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闲逛书店,看着一本本包装花哨精美的书籍,带着浓浓的商品气息,更不可思议的大部分书都被塑料膜包着,像超市里加工好了的水果。好些时候反复的看封皮都不明白里面可能会写些什么,我有时候想是不是只有不够自信的作者才会如此故弄玄虚,或许作者根本管不了,那只是商家别出心裁的促销手段。</p> <p class="ql-block"> 在茫茫书海中,我还是发现了我感兴趣的书:《民国风度》。此书主要讲的是民国时期一大批老学者,著名大学的教授,李济、冯友兰、邓广铭、潘光旦等等的轶事。文笔朴素不流俗,娓娓而理性的道出了他们不为常人所知的个性与特质。他们中有的不畏权势,敢作敢当;有的钻研学术,如痴如醉;他们或寂寞或潦倒或痴狂,但他们都有自己的信仰,而且乐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 书的序言如此写到: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在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p> <p class="ql-block"> 先说不修边幅的曾昭抡:曾昭抡,湖南湘乡人,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曾国藩曾孙,1926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历任中央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教授。他曾经站在沙滩红楼前,和电线杆子有说有笑的谈论化学上的新发现;他在家里吃晚饭,心不在焉,居然拿着煤铲去盛饭,直至夫人发现他饭碗里的煤渣;他忙于工作,很少回家,有一天回到家里,保姆甚至不知道他是主人,把他当客人招待,见到晚上还不走,觉得奇怪极了。他平日里走路,总是低着头,不是不理人,而是根本看不见。关于曾老先生,我们除了敬佩还有什么词可以形容呢?</p> <p class="ql-block"> 世上已无真狂徒说的是刘文典,他是安徽合肥人,民国大学者。据传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护国粹要紧,保护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家也在人流之中,他不顾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1928年,蒋介石掌权不久,想提高自己声望,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校园到处冷冷清清的,并没有他预期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狂则狂已,当下少见。他有他的资本,除了学识上积淀更有做人傲骨嶙峋的气度,今天的文人怎么学得来,即是那种气度也够我们今人脱了鞋赶超一辈子的。</p> <p class="ql-block"> 语言学大师赵元任教授:他一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到世界的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二战后,他到巴黎车站给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跟他感慨:你回来了啊,现在不如以前了,巴黎穷了。后来他又去德国柏林,用当地口音跟人聊天,邻居一老人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来了。他从北京沿京汉路南下,经河北到山西、陕西,出潼关,由河南入两湖、四川、云贵,再从两广绕江西,福建到江苏、浙江、安徽、由山东过渤海湾入东三省,最后经山海关返京。这趟旅行,他走遍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地,便用当地方言土语,介绍名胜古迹与土货特产。这位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的奇才,会说三十三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他有旷世奇才,更有难得的洒脱和情趣。</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位是北大西语系的吴兴华教授:当他打桥牌时,十足的谈笑风生,睥睨一切。他一边出牌,一边讲笑话,手里还拿着一本清代文人的诗集,乘别人苦思对策的间隙,扭过头去看他的书,你可以说这是“逞才”,但却不能不叹服其过人的才气,而才气的背后,是让人望其项背的充沛的创造活力。</p> <p class="ql-block"> 书中介绍数百个学者,用时髦的话说,是各有各的范,可怎么看他们,都是那么自然真性情,不做作,更不会讨好,媚俗,他们不贪名逐利,更专注于使自己博学多才,在自己钻研的专业领域出类拔萃!</p> <p class="ql-block"> 看看今天的我们缺了什么?一名大学生写到:“岁月让我们变得对一切麻木,变得对一切冷漠,变得对一起无所谓,失去了作为人的最纯洁的感动。”我现在对自己的将来毫无所知,而且不愿意知道。让我们年轻的生命消逝在每天每时的平庸里,每天就这样飘来飘去,漫无目标-----。多少人心里不是这么觉着,心无所依,希望迷茫。那些逝去的学者先天就如此才华横溢,特立独行吗?我想也未必,那么他们又接受了怎样的教育,付出了怎样的努力?看看现在的教授还能静下心来研究吗?有那样的精神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现在的大学都在扩招,中学也开始相互挖墙脚,不公平竞争。孩子们的书包里又装些什么:充门面的德智体、给一部人填腰包的奥数奥语;还有各类教辅资料。可是有谁告诉过孩子,当祖国有危难时他们应该怎么做?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考上了北大、清华的意义是什么,然后我们最终要走向何处?“士”的精神,“侠”的道义还应不应该被重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有人说北大,大在哪里:大在有那么多才华横溢的教授还有他们身上独有的风度与精神。不能更好的发扬那些精神的北大还会大吗?也</span>有人诧异:为什么民国时期会产生那么多的才子佳人?一位哲人说过:向后看才懂得生活,先前看才能生活。我想社会的发展也一样,虽然我们的教育发展了,经济提高了,社会进步了,但回头看看,仔细想想,我们丢失了什么……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