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生活.腊月二十三

胡杨林

<p class="ql-block">全家出行,去牧区过小年啦!</p><p class="ql-block">我走出城市,可以真切的体验着尘土飞扬的土路之巅。儿子的车技,驱起漫天扬尘,在其间烈豹般的跑,留下一股自由自在黄色的尘烟,悠闲的弥漫于半空。</p><p class="ql-block">前方是一眼望断的天际线,被圆润的山岳分开,上部分是淡淡的蓝,下部分是浅浅的棕。天地是如此的链接,如此的近,却又是那么的辽远。</p><p class="ql-block">离别喧嚣与汽笛,我感觉着,那些无言的马群、牛群、羊群、草场,如画般的宁静。如果草原的风不来,草尖不摇,尤如走在了画中。</p><p class="ql-block">正值年底,清空一下身心。此情此景,遥旷四野,久违的释怀。</p> <p class="ql-block">记得有句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一直宗尚这个观点。</p><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三的小年祭灶,祭火,送火神上天。这个习俗,从远古走到今天,真的是人们不灭的信念,如细水长流。它拐弯抹角的流,流入不同民族的精神领域,并随之践行着传承着。</p><p class="ql-block">其中,蒙古族祭灶祭火神的传承,相比之下,有种强烈的仪式感与崇拜式的传承氛围,深厚的寓意,浓烈的色彩搭配,让小年过成了大年。身临其境,品读其中的人文关怀,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p> <p class="ql-block">驱车在草原深处行走,羊群则以红绿灯的效应,时而出现在路的中央,让你慢下来,再慢下来。茫茫原野,偶尓有个人影,偶尔有一株二株蓬草,通过道路,去寻找能挂住它的网。看上去孤寂的草原,却以一种博大的胸襟,让人感觉到它无言的沉着与热火,一丝丝的感伤。</p><p class="ql-block">难得的肃静啊!欣赏着这份安祥,就在不经意间,我们已经到了。</p><p class="ql-block">一开门,炖肉的热气便扑面而来。雾气腾腾中,走廊灶火口的大铁锅里,几个肥硕的全肉羊胸叉已经七成熟,油光水滑,厰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的小姑子是靠灶台这一方净土,赢得了受众,而小有名气的。远近牧民群众中,亲戚朋友们,有个重大的婚嫁礼仪、祭祀敖包之类活动的,都邀请她去做主厨。她每逢出场前,首先切记得拿上自己专用的,独一无二的刀具。拿手菜配拿手的刀,铲子之类灶具也几乎派不上用场。牧区人喜食的大锅菜,一般来说都在户外。大厨蹲在灶台上,双手出力,利用大铁锹翻炒肉菜。杀猪菜如此,细杂烩如此,全羊宴也如此。什么叫大饱眼福,什么叫大饱口福,再怎么美味也仅此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锅饭为什么特别的香美,究其原因,我身有体会。一方面,食材是土生土长,就地取材的,无添加无污染;另一面,除去一头猪,或者一只羊的头蹄下水,剩下的一锅端;再者,淳朴的民俗民风令人心旷神怡。一种新喜的生活气息,令在场的人胃口大开。</p> <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家逢年过节,有客至远方来,小姑子必然要操办一桌特色蒙餐。来的人都能感受到主厨的诚意和热情,一些有心的人,从心底里感激她实在在的付出。</p> <p class="ql-block">这是小姑子准备祭灶的材料。“德吉”指羊胸架骨和脆软骨。用彩线、羊毛线轻轻绕胸骨三圈或九圈,不打结,放好。然后,在制作好的胸骨沟内放入红枣、冰糖、甜食、奶酪、柏叶、绸缎、香段、红纸、金银纸做的元宝,外围一条哈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午时分,祭祀火神仪式开始。我根据小姑子的步骤来写。</p><p class="ql-block">1.通常,灶火口旁铺好蒙古地毯或者羊毛毡,准备跪拜火神。</p><p class="ql-block">2.点上四盏黄油灯,摆放在灶台的四个角上,寓意为四大洲。另外一盏酥油灯,则表示佛祖人的圣地。</p><p class="ql-block">3.男人要去野外捡拾回来一些硬柴,祭祀时备用。当硬柴入炉,旺火时,开始念“伊金桑”,有的地方叫“火祝福与火仓经”。此时,男主将准备好的祭祀胸骨入炉。</p><p class="ql-block">4.念经一停,男主拿勺子舀上备好的“撒其里”(油、酒、食物等)往火里献。</p><p class="ql-block">5.“搭拉嘎阿博和”大概就是招财纳福的仪式中念的经文。大意是:十面八方的所有财富,都聚集在这里来,上苍赐予的幸福,永远与我们同在!“呼瑞、呼瑞、呼瑞”。之后,全家人以长幼有序,跪拜许愿,叩拜。</p><p class="ql-block">我记得火祝福的大意是:把山一样大的食物,把海一样多的饮品,以虔诚的心,奉献给您--火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葫芦娃捡拾祭火神的硬柴,众人拾柴火焰高。</p> <p class="ql-block">双手捧起,拥抱未来及财富。</p> <p class="ql-block">原汤化原食。煮肉汤叫“阿慕司”,滚汤里放两米、红枣、葡萄干、乳酪。焖煮的饭,叫“嘎啉布达”。这种饭垫底,胸叉肉、肉肠、铺上,即可上桌享用。</p> <p class="ql-block">祭火神传承之一:有史料记载,蒙古人以隆重的祭火仪式,祭祀心中的火神。他们心中的火神叫密仁扎木勒哈,诞生于腊月二十三。</p> <p class="ql-block">祭火神传承二:蒙古人信奉的萨满教里,有万物崇拜。在他们崇拜的所有神灵中,只有火神是女性,为什么呢?从传承的习俗来看,装饰祭品时,按照女性喜爱的装扮来要求,用心仔细的装扮一番。</p><p class="ql-block">从色彩上看,五色线代表着草原上的颜色。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牛羊成群。</p><p class="ql-block">如果从这个寓意上延伸出去,我认为说,女性本身有着博大的精神依托,有温柔细腻的品性,有无以其及的哺育本能。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母性的光辉与力量,是世间一切伟大的根源。只要你愿意深刻的去理会去细分,这个本质是共生共存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祭火传承之三:蒙古族视火为神圣、生命、力量和兴旺的象征。火是牧人畜牧产业,生产生活,民族情绪,精神文化的保护神。心中崇尚着火,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五畜昌盛,物种安祥。</p><p class="ql-block">而那些五彩的哈达,分别寓涵着蓝天、白云、教意、红火、绿色的生命。好美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下午茶的时候,祭祀仪式完毕。亲戚邻居们带着吉祥与喜悦踏上回家的路,一场盛宴进入尾声。</p><p class="ql-block">小姑子将一盆“嘎啉布达”送我,做为七天的主食。好让我这几天不下厨房,待到除夕傍晚,开火烧饭,迎接火神回来,继续星火相传。</p><p class="ql-block">今天,我没下厨,坐下来写了家里过小年的故事。在书写中,接收到亲情的温润,以及一些优秀的蒙元文化的魅力,也滋生了对这些传承人的一份敬畏之心。</p><p class="ql-block">在此,感恩一年来支持和关照我的人;感恩家人,以健康平顺,带给我内在的平和;感恩自己,乐观向上;感谢小辈们,以平安为孝,带给家人的安心!</p><p class="ql-block">在这儿,我釆纳了葫芦娃今天祭灶的祝福语,送给支持我们全家的朋友们,做为新春贺岁的祝福:</p><p class="ql-block"> 一帆风顺</p><p class="ql-block"> 二龙腾飞</p><p class="ql-block"> 三阳开泰</p><p class="ql-block"> 四季平安</p><p class="ql-block"> 五福临门</p><p class="ql-block"> 六六大顺</p><p class="ql-block"> 七星高照</p><p class="ql-block"> 八方来财</p><p class="ql-block"> 九九同心</p><p class="ql-block"> 十全十美。</p><p class="ql-block">祝大家新年快乐,喜乐平安!</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