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同桂荣,刘志丹的妻子。</h3></br><h3>1936年4月14日,刘志丹在攻打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时牺牲,年仅33岁。当时,同桂荣得了很重的伤寒病,正住在医院,听到噩耗,立刻昏厥了过去。清醒后,在她的要求下,人们把她抬到了城南的一处果园,那里开满了梨花,她从担架上坐了起来,望着丈夫牺牲的方向,久久不语。</h3></br><h3>十天后,刘志丹同志追悼大会在瓦窑堡举行,看到同桂荣悲痛欲绝,组织上没有让她参加追悼大会,更不忍心让她看到刘志丹的遗体。直到刘志丹的遗体在瓦窑堡南门外安葬时,才派人把她抬了过去。</h3></br><h3> 同桂荣和女儿刘力贞(1936年斯诺摄)</h3></br><h3>革命战争的年代,好好的一个人,说没就没了。看着丈夫的棺木一点点地下葬,同桂荣忽然起身扑向棺木,要随丈夫而去。在场的人拉住了她,禁不住又一次为英雄的离去、为她而泪如泉涌。</h3></br><h3>随后,同桂荣终于哭出了声,是撕心裂肺的那种:“我有两个儿子,一个为逃避军阀抄家被活活饿死了,一个被俘虏来的国民党军医给的药害死了,现在志丹也牺牲了,走了……我今后怎么活呀!”</h3></br><h3>哭声惊落了先前她曾停留过的果园里的那一树树梨花。梨花洁白,对别人来说美丽一片,对同桂荣来说却是如霜似雪。就这样,在那个春天,陕北大地上的一树树梨花,怒放在了同桂荣的生命里,成为了黄土地上女性的坚强、柔韧、善良和宽容。</h3></br><h3>同桂荣,吴起县楼坊坪乡九嘴坡同氏之女。父亲叫同炳雄,是位勤劳质朴的庄稼汉,爷爷叫同锡瑞,和刘志丹的爷爷刘士杰是好朋友。刘家是当地的望族,有次,刘士杰去看同锡瑞,看到院子里一群女娃在玩,很开心,也让同锡瑞感到很幸福。刘士杰忍不住说:“你这么多孙女,能不能给一个做我的孙媳妇?”同锡瑞爽快地笑着,叫来其中的三个,让她们站成一排,由刘士杰挑。本来,刘士杰就随口一说,但同锡瑞这么做就让他很重视了起来。</h3></br><h3>三个女娃齐刷刷地站着,一个比一个略高一些,她们还不懂得嫁人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爷爷让她们来“站队”很好玩。刘士杰看了女娃们一眼,觉得最小的那个很机灵,身体也好,就问她叫什么。女娃说:“三秀子!”刘士杰又问属相。女娃说:“蛇,长虫!”刘士杰笑了:“我孙子属兔,若要富,蛇盘兔!”随后和老朋友同锡瑞给刘志丹订下了娃娃亲。</h3></br><h3> <h3>1918年,刘志丹15岁,那个年代,农村的小伙子在这个年龄都该找对象了。刘士杰想到了三秀子,就安排刘志丹前去拜访自己的准岳父准岳母。刘士杰对同炳雄夫妇说:“我当时和三秀子他爷给娃订下了亲,现在我娃大了,我把他领过来让你们看看,合适了,咱就把娃们的婚事给办了!”同炳雄夫妇见刘志丹生得眉清目秀,要个头有个头,要身材有身材,而且还非常有礼貌,谈吐文雅,就打心里高兴,认定同锡瑞当年办下的是件好事,一口答应了下来,还有意让三秀子在刘志丹跟前打了个照面。</h3></br><h3>这时候,三秀子虽然只有13岁,但已明白嫁人结婚的意思,和父母一样,她从心底里喜欢上了刘志丹,而刘志丹对她也是一见钟情。三年时间过后,1921年5月,在两家人的操办下,刘志丹与三秀子举行了婚礼。婚后,两人相亲相爱,人们还叫三秀子的乳名,刘志丹觉得这样不好,就对三秀子说:“你都成人了,得有个大名,你姓同,我名字最后一个字是桂(刘志丹名景桂,子丹、志丹是他的字),你就叫同桂荣吧!让我们两人同生活、同奋斗、同光荣,你看咋样?”</h3></br><h3>三秀子没文化,听不大明白刘志丹说的意思,问刘志丹:“我不懂,你说啥就是啥。”刘志丹说:“那从现在起,你就叫同桂荣了!”同桂荣想了一会儿说:“我没上过学,你不会嫌弃我吧?”刘志丹说:“哪里的话,只要你肯学,我教你!”就这样,同桂荣从学写刘景桂、同桂荣两人名字的5个字开始,在和刘志丹过日子的同时,跟着刘志丹认字、学文化了。</h3></br><h3> 刘志丹板画</h3></br><h3>光荣是用苦难甚至牺牲换来的。同桂荣当时也许并不十分清楚这中间的道理,或者说是没有想到跟着刘志丹如何“光荣”,在她的心里,只有黄土地上女性嫁人后的那个死理:进了谁家门,就是谁家人。从而有了与刘志丹一起同呼吸、共患难的幸福生活,成为刘志丹的好助手。</h3></br><h3>刘志丹于1921年考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期间曾任学生会主席,组织领导学生运动,同军阀井岳秀等封建势力作斗争。1924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奉命考入黄埔军官学校。大革命时代,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政治处长等职,积极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又奔走于湖北、安徽、陕西等省,从事组织起义的工作……在这期间的1923年,刘志丹和同桂荣的第一个孩子出世,是个男孩,全家为新添的第四代人非常高兴。但几个月后,孩子就夭折了。这个过程中,同桂荣虽然称刘志丹是一个“忘了有家的男人”,但对刘志丹所做的一切均是全力支持。</h3></br><h3> <h3>1928年,渭华起义失败,刘志丹回到家里,身上长了一身疥疮。同桂荣上山采药,又将药熬成汤,天天为刘志丹擦洗,不到一个月,刘志丹身上的疥疮就全好了。第二年,他们有了女儿刘力真。和黄土地上大多数女性一样,同桂荣觉得自己生下的只是女孩,没能给刘志丹生下儿子。对此,刘志丹说:“女孩好呀,女孩一样是我们心头的肉!”随后又开始闹革命,并于1931年组织了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反帝同盟军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真正成了一个不着家的男人。</h3></br><h3>1934年2月,刘志丹带队伍在离家只有几里路的刘家砭作短暂停留,但因为军务重大,不能回家与同桂荣见面。同桂荣得到消息后,背上女儿,小跑着一路来到刘家砭,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丈夫。此时,刘力真已经5岁,刘志丹把她抱在怀里亲了又亲,随后告诉同桂荣,红军现在壮大了,敌人很害怕,随时都会狗急跳墙,反扑过来报复红军的家属,“你回去告诉父亲,得做好防范,不能落在敌人手里”。 同桂荣有些害怕,带着孩子匆匆返回,没过多长时间,庆阳军阀头子谭世麟派出股匪就抄了刘家。</h3></br><h3> <h3>同桂荣因为事先得到乡亲们的报信,带着刘志丹的亲属逃进了山里。敌人恼羞成怒,疯狂地烧了刘家的房子、挖了刘家的祖坟,还将刘家两个没来及逃走的亲人杀害了。起初,刘家人躲在一处地窨子里,但十多个人在一起目标太大,容易被发现,只好分开躲藏。同桂荣带着刘力贞翻山越岭,躲进了一口山洞,维持她们生命的只有几口炒面和洞外的山泉水。</h3></br><h3>刘力贞后来在回忆起这段时光时说:“我和妈妈藏在大渠沟的山水洞中,八天八夜不见天日。饥饿时,妈妈给我喂一点炒面糊,自己八天八夜不见五谷,只能喝些水。妈妈那时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妇女,带着尚在吃奶的我,在深山里又惊又怕,不知要躲到何日……”</h3></br><h3>即便如此,敌人离去,同桂荣的妹夫好不容易找上山来,接同桂荣回去,同桂荣仍然不肯,怕因为自己连累刘家人,最终在妹夫的极力劝说下,才勉强躲到了妹夫家的草窑里。1934年4月,组织闻讯,派人把刘志丹的父亲刘培基和同桂荣母女接到了南梁。从此,同桂荣带着女儿刘力贞参加了革命,成为南梁根据地最早的三位女革命者之一。</h3></br><h3> <h3>一家人团聚,刘志丹很是高兴,对同桂荣说:“我早就想把你接过来一起干革命了,现在好了,咱们在一起了,以后再不用互相挂念了!”同桂荣最初被分配到“红军洗衣站”,后来,又被调到“红军被服厂”,为部队做被服、做军鞋。为了保证前方的将士能够有衣穿,这位质朴的陕北妇女一门心思都放在工作上,将丈夫的战友当成自己的亲人,很多人的衣服破了、脏了,她就都主动去缝补、清洗,爱护士兵胜过自己的女儿。没过多长时间,大家都将她当成了家人、亲人,亲切地叫她“刘嫂子”,以至于忘了她的名字——同桂荣。</h3></br><h3>1935年初春,同桂荣和刘志丹有了第三个孩子,是个男孩,出生后,刘志丹匆匆给他取了个名字便去了前线。同年9月,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边区,与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会师,合并成立了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敌人为了阻止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进入陕甘革命根据地,对根据地进行疯狂围剿,红十五军团战事频繁,刘志丹无暇顾及家事。有天,两个孩子忽然都发起了烧,同桂荣很着急、很无奈,就请一位俘虏过来的国民党军医给儿子打了一针,给女儿吃了一个药丸。她认为,医生就是治病救人的,结果是不满周岁的儿子在当天下午便离开了人世,女儿的病情也更加严重了。同桂荣抱着已经没了呼吸的儿子去找那位俘虏过来的国民党军医,但国民党军医在给孩子用过药后就不见了,逃跑了。同桂荣悲痛不已,心想天底下怎么还有这么坏的人,好在女儿刘力贞命大,最终挺了过来。</h3></br><h3> 南梁革命纪念馆文物和照片</h3></br><h3>这就是红军当年的军属,面对孩子的离去,同桂荣却不知丈夫在哪里,哪怕能出现在她的面前,给她一小会儿的安慰!黄土地始终沉默无言,同桂荣却在那一刻被撕裂了。显然,在那一刻里,她还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将迎来更大的风雨——她在恐惧中煎熬,渴盼丈夫能回家来看一看,但她等来的消息却是丈夫被抓了一起来——10月,刘志丹在陕北错误“肃反”中被关进了瓦窑堡的监狱,原二十六军营以上的干部全部被抓了起来。</h3></br><h3>人在苦难中是需要身边有个亲人说话的,哪怕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同桂荣对女儿刘力贞说:“走,咱们去找你爸!”尽管女儿不懂她话里的意思,但她还是说了。随后,她背起女儿从永坪步行到瓦窑堡看望蒙冤的丈夫。谁知,不但没看上刘志丹,她和女儿也被抓了起来,编入“劳改队”。</h3></br><h3>今天,关于这段历史,很多老同志都著有回忆录,刘志丹等人险些被活埋了。据一些老同志回忆,当时连活埋人的坑都挖好了,幸好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肃反”被立即纠正,周总理亲自到监狱为刘志丹打开镣铐,毛主席在瓦窑堡亲切接见了被释放的刘志丹。为此,一些和刘志丹一样被关起来的老同志感慨地说:“幸好中央红军赶到了,要是中央红军晚来几天,我们就成死人了!”</h3></br><h3>伤痕累累,再次见面,刘志丹与同桂荣的身心从里到外都是伤疤。一场痛哭之后,刘力贞的回忆是这样的——站在地上茫然不知所措的她,被妈妈这样召唤着:“贞娃子,快亲亲爸爸呀!”她感到眼前的那个人很是陌生,“过了好长时间才敢走近他”。在刘力贞的记忆里,她和爸爸妈妈都是残酷“肃反”中侥幸生还,若干年后,她仍记得那恐怖气息:头上戴着布罩的“囚犯”,关人的窑洞以及埋人的大坑……同桂荣在照顾刘志丹养伤的同时,把刘志丹几件衣服全都洗干净了,她不知道刘志丹有会在哪一天去前线。</h3></br><h3>1936年4月,刘志丹率红军东征,出发前,他对同桂荣说:“你要好好抚养孩子,让她将来好好念书,长大做个有用的人。明天早上出发,你带上力贞来送送我!”但第二天,同桂荣却因一位老同志的来访,带女儿赶到时,刘志丹已经出发,而这也成了她和刘志丹夫妻间的最后告别,成了诀别。</h3></br><h3>在刘志丹的遗体被运回瓦窑堡,下葬时的那一声哭泣之后,同桂荣依然坚强地走出了失去丈夫的悲痛。组织问她将来想做些什么,她说:“我现在就是将孩子养大,让孩子将来继承他(刘志丹)的遗志。”又说:“我,虽然没文化,但还能继续为革命做些事。”</h3></br><h3> <h3>这就是同桂荣,一位延安时期红军干部的妻子,一位勤劳朴实,善良并坚强着的陕北妇女。在为人妻的同时,她尽力温暖着那些和丈夫一样的革命者,也温暖了那片苍苍茫茫的黄土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比贺子珍大5岁的她,与贺子珍亲如姐妹,情同手足。她喜欢听贺子珍讲长征故事;贺子珍也喜欢“陕北通”的她讲当地的风俗民情和生活常识。她忙碌时,贺子珍就帮她照看女儿。她也曾把给丈夫做的衣服送给比丈夫更需要衣服的红军,并对丈夫说:“你年轻,冷了蹦跳几下就过去,不像他们还是娃娃,经不起冻!”对此,丈夫总对战士们说:“你们的嫂子用新衣服优待小弟弟,总是偏心你们小弟弟哩!”每当红军领导人开会,她就做自己的“拿手饭”剁荞面招待大家。同志们高兴为此地说:“刘嫂子又给咱们改善伙食啦!”而平时,她身上总带着针线包,抽空就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的指战员们缝补衣服。</h3></br><h3>在贺子珍的记忆里,还有这样一段:有次,同桂荣问她:“陕北冬天这么冷,毛主席为啥还穿单鞋?”当时,红军战士的棉衣很不充足,更说不上穿棉鞋了,就连毛泽东也没棉鞋穿。贺子珍不好意思直说,就告诉同桂荣:“主席长征时冻坏了脚,天冷就肿疼,有双棉鞋又太紧穿不成。”同桂荣听后,向贺子珍要了主席的鞋样,上街买回鞋料,用三天三夜时间就做好了一双又大又软的棉鞋送给主席。主席穿上大小正合适,非常高兴一个劲夸同桂荣心灵手巧。年底时,主席一天夜里办公,脚太靠近木炭火,没注意把鞋给烤了个洞。同桂荣闻知后又重给主席做了一双,接着又给其他几位领导人也各做了一双。</h3></br><h3>1936年冬,李敏出生,但早在7月,同桂荣就缝好的婴儿小被子、小衣服等,贺子珍看到高兴地说:“有刘嫂子在,我就放心了!”她还亲手为贺子珍接生,迎接了那个叫“姣姣”(李敏的小名)漂亮的小女孩的出生。因为,后来李敏去了苏联,她们40多年再没见过面。但有一年在上海,已是中年的李敏,一见面就认出来了她,叫她“刘妈妈”。</h3></br><h3> <h3>……</h3></br><h3>刘志丹牺牲后,刘力贞成为延安的“大名星”。《西行漫记》作者、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是见过刘力贞的,斯诺说刘力贞是一个漂亮的六岁小女孩,红军为刘力贞特制了一套军服,刘力贞扎着军官皮带,帽子上戴着五星,人人喜欢刘力贞。同桂荣在含辛茹苦养育女儿成人的同时,总是牵挂和关照姐妹们的儿女,不管是哪位姐妹分娩之后没有奶或者缺奶,她就急忙为婴儿找奶妈或者找羊奶、米汤等代乳品;哪位同志要寄养孩子,她就为他们悉心选择当地可靠的农民家庭。对此,姐妹们都感激地说:“多亏了刘嫂子啊!”而她只是说:“我喜欢孩子。他们都是革命的后代!”</h3></br><h3>全国解放后,同桂荣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为幼儿教育事业付出了心血。1999年5月4日,同桂荣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94岁。此时,那些被她照顾过的孩子,已经分布在祖国不同的地方和岗位上,许多人成长为高中级领导干部,他们都依然会情不自禁地想多叫几声“刘妈妈”。而历史在此时,似乎有意回放到了刘志丹牺牲后,没有参加追悼大会的她,仍坐在城南的梨园里,那一树树梨花就是生命的怒放,开成了香的雪、热的雪!</h3></br><h3> 刘志丹女儿刘力贞</h3></br><h3>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参考了谷凌云《战地黄花:红色女性在陇东》(党史出版社,2013年),《刘志丹的故事》(社会出版社,2006年),《陕北红军主要创建人刘志丹将军之女刘力贞病逝》(南方都市报,2014年7月9日)等史料,感谢原作者!</h3></br> <a href="https://my.mbd.baidu.com/r/heGvjxYkcU?f=cp&u=8916020f32713724"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my.mbd.baidu.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