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李华宁</p><p class="ql-block">写于2020.5.修于2021.2</p><p class="ql-block">(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均属于原作者。图片源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03既早年的沈阳军区通信训练大队,后期划归大连陆军学校。403是我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加油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6年6月,我离开了工作七年的山沟、离开了26分队,成为沈阳军区通信训练大队七队的一名学员,在这里接受了为期一年半的“军事通信理论及有线载波”专业的系统学习,于1977年12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此后,开启了我从事有线通信载波专业的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403划归大连陆军学校。学校通知我们再学习(函授学习和集中上辅导课、集中考试)经过“回炉”学习,学校为我们颁发了沈阳军区大连陆军学校中等专业毕业证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03的所在位置</p><p class="ql-block">辽宁金州,紧邻大连。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金州是个县,人们习惯把金州叫金县。403坐落在金州县城内,距离大连陆军学校主校区不远。403的后身是一片庄稼地还有苗圃,再往后走就是郊区了。中队曾组织我们几次去那面的果园进行助民劳动,主要任务是帮助果农收苹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东面有一座金州的小火车站,记得我们去登沙河公社开门办学就是在这里上的火车;东面不远处还有一条长途公路,是“哈大”公路,公路的外侧挨着连绵起伏的大山,我们在训练大队的菜地里劳动时,就能看见公路上来来回回跑的汽车和远处望不到头的大山。学习的第二年秋天,大队曾组织我们去爬那座山,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登上了山的顶峰。这座山还是很大很高的,我们往返利用了几个小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03占地面积挺大,院区周边用高墙与外界隔开。院区的西边围墙有一段很特别,这段围墙利用了一段古老的旧城墙。旧城墙是由青灰大砖砌成。底座宽,随着墙体往上增高,城墙的上部分逐渐变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03院区有两座大门,既南面的正门和北边的后门。我所在的中队——七队,住地位置靠近后门,从后门出去大约七、八里地外是海边,那里是我们每年夏天军训上游泳课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03正门开在南侧的正中。大门口哨兵的站立和围栏起的院墙,使人感到这里是严肃的军事区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院区,一条笔直的大道通向深处,道路两旁是梧桐树,梧桐树宽大的叶子在深秋的季节会一夜掉光。正门外,与大门平行,过西边街道口,是一座旧衙门大院。大院里面有保存尚好的、古香古色、青砖黑瓦的多幢平房。在我们学习的时候,那里还是县政府相关部门的办公所在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403正门,往前约三里地外有金县的展览馆,我们中队党团活动时,曾去那里参观学习;再往前的不远处,有一座金县开放式公园,我们早操跑步来回四公里的路程就是跑到公园里转一圈再返回营区。就是在这个公园里我第一次看见了美丽的芙蓉树开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03驻地在金县老城区的边上,距离金州火车站比较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下图:在金县我第一次看见,美丽的芙蓉树开花。这是出早操跑步到街心公园,看见里面的环岛上有几棵芙蓉树正好开着花。</p> <p class="ql-block">————开学仪式和开门办学</p><p class="ql-block">1976年6月下旬,我们这期学员迎来了开学。身背背包、坐上火车加上步行拉炼,我们中队来到距离金县几十公里外的登沙河公社,进行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时间是半个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公社的一座场院里,中队一百多名学员席地而坐,听军区通信训练大队领导及当地公社干部们在前台讲话。在这里,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为我们这期学员举行了开学仪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员在登沙河期间分散的住在各生产队的老乡家里。我们这期学员有八名女兵,被分在各区队。我与炮兵部队的小孙、工程兵部队的杜辉,我们三人被安排住在同一户农民家中。每天大家利用早晚的休息时间把小院里收拾的干净利索,让老乡家的水缸满、院子净,与老乡一家人相处的非常融洽。我们仨住老乡家的“下屋”的一铺小土炕上,到了晚上,土炕上的跳蚤咬的我们睡不着,只几天的功夫,每个人的身上就被咬烂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开门办学的内容挺丰富,形式主要以上大课为主。大队对我们进行了系统的政治理论、军事理论相关内容的教育,以及通信事业宏观发展、我军建设对现代通信的要求等方面内容的学习教育。每次课后进行分组学习讨论、写心得笔记。在这里办学接受贫下中农教育,也请当地公社干部为我们作了两次报告。听了报告,使我们对当地农村及农民生产生活也有了大概的了解。这里的农民吃穿住都行,孩子有学上、有病了可以在公社或县里看病。我们住在老乡家,也能感受到这里的生活较一般农村还是不错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开门办学期间,每天的学习日程都是满满的。在上课学习的同时,我们也进行助民劳动。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们区队帮助公社挖“沤粪池”。要挖的池子不算小,差不多有三十个平方大、一人多深。原来,在这个位置上有一个小池子,现在让我们把这个池子再扩大一倍。当时七月天,天气炎热,粪池子又脏又臭。我们几个女兵也同男兵一样,一起干。先把头一年沤好没用完的“肥底子”清理出去,再把粪池子往深往宽里扩。我们这期学员基本上都是具有几年兵龄的老兵,大部分人生活、工作在各基层部队,都经历过一定的训练和锻炼。大队领导评价我们这期学员,其中有一条就是:“能吃苦、会干活。”在几次助民劳动中,学员们在一起干活,大家配合默契活干得又快又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登沙河公社开门办学期间,我还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中队领导带着训练大队的领导找到我,说大队干部人手不够用,让我辛苦一下,帮助完成一份“开门办学的调查报告”。我与领导们商量了调查报告的写作提纲,收集了开门办学的相关情况、资料等,利用几个晚上的休息时间,执笔打草稿。回到金县驻地营房后,完善报告、并上交给领导审核。听了领导们的意见后,又经过修改、定稿,完成了这项任务。在完成这份材料的同时,中队教导员又找我谈话,要把中队的青年工作尽快开展起来,提名让我承担了中队团支部副书记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门办学结束的那天上午,中队领导带领着我们学员去“看海”。去了靠公社最近的那片海,也算是让累了十几天的我们休息和放松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排着队沿着山半腰的小路往前走,山的边缘很陡峭,距离下面的沙滩有几米高。山下就是退了潮水的海滩,可以看到海滩上有零星的一些人在“赶海”。海水退出了几里地远,远远望去隐约的能看见海岸线。时间不太长,待我们按原路返回时,看见这片海滩已经让潮水淹没了。原来是涨潮了!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面。潮水在山边上涨出有几米高,潮水拍打在山下边陡峭的悬崖上,那潮水拍岸的啪啪声震耳欲聋,淹没了我们一路上的说笑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巧 遇</p><p class="ql-block">宗瑞荣(1960年入伍),时任通信训练大队六队教导员。他也曾是我在沈阳军区通信总站26分队工作时的指导员。我70年进山后,他给我们当了五年的指导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指导员宗瑞荣、连长张国军带领着连队的同志们值班、训练,开荒种地、盖房子,修菜窖、垒猪圈。那时连队边值班边劳动,连队生活很艰苦。在指导员和连长的带领下硬是靠我们的双手,连队白手起家在山沟里扎了下来,因此连队的官兵们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26分队工作时,我曾两次去带兵。还记得73年我被派到报训队带兵训练,一去就是大半年。那时部队缺油少肉,连队炊事班酱制了驴肉,指导员特意安排捎一些,给我们在外带兵的人解解馋。那时吃的不好,所以这件事情我总是能想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宗指导员调离26分队一年多了,他去哪里了,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连队的同志们很想念老指导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信训练大队的六队、七队的宿舍都是平房,六队在前、七队在后,两趟房挨着。我来到403学习后,因为我们七队的人多,宿舍不够用,就把我们几个女兵安排到六队的营房中住。六队女学员少,只有两名,一位是总参部队的田东、还有一位是军区通信团的小王。我们七队的女兵和她们俩人同住在六队宿舍的同一个单元里。一个单元有两间宿舍,到了冬天,两间宿舍中间烧一个炉子取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队的田东和小王对我们七队的学员很关照。我们刚来队里报到时,她们把原来住的宿舍让给我们住,她俩搬到了靠“山墙”的那间宿舍。冬天的时候,那个宿舍特别冷。我们虽然分别是两个队的学员,但大家在一起相处的很好。有时在宿舍看书学习,我们屋里人多,她俩会主动叫我们过去几个人去她们宿舍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七队学员开门办学从农村回到训练大队驻地后,被安排休息。大家洗衣、晾被、打扫环境卫生。这天,正在干活时听到六队学员叫我:“李华宁,我们教导员找你有事,让你去队部。”我们宿舍出门左手边就是六队的队部和六队领导们的宿舍(中队领导都是“五同”干部,日常住在队里,休息日可以回家。)“我是七队学员,六队领导找我有什么事情?”我边想边出了宿舍的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刚出门,我愣住了,我看见宗瑞荣——我的老指导员站在门旁,笑呵呵的看着我。原来,我的老指导员现在是六队的教导员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对我说,七队学员报到那天,他就看见有个女兵像我,后来一问果然是你。我与老指导员分开一年多,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这让我十分高兴。我跟着他来到六队队部,他倒了一杯热水递给我,让我坐下,说:“快说说山里连队……,”我就把连队后来的情况说给他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指导员对我说,在这里能见到我,他非常高兴。他还说,“技多不压身”让我珍惜学习的机会,并叮嘱我,“要克服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相信我一定能学得不错!”我有幸在403学习期间巧遇老指导员。在那一年半的学习期间,我与老指导员经常会在休息时间聊上几句。他像一位老大哥,问我的生活、问我的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 习</p><p class="ql-block">来到403,新的学习训练任务开始了。军容、军纪、军姿、军事训练等科目内容对我来说,属于重新接受一次训练;生活条件差、吃一些苦,对我从基层连队走出来的人也算不了什么。但是,面对将进行的专业课学习,对我却是一大挑战!一本本学习教程摆在我面前,既新鲜又陌生。知道自己文化课底子薄,在思想上我已经做好了吃苦头的准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队这期学员设“有线”和“无线”两个专业。我学习的专业是“有线通信载波”。学习初期,两个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样的。刚开始的授课,经常是上大课,教室人很多。开学以后,第一科学习内容是“数学”。讲课的进度比较快,课堂的人比较多,听不懂的也没有机会问。一开始的学习让我很伤脑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既然来学习了,咬紧牙也要坚持下去。不懂就问,我带着问题请教教员、同学,做大量的练习。晚自习时间不够用,就经常利用晚上熄灯以后的休息时间,在床上打着手电做习题。经过努力学习,终于把“数学”这第一关渡过去了,并取得了好成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队当时有三位领导—尹教导员、王队长、闫副队长。在学习期间,中队领导们对学员的学习是非常关心的,每天与我们学员在一起,想办法为学员们提供学习环境。在中队学员中,勤于学习蔚然成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我们班上数学课的老教员,大家习惯叫他“王工”(王工程师)。老教员和蔼可亲,对我们每位学员都很关心,从我第一次考试勉强及格到后来考试成绩优秀,一路下来老教员对我的学习都给予了耐心辅导和帮助。后来“电工学”这门课程也是王工为我们授课的。当“电工学”这门课程结束,我取得了优秀成绩时,老教员对我语重心长,他鼓励我:“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华宁,我看你能成为优秀学员!”能受到教员的鼓励,我学习的信心更足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努力学习,我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按照同学的说法叫“跟上了学习的节奏”。有一次队里领导问我:“看你科科学习不费劲,你是怎么学的呢?”实际上,我学习怎么不费劲呢,我没有什么好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遇到困难不气馁、坚持勤学苦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教室的外面有一个篮球场,晚自习时教室的灯光透过窗户能射在篮球场上,这里很静。星期六晚上是我们自由活动时间,有时我们也会去教室自习一会。星期六晚上,只要天气好,我常常会去篮球场呆一会。倚在篮球架子上,抬起头仰望天空,看看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在这里可以让自己静一静、想想心事、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天空很辽阔。每在这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原来工作过的山沟、想起26分队。在连队时,有时也会站在连队的营房前仰望天空。但由于群山挡住视线,看见的天空,也只是“巴掌大”一块。就是在八月十五晚上,也是只能看见月光而看不见月亮。在403学习期间,傍晚“仰望夜空”,用这样的方式确实能调整一下自己的身心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有的问题像一道坎一样,让我过不去。心中很着急的时候,很想找个人说说,缓解一下学习的压力。老指导员宗瑞荣离我很近,他就成了我的一个倾述对象。我的老指导员还是很有经验的。他常常告诉我:“找出学习中的规律,多做练习。要缓解自己精神上的压力,适当的看一些课外的文学作品等。”并不止一次的鼓励我:“华宁,我们在山里时那么苦、那么难你都不怕。在这里,你一定行!”老指导员说的话常常让我回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学习中比较能吃苦,多科课程学下来,成绩都挺好。基础课比较枯燥,学到专业课的时候,让我爱上了自己所学的专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践课”是与基础理论课穿插进行的。在实践课堂上,进一步消化理解基础课上所学的知识。实践课,自己实际动手,用工具缠绕并制作小型变压器;制作线圈,感受在电磁场中它产生的作用;按照电路图纸,参照给出的参数,在电路板焊接、制作放大器;用仪器测试晶体二极管和三级管的工作状态;利用“推挽”的工作原理制作实用电路等等。实践的内容很多,动作慢的,一堂课的内容就无法一次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践课堂上,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很“厉害”,徐甫明就是其中的一位。徐甫明是总参驻东北部队的学员。他成了实践课堂上的一名小老师,课堂上经常帮助同学们。我和他的工作台挨着,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向他请教或与他一起讨论问题。在实践课中,经常能得到他及时的帮助。他人聪明、悟性强,实践操作有条不紊、又快又好。他是我们班公认的好学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科是“军事地形学”。这科学习结束前进行考试,一部分内容在“军事地形学的教室”里完成,还有一部分内容要求去野外进行实地操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去“野外考试”是个夜晚。因为要在荒郊野外作业,为了便于在野外奔跑,出发前,我们都换上了高腰胶鞋。金县那个地方出苹果,郊区的果园一片连着一片,苹果的品种很多,又香又甜。那时已经是秋季,地里的苹果和庄稼都熟了。临出发前,队领导宣布了纪律,要求:“不能毁坏果树、不允许吃果园里的苹果、掉到地下的也不许碰,不能踩坏庄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三人一小组,带上手电。每个小组带上发给的三件工具,既:指南针、直尺、军用地图,另外,我们戴的手表也可以成为工具。训练大队的大卡车把我们一组一组的放到郊外的不同地点,三个人相互协作去完成本组的考试科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小组的三位学员,按照课堂所学习的要领,快速在地图上找到方位,锁定几里地外的目标,确定前进方向。然后越过荒坡、跨过水沟、穿过果园农田村庄。在步行几里地的过程中几次调整方位、校准目标。按规定的时间到达目标,并圆满完成了科目要求的作业内容。我们小组在路线进程中,几次进行校准目标,没走“冤枉路”,到达“目的地”后作业科目完成的也顺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队的卡车,到“作业点”接上我们往回撤。一路上,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刚才完成作业的经过。有的说,菜地里的“绊倒驴”让我摔了两跤(一种长得很长的萝卜,成熟后,高出地面有半尺,在垄沟里走路直绊脚,当地人叫这种萝卜是绊倒驴);有的说,差点回不来了(方位在地图上标错了),我们这组回不来,你们得等到啥时候;还有的说,果园里掉了不少苹果,掉到地下一摔苹果就有坑了,这苹果卖给谁去?大伙说,你别操那个心了,你小子是不是想吃地里的苹果……。我们回到大队时,已经是很晚了。队长作了简短的总结,然后宣布:“大家赶快回去睡觉,明天早上按时起床、出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理论课程结束后,学习进入到了所学专业实习课阶段。实习时间为一个月。我与另外两位女兵——小孙和杜辉,被分到了军区通信总站的辽阳机务站实习。老站长及站里的同志们对我们的到来非常热情。特意为我们三位女兵准备了一间南向的宿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辽阳机务站属于中等规模的机务站。机房里一排排的载波机器排列整齐。实习期间,前一阶段,站长为我们在站里授课。一部载波机从上到下是由若干个机盘组成。每组机盘都有自己工作的内容,这些机盘在一架机器里组合起来,实现通信的载波功能。机房里有闲置备用的机器,站长把机器上的机盘拔下来,一部分一部分的参照图纸、运用仪器,边实际操作边讲原理,并让我们实际动手,使我们达到了在机器上能独立操作的水平。在那段的实习课中,我们逐渐接触到机器维护、保养,值机的工作程序、上下级台站的沟通、问题判断、故障排除以及各种仪器的使用等内容。实习课按照要求,需要掌握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我们每天跟着站长及站里的几位老技师认真学习,并做好笔记。学习期间,站长还带领我们去鞍山机务站进行学习。后一个阶段,我们上机,一起参加跟班。主要跟了几个大夜班,参加预定时间机器测试、维护和保养。每当夜深人静的大夜时,也是机务站工作比较忙碌的时候。载波机要进行日测、月测、半年一年测,对机器进行维护保养、调试开通等项工作,一个班下来经常忙得一身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部队生活条件差、吃的都不好。辽阳 机务站的伙食与403学员吃的都差不多。每天主食以高粱米饭为主,每顿吃的菜基本都是没有油水的炖菜。站里伙食虽然不好,但对我们还是很照顾的。到了后来,我们才知道,因为我们去了,他们每周增加了几顿大米饭,还多吃了几次炒菜。而这些细粮和油都是他们站里平时一点一点节省下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辽阳机务站与辽阳大站所处一地,距离市区比较远。我们在那里实习一个月,没去上过街。有几次休息日,站长说大站有车去街里,让我们去街里转转。我们都觉得没什么买的,去一趟也太耽误学习时间,辽阳机务站旁边就是炮兵部队的驻地,那里也有服务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了,26分队的69年兵肖克力现在辽阳解放军201医院工作。我70年进山以后,与她在一起工作了几年,分开后很想念她。我搭辽阳大站外出办事的汽车,去201医院看她。找到了肖克力,她又带我找到了在那里工作的马顾迅。马顾迅是当年与我一同进山的同年兵。我们几个人能在这里相见是谁也想不到的事情,大家见面分外高兴。因为我还要赶回驻地,就谢绝了她们俩的挽留,我们三人在医院的院子里好一场欢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个月的实习结束了。站长及站里的同志们与我们依依不舍,大家相约,以后在工作中,我们“机上”相见。辽阳大站出车把我们送到火车站,老站长和站里的同志们一直把我们送上火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中队的要求,各小组实习结束后,我们有线专业的学员要到沈阳集合,集结地点是站前的“军区二所”,然后统一带队返回403。我们这些学员带着满满的收获,按照规定的时间到达沈阳。几十名学员,身背背包集体返回金县的训练大队,那队伍也是很壮观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装上收获、打好背包,我们再出发</p><p class="ql-block">一年半的学习过得紧张有序。在403学习期间,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大队曾组织我们去工厂参观学习,详细观看和了解,半导体材料“硅”的提炼拉伸过程。使我们了解电子元件从原材料到生产成形的部分工序及它的造价;还组织我们观看了“激光”将用于通信的展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组织我们去参观军港所在地的旅顺。在那里我看见了停泊在军港中的战舰和远处停泊的潜艇,还看见了那里的火炬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组织我们开展爱民活动,去老城区商业街帮助商店卖水果。每年八一前,金县的桃子大量上市,各店门前一堆一堆的水果“太白桃”七分钱一斤;秋天,我们去郊区的果园参加助民劳动。男兵们帮助老乡往回运苹果,我们女兵和果农一起对运回来的苹果分类包装。用卡尺测量苹果的个头,把个头均匀的苹果用纸包起来装好箱。听老乡说,这些苹果是用来出口为国家创收外汇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年秋天我们都很忙,我们要学习上课、助民劳动,自己大队也要秋收。有一年秋天,我们参加了打靶训练。训练的地点设在中队食堂后面的那片菜地,当时地里还长着很多茄子青椒等蔬菜。靶子立在地的西边、我们趴在菜地的东头。因为训练的时间是课余挤出来的,为了便于训练,就没有去远处的训练场。实弹射击时去了大连陆军学校的靶场,使用的枪支仍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一人九发子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冬天,宿舍要靠烧炉子取暖。我是寝室长,为宿舍的同志们排好值班表。我们和六队的两名女兵一起分组,两人一组,进行轮流值班烧炉子,每天晚上要把宿舍的火墙烧热。宿舍的同志们都非常友爱,冬天烧炉子,大家经常互相帮助。我们还找了一个大锅,每次烧炉子时就用铁锅烧上水,以便大家洗漱时用这些热水兑上冬天非常扎手的凉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同一宿舍的八个女兵来自军区基层不同部队。许力来自军区直属队年龄比较小,但已经是过了一个服役期(四年)的老兵。她待人热心肠、勤劳、很会干活,冬天了,经常帮助同志们拎煤、生炉子。当炉子生着了她弄得一脸灰,那样子很可爱;张军利老兵来自军区通信总站,工作积极主动,做事有条理。我们原来是一个营的,这次又在一个训练队学习。她和许力被分到一个班,两人形影不离、学习上互相帮助,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中队出“黑板报”;杜辉是军区工程兵部队来的同志,她的家乡在大兴安岭,是一名少数民族学员,是我国民族人数比较少的鄂温克民族。她无论是作风上还是生活习惯上都能显现出她们民族性格耿直豪爽的一面。杜辉对人热情、很能吃苦,唱歌有些跑调,但她的字写得很漂亮。有时候,我和她开玩笑,说看她能写出这么好看的汉字,就不像少数民族;赵卫芳是军区通信团派来学习的。人性格沉稳,学习上很刻苦。她在运动场上也是大显身手。不用助跑,一个回身,手榴弹被她甩出25米开外,她的手榴弹投掷,让队里野战军来的学员们看得都愣了神。在运动会上,标枪撇出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曲文华性格有些腼腆,一说话就不好意思。实际上,她挺活波、待人热情。她在你面前站一会,回去就能在她的本子上,把你长什么样的大概轮廓画出来;基层部队来的小陈——陈淑香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她学习认真,经常爱提一些问题。还有一个特点是,会唱歌,是我们这群人里的歌唱家。记得刚来不久,在宿舍里毛遂自荐要唱歌。刚唱第一声就让大家刮目相看,——没有过渡,一出来就是高音......;军区炮兵部队来的学员小孙——孙洁淑和我是一个班的。她活波、勤劳、好学。在我们八个人中,也是兵龄最短的一个。她文化课好,在学习上经常为大家当老师,对我的学习帮助很大。小孙家有六个孩子,她上面有五个姐姐,这些姐姐都很关爱她。常常给她来信问她在这里学习的情况。她也常把姐姐又叮嘱什么了说给我或大家听,我们都说她在家是“第六朵金花”。在我们宿舍里,大家也把她当“妹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些姐妹们虽然不在一个班,但一年半的时间同住一个寝室。大伙在一块可谓是:同为一件高兴的事兴奋不已、同为一个问题难过上火、同为一个课题而讨论、同为“过关斩将”而喝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县的冬季,虽然室外温度不算低,但是教室里阴冷,很多学员穿着大衣上课。我们这些人还是不太适应当地的气候,第一个冬天就有一些学员的手脚、颜面、耳朵等部位出现了冻伤。学习生活中,我们克服了缺水、停电、夏季潮湿等诸多困难,大队中队的领导们也是不断的采取措施为学员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年半的学习生活,让我们这些朝夕相处的学员、队领导,以及教员和大队的工作人员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76年到77年,我们国家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在这里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开阔了视野、敞开了胸怀。403是我难忘的学习大课堂。1977年12月,那年我22岁我们毕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百多名学员,正当风华正茂。带着403通信训练大队领导及教员们的期望、带着所学习到的知识、带着坚定的信心,装上收获、打好背包,我们再出发,奔赴到东北各部队的通信一线。</p><p class="ql-block">(全文结束)</p>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p><p class="ql-block">李华宁</p><p class="ql-block">1969年12月入伍,当兵十六年。曾在沈阳军区通信总站有线电报站工作七年、02机务站工作三年。</p><p class="ql-block">曾任沈阳军区通信总站有线电报站报务员、台长,02机务站载波技师等职务。后在黑龙江省军区通信营任技师、台长、训练队报务教员等职。</p><p class="ql-block">在沈阳军区通信总站工作期间,在山沟里工作、在坑道值班十年。当兵十六年,曾参加两次专业训练、两次带兵、担任教员一次。</p><p class="ql-block">1985年转业于地方工作,2010年退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2020年秋于哈尔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2024年3月于杭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图:1977年12月我们这期学员毕业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