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br> 春节是中国的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了解丰富多彩的中国节——中国年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吧!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欢欢喜喜过大年,传统文化我学习💐</b></p><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1、追根溯源立春节</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年的由来</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孩子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那你们知道春节的由来是什么吗?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br></div><div><div><br><div>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br><br></div><div>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div><div><br></div><div>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感到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讲述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div><div><br></div><div>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祝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br><br></div><div>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div></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2、除尘布新迎新年</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除尘</font></h3>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又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汉族传统年俗之一。起源于古代汉族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div><br></div><div> 汉族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大家小户准备过年。在祀灶前后至除夕,例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均须于此日以扫帚清除干净;箱柜上的金属把手等,也应擦拭一新。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3、吉星高照贴门神</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除夕</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贴门神</font></div>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贴春联</font></div>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font></div>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4、团团圆圆全家乐</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守岁</font></div>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压岁钱</font><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祟”。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小偷,两人将钱币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祟不敢再来侵扰了。因“岁”“祟”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span></div></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5、欢欢喜喜去拜年</span></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拜年</font><br></div> 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6、正月十五闹元宵</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元宵节</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窗外月儿圆又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家欢聚吃汤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月十五元宵节,</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家户户庆团圆。</div> 关于元宵节的简介来历和习俗有哪些呢?我们一起看看吧。<div>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年味年韵过春节,文化传承在我心💐</b></p><p class="ql-block"><br></p> 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同学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尊重传统礼仪、继承和弘扬传统文明,我校特向全体学生及家长朋友们发出如下倡议: 第一、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绿色环保理念,过“环保年”。在继承春节扫尘的传统习俗中,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自觉治理和保持房前屋后社区街道的环境卫生,禁止焚烧垃圾,做好垃圾分类。积极营造洁净、宜居的生活环境,争做文明的践行者。 第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习俗和优良的家风家训,过“传承年”。春节期间,我们倡导以感恩、团圆与祝福为主题,以贴对联、贴窗花、挂灯笼等为形式,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习俗的同时,传承好祖宗贤德留下来的优良家风家训,弘扬正能量,营造文明和谐的节日氛围。 第三、移风易俗,文明祭祖 ,过“文明安全”年。这个春节,我们倡导厚养薄葬,反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要拒绝燃放鞭炮和烧纸祭祀,提倡使用电子鞭炮,鲜花祭祖,网上祭祀等科学环保、与时俱进的祭祀方式,远离火灾,减少空气污染,过“文明安全”年。 第四、“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应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积极倡导文明就餐,自觉践行低碳环保生活。在家人团聚或招待亲朋好友时,按需点餐,理性消费,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过“节俭年”。 第五、孝敬父母、陪伴家人,过“孝敬年”。春节一定要记着放下手机、远离电视,多陪父母说说话,为他们洗洗脚,对父母说一声;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望我们能用实际行动多为父母做点事,承担点家务,让他们感受到快乐。 第六、读经典,用优秀文化滋养人生,过“文化年”。春节期间避免沉迷于电视和网络,应把读书充电作为节日期间特殊的生活方式,在阅读中拓宽视野,增长才学,体味人生。让假期多一些笔墨书香,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知识文化,少一些吃喝玩乐,与家人共享情趣高雅的美好时光。 第七、积极投身公益活动,关爱社会,多行善举,过“爱心年”。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到社区疫情防控和扶老助弱,环保治理等志愿者服务活动中,进一步弘扬志愿者精神,提升城市文明度。 咸阳是我家,文明靠大家。我们的每一份努力,都会让咸阳更加美丽。春节期间,希望大家积极行动起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为全国文明城市代言,过文明祥和的春节,争做美好家园的建设者、守护者。 <h3 style="text-align: right;">秦都区建设路小学</h3><h1></h1><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1年2月5日</h3> 编辑:王觉<div>审核:李巧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