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摄影艺术家王福春先生

张红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初识王福春先生是在十四年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候的王福春先生已经是中国摄影界的代表性人物,走向世界的摄影艺术大家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福春先生不仅是第十七届全国影展的金奖得主,第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的得主,而且他以《火车上的中国人》等摄影专题的煌煌硕果,不断走向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俄罗斯、丹麦、巴西、荷兰等国家的国际性摄影展和画廊展,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国际性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先生是一位典型的东北汉子:质朴真诚,热情爽朗,豪迈大气,坚韧勇敢,智慧幽默;却同时彰显着一位艺术家特有的良知、格局、激情、胸襟和独具个性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特别的拼命性格、敬业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先生有着太阳辐射般的人格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0年的秋天,我有幸造访了王福春先生。先生和夫人热情地款待了我,并要我留宿他家做彻夜谈,还让我参观了他的摄影工作室。如墙的博古架上的照相机尽是先生用过的爱物,每架照相机都似乎向我述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它就像一个个串连的脚印,鲜明地印证着几十来先生奋然而前行,踏出了一条自己的艺术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先生最早痴迷于风光摄影。当然,首先他选择的拍摄对象,是他最熟悉的工业景观蒸汽机车的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北大地,先生生于斯长于斯,热爱之情融入血液,刻入骨髓。1986年先生推出的《雪乡》组片,把一个偏远落后的小山村推向了全国甚至世界,让这里成为一个旅游胜地,改变了命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世事沧桑,岁月更替,先生从摄影的创作道路一路走来,越来越感到内心有更多更强烈的思想要表达,情感要倾诉,哲理要思辨,情趣要创新,于是先生的相机便转向对人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的记录。先生认为"人",魅力无穷,让他更加迷恋,更加倾心,让他感到自己的创作欲望,就像地火一样能量冲撞,像海啸一样激情澎湃,像山岳一样力量勃发,"人",才是他今后艺术创作的巨大出口。</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然而,先生最先关注,又坚持数十年拍摄至今的"人",是享誉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大型专题片:《火车上的中国人》。</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先生提前退休,在北京安了家,也成为了自由摄影人。于是先生继续延伸拍摄《生活中的中国人》专题,同时,镜头又并行对准了地铁里的中国人。先生对这个两个专题的集中拍摄,为中国摄影界、世界摄影艺术殿堂,确立了鲜明的智慧的《王氏幽默摄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摄影是先生的梦想,而他也非常幸运地圆了梦,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几年,先生总结性地出版了两本各容纳100幅摄影精品的画册:《火车上的中国人》和《生活中的中国人》,并相继在中国美术馆和中国摄影展览馆展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先生亦师亦友。有一天,先生认真地说,请我评论他的作品。听后我甚为惶恐。岂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终拗不过先生,便在他出版的《火车上的中国人》和《生活中的中国人中》里,分别写了三言两语。当然,所说是由衷的。现转录在这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一幅影像,既是历史不同时空的里程碑,同时也是历史留下的一个个不断前行的脚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火车上的中国人也是我的40年记忆,也是火车上中国人的40年集体记忆。王福春,就是这段40年记忆的最佳代言人。这段历史记忆,在中国史上不可欠缺,在中国摄影史和世界摄影史上,也不可欠缺。作为摄影作品,它达到了没有技巧的最高技巧境界,她是艺术殿堂里发散着独特价值光辉的瑰宝,是世界摄影艺术史上毫不逊色于任何大师的经典。</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透彻人世的千姿百态、人生的酸甜苦辣咸,深邃的思想化作王福春心灵独特的慧眼,用镜头对准普通百姓,直面日常生活,记录了时代的本来面目,存留下历史的真实生命,并以独特的"王氏幽默",智慧地奉献出《生活中的中国人》这部充满人性日月和悲悯情怀的社会纪实摄影专题作品。这部摄影专题作品,直击人的心灵,绽开带泪的笑,传递和表达着人类关怀的终极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先生已经年近八旬,仍然是生命不息,摄影不止,堪为人之楷模典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此,衷心地祝福先生健康长寿!衷心地祝愿先生不断总结和出版计划中的摄影画册,衷心地祝愿先生不断奉献出新的摄影杰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追记:此篇发表不久,王福春先生于2021年3月13日不幸因病逝世。惊悉之后是不尽的悲痛。故将此信息续于此。)</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