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恒久远】寒假阅读打卡第二十一天

卓玛

<p class="ql-block">  今天读了于永正先生的《白杨》教学实录,认真学习于老是如何教学“借物喻人”的文章的,有几点感受。</p> 围绕重点,一字统领全篇 <p class="ql-block">  “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于老却渗透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互渗透。</p><p class="ql-block">&nbsp; &nbsp;于老按照第一节课中学生提到的三个问题,组织教学,这就是随机指导,但这看似随意,实哉有条理,有梯度。第一节课,于老没有从第一个问题:白杨有什么特点入手,而是解决了第三个问题:作者写的是哪儿的白杨?在我看来,三个问题刚好是这篇文章的主要问题。第三个问题属于简单问题,只要学生读过一遍课文,不难找到,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则是需要深入阅读课文才能解决的。放在第二课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授“白杨有什么特点?”时,于老引导学生聚焦3-14段,找出一个词语。学生很自然找到“高大挺秀”这个词语。于老引导学生“高大挺拔”和“高大挺秀”的异同,让学生发现白杨不仅仅是外秀,更是内秀。由此引出白杨的品格。讲到此,于老没有只停留在学生知道白杨的品格上,而是采用前后勾连的方法,对白杨的品格进行了是深层理解。学生通过读“爸爸的沉思”前后比较,水到渠成理解作者明写杨。暗写人的品格,这就是借物喻人的用法。</p> 由句的练习到段的练习 <p class="ql-block">  于老师在让学生理解白杨有什么高贵的品格这一问题时,采用分步推进法。先是让学生自由读14段,让学生整体感知。接着借助板书:”哪儿……哪儿……,不管……不管……”动情背诵。然后启发学生背诵,达到全班会背。这样落实了背的任务,到这里,于老师并没有直接让学生仿写句子,而是通过深入解读后,在真正理解了白杨的品格后,再组织仿写。按照书上要求,是要造句的,但于老师给孩子们提出了更高要求——造段。孩子们在于老师的引导下,写出了优美的句段,连学困生也写出了优美的句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于老的这节课的亮点连连,他交给了学生解读文化密码的钥匙,他用“金手指”为课文和学生“点睛”,整堂课清晰明了,令人印象深刻。</span></p>

白杨

学生

品格

喻人

问题

教学

老师

理解

借物

仿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