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蒹葭(jian jia )就是通常叫的芦苇,又叫芦荻。据词解:蒹,是指没有长穂的芦苇,又称荻苇;葭,是指初生的芦苇。古代《诗经.秦风》中有一首很有名的诗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台湾作家琼瑶也以《在水一方》专门写过有关凄美爱情的小说和剧本。《蒹葭》诗篇里,以“白露为霜”,“白露未晞(干)”,“白露未已(没有全干)”的表述,表达诗人在对“宛在水中央”的芦苇,从白露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未干,乃至干涸而上下求索的全过程,对可望而不可及恋人思念的一种叹唱。<br><br> 对芦苇(蒹葭)的认识,曾在年少时的一幅对联中得知,对联中一联把它形容和比喻为不学无术的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因此印象中的芦苇是贬义的,不足挂齿的,不可能把它与某种精神挂起钩来,更不可能与“在天比作比翼鸟,在地比作连理枝”的爱情挂上钩。貌似平平的蒹葭,风中涌动的芦苇,在古人的眼里却是一种爱情,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灵魂,所以才会写出如此扣人心弦的诗篇来。<br><br> 在过去,因为我对“蒹葭”没有完全的印象,以致在中文专修的时候,也没能对这个“蒹葭”即芦苇有着深刻的印象。倒是搬到近郊的新房以后,尤其在田野里散步,或在周浦公园里游玩时,与这个让古人上心而借代为梦中情人的相思之物几次邂逅,让我渐渐地、渐渐地对它有了认识。几次想把相遇芦苇的感想写到我的博文日记里,却总是无法尽情挥洒,无从挥洒下笔。这个“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犹如浅草之类的低贱之物,却蕴含着比花香,比树高的品质和内涵。 </h1> <h1> 当芦苇成片的展现在眼前时,早已是“白露为霜”的深秋了。在秋高气爽、无风无浪的风景里,生长在沼泽、湿地、河畔、河滩的芦苇,那蓬勃向上、毛茸茸的芦穗,看上去却是那样的清高、自拔,有种蒸蒸日上的气势。象征着追求生命自由的欲望,在宽阔无垠的空间中无拘无束地奔放,舒张。我感受到蒹葭内在那种洁净身心的自尊,那种孜孜不倦的坚持。</h1> <h1> 在压抑和噪杂的都市里,是无法想象蒹葭这种向往自由,追求无羁的情怀,迷茫人眼中的天堂,就是眼前的安乐,眼前的寸利。而怒放的芦花,犹如翱翔的鹰雕在艰难坎坷中也不拘一格,伸展着四肢,铺展自己的理想。因此那被引歌高亢的芦苇,是一种生命力争的象征,一种无怨无悔的不懈。即使芦叶在衰败发黄,芦杆在憔悴枯萎,芦花依然像鲜花般的那样怒放。<br><br> 蒹葭苍苍的时候,也是秋意惨淡,烟霏云敛的时候。每当那“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如“闻人马之行声”的秋风萧瑟时,你再看那择水而生的飘零之物,蒹葭(芦苇)蓬松的芦花随风摇曳,随风摆动,让人感到那惬意的摇曳中,随心的摆动里,也酝酿出几分情趣,几分诗意。<br><br> 当残酷的现实在动摇你的意志时,坚定不移的根深深扎进那连着荷塘的淤泥之中,风中的芦苇,芦花飞溅,芦荻摇摆,却没有能让奔放的灵魂随波逐流,随风而去。自由之争的血液在躯体里奔腾,却没能动摇半点意志,挪移半点立场,这是一种无畏无惧的精神,一种坚持不懈的信念…… <br></h1> <h1> 生命本是一场苦难,谁能深刻地体会来到这个人间所经历的所有的磨难?又有谁能体会在争取自由生活里所背负一颗受伤的心儿俨然自得?人的本质是悲观的,那么自然界的草和木,我所见到的蒹葭(芦苇)呢?迎接风暴,迎接苦难,却丝毫不动摇。<br><br> 《诗经》中的“蒹葭”,它象征着爱情,象征着对爱的执着。但是无情、残酷的现实在吞噬着生命和希望,就像大风要刮到挺立在岸边的那些芦苇,就像“东风恶,欢情薄”,魂消肠断情难索。但是不朽的灵魂,不朽的爱情是不会自生泯灭,就像在秋凉滋生的沼泽湿地,在萧飒秋风的池塘河畔,那盈盈耸立的芦苇,依然无视落日,无视寒风,一种神性光照,慷慨永恒的搏击。我在熟视这芦苇、芦荻,芦花,芦穗的无数风景后,便会生出一种安泰虚静的情怀契合,看到蒹葭(芦苇)在幽暗冥冥之中那种宛如可贵的精神人格。<br><br> 蒹葭苍苍、凄凄,芦苇采采,萋萋,倘若在“云破月来花弄影,碧天如水夜云轻”的时刻,再看迎风摇曳芦花的倩影,就会感到它是那么的守正不移,质朴无华,又不因人热,自有肺肠了……</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