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愫长庆桥, 忆爸爸在长庆油田的日子

杏林木子

<p class="ql-block">  &nbsp;一个企业的得名源自于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桥,一座石桥又开启了一个油田的創业历史,书写了油田的春华秋实,並演绎出一部中国石油工业的不朽传奇。</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陇东莽莽董志塬的南麓,在高天厚土的西周豳地,在鸡鸣闻两省的陕甘交界处,蜿蜒的泾河自西向东款款流过,在宽阔的河面上横亘着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桥的一头连着陕西的长武,另一头接着甘肃的庆阳,因此这座桥就约定俗成地称为长庆桥。长期以来这座桥默默地守护着泾河和光同尘岁月静好。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一个秋天,一支队伍来到这里扎营安寨才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使得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长庆桥渐渐为更多的人所知晓。</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初,为解决国家石油资源的紧缺,加强三线建设,开辟我国潜在的石油战略储备地区,1970年9月15日燃化部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请兰州军区组织陕甘宁石油勘探会战指挥部的请示报告"。1970年10月1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国文(70)81号文件批转了这个报告,並确定由兰州军区负责组成兰州军区陕甘宁石油勘探会战指挥部和党委会,任命时任兰州军区副政委李虎为会战指挥部总指挥兼政委和党委书记,会战指挥部机关设在庆阳地区宁县长庆桥。会战指挥部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其它油田命名的保密惯例,因指挥部设在长庆桥故将油田称为长庆油田。1970年11月24日兰州军区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成立大会在长庆桥举行,爸爸在大会上铿锵有力地说:"长庆油田大有来头,大有可为,大有希望",从此就在这里揭开了长庆油田勘探大会战的序幕,一个崭新的油田-一长庆油田就亮相于中国能源的大舞台,走进国人与世人的视野。</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爸爸的任命下达时,他刚刚做完直肠癌切除手术不久,因术后化疗和输液使他又患上了静脉炎,双下肢浮肿十分疼痛行动不便。但授命领衔的爸爸接到通知后,不顾自己孱弱的身体立即奔赴长庆桥主持长庆油田的会战,这一去就是整整四年多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瞬间50年过去了,2020年的金秋十月,丹桂飘香、菊花吐蕊,在长庆油田五十华诞前夕,我们来到长庆桥,来到爸爸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当年的会战指挥部现已成长庆油田的培训基地,走进基地仿佛置身在一个静谧美丽的园林,到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到处林木葳蕤、郁郁葱葱,楼亭台榭掩映其间。沿着梧桐大道前行北拐便看到一座朴实无华的二层青砖小楼,这便是当年油田最初的会战指挥部将军楼,在这里我们参观了爸爸当年工作的地方和展厅。当我第一眼看到墙上爸爸的照片,看到那久别而又親切熟悉的面孔时,心中一阵嗫嚅,轻轻地说"爸爸、女儿想你来看你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展厅规模虽小但内涵丰富,当我看到那一张张图片的画面和那一段段文字的说明时,把我又带回到五十年前,带到那段跌宕起伏的蹉跎岁月,那一幕幕情景顿时浮现在我的眼前。</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一份炙热滾烫的情怀。50年前祖国一声号令,五万二千多名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怀揣"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壮志从四面八方集结,浩浩荡荡直赴长庆桥、跑步上陇东,开启了长庆油田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长庆油田的第一步坎坷而艰辛,但却是精彩而动人。当时的陇东条件艰苦物质匮乏,瞬间涌进五万多人的石油大军委实给当地带来巨大的压力。没有住宿、没有食堂,这些石油战士就自己挖窑洞、干打垒、建地窝、风餐露宿,"三顶帐篷搭个窝,三块石头支口锅"就是当时长庆人自力更生&nbsp;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在运输条件极为短缺的条件下,为了搶时间他们不畏道路艰险,不惧风吹雨淋,硬是拉着架子车,肩扛手提、把钻机设备搬上了井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成为当时长庆人的一句响亮口号,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着油田的创业之歌。</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当时指挥部的条件还算不错,是一处三间瓦房,最里面的一间为爸爸的住房,外面的两间为办公地点和会议室,也是几个工作人员的住处。直到后来搬到江村住进用青砖土坯砌盖的二层小楼,住宿条件才有所改善。从此这座小楼便成为指揮部的所在地,油田的中枢,在会战的日子里,小楼的灯光彻夜不眠通宵达旦,油田的决策者在这里运筹帷幄精心策划着油田创业的每一步工作,构思着油田末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后人为了纪念这段难忘的历史,便将这座楼及指挥部搬迁到庆阳后的二层楼房均称为"将军楼","将军楼"现已成为中央企业和长庆油田的传统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油田会战初期,指挥部的成员大多来自兰州军区及下属各省军区的相关领导,还有部分地方油田及石油管理局的领导干部。会战的队伍分别来自玉门、新疆、江汉、大港、四川等九个油田和解放军指战员及复转军人,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油田的组织架构的设立,油田队伍的整合,将这支五万多人的队伍迅速形成战斗力投入到油田的创业开发中,抓好指挥部班子和油田队伍的建设就成了爸爸的首要任务。</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爸爸作为油田指挥部和党委的主要负责人,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工作原则,在班子成员中倡导讲政治、识大局、敢担当、干事业的全局理念,把大家的认识统一到贯彻落实中央开发大西北,建立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区这个大格局上。爸爸在工作中善于用十个指头弹钢琴,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在遇事时首先要听取征求大家尤其地方工作同志的意见后再作决定,避免了工作的偏差和失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爸爸顶着压力大胆启用了有丰富经验的地方领导干部,重用有专长的技术人员,並放手让他们在油田工作,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了油田的领导。</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爸爸就是这样,以自己严格自律的人格魅力,坦荡磊落的博大胸襟,率先垂范的工作作风,远见卓识的深邃视野,杀伐果断的决策能力赢得了大家的认同与尊重,把会战指挥部建设成为一个信念坚定、团结协作、联系群众、开拓进取的坚强集体。</p><p class="ql-block"> 一个企业的发展要靠一支过硬的队伍去拼搏,一支过硬的队伍要靠其企业精神去锻造淬炼。地处陕甘宁的长庆油田有着得天独厚红色基因的传承和熏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老区精神是孕育长庆精神的沃土,大庆铁人精神是培育长庆精神的动力,而解放军精神则是长庆精神与生俱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长庆精神的精髓内核。</p><p class="ql-block"> 指挥部在加强油田队伍建设中一方面在油田广泛宣传和弘扬长庆精神,另一方面则加大对长庆石油人使命与责任感的教育,让他们逐渐树立起"报效国家是使命所在、奉献社会是价值所现"这一崇高理想。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影响下,长庆石油人在那极其艰苦的創业年代,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迎难而上忘我奉献,涌现出长庆铁人王文汉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他那"干革命、把命搭上也值"的豪言壮语鼓励影响着更多的长庆人,使这支当时近六万长庆石油人的队伍成为石油工业战线上一支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的铁军。</p> <p class="ql-block">  &nbsp;&nbsp;爸爸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军事指挥和思想政治工作,戎马倥偬大半生,石油勘探对他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为了尽快进入情况,完成好角色的转变与担当,上任伊始便给自己拟定了一个学习计划。白天工作繁忙,只有晚上才能挤出些时间去看书阅读资料,除了开会几乎每天晩上他都会挑灯夜读直至凌晨。工作中遇到一些技术问题,他都会虚心地向专家请教,孜孜不倦无敢逸豫。刻苦的学习使他很快地掌握了地质构造、油田勘探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完成了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从而提升了自己驾驭油田全面工作的能力。</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长庆油田油脉绵长,但由于油气储层致密坚硬属于三低油气田,被长庆人形象地称为"磨刀石",开发难度系数极大。油田开发不久就陷入"井井有油而井井又不流"的窘迫困境,这成为制约油田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通过压裂技术改造超低渗透油藏便成为油田迫在眉睫的任务,油田指挥部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冲破禁锢、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展了对压裂技术的攻关。在压裂技术中研究高效压裂液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经过一年多的潜心研究,压裂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随着水基冻胶压裂液的正式使用,有效地解决了超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技术难题,书写了一部"磨刀石上闹革命、低渗透中建丰碑"的传奇,为油田的创业起步送上了一份奠基礼。&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油田压裂频频奏效,低渗透油藏改造初见成效的基础上,1974年8月油田会战指挥部又组织了以"钻井、试油压裂、试采、油建、钻前筑路工程"为内容的五路会战,使油田可开采面积扩大了一倍,原油产量翻了一番,成为陇东油田开发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从1975年开始、"马岭油田、红井子油田、长输管道"三大战役陆续全面展开,在扩大油田规模的同时解决了原油输送的问题。长庆人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用行动诠释着忠诚,用生命践行着誓言,使油田平稳有序地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p><p class="ql-block">&nbsp;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爸爸工作中的座右铭,为了更好地掌握情况,深入到油田一线基层进行调研己成为爸爸在油田工作时的常项工作。无论酷暑还是寒冬爸爸都不顾自己有病的身体跋山涉水,风雨无阻奔波在油田的勘探点和钻井队,把组织的温暖与关爱带给基层群众,及时地发现解决问题,真实地了解基层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这就为油田领导班子制定政策和掌控全局工作提供了翔实的依据和可靠的佐证。几年来陇东高原的沟、壑、梁、峁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这种严谨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也赢得油田上下的一致好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爸爸在长庆油田时有一件事情至今让我们难以忘却,那还是油田会战酣战正激之时,超负荷的工作运转和劳累使爸爸身患重感冒,持续高烧不退,但他仍然带病坚持在会战第一线,后出现咯血转为重症肺炎病情危重,军区领导知悉后叫他立即回兰州看病,他说现在正是会战关键时刻,我不能离开油田,后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劝说下才住进长庆医院进行治疗。得知这一消息,忙碌脱不开身的妈妈嘱咐我的两个姐姐前去探望,当她们来到医院推开病房时被眼前的一幕所震惊,爸爸当时正靠着病床输液,病床和桌子上堆满了油田的地质勘探油井的方位地图及各种资料,同时正与几位油田同志在谈论工作。看着爸爸那被病疴折磨而消瘦疲惫的面容,她们一阵哽咽泪水奔眶而出潸然而落,心绪五味杂陈,一方面她们为爸爸担心,另一方面又为自己有这样的爸爸而感到骄傲,在爸爸的身上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忘我工作的模范带头作用,懂得了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真实内涵,他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忘我奉献的精神时时激励鞭策着我们,成为我们后来在人生道路上攻坚克难永不干涸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工作和生活中爸爸一向对自己严格自律、风清气正从不搞特殊化。听爸爸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总指挥的生活很是简朴,每顿打回的饭菜都要吃的干干净净、从不剩饭,就连盛菜的盘子最后都要冲些水喝掉。油田后勤部门有时给他供应些时令水果,毎次他都要仔细询问付过钱没有。为了节约经费就连去北京向国务院、石油部汇报工作时都只带秘书一人同行以省开支。</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父爱如山、厚重无言,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中的一种情感,如同大海般的深沉而宽广持久。自爸爸到油田后,忙碌的工作使他很少回家,与我们鲜少见面。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做父亲的责任,再忙也要抽空给我们打电话写信,询问我们的近况,关注我们的学习进步。爸爸对我们的教育少有那空洞乏味的说教,更多的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通过自己对一件件小事的处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感召启迪着我们,让我们从中悟出做人处事的大道理。姐姐来油田探望爸爸,本想在他身边多待些时间精心照顾他,谁想爸爸却把这有限的几天时间安排她们去探井队学习,並要求她们在职工大灶买饭就餐,让她们有机会和采油一线工人接触,贴近生活了解社会。当姐姐离开油田回家时,尽管爸爸配有专车,但他仍然要姐姐自己买票坐车返回兰州。当时姐姐对此有些不甚理解,但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才明白爸爸当时的良苦用心,他是在有意培养我们的自强作风和自立能力,"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良好的家风、严格的家教培育了我们姊妹六人&nbsp;,我们都靠着自己的努力上了大学,学有所成、业有建树、成为国家建设中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拜金主义盛行、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里始终坚持着做事的原则和做人的底线,爸爸的殷殷教诲和谆谆告诫始终是我们思想的圭臬和行为的准则,受益终身铭记在心。</p><p class="ql-block">&nbsp; &nbsp;</p> <p class="ql-block">  1975年由于工作需要爸爸离开了长庆油田,离开这片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热土,近五年的长庆人早已使爸爸与油田结下了不解之缘,长庆情早己深深地根植于他的心中。在这里他与油田指挥部班子成员一道共同完成了油田的艰苦创业並使油田初具规模,为油田进一步有序发展夯实了基础,不辱使命地完成了国务院、中央军委交办的任务。在这里他与油田的广大职工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創造出中国石油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离別之际难舍难分,更多的离情别绪化作对油田的美好祝福和无尽的牵挂。</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爸爸离开油田后仍然<span style="font-size: 18px;">心系长庆,</span>无时无刻关注着长庆油田的发展,&nbsp;&nbsp;每当油田取得一个成就时他都会由衷地感到高兴。油田只要有需要他帮忙的事情,他都会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予以支持,每当长庆的老同事来看望他,回忆起当年油田的一些往事时,他无不动情动容感慨万分。离休后他一直有个愿望,想在有生之年回到当年曾经工作过的油田看一看,但因身体的缘故终未成行,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之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看完展览站在将军楼前,我掩卷沉思浮想联翩。五十年在人类历史上只是短暂的一瞬间,而长庆油田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五十年的筚路蓝缕风雨兼程,五十年的攻坚克难玉汝于成;五十年的砥砺前行不负韶华,五十年的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五十年来几代长庆石油人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使命,以提升人民生活福祉为己任,逐梦荒原一步一个脚印从零开始,在长庆桥播下种子,在陇东扎下了深根,在宁夏萌发出嫩芽,在陕北绽放开鲜花,在内蒙古的大沙漠上结下果实。在鄂尔多斯盆地37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成功地开发出33个油田和13个气田,油龙腾飞、气虎长啸。油田的年油气当量从会战初期的5万吨,一年一个台阶跃升至2020年的6000万吨以上,在磨刀石上铸造出我国油气当量最高的能源超级巨轮,在三低油气藏上谱写出油气报国的壮丽诗篇。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无不凝聚着油田历届班子和几代长庆人的孜孜求索和不懈努力,无不倾注着这些石油人的青春热血和辛勤耕耘,催人泪下、促人奋进。在这些成绩的面前抚今追昔,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油田的前辈创业开拓时的艰辛与坎坷,也不会忘却油田的后辈継承者秉承"攻坚啃硬、拚博进取"的长庆精神,薪火相传再创辉煌。他们是我们的楷模、是我们的骄傲,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在长庆油田这座丰碑上永远会镌刻着他们的名字。</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今年爸爸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二十一周年,爸爸生前对长庆油田始终牵挂在心,我想当远在天堂的爸爸得知油田今日的发展巨変时,他一定会很欣慰、一定会为之自豪,因为他是长庆人。</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离开将军楼、驱车来到泾河岸边,西长风高速公路泾河特大桥和西平铁路后河村特大桥,犹如两条凌空飞舞的巨龙将董志塬与长武塬紧密相连,泾河上"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饱经风雨侵蚀的长武桥历久弥坚依然矗立在那里,静静地守望着泾河,目睹着这里几十年的滄桑巨变。只有那奔流不息的泾河流水,带着我们对长庆桥的情愫,带着我们对爸爸的深深眷念,注入渭河,流向黄河,奔向大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