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风物志的调查报告:米线君的蜕变——家乡情结的延续与传承

杂.

<p class="ql-block">调查时间:2021年2月5日</p><p class="ql-block">调查对象:米线</p><p class="ql-block">调查方式:走访 询问</p><p class="ql-block">调查主题:米线君的蜕变——家乡情结的延续与传承</p><p class="ql-block">调查小组成员:张馨雅、钟语桐、王艺霖、张煜、陈天琦、何睿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u>“味道落在笔上,就成了风格;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刻在心上,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一个结。”</u></i></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米线的历史与地位</p><p class="ql-block">云南人远离家乡,身在异地时总会慨叹“回去我一定要甩一碗米线”,米线已经成为云南人生活的重要部分,这与米线的历史息息相关:米线在早时的烹饪书《食次》中,记为“粲(càn 本义为上等白米)”。可惜这本书已经散佚,可见米线在南宋之前就已有历史,随着时代变迁,米线的做法也略有差异,在齐民要术中曾有一段关于米线的记录“谓“粲”之制作,先把糯米磨成粉,加以蜜、水,调至稀稠适中,灌入底部钻孔之竹勺,粉浆流出为细线,再入锅中, 以膏油煮熟,即为米线。以精米磨成精粉,又以精粉制成精致食品,因尊称米线为“粲”。又因其流出煮熟,乱如线麻,纠集缠绕,又称“乱积”。”古时候的米线做法相比于现如今的制作更加细致,精致,爽口顺滑的米线中,且有着蜜糖的香甜。南方主种水稻,常年食用米饭不免有些干乏,所以勤劳机智的古代美食家们便研究出了今天就算昆明人坐在门口随便拉几个凳子也要吃一碗的米线,这份美食从降临人间时便已经深入南方小城人民的喉肠,几十年的历史沉淀之后,已经变成了每一个昆明人故乡记忆力的味道。&nbsp;</p><p class="ql-block">昆明大街小巷流传着一句话:“看不见的战线,打不完的毛线,吃不完的米线”,米线是昆明人独有记忆,也是必不可剪的一个部分,它在昆明人或者一个长居昆明的人的心中已必然是一个烙印,一个难以忘却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二、走访与调查</p><p class="ql-block">1.小巷里的小锅米线</p><p class="ql-block">顺着一条小道,拐角的罅隙里,绵延出一条狭窄的幽长的小巷,古色古香的老屋,我们与斑驳的墙壁擦肩而过,脚底的青石板早已被过往的行人磨得光滑。“口缸米线”四个大字显眼的立在屋檐和路灯中间,不算大的铺面被温暖的灯光笼罩,人们畅快吸米线的声音此起彼伏,厨房里红铜色的锅里沸腾着酱香的汤,洁白的米线在沸汤里颤动,让人很有食欲。点上一份口缸米线,热气腾腾的米线很有创意地盛在上个世纪才常见的搪瓷口缸里,上面映着鲜艳的红紫色的花团,翠绿的韭菜,一整块又臭又香的豆腐,剔透的白菜。米线的味道还比较辣,但一杯清甜的木瓜水很快就安抚好你的味蕾。一口缸米线,一杯木瓜水,一次独特的昆明体验。</p> <p class="ql-block">2.采访</p><p class="ql-block">(1)采访店家</p><p class="ql-block">Q:创立这家口缸米线有什么背景?最初为什么会选址在这样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A:这里原本是酒吧,当时我觉得装修很好,就一直保留下来了。虽然有点和外界的发展隔绝了,但还是想保留一点八十年代的回忆吧。</p><p class="ql-block">Q:创立这家店初衷是什么?为什么会想到用搪瓷口缸?</p><p class="ql-block">A:第一个是因为用口缸的话顾客好抬,二是可以想到小时候妈妈的味道。</p><p class="ql-block">Q:这些年顾客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p><p class="ql-block">A:一般以前的老顾客也会回来吃,但现在更多的是学生会来。</p><p class="ql-block">Q:三十年发展有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三十多年没有放弃,是因为有对米线有什么情结吗?</p><p class="ql-block">A:其实开店三十多年,肯定会遇到很多挫折。但是都过来了,也不太记得了。好像也就那样吧。对米线的情结啊,肯定是有的,不然也不会坚持那么多年啊。就希望能尽我一份力把米线这种属于老昆明人的记忆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Q:未来有什么发展方向吗?</p><p class="ql-block">A:好像也没什么,就继续传承老味道,把正宗小锅米线给流传下来。</p> <p class="ql-block">(2)采访路人</p><p class="ql-block">路人1</p><p class="ql-block">Q:您经常吃米线吗?</p><p class="ql-block">A:以前因为身体原因只吃面条,现在餐餐吃。</p><p class="ql-block">Q:您一般是在外面吃还是自己在家做?</p><p class="ql-block">A:一般都是在外面,我经常去顺城那边一个叫米线研究所的地方吃,那边生意特别好,吃的人还是蛮多的,味道也不错,还有就是新闻路上有家米线店也很不错。</p><p class="ql-block">路人2</p><p class="ql-block">Q:您平时经常吃米线吗?</p><p class="ql-block">A:经常吃,我是个北方人嘛,来昆明已经几十年了,很喜欢吃米线。</p><p class="ql-block">Q:您吃米线喜欢在家里自己做,还是去外面吃?</p><p class="ql-block">A:肯定是去外面吃嘛,外面的佐料多,吃着香。</p><p class="ql-block">Q:您觉得从您刚来到这里的那个时候到现在,米线的味道有什么改变吗?</p><p class="ql-block">A:味道倒没有多大变化,主要是材料变了,之前有的地方会放昭通酱,吃着味道鲜美,现在么,有的地方就随便汤水乱弄,味道就不如从前了。</p> <p class="ql-block">三、总结与思考</p><p class="ql-block">通过一天的走访,我们更加体会到了米线并不仅仅是昆明的一种代表性美食,更是昆明人心中的一份不可磨灭的家乡情结。米线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它自身的蜕变,更多的是昆明近几十年的演变和当下昆明现状的一份缩影。我们采访的一位阿姨告诉我们,在物质生活单调贫瘠的过去,米线是一种奢侈品,然而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它也逐渐的走入了平民百姓之家。老一辈的人说,他们吃到米线时,总会忆起过去生活中的点滴与回忆,对他们而言,小锅米线不再是小锅米线,而是过去与现在、与未来的连接点。</p><p class="ql-block">当人们真正认识到米线所蕴含的那一份历久而弥新的情结,那么即便米线的浓淡、外观、所处环境有所更迭,但它所代表的那份昆明人内心的情结与寄托也不会改变。无论是过去或者现在,昆明人心底的那份对家乡的依恋,一直存在于每一口鲜辣可口的汤汁、嫩滑Q弹的肉沫、爽口顺滑的米线之中。不可否认的是,尽管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们的饮食习惯抑或口味也有所改变,但对于小锅米线的那份热爱,却一直深植心中。</p><p class="ql-block">当然,也有一位小姐姐和我们反映,在米线逐渐商品化的年代,米线的味道不再有过去的那份醇香与浓郁,味道开始变“水”,失去了过往的味道与魅力。我们应该意识到,如今我们的“家乡宝”虽然并未面临着失传或者消亡这种极端性的发展问题,但也存在着内在的变质。如何在米线发展的历程中让它既能被传承下去,又能不过度发展从而导致其失去本有的内在美,是一个值得所有昆明人思考的问题。&nbsp;</p><p class="ql-block">一汤一味总关情,烟火人间,风味眷恋。我们希望,米线以及它背后所象征着云南人的家乡情怀,能一如过往一般丰富而又灿烂,在时代的更迭与前进的脚步之中,不忘初心,坚守背后所代表着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价值,在发展中成长,在成长中蜕变。</p><p class="ql-block">盛米线的碗不过分米距离,却装下了儿时云滇八百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1.2.5&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于昆明翠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