电话,正通话的时候有人把电话插进来跟我说,你们是不是滦南人?我说是啊,他说我听着你们说话是滦南口音,原来他也是滦南人,在803载波,当天晚上他正在载波值班,监听到我们说话就插了进来,打电话打出一个素未谋面的老乡,也算是一个意外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跨兵种怎么打电话呢?比如打八一舰,先打电话到海军长途台,听筒里传来海军女兵温柔的声音:你好,22(俩俩),请问您要哪里?然后我就用专业简洁的话对她说:“你好,我是海司管理局项助理,请给我接大连舰院”(项助理不是我瞎说的,确实有这个人,军事实力统计的时候,项助理跟我核对过兵员增减),长途台总机回答着:好的,请听好,然后大连舰院的总机柔美的声音就出现在听筒里:你好,舰院。然后我说:给我接八一舰,总机用专业的制式用语回答:好的,请听好!就这样,一次从北京到大连军舰上的通话就顺利完成了。</p><p class="ql-block"> 对于拿起手机就能全球通的今天来说,以前这样打电话确实有点儿小儿科,不过在当时条件下,在部队能这么打电话的人还属实不多。</p><p class="ql-block"> 后来到了93年、94年机关部分人员逐渐配备了寻呼机,有事可以打寻呼,虽然还需要找电话回拨,但较以前已经迈出了很大一步。说到寻呼机,还有一段小插曲。一天下午我正在值班室看电视,电话突然响起,我抓起电话说:你好,听筒里传来一个年轻女人的声音,问:刚才谁呼我了?我说没有啊。她说没有吗?我肯定地说:没有,我一直在这,没有人打传呼。她疑惑地问:您这是哪里啊?我反问她:您是哪位?她说我是李丹阳。我说:哦,久闻大名,刚才电视还正播放你唱的歌呢,她听起来似乎很高兴,说:哦,你喜欢我唱的歌吗?我略一停顿,说:哦,挺好的,你唱的不错,挺喜欢你唱的歌的。她又问:你是干嘛的?我说我是管理局的文书,她说:是秘书吗?我说:不是秘书,我是文书,秘书是干部,文书是战士。她用似懂非懂的口气说:哦,以后有时间来我这玩,我在塔二楼二层五号。我说:好的,谢谢你!</p><p class="ql-block"> 塔楼是部队的家属楼和宿舍,我们处有两个干部在塔楼住,我偶尔去塔楼那边,但从没去过塔二楼二层五号。</p><p class="ql-block"> 到94年,我的战友马子借调到政治部一个汽车公司(那时允许部队办企业),公司给他配了摩托罗拉的手机,那时我们都羡慕的不得了。</p><p class="ql-block"> 入伍前我基本没怎么用过电话,91年在旅招待所用的是拨号转盘的电话,91年11月在总部用的是脉冲程控电话,93年有了寻呼机,94年身边人开始有了手机,几年时间眼见着中国的通信事业迅猛发展,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沟通交流,同时也把军队的通信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尤其这些年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更加加快了整个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我们的祖国正朝着富国强军的目标大步迈进。</p> <p class="ql-block">旅部招待所单间里的电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