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有座虚丘城

杨树林

历史上的虚丘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家乡有一座春秋时期的古邑,叫虚丘城。位于费县新庄镇南部的太和庄村南,尹家岭村东南,蒙台公路西侧,靠近兰陵县边界,当地人称此地为“城子”,《费县文化志》称之为“尹家岭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左传·僖公元年》记载:“九月,公败邾师于偃,虚丘之戍将归者也。”意思是:公元前659年九月,鲁僖公亲率大军,在偃邑这个地方打败了邾国的军队,这支队伍是戍守在虚丘城将要回国的军队。而“偃”这个地方,在虚丘城以北10公里左右,大致位于今天梁邱镇的南燕庄和北燕庄之间,现已淹没于许家崖水库里面,古称“偃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历史上的这个虚丘,究竟属于邾国,还是属于鲁国,史上存有争议,有不同的观点。但可以肯定的是曾有重兵把守,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br></p> 文字中的虚丘城 <p class="ql-block">从“丘”的字形看,丘的甲骨文像地面上高起的土丘,为独体象形字,春秋以后形体割裂变化,如图中的金文、小篆,直至今天的写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说文》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广雅·释丘》曰:小陵曰丘。结合各种典籍资料可释丘为:自然形成的小土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虚,也作“虗”,最早的字形见于战国楚简,上像老虎张开巨口,下作人形,后来秦简中的“虚”,已和篆文无异,<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丘,虍声,是</span>个形声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说文·丘部》:“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从丘,虍声。”《尔雅》曰:河出 昆仑虚。因此“虚”的造字本义应为老虎出没、了无人烟的大山丘,即大丘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虚丘城,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应为建在大山丘之上的城邑。今所见到的遗址,位于西高东低的山岭上,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可谓是大丘,称之为“虚丘城”,名符其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br></p> 今天的虚丘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今天的虚丘城,老百姓称之为“城子”。从远处看,城廓大致呈方形分布,符合古人“天圆地方”的理念。除隐约可见的夯土城墙外,古城早已“芳草萋萋”,化为良田万顷。田间地头俯拾皆是的鬲足、瓦片、陶片等,诉说着曾经的繁华,转眼“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令人唏嘘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绿油油的麦田里埋藏着多少故事呢?</p> <p class="ql-block">城子建在砂石地貌上,那厚重的城墙夯土又从哪儿来的呢?</p> <p class="ql-block">这是城的东南角,想当年必是居高临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吧。</p> <p class="ql-block">陶片瓦片散落在田间地头,有灰色夹砂的,有绳纹红陶,形状各异 。</p> <p class="ql-block">城墙痕迹还很明显</p> <p class="ql-block">自《左转》的记载至今已接近2700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有多少人曾经住在这里,有多少美丽的故事曾经发生,又有多少动人的传说至今在流传?古城究竟经历了什么?城墙的夯土究竟从哪里来?……所有的疑问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随风而逝。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古老的虚丘城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模样,“唯有城前小河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仍以不变的姿势向远方静静流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