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灶 玩草火

桃花源主

<p class="ql-block">今天腊月二十四,家乡高邮过小年、送灶王菩萨。我走过许多地方,也结识过很多地方的人,全国大多地方都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我们扬州下面各地都是过“二十四夜”。后来听说送灶是有讲究的------皇家规定官三民四船五,北方离政治中心近,官儿多,所以和皇家保持一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但扬州以南,浙江、江西各地也都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他们离那个政治中心更远啊!莫非扬州没出过像样的官?于是尽皆混同小民了?这里不去考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但小民有小民的快乐。高邮人的"二十四夜" 是过年的开始,仪式隆重又热火朝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四这一天要“送灶”,灶王爷是玉皇大帝的特派员,在老百姓家住一年了,今晚要送他老人家上天述职,叫“送灶”,到大年三十晚上还要把他老人家接回来,叫“接灶”,图个“吉兆”的意思。神仙序列中灶王爷官不大,但在老百姓家里可是家神菩萨,位置尊贵。在我们高邮,家家厨房都有灶王神位,我小时候学写春联的时候,父亲就教我灶王菩萨神位的写法:正位一方红纸中间写上“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旁边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我们高邮的老讲究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当夜幕降临后,男主人恭恭敬敬地来烧香磕头送灶王爷回天庭,说尽各种拍马屁的话,以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来年好赐福,我们男孩子跟在父亲或爷爷的屁股后面嘴里哼着童谣:灶王菩萨本姓张,一碗清水三炷香......张邋遢,粗糠搓绳背宝塔......父亲或爷爷回头一瞪眼:“瞎说!”我们掉头就跑出厨房了.......</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跟进厨房不是拜灶王菩萨,而是惦记着妈妈做的好吃的。“二十四夜”这一天,好吃的菜不说,妈妈要做一锅糯米饭,做好先把饭盛起来,第一碗敬灶王菩萨,把一碗米饭在碗里颠一颠反扣在碟里,半球面朝上,中间嵌一枚红枣,如此,家里有几个人就盛几碗,端到堂屋“老爷柜”上敬菩萨,叫“灶饭”,多余的饭盛起来当晚吃,再在灶膛里添一把火,把留在锅里的锅巴烤得微焦,香喷喷的,整个揭下来,也反扣在堂屋“老爷柜”上敬菩萨,看起来像个金黄的“大元宝”。还要做“子孙饼”,糯米面做的厚厚的圆饼,做一个大的,几个小的,寓意人丁兴旺,子孙满堂,中间也都嵌一枚红枣,和“灶饭”、“锅巴元宝”一起排列在堂屋“老爷柜”上敬菩萨,一直放在那里,等干了,收起来,家里人聚齐了时分几次放菜末一起煮粥吃,很香!记得有一年,我大表姐带着才四五岁的女儿小芹来我家拜年,大人们忙着说笑,她女儿爬到“老爷柜”上把“灶饭”和“子孙饼”上嵌的红枣都啃掉了……前年回老家,我看到做了奶奶的小芹就忍不住笑起来了,她问我:“舅舅你笑什么?”我拭了拭笑出的泪说:“没什么”.........</p> <p class="ql-block">祭拜灶王爷是大人们的事,丰盛、严肃、隆重;但小孩子们惦记的是这一天可以撒开了“玩草火”。水火无情,我们小时候被大人们“盯”得最紧的就是:'锅打坏了没事,不许玩火、皮水。‘’但,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就不同了,人人可以玩火,大人不但支持还要帮忙,找一根竹竿或者葵花竿做火把柄,把家里草垛上的草搓成一条龙缠在火把柄上,等到晚饭后外面漆黑一片时,家家户户的孩子们举着点燃的火把像游行一样满村跑,比谁的火把大,比谁的火把烧得旺,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我家门前是一条河,记得小时候,河对面的哥哥举着他又大又旺的火把狂奔,旺旺的火把耀眼夺目,灯下黑啊!他看不清前面的路,一直跑进我家门前的河里.......那时家家贫穷,谁也没有第二套棉衣,数九天寒里他钻了几天被窝,等衣服烘干时都快过年了。还有的小孩,哄在一起玩草火,摔了一个跟头,后面的把前面的棉袄烧着了,大人也是笑笑,这一天是不会责怪小孩的......</p> <p class="ql-block">一晃,自己也已年过半百了,儿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但当年的盛况已不复存在,现在乡村凋敝,人烟稀少!高堂已去,今年又值疫情复燃,过年也只能在异乡。故乡风俗只能在记忆里反刍,把家乡年俗讲给女儿听,她仿佛听的外星传说,其实故乡年俗我也是只知一鳞半爪,凭记忆写下一点点,若干年后,晚辈们偶尔读到,也能知道我们高邮是这样过小年“二十四夜”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