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白故里 “学士砚”—-江油雾山石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川江油是诗仙李白故里。传说李白年少出川前曾用家乡的雾山石制砚,故江油雾山石砚又称“太白砚”,“学士砚”。</p><p class="ql-block"> 雾山石石色黝黑,石质细润如油,哈气成雾。具有发墨快,墨色稠,耐储水,不伤毫的特点,是制砚良材。</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关于江油雾山石制砚的史料记载并不多。有确切史料记载的制砚也就到晩清民国。 民国初年,江油县武都镇开采观雾山石加工雕刻石砚、石屏出售,曾获巴拿马国际赛会二等奖。</p><p class="ql-block"> 雕砚与石刻相通。“雾山石刻”是江油的一项传统民间工艺,具有悠久历史与一定艺术水平,被誉为“四川三大石刻”之一。它源于唐,明清时相传,民国初年盛。雾山石砚的历史大概与之并行。目前看到有明确铭文记载的砚,绝大多数为民国上半叶作品,且有相当成熟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有砚友收藏有1900年款雾山砚。可见雾山砚生产应不晚于清末。民国晚期制砚明显式微。解放前后衰亡停产。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雾山石砚又恢复生产,现仍有制作传承。</p><p class="ql-block"> 我收藏有几方带铭文的民国时期雾山石砚。从它们身上可以略观江油雾山石砚的风格特点。</p><p class="ql-block"> 图1)园形带盖,直径18.3厘米。铭文:“岁在甲子冬制于古油江军次俊明雅玩”。“古油江”是旧时江油别称。根据“岁在甲子冬”,与“军次”等用语习惯推断,此砚应制于1924年,即民国十三年。</p><p class="ql-block"> 图2)园形有盖,直径11厘米,形制小巧。铭文“三十六年初春日江油救济院出品”。1947年民国末期作品。</p><p class="ql-block"> 图3)方形有盖。尺寸:15.8/9/2.8</p><p class="ql-block">铭文“文广仁兄惠存弟世楷敬赠。”盖面雕刻图案为“圌岭飞桥”,旧时“江油八景”之一,民国时期雾山砚上常刻题材。且雕刻手法,特别是树的枝叶表现方式与前两方极相似。故推断为民国时期雾山石砚。</p><p class="ql-block"> 图4)“飞仙可渡”,亦是“圌岭飞桥”题材。民国卅七年即1948年作品。</p><p class="ql-block"> 图5)花鸟题材雾山石砚,无年款。此种在沙底上作画是雾山石刻装饰风格的重要特征。图1、4、5、7均是。</p><p class="ql-block"> 山水、花鸟是雾山石砚上常见,</p><p class="ql-block"> 图8)为网上截图。砚屏。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作品。</p><p class="ql-block"> 图9)为网上载取的一个雾山石砚屏。砚铭:“团结精神,统一意志。戌寅年仲秋、江油”。结合铭文内容可推断,这个戌寅年即1938年,抗战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遗存的大量民国时期雾山石砚观察。雾山石砚有以下特征:石色黝黑,石质上色泽单一,无明显石品纹饰或俏色。形制或方或园,多带盖,匠人多在盖上刻字作画,底砚多光素。山水、花鸟是雾山石砚主要纹饰,尤以“飞仙可渡”,圌岭飞桥”多见。雕刻手法上细线阴刻或浅浮雕为主,沙底作画为其较独特装手帧手法。画面呈现出国画和版画结合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重要特征,砚贵有铭,雾山石砚多带铭文,铭文中带有产地、年代信息。这给我们收集研究雾山石砚带来极大便利。</p><p class="ql-block">此文资料系西南著名收藏家汪海收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