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8年11月买的这本书,当时读过一次,几乎没了记忆。今年寒假开始,我又拿起了这本书,当翻开书再读的时候,又产生了更多更新的认识,而且感觉到内容的冲击力比第一次读更加强烈。所以我推荐大家读同一本书不要只读一次。</p><p class="ql-block"> 寒假在家里读书的方式是这样的,我不是一头扎下去看几个小时,而是看一会书,然后做一会家务,这样的效果是,边做家务边思考书中的内容,这是一个消化的过程。两不耽误,感觉还挺好,思考出的感受内容马上就写在书上。</p><p class="ql-block"> 学与思相互结合,才能学有所获。只学不思就是教死书,只思不学就是“空想”。只有二者恰如其分的结合,经常在反思自己,才会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缺乏思维的学其效果会大打折扣。</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再次读完了,有的文章看了好几遍,我把读书的过程中,思考最多的内容,进行了整理,总结出了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一、关于预习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很有侧重点的写了指导学生预习的重要性。书中写到,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就在预习,因为快乐来自成功,成功来自展示,展示来自自信,自信来自预习。</p><p class="ql-block"> 是啊,胸有成竹才能理直气壮。反思以往,2017年9月,刚刚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时,我们曾经提出过指导学生预习,那时我们只做了预习卡,作为指导学生预习的“支架”,现在感到,那时候用于指导学生预习的资料真是太少了。所以当时的效果不太好,学生的预习效果仅仅停留在了认识生字,熟读课文上,深层次的课文主题中心等重点抓不住。好在现在有了微课,课件等多种可以供学生参考的资料,再次指导学生高效预习的时机已经成熟,所以我们可以重新考虑改变原有方式,再做预习这件事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当时的数学老师就提到,他自己当年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个定理的事儿,他说当时学这个内容时,任课老师突然病了好几天没上班儿,没有老师讲新课,同学们都很着急,于是他就先自学这部分内容,学完后他上讲台给同学们讲,最后全班同学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都学会了这三个定理,这就是有了自学能力,才能有自主学习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本来新知识就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诞生的,有了旧知识的基础,学习新知识,不用别人教就能学会,这个就是一个人的学习力,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是用书本上的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总是强调说的,多指导和培养学生学知识方法,积累方法而逐步形成能力。</p><p class="ql-block"> 所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第一步,是指导学生做足做实预习,这是是重中之重,否则一切都是过眼烟云,没有让学生预习的课堂,是虚假的高效课堂。</p><p class="ql-block"> 二、关于课件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中也谈到了课件的使用,书中写到,再完美的课件也替代不了传统的板书,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思考很久了。</p><p class="ql-block"> 课堂上过分依赖课件,束缚了师生的思维,可当前的情况是,每个人都感觉离开了课件的课堂就不是好课一样,这种想法在教师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一提到讲公开课首先想到的是找课件,改课件,本来是作为辅助教学的课件,却成了一节好课的灵魂和救命稻草了,课件倒成了课堂上牵引师生思维的一条主线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就这一点来说,我反对将课件做成整节课所有环节的课件,应该像书中提到的要与超市的货架一样,在课堂用到哪个就打开哪个内容,做成“点菜式课件”,而不是从头到尾演示课件,这样教师俨然成了一个课件的放映员,学生也成了课件的观看者了,这样的课堂就只有预设,没有了生成。</p><p class="ql-block"> 既然是课改,就要真的改,首先得改课件,要使用“开放性”制作教学课件,给课堂互动或生成留有余地,课件要精简文字,不必打出完整的句子,长句子要划出重点。也不要将预设答案放进课件,以免被动。选择合适的字号与色彩,不必太花哨,让学生在清晰明朗中关注内容。</p><p class="ql-block"> 总之,课件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课件是备用而不是必须用。</p><p class="ql-block"> 三、关于模式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中,还谈到了高效课堂一节课的总体模式。针对书中所述的相关内容,考虑到平时自己在课堂上的一些想法,我也进行了总结,分五步:</p><p class="ql-block"> 1、明确目标:先明白这节课干什么,教师或学生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进行明确,然后可以让学生选择怎么学,用什么方法学。</p><p class="ql-block"> 2、预习优先:在教师的引领或指导下,由学生针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后,学生先各自自己试学,自学后还可以考虑小组的交流合作学习。</p><p class="ql-block"> 3、展示反馈:展示环节是一节课的精彩之处,其实就是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的,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并提出质疑全班交流。</p><p class="ql-block"> 4、解决疑难:师生共同重点解决本节课出现的重难点问题,这时候可能要发挥教师讲的作用了。</p><p class="ql-block"> 5、练习检测。先巩固练习,再进行检测。表扬或肯定自学好的学生,检测效果好的学生,一定要注重评价与激励的作用,这是增长学生自信心和为以后学生持续自学、逐步达到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的作者于春祥校长,是一位省级特级教师,他很注重教师专业发展、高效课堂、书香校园等研究,书中的相关理论浅显易懂,让人越读越有味道,他除了《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这本书外,还有姊妹篇——《发现教师成长密码》,目前我已经买到手,准备年后研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