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山路和鱼山路上的名人(补正)

lyz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鱼山路和鱼山路上的名人》(之一)(之二)(之三)发表后,有网友指出几处错误,有些错误在美篇随时更改了,还有些需要说明一下。不少网友又提供了许多新的信息、新的资料。因此我想,还是再写篇(补正)吧,拾遗补缺,纠偏正误。</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首先是鱼山路的路名。有网友指出,此“鱼山”并非地名,而是佛教用语。“鱼山梵呗”本是佛教典故,1934年湛山精舍在此山竣工后,这里成为佛教研修之地,此山便被称为“鱼山”。“乳山”说不能成立,是因为“乳山县”1945年才有其名,而鱼山路则早就存在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见到的所有介绍鱼山路的文章都说鱼山路1号最初的主人名叫恩斯特.阿里文,墙上挂的铭牌也这样介绍。有网友指出,这位胶海关税务司实际名叫恩斯特.奥尔默(Ernst Ohlmer),阿里文是他的中文名字。这还是第一次听说。</span></p> <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鱼山路1号乙还曾住过北舰副司令员杨玺。杨玺,1933年生,辽宁人。85年任海军青岛潜艇基地司令员,90年任北舰副司令员。88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杨玺是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序号401,此艇已退役,经去辐射处理,现停在莱阳路8号海军博物馆码头展示)的首任艇长,85年他率艇创造了我国核潜艇总航时、总航程、水下航行时间、水下平均航速、一次性潜航时间的最高记录。随后3年中,他又分别率领我国鱼雷攻击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圆满完成一次次中国核潜艇部队的大洋传奇。他是核潜艇部队唯一参加和指挥了我国核潜艇三大试验的司令员,曾亲自与我国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核潜艇之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黄旭华一起参加了极限深潜试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那天,我在19号门口听到那位女士说的1号“落下”了北舰副司令员杨震,可能是我听错了,应该是杨玺。</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北舰航空兵副司令员李树荣也曾在1号乙住过。李树荣(1919-2014),陕西延川人。35年参加红军,36年入党。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解放后历任铜川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师长,海军青岛基地航空兵副司令员,北舰航空兵副司令员。55年开国大校,64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海洋生物学家、海带专家吴超元曾在4号住过。吴超元,蒙族,北京密云人,1925年出生。48年北京辅仁大学毕业,历任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副所长,中国藻类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秘书长。解放初期,海带只能在大连一带自然繁殖,吴超元对人工培植进行了大胆探索,为我国海带人工养殖做出重大贡献。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藻类学会执行理事会理事,青岛市高新技术开发咨询委员会主任。如今96岁高龄的吴老,在美国与女儿生活在一起,颐养天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7号楼下还住过我二中同级不同班的校友徐明昕,他的父亲是市南区医院书记,母亲是市南区法院院长。他高中毕业后就业在纺织品批发站,改革开放中,组建了一个分公司,干得风生水起。后来他与我成了龙口路的邻居。</span></p> <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1959年3月,山东大学分家,山东海洋学院成立。首任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曲相升由济南调到青岛时住在9号甲,并在那里接见过苏联专家。一年后搬到蓬莱路1号一栋别墅中(蓬莱路原在海大校园内,上世纪六十年代,海大校园封闭,这条路便消失了)。文革中曲相升一家被赶到鱼山路24号一楼。</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曲相升(1915-2002)山东牟平人。1938年入党,历任胶东行署秘书主任、东海专署民政科长、牟平县县长、东海专署专员。解放后历任山东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1970年卸任海院,调淄博先后任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曲相升对海大的建设发展功不可没。2015年海大为纪念曲相升诞辰100周年举行座谈会,会上校领导和老教授代表,对他在海大做出的奠基性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曲相升儿子曲卫平,50年出生于济南,59年随父来到海院,便与海洋结了缘。他比同龄的孩子们更早地认识海洋、了解海洋、热爱海洋,最终献身海洋。69年入伍南海舰队川岛水警区,78年调北舰宣传部任干事。83年考入海军指挥学院,毕业后分到驱逐舰第一支队,历任108舰机电部门教导员,秘书科长,宣传科长,鞍山号、开封号导弹驱逐舰政委,潜艇基地、北海舰队宣传处长,潜艇基地政治部主任,政委。担任国家海洋发展研究会学术委员,国防大学研究生导师。2003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span></p><p> </p> <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海院副院长许亮曾在10号住过。许亮,(1913-1995)四川简阳人。3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院中文系,38年参加革命,同年入党,被组织派往新疆。在新疆期间,先后任迪化“新兵营”教员、新疆教育厅编译委员会主任、新疆学院、迪化师范学院教员,蒲犁县、麦盖提县县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编辑、中央社会部人事教育科科长等职。解放后,历任军委总参军情部、联络干部学校教育处处长,中央教育行政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党委书记。</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许亮61年调山东海洋学院任副院长,主管教学。当时山大西迁济南,只留下一个海洋系,师资严重不足。在许亮的主持下,学院到22个部属院校广揽人才(62届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逐渐壮大了师资力量。文革后海院的第一批教授,大都是从这批人中选拔的。80年代初调成都地质学院任党委书记兼院长。</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岛城美术届前辈、九中美术教师尚友松在10号一楼住过。尚友松(1936-2010),毕业于青岛九中,在校期间就专攻美术,且很有造诣。毕业后,先后执教于市北中学(现青岛艺术学校)、青岛九中。他善于教学,启蒙、培养了诸多很有成就的画家。如旅美画家王铭清,16岁就跟他学画,如今在美国长岛有自己的画室,由他策划的山东省中青年书画艺术作品展曾登陆纽约。尚友松的代表作有连环画《小鲷鱼求医记》(196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等。</span></p><p><br></p>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t; mso-spacerun: "yes";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000pt;"><font color="#000000"><p style="margin: 0pt; text-align: left; line-height: 18.4pt; text-indent: 30pt; mso-char-indent-count: 2.0000;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5pt; mso-spacerun: "yes";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000pt;">15<font face="宋体">号曾是山大化学系教授汤腾汉的私宅。汤腾汉(</font><font face="Calibri">1900-1988</font><font face="宋体">),出生于印尼爪哇,</font><font face="Calibri">1917</font><font face="宋体">年回国求学,先后就读于 南京工专机械系和天津北洋大学,</font><font face="Calibri">22</font><font face="宋体">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获化学博士学位。</font><font face="Calibri">30</font><font face="宋体">年回国,在国立青岛大学任化学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化学专门委员会委员,</font><font face="Calibri">51</font><font face="宋体">年后,献身于军事药学领域,是中国军用毒剂化学检验研究的先驱者。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所所长、副院长,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font></span></p></font></span> <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t; mso-spacerun: "yes";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000pt;"><font color="#000000" face="宋体"><p style="margin: 0pt; text-align: left; line-height: 18.4pt; text-indent: 30pt; mso-char-indent-count: 2.0000;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5pt; mso-spacerun: "yes";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000pt;"><font face="宋体">解放初期汤腾汉调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时(少将军衔),委托自己山大的学生曾在因居住并保管</font>15<font face="宋体">号。曾在因(</font><font face="Calibri">1909-1994</font><font face="宋体">),山东莱阳人。</font><font face="Calibri">1934</font><font face="宋体">年山大化学系毕业后,历任上海中西大药房制药部主任、青岛斯宜药厂厂长、青岛因光化学厂厂长、华北药厂厂长、青岛启奥化学厂厂长等职。解放后,历任青岛胶东企业公司工程师,青岛实业化工厂总工程师,青岛市化学工业公司工程师,青岛市轻工局、化工局副局长等职。</font><font face="Calibri">64</font><font face="宋体">年任副市长,</font><font face="Calibri">78</font><font face="宋体">年任市政协副主席,</font><font face="Calibri">80</font><font face="宋体">年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全国科技大会代表。据说曾在因是青岛第一位技术型非党民主人士副市长。</font></span></p></font></span></span>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我到23号院去过许多次,因为</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的发小刘仁洁从金口路搬到了这个院。仁洁是个热心肠,待人真诚,有一次听说我前列腺有毛病,主动提出找他的姑父,一位青医附院退休的外科专家看看。我让他打个电话联系一下,他非要带我一起去。去的那天下着小雨,他早早等在医院门口了,让我心里涌上一股暖流。8月的一个周一,我去洗海澡,在鱼山路上碰到仁洁,与他说了半天话,没想到周三便听到他心梗去世的噩耗。因为得知消息晚,没能去参加他的追思会(他是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那几天我一闭眼就想起他的音容笑貌,难受了好些日子。</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的文登路小学学妹于国勤的母亲现在还住在25号。于国勤比我们低一届,与我们是同一个班主任。她从小就跟几个我们班的邻居大姐姐玩,几十年没断联系,至今我们班组织活动她也总是参加。2015年她与我们一起驱车几百公里去文登探望班主任刘德镇老师,大家称她“编外成员”。于国勤高中毕业去了山东建设兵团,后来考取了医学院。她是医生,同学们遇到医疗方面的问题,都爱找她咨询,她也总是热情耐心解答,提出中肯的建议。</span></p> <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1989年至94年任海大副校长的王化桐在26号住过。王化桐1935年出生,58年山大海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代表海院在上海监造中国第一艘海洋调查船“东方红号”。主持编纂了中国第一部英汉海洋字典《英汉海洋辞汇》。81年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访问学者到美国迈阿密大学进修两年,回国后仍在海大任教。历任海大副教务长、校长办公室主任、秘书长、副校长。</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王化桐的父亲是民国时期岛城著名“义聚合钱庄”东家之一王德合(字芗斋)。</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当年岛城轰动一时的名人代欣言住在31号。76年毕业于青岛医专的她,单纯地、没有任何条件地主动申请独自去了西藏。她与2000名进藏的热血青年一起,走过了格尔木,跨过了坨坨河,翻过了唐古拉,从红瓦绿树的青岛来到一年四季见不到一棵树,看不到一朵花的风雪高原。她曾经因长期吃不到肉菜而患上夜盲症;因巡诊途中突遭雷雨无处躲藏而引起高烧失音;因水土不服而长年腹泻;因疲劳缺氧而多次晕倒;甚至因低钾而突发软瘫。是金子总会发光,她从一名基层医生成长为领导干部,历任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副司长、西藏卫生厅副厅长、西藏人口计生委党组书记、副主任,西藏大学人口研究所客座教授。一只从鱼山路起飞的雏鸟,终成雄鹰,翱翔在西藏的雪域高原。</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p> 央视《走遍中国》栏目的《青岛百年影像》让一位德国老太太冯.高吉莱.吉普拉走进了青岛百姓心中。高吉莱1933年出生于鱼山路31号,在这里开始了她的人生路程。高吉莱的父亲,当年德国理合商行的部门经理,从女儿出生开始,拍摄了十三年,记录下他们一家在青岛的点滴生活。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作为战败国,高吉莱一家和其他德国侨民一起被迫回国。当局的条件很苛刻,每家只能带二十公斤行李。高吉莱的父亲舍弃了众多家当,却把这部三个多小时的影像资料带回国内。多年后,德国档案局、国家电视台都出高价想要收购这份资料,却被当时生活并不宽裕的高吉莱毫不犹豫地拒绝。2006年,当青岛市档案局的工作人员到德国高吉莱老人家,去专门感谢这位老人把这样一份满含一家人心血的珍贵资料无偿捐赠给青岛博物馆时,老人自豪地说:”我是青岛人,我很喜欢青岛!”一个外国人,视青岛为故乡,这份对青岛的深深情愫,感动了所有青岛人。 <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35号住过海洋学院建院元老之一侯连三副院长。侯连三(1916-2002)山东寿光人,1932年入党,35年任中共寿光六区区委委员,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历任济南市粮食局局长、山东省抗美援朝委员会秘书长、省水产运输公司经理、国家水产部青岛水产公司经理兼青岛市水产局局长、党委书记、山东省水产局副局长。59年海洋学院建院时任副院长、全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山东水产学会理事长。</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侯连三耕读传家,自幼酷爱诗词绘画,毕生写下很多诗词,2000年集结为《闲情杂韵录》,其中妙句迭出,清丽处赏心悦目,豪放时振聋发聩。</span></p> <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36号还有一位老先生曾是鱼山支路18号侯国本教授的老师。许继曾(1905—1989),山东聊城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先后辗转天津、河南、山西、湖北、陕西等多地工作。1947年至1952年,任国立山东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教授兼主任。1952年10月后,先后在青岛工学院、西安建筑工程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山东冶金学院任教。1956年被评为国家二级教授。1963年4月由西安调入山东海洋学院水产系任教授。1978年任山东海洋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山东省第一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青岛政协第五、六届委员会副主席,山东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会委员。</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许继曾1963年回青岛住在登州路15号,海洋水文气象系副主任王彬华住在二楼。文革时让他倒出一间房子让给了老山大校长赵太侔住,他只好将另一间屋隔开住两家,自己一家三口住半间。</span></p><p> </p><p> </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p> <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侯国本教授的儿子侯永庭是“当代名人”。侯永庭,1943年出生,山东青岛人。毕业于陕西工业大学(现西安理工大学),历任新疆电力局副总工程师、青岛经济开发研究所所长、太平洋国家和地区科学技术大会理事、全国沿海开放地区研究会秘书长、青岛企业发展研究会首席学术顾问,青岛市拔尖人才,国家软科学专家,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1989至2001年先后任青岛市政府经济顾问、青岛市政府高级专家委员会经济组组长、市证券委专职委员、副主任、市境外融资办主任,成功策划海尔、青啤、海信等公司上市和资本扩张。退休前任青岛市体改委副主任。</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侯永庭主要从事对外开放和经济研究,出版著作6部,与人合作7部,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承担了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重点科研课题。曾出席在美国、日本、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研讨会,作为访问学者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和俄罗斯学院讲学,最近致力于国有企业改革和证券市场研究。</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侯永庭曾获国务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最高决策咨询奖,全国经济学理论著作一等奖,省、部级社科奖多项。曾任省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仲裁员、陪审员。曾任南开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青岛海洋大学经贸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科委引进国外智力办教授。</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侯永庭上学时酷爱足球,是西安交大附中足球队的,考大学时,交大、上海体院、陕西省队都要他,结果被陕工大捷足先得。因为1960年,他的父亲先他一年从西安交大调到新建的陕工大。他喜爱器乐,会吹笛子、吹口琴、拉小提琴。他还喜欢动手写影评、剧评,在新疆经常给《新疆日报》投稿,在青岛给《青岛日报》投稿,到上海探亲,也给《解放日报》投稿。从新疆回青岛后,改行转型在开发区搞经济管理,就是因为思维敏捷,写作手快,很快被国务院开发办相中。退休后的侯永庭,还经常爬山、滑雪、玩帆船,生活丰富多彩。</span></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有网友批评我的《鱼山路和鱼山路上的名人》“ 充斥浓浓的等级观念”,我想谈谈我的“名人观”。《现代汉语词典》对名人的解释是:“著名的人物”,百度则进一步指出:“在其相对的范围为众人熟知的都可以称之为名人”。因此,名人不分高低贵贱,可以是达官贵人,也可以是平民百姓;只是范围身份不同,有的闻名天下,有的只为街巷邻里“熟知”,有的是行业翘楚,有的是身边熟人。所以,鱼山路上的名人,既有部队将军、大学教授、学者专家,也有邻居大妈、知识青年、同学同事。都是名人,角度不同,只要大家茶后饭余愿意议论就行。</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行文至此,想起了小时候在鱼山路上至今没忘的一次“冒险”经历。1号墙外马路对面,有一条近百米长的护栏,护栏连着一条三四十米的花岗岩长堤,护栏外是落差二三十米的莱阳路。每隔两米左右是一个一米半高的花岗岩石柱,两个石柱间固定着上下两根拳头粗的铁管。</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现在前海太平路上还是那种护栏,鱼山路已经换成铸铁花式护栏了)上小学的我们正处于天不怕地不怕的叛逆期,追求刺激冒险。有一天上学途中,大家突发奇想要“走护栏”。过了2号,我们就爬上石柱,用一只脚像跳芭蕾一样在铁管中间点一下,迅速站到下一个石柱上。开始大家嘻嘻哈哈,跳得很随意,这一段护栏外是一片杂草杂树丛生的斜坡。到后面几节,大家便屏住呼吸,小心翼翼了,因为护栏外是一二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了。最后一节铁管两头松动,可以转动,我吓得没敢跳,下来了。几个胆大的小伙伴马元培、王建国、徐克澍却一往直前走到底。</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后来再走那里,大家后怕不已。万一“一失足”,不至于粉身碎骨,起码也会折臂断腿,不“成千古恨”,也要“终生悔”。不过这次“壮举”使得几个小伙伴也成为了那段时间文小的“名人”了呢。</span></p> <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写完鱼山路,有一丝惆怅。虽然对“名人”有不同的诠释,但人们一般还是把那些各个领域的佼佼者视为名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鱼山路的名人都是“过去式”了,侯永庭这样的当代名人鲜见少有。有的网友看完我的《鱼山路》,“感觉鱼山路是在吃老本,老本越来越少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恐怕要由历史来解答了。具体到鱼山路,为什么名人不再,日趋平凡?这是一个复杂的大课题。除了大环境“没有培养出”杰出人才,小环境地理地位、居住条件的变化,“留不住”人才也是原因之一吧?光靠历史悠久、外表光鲜,内里却年久失修、不宜居住的建筑,是留不住当代精英名流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也有另一种声音。鱼山路名人汇聚是历史造成的,历史已经翻过一页。“一代人走了,又有了一代新人。鱼山路依然是鱼山路,住在这里的人们,故事依然精彩。”鱼山路依然会有自己的名人,只是此“名人”非彼“名人”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本文插图为《王鹏—钢笔绘青岛》作者、中国钢笔画联盟理事、中国钢笔画艺术研究院理事、青岛钢笔画协会副会长王鹏先生现场写生,谨致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