疁城轶事(二)。

思晓雲

<p class="ql-block">从永嘉纱厂到南街,要经过约130~150米长的李家弄,弄内及沿河两边住着六、七十户人家,李家弄北边的“涛阁”建于明代万历初年,据说是三组坐北朝南三开间五进深的宅第大院,共有房屋170余间,后院有5上5下的藏书院,院前影壁上有汉人汉服的精致壁画,抗日战争时期,遭日机轰炸毁坏房屋数十间。解放后,其影壁还在,其余十余间尚存的明代建筑,住了好几户人家,张家(好友)住着其中的三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此地划归后面的疁城学校,九十年代,这些房屋全被拆除建造商品房。曾记得当年李家弄内有三、四盏昏暗的路灯,为夜班行走的工人照明,居民们因此也借了光,要知道城里除了4条大街上有路灯,一般弄堂里是没有路灯的。据说,永嘉纱厂的老板解放前就通了电线,厂门口沿河浜还有一个发电机房,我们住在对河,日夜会听到马达运转的“隆隆”声,以及机房管子里不间断流出来的冷却水。</p> <p class="ql-block">嘉定的老街,基本就是东街、西街、南街、北街,还有新街;东、南、西、北的下塘街都未见记载。城南的疁南街、南大街以及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城中街、人民街,可能都是解放后才有的地名,后来的疁南居委、州桥居委、城中街居委、人民居委、劳动居委等,大概就是跟着这些街道划分的。我出生在南门,所以对南门的情况最为熟悉,从南门吊桥到纱场弄约1.5公里的距离,有着四十多户商店及鋪行,汇集了菜场、南货店、酒店、茶馆、肉庄、药店、饮食店、理发店、以及其他各类商铺,有打铁铺、生产资料、面食加工、水果批发、毛竹行、花米行、猪行等等;沙场弄系土布业云集而出名,吊桥两旁的南城河岸水桥,总有停靠的大船在卸载毛竹、生产资料或者面米、水果等等。童年时代,最欢喜早上跟着母亲去南门买菜,因为母亲每次都会给我买点吃的,大饼油条粢饭糕,老菱地梨或栆糕,去南门街上一般多数是抄近路,从屋后农田、竹园旁的小路,穿过内城河上的小桥(癞家桥)后,沿河走过几户人家,就到了南街;买菜主要就是买些日常生活必须品:油盐酱醋以及茭白、鱼虾和肉类,自家后院种着各种蔬菜,基本上可以自给。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打倒地主、资本家,给贫下中农分田地、分家具,我家也分到了八分七厘土地,以及七、八件家具如:椅子、椅子小床、柜子等,到全是很重的硬木家具,然而在搬新家的时候都给卖了,当年在文革抄家物资商店里,红木大橱、八仙桌、柜子、椅子等等什么都有;以前的家庭都是老人小孩一大群,老房子也就这么几间,这种又重又占地的老家具,再便宜也没人买,要是放到现在就是抢手货了,历史的玩笑总是滑稽又很讽刺,这大概就是世事无常,人类命运的悲哀。</p> <p class="ql-block">在记忆中,从南门吊桥到环城公路,这段二、三百米的街道,二旁开的是什么商店,迄今仍能记得非常清楚 。有好几家还是小学、中学同学父亲的产业,以前嘉定镇人口比较少,周边的居民大多数都熟悉,张家妈妈、李家妈妈,边头(附近)一圈的小囝基本都认识,许多学生上、下学都要走上半个钟头路,所以顺路的学生多数是一起来一起回的。南门街上的”徐大顺醬酒店”是爿老店,二层二开间,门面格局和鲁迅先生写的咸亨酒店一模一样,曲尺型的柜台,里面有八、九张桌子,顾客柜台上买了黄酒,放在一只洋铁皮酒器里,酒器有只摘勾,可以勾在装有热水的直口鍋,米酒也可以热,酒菜有油汆花生、蚕豆,卤黄豆、豆腐干等等,有钱的也可以到对面羊肉摊头买点白切羊肉下酒,羊肉切好后用洗干净的荷叶包好,非常生态;也有的顾客就站在柜台旁,看着熙熙攘攘的大街,一边喝酒一边嚼着花生米,与旁人闲聊。冬天,水果摊用棉布捂着的筐斗里,小孩子花一分钱就能买到四、五只热腾腾的老菱或地梨(荸荠)。四开间茶馆店里,炉灶上烧着几只大水壶,直冒蒸汽 ,旁边靠十张桌子的四周,坐满了喝早茶的老人,他们都是早上四、五点钟走三、四里路,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的;他们边吸烟、边喝茶、边交谈,其乐融融,有的嘴里还嚼着大饼油条,热气腾腾的茶水和各类烟枪喷出的浓烟,外面看进去,里边的人处于烟雾飘渺之中、有种很虚幻很奇妙的境界。隔壁饭店里,阳春面,小碗8分、大碗一角,一付大饼油条5分,当年,一斤大米1角4分4厘,一斤猪肉6角4分,那时候收入虽然很低,但物价也很公道,当年的人,生活满足于现实,没有奢求,没有欲望,大家都是朴实无华的平头老百姓,党员干部都凡事带头,吃苦在前、享乐在后。随着时代的变迁,物质享受取代了精神信仰,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一句话说得真好:“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干部没有被敌人的枪炮所击败,解放以后,却倒在了糖衣炮弹和美女蛇的脚下”。</p> <p class="ql-block">州桥是全城的中心,也是最热闹的地方,嘉定的商店,都集中在州桥附近,南从张马路北到蒲鞋弄,东从州桥菜场,西至察院弄,两条几百米长的街道两旁,汇集了嘉定主要的商铺:百货商店、杂货商店、饭店、饮食店、新华书店、中药店、华美大药房、家具店、照相馆、皮鞋店、水果店等近百家商店,另外还有联合诊所、粮站、书场、菜场、旅社、竹刻店等等。小时候每到春节,有了压岁钱,几个小伙伴就天天约着到州桥去白相(玩),套老爷(藤圈)、转盘、打弹珠盘、看打拳买膏药、小热昏(说大书)等,在小店里买了外国人(香煙牌子)、火药珠(打枪、甩炮)、小鞭炮,就一路玩、一路放小鞭炮、打火药珠枪,街面上许多孩子都在演译着同样的游戏,鞭炮声时起彼伏,空气中迷漫着浓浓的火药味,配合着街道两旁的大红灯笼、熙熙攘攘的人群,到处扬溢看节日的气氛。最早的州桥,桥的两边都是小贩开的店面,仅约三尺宽、人缩在里面,桥中间除了过往行人,还有一条1米左右宽的平坡道,供自行车、黄包车通过;后来交通发展了,台阶对车辆通行不便,便釆用石块沏成了混园型,这样各类车辆均可以过了,到了二十一世纪,为了州桥景观,又改成了现在的台阶型,有点“一日三变”的味道。蒲鞋弄向北走是軍人大礼堂、人民大礼堂,都是解放后建造的,放电影、开会、演戏都行。以前,在察院弄里还有座“永乐剧场”,专门演戏剧,六、七十岁的人都知道这个戏院,永乐剧场的座位是用毛竹做成連座的,分成左、中、右三行,共约二十几排,中间一排约有二十几个座位,在座前的靠背上有黑底红字的座次及一个插茶杯的圆洞,左、右靠墙的二行约有十来个座位,剧场坐满的话也有千把人。来演出的剧团每隔个把月就换一个新的,各种剧团都有,嘉定人比較喜欢看錫剧和越剧,本地嘉定锡剧团不算,来演出最多的是江苏省内的地方錫剧团以及浙江省地方越剧团,有时也有沪剧、昆剧等。江苏、无锡、常州锡剧团算是大牌锡剧团,京剧团也是,演出都是放在人民大礼堂(和甲、乙方收入分配成正比),永乐剧场是不夠格的。永乐剧场门口售票处的上方,悬挂着剧团主要演员的剧照:有剧团的头牌花旦、头牌小生,二排花旦、二排小生,以及老旦、老生等,所以每一次新的剧团来到,剧照都要换上一批。所以听到有新剧团的消息,我们总会去看一看的。以前,在嘉定城廂周边的大街及弄堂口,牆壁上普遍有告示栏,及时张贴有关电影、戏剧、评弹的最新消息,以及放映或演出的时间段,看到有心仪的新电影或戏剧,人们就会及时去买票。嘉定人大多能回忆到:州桥堍日夜商店的东墙、察院桥弄堂口吴家小书店的西墙、城中路镇商店的东墙,都是当年告示栏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永乐剧场的大门向东在察院弄内,门口聚集着许多小贩在叫卖各种另食和点心,他们在剧场休息时是被允许进入买卖的。剧场的戏台在北边面向南,剧场的观众席设计得很有人性化,观众席向舞台有一个倾斜的坡度,使所有的观众能看到台上,而不会被前面的人所遮挡。要喝茶的观众在买票时多出几分錢的茶水费,剧场休息时就有服务员从二边用长嘴茶壶来添水,这个时候,小贩们乘机会在剧场四周来回走动,叫卖声时起彼伏:有卖五香豆腐干的、卖香瓜子南瓜子的、卖棕子糖的、卖五香豆的、卖花生米的……叫卖声虽然内容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抑扬顿挫,有腔有调,听着感觉很有韵味。永乐剧场是草礼堂,四面打着篱笆,夏天的时候里面比较热,四周的窗口要用木棍支起来通风,这个时候孩子们会爬在西边的篱笆上,可以看到舞台上的演出,东边的窗口,则可以看到化妆的演员。永乐剧场于上世纪60年代初被拆除,戏台和前边座椅部分,建造了清河路食品商店和地下室,后边座椅部分开了家煤球店,供应煤球、煤饼,许多人可能都能感觉到,走进煤球店大门有个向上的坡度,这就是当年剧场后边座椅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军人大礼堂坐落在北大街清河路口,系嘉定解放时南下军人所建,经常有演出、开会或放电影,军人大礼堂门口的一排房屋,是原城厢镇文化馆,里面有看书、看连环画、看报,打康乐球等活动,到了春节还有猜谜、套圈、钓鱼等等游戏。文化大革命期间,军人大礼堂曾展出过”破四旧”的抄家物资,以及文革时期”地富反坏右”抄家时的书画、黄金、古董、陶瓷等展品。上世纪80年代初,因清河路扩建工程开始,军人大礼堂被拆除,有一段时间里这里曾变成农贸市场的集散处,人民大礼堂建于解放初期原来县署的位置,是当年设施最完善的影院,内有座位1001只,舞台灯光、音响也属于当时一流。我们所认识的电影明星以及许多优秀影片就是从”人民大礼堂”开始的,著名演员:赵丹、白杨、秦怡、王丹凤、田华、张平、冯喆、孙道临、达式常、王心刚、王晓棠、张勇手、崔嵬、于洋、庞学勤等等。记忆深刻的影片有:渡江侦察记、海鹰、平原游击队、羊城暗哨、野火春风斗古城、钢铁战士、七天七夜、古刹钟声等等。人民大礼堂有三扇大门,门右边是售票处,四周墙上有电影插图,介绍近期将放映的影片内容,进入放映大厅,中间是过道,左右二旁是走廊,观众席分单、双号,座椅是翻合的,不影响人的进出,排数座号在座椅侧面标注,电影开场后影院内灯光熄灭,由工作人员用手电筒带领入座。想当年一角五分一场的电影票,其中也有我们很多的贡献。人民大礼堂在城中路影剧院建造之后,风头就渐渐为其所掩盖,八十年代初期人民大礼堂并入工人俱乐部,之后因建筑老旧就基本荒废了,也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这张照片里面还能看到:当年人民大礼堂前的左右两边,有高出80公分至一米的花台,一条十字路将花坛一分为四:前面到州桥,东边通往北大街,西边通向察院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