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给除夕找一个关键词,那一定是年夜饭,中国家庭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一顿饭一定也是年夜饭。除夕当天,打开微信朋友圈,满屏都是各家各户热气腾腾忙活年夜饭的场景,那一桌又一桌摆得满满当当冒着油光的菜肴,便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大集锦。方方圆圆的餐桌浓缩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承载着家家户户团圆的喜悦和对新年的祈盼。伴随着年夜饭涌来的,是一大波温情的回忆,回忆儿时过年的风俗,回忆长辈们做的传统美食,回忆往昔烟花爆竹的热闹…… 在我的家乡,年夜饭里鸡、鸭、鱼以及腊肉、香肠是必备的。讲究的老人还会做虎皮扣肉、蛋卷子、红烧猪脚等等,苗乡侗寨的人家还要端上用坛子腌制好几个月的腌鱼、腌肉(本地土话叫按鱼、按肉)。除夕那天,城里的菜市场,乡里的水井边,买菜洗菜的熟人相遇,见面的招呼比平日更热烈。“你家谁谁回来了吗?”“今年的年夜饭吃些什么菜啊?”互相问候着看看别家的食材,说说自家的打算,夸夸对方贤惠能干,这才心满意足各自忙去。老人们在准备年夜饭时,心里尤其虔诚,他们大多不善于用语言表达爱,只把满心的爱意倾注到劳作中,因此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生怕一个疏忽让菜肴的味道不尽人意,生怕一家人子这年夜饭没吃好,会影响新年的好心情。 我第一次做年夜饭是妈妈一块做的。那天从睁眼开始,我就在盘算菜谱了,鸡鸭鱼肉、蔬菜腊味一样都不能少。我下厨的年头并不长,且着实没有烹饪的天分,亏得以前经常倚在厨房门口一边跟妈妈聊天,一边看她做饭,做饭的流程我还是知道的。虽见惯了妈妈灵巧麻利地择洗切烹,如行云流水般就做好了一顿饭,但我动手能力却始终不见长进,做顿饭颇费周张,不是三天两头切到手指,就是放错调料难以下咽,至于宰杀鸡鸭鱼,更是我没法逾越的技术门槛。年夜饭的鸡鸭,买来时就宰好褪毛了,我只需剖开剁好就可以炖炒了。爸妈不放心我一个人在厨房里折腾,便轮番来看进展,看我笨手笨脚,他们索性自己动手了。待所有食材准备妥当了,我先把鸡汤炖上,鸡肉不爆炒,直接放砂锅里,加红枣和水慢慢炖。再把腊肉、香肠焯水,搁电饭锅里和米饭一块蒸上。主菜黄焖鸭还是得妈妈来掌勺,我再炒个野蔬炒肉、酸辣鱼腥草,还有蒜蓉蒸白菜、蒸鱼…… <p class="ql-block"> 做好的菜摆满了一桌,招呼家人们坐好就开席了,祖孙三代一起端杯,互相说着祝愿的吉祥话。看他们吃得开心,我也跟着高兴,突然想起老爸多年前曾对我感慨:不知道我有生之年能不能吃到你做的一桌饭。彼时,我还不会做饭,那时没意识到,对厨房的疏离其实是因为有爸妈的悉心照料,也从没想过爸妈有一天会变老,会慢慢地变弱,变迟钝。当时光渐逝,生活变迁,爸妈已年过花甲,我也慢慢步入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我们不知不觉地随着自然规律渐渐更替照顾与被照顾的角色。我嬉笑地问老爸还记不记得当年说的那句话,我现在做到了,能亲手做饭给爸妈吃了。老爸只是笑笑,看得出来他并不怪我不会做饭,他倒是愿意能一直给我们做饭,一直照顾我们,我们平安健康,他就舒心。</p> 我努力回忆小时候过年时家里的场景,却什么也想不起来。那时候妈妈跟奶奶的婆媳关系非常紧张,老爸并不擅长处理家庭关系,于是一到年节,在别家欢天喜地的映衬下,我的家里就莫名的忧郁紧张。即使这样,除夕的年夜饭也不会马虎对待,妈妈依然会诚心地做上一桌丰盛的饭菜。爱和期待,一直都在,只是很多时候,人们不知道怎么去爱,怎么去对待。因为爱,所以记忆会自动过滤掉不愉快,那盛满爱的佳肴却深深地烙在了心里。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饮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凡重要的传统节日,都少不了一桌丰盛的团圆饭,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多的是感受家的关爱,感受情感和文化的传承。在很多家庭里,“爱”是不习惯或者说是不需要成天挂在嘴边的,而给自己爱的人做饭,是最实在最深情的告白。生活需要仪式感,在春节这个最具仪式感的节日里,团聚是永恒的主题,而除夕那顿年夜饭更是春节最重要的仪式。无论岁月变迁,无论离家多远,一顿年夜饭最能牵起一家人浓浓的惦念。</p><p class="ql-block">(除了第一张蛋卷子是自己做的,其他菜肴图片都来自晓帆大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