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乾陵(陕西乾县)、白马寺(河南洛阳市)、龙门石窟(河南洛阳市)、少林寺(河南郑州登封市)

老宅

<p>边走边玩<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滇藏新青自驾游</b>完美收关。从现在起的行程,不再需要起早贪黑的算着时间赶路,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一路上以走亲访友聚聚会叙叙旧为主,顺带着到没有去过大景点打打卡。一觉醒来九点多了,吃了早餐到附近转一转,再买点焜锅馍馍带点回去吃。午餐西宁解决(干拌面、拉面、酸奶),下午去兰州市的甘肃省博物馆。</p><p><br></p> <p><b>西宁大厦</b>(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青海老字号的饭店)。</p><p><i>曾经的记忆,是我平身第一次出远门,去上学时路过西宁,就住在西宁大厦,还用父母给我准备的全国通用粮票,换了一把青海藏刀(在这里是生活用品)。结果到了学校就被校保卫部门没收(在内地是凶器),代为保管直到毕业才返还。</i></p><p><i></i></p><p><b>青藏铁道酒店</b></p> <p>西宁火车站、车站广场附近汽车客运站</p> <p>西宁碗子(三泡台)、花馍馍、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p> <p>“焜锅”之名来自烙炙锅具的名字,焜锅馍馍。</p><p>传统焜锅 发面饼刷菜籽油,抹香豆粉、红曲、姜黄,放进特制的圆柱形锅具内 ,埋进麦草灰中缓慢加热,老人们完全凭经验判断,烙炙完成的焜锅 外脆里嫩 、色彩艳丽,可长时间储存 ,也不会变质。</p> <p>干拌面、拉面、酸奶</p> <p>吃着新鲜的葵花籽、观着路两边独特的地貌,奔向兰州市(西宁到兰州200公里)。</p> <p>下午三点多到达兰州安顿好住宿,直奔甘肃省博物馆。</p><p><br></p><p>每到一个地方只要是时间允许,博物馆都是一定要去的。去甘肃省博物馆就是想一睹国宝级文物<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马踏飞燕(铜奔马)</i></b>的真容。作为中国旅游标志,它平时的出镜率实在是太高了,文物的原件只能在甘肃省博物馆里看见。</p><p><br></p><p>【百度一下】</p><p>凭借甘肃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陇原大地留下的大量珍贵文化遗存,甘肃省博物馆拥有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馆藏文物以古生物化石标本、彩陶、汉代简牍、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近现代革命史料等独具特色,在中华文物宝藏中亦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东汉铜奔马、魏晋墓“驿使图”画砖</b>,已分别被定为国家旅游标志和邮电事业的标志。</p><p>目前,向社会推出的展览有《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彩陶》、《甘肃古生物化石》、《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红色甘肃——走向1949》五个固定陈列,反映甘肃厚重的历史地理文化。</p> <p>铜连枝灯(汉代)、彩塑胁侍菩萨(唐)、海百荷化石(三叠纪)、青铜鎏金虎噬羊形器座(春秋)</p> <p>【百度一下】</p><p><b>铜连枝灯(汉代)</b></p><p>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 高146厘米,宽66厘米。 灯座为倒置喇叭形,座面饰瑞兽纹和云气纹。灯呈树形,主干分为三段,套插而成,段与段衔接处各置十字形托架,犹如灯树之分枝。十字托横向四出,四端各饰透雕花叶一个,象征火焰,干枝顶端有仙人骑鹿形花饰。原有灯13盏,现存9盏。</p><p><b>胁侍菩萨(唐代)</b></p><p>武威市天梯山石窟高180厘米。发髻耸起,余发成3绺垂肩,曲眉丰颐,神情娴静,庄重而不失妩媚。左臂曲至胸前,右臂下垂。宽披帛自双肩垂落至腋下,羊肠裙层折贴腿,柔和的线条完全同丰肌秀骨的身姿相应和,影塑技艺已臻完善。</p><p><b>青铜鎏金虎噬羊形器座(春秋时期)</b></p><p>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秦人的杰作,这只虎双目圆睁,两耳直竖,两只爪子锋利有力,正在吞噬一只柔弱的小羊。</p> <p>绢底平绣人像(西汉)</p><p>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高7.2厘米。红色绢底用绛、浅绿、浅黄、黑色丝线平绣二人像,作对话状。菱花织金锦抹胸元代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出土长26厘米,宽30厘米。这是一件女子内衣。抹胸形似背心,为两层,表层以色彩艳丽的菱格宝相花纹织金锦,衬里为褐色的麻制品。</p><p>这块绣绢鸟纹花边非常精巧,只有仔细看才会发现神奇。在不到一平方厘米的三角形花纹图案里,竟然绣着姿态各异的水鸟,而且水鸟弯弯的脖颈,丰盈的身体和长长的细腿都如微雕般清晰,可见汉代的纺织和刺绣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铜奔马</b>(马踏飞燕 马超龙雀)</p><p>东汉青铜器,1969年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1969年被鉴定确认为一级甲等(国宝)文物,2002年被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1983年10月,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2018年甘肃省文物局提倡统一使用“铜奔马”。</p> <p>铜奔马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塑造者摄取了奔马三组腾空、一足超越飞鸟的刹那瞬间。让飞鸟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疾速向前的动势。其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上,精确地掌握了力学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铜奔马是按照良马式的标准去塑造的,集西域马和蒙古马种的优点于一身,特别是表现出河西走马秉赋的对侧步特征。构思巧妙,艺术造型精炼,铸铜工艺卓越。铜奔马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征,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驰誉世界,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p><p>其实,这件名扬中外的青铜工艺珍品,出土时已残缺不全:马的颈部有1厘米平面大小的洞孔数个,马头及尾巴的几绺鬃毛掉下,奔马的三个马蹄心空着,等等。面对伤残的马踏飞燕,故宫博物院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先生凭着多年的修复经验将这件国宝珍品修复成功!</p> <p>铜车马仪仗俑队(东汉)</p><p>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主车舆车通长36厘米,马高40厘米,奴婢俑高19.5~24厘米。铜车马出行仪仗,由38匹铜马、1头铜牛、一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这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气势宏大,铸造精湛,显示出汉代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i>原件藏于国家博物馆</i>)</p> <p>木简(东汉)1959年出土于凉州磨嘴子6号汉墓。</p> <p><br></p><p>西周(阝爰)伯铜方鼎 </p><p>甘肃平凉市灵台县白草坡出土, 鼎身呈长方形,四柱足,腹部起扉棱,饰兽面纹、雷纹四组,四足各饰兽面纹一组。器内壁有“(阝爰) 伯作宝(阝尊 )彝”铭文。</p> <p>玉石权杖头 石权杖头(四坝文化 约公园前1800-1500年)、“阝爰伯”铜簋(西周)、“阝爰伯”铜提梁卣(西周)、?铜鼎(西周)、“吕姜”三高足铜簋(西周)</p> <p>彩塑胁侍菩萨(唐 武威市天梯山石窟)</p><p>三彩武吏俑</p><p>天梯山石窟彩塑像</p> <p>人头形器口彩陶瓶</p><p>19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邵店大地湾。细泥红陶,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器形为两头尖的长圆柱体,下部略内收,腹双耳已残。口做圆雕人头像,这件距今5000余年的人头瓶,塑造了一位端庄、典雅、古朴、大方的美女形象,体现远古先民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人头与葫芦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趣生动,是大地湾仰韶彩陶的代表作品。</p> <p>“庄严妙相”象牙印((明代 宣德二年),印高6.5厘米,印台高2厘米,印面边长4.2厘米。 象牙质,雕刻制成。法轮钮,下为仰覆莲瓣钮座,印面镌刻阳文九叠篆书“庄严妙相”。印背钮两边分别阴刻楷书“宣德二年□月□日”和“赐剌麻班丹领占”。班丹领占系岷州卫喇嘛,曾于宣德元年赴京贡马。明宣宗在宣德二年回赐财物,以示褒奖,印应为赐物之一。</p> <p>彩绘木马(汉代 武威出土)</p> <p>红陶刻划纹鸟形器(齐文化 -约公园前2000年)、彩绘木牛车(汉代)、木独角兽(汉代)</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驿使图</b>壁画砖(魏晋),嘉峪关市魏晋5号墓出土 。砖长35厘米,宽17厘米。亮相央视《国家宝藏》节目,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古代邮驿形象资料。砖上面绘一信使,头戴黑帻,着皂缘领袖中衣,左手持棨传文书,跃马疾驰,驿马四蹄腾空,奔驰在戈壁绿洲的道路上。生动再现了当时西北边疆驿使驰送文书的情景。</p><p>画面好眼熟,原来中国邮政储蓄卡的经典原图就是来自于它呀!</p><p>注:棨传为通过关卡、驿站时的信物。</p> <p>“驿使图”壁画砖,</p><p> 我们可以看到画师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驿使手持文书,胯下红鬃烈马四蹄腾空的形象;但是驿使面部中唯独没有画上嘴巴,这是因为驿使讲究的是速度和保密,没有画嘴巴就是说明驿使这份工作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保密! 邮驿是中国传统通信组织形式,现代邮政的前身之一,骑马传递公文的人就是驿使。古代递送往来公文,文职方面由驿夫驿马传送,而武职方面则由塘兵塘马传送。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靠着驿马昼夜兼程地运输。中国古代的邮驿是国家为传递政令、军情而专设的机构,供驿使食宿、换马的驿站,它服务于官府,也为平民邮寄书信。 </p><p> 这块写实砖画,在我国邮政史上具有重大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在世界万国邮政博览会上,此画曾作为中国邮政标志物。原邮电部选中“驿使图”,于1982年8月25日专门单独发行J85《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纪念小型张一枚,用以纪念这一集邮文化界的盛事。“驿使图”也就成为中国邮政的象征。</p> <p>牛车出巡图、狩猎图、牧马图、煎饼图、出塞图</p><p><br></p><p>通过魏晋墓群出土的这批画像砖,上面绘有狩猎、放牧、聚会、出行、耕种、酿造、烧烤等古代生活场景。可以了解未尽南北朝时期人民的生活风貌和习俗。</p> <p>耀州白地黑花坛(元代)</p><p>漳县徐家坪出土</p> <p>彩绘菩萨像壁画(北凉),武威市天梯山石窟 长106厘米,宽60厘米。 菩萨束带大圆髻,波浪卷发垂肩,高鼻深目。双耳戴宝珠耳饰,与宽大的白色项圈叠加在一起。上身袒露,下身着灰绿色紧身密褶长裙。左臂曲肘平举,右手下垂执净瓶。腰身向左扭动,身体呈S形。双臂戴镶宝钏,双手腕戴手镯。披帛绕肩于身后飘飞。面部及上身用朱砂晕染,鼻梁、眼皮、额角凸起,并在受光处晕染白粉,明显受到西域画风的影响。但描绘身体轮廓及衣褶的铁线描又有传统艺术的风骨,充分显示了北凉佛教的艺术特色。</p> <p>大云寺五重舍利金棺(唐)、玻璃莲花托盏(元代)、砖雕(唐代)、绿釉陶楼院(东汉)</p> <p><b>莲花形玻璃托盏(元代)</b></p><p><b></b>甘肃漳县徐家坪汪世显家族墓出土。盏高4.9厘米,口径8.9厘米,底径3.4厘米;盏托高1.2厘米,口径15.2厘米。玻璃托盏为晋蓝色玻璃制成,半透明,胎内含气泡。盏为七瓣莲花形,饼形足;托口为平口,边沿呈八瓣莲花形,平底,腹壁呈正八角形。托盏造型优美,色彩艳丽,工艺精湛,是迄今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托盏。</p><p><br></p><p><b>绿釉陶楼院(东汉)</b></p><p>武威市雷台出土。院高105厘米,长67.7厘米,宽54.4厘米。陶质施绿釉,由可拆卸的23个部件组装而成。院中央矗立5层楼阁,每层都四面出檐,由下到上递层缩小。院四周围墙,正面大门为菱格形透窗,门檐上建两层门楼。坞壁四隅为两层角楼。门楼与角楼间有飞栈相连。中央以及四个角楼之四壁均设透窗。这座楼院是东汉后期豪强世家庄园坞壁的浓缩写照,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p><br></p> <p><b>大云寺五重舍利宝函</b></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64年12月,在甘肃省泾川县城关镇水泉寺发现的唐代大云寺塔基地宫里,出土了一套舍利容器,是国宝之一。此套舍利容器共五件,由石函、铜匣、银椁、金棺和玻璃舍利瓶层层套置而成。</span></p><p><b>第一层 </b></p><p>方形石函,高42.5厘米,常50.5厘米,宽49.5厘米。由质地坚硬的灰色大理石制成,方形覆斗顶。顶上正中刻方格,格内刻“大周泾川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阴文隶书,书法遒劲有力。函身四周刻有唐人孟诜撰写的铭文和题记。</p><p><b>第二层</b></p><p>方形铜匣,高12.3厘米。通体鎏金,錾刻忍冬纹,盖顶嵌一银质莲花,十二瓣,莲花中心镶一桃形银珠。盖与身之间背面安装二个银质合页,正面安装三个花瓣形银扣,挂鎏金铜锁钥。</p><p><b>第三层</b></p><p>银椁,高9.3厘米,长10.7厘米,宽8.4厘米。银椁前后两面作上圆下方形,两侧前高后低似卧梯。覆瓦式盖,通体錾刻缠枝忍冬纹,两侧各安装两圆环,底座呈长方形,四面有勾栏平座一周,空间镶嵌菱形花纹。花纹布局严谨,生动自然。</p><p><b>第四层</b></p><p>金棺,高6厘米,长7.5厘米,宽6厘米,形同银椁。金棺装饰得精巧华丽,棺盖和棺身通体用金片、珍珠与绿松石镶嵌成一朵盛开的莲花,周围又饰以金片组成的6朵小莲花,莲蒂、莲花和莲叶都相互对称。在每一莲瓣和莲蒂内都镶有白色透明的石英石,莲叶内镶绿松石,在石英石与绿松石正中,又都各刻两道深印,表示花叶的基脉。 银椁和金棺下面的垫座及四周贴以五瓣梅为图案的织锦。</p><p><b>第五层</b></p><p>玻璃瓶,金棺内有一檀香木小隔板,内置一拇指大小葫芦形的玻璃瓶,长颈、圆腹、平底、白色透明。瓶内装释迦牟尼真身佛骨舍利14颗,形如米粒,质似珍珠,中间有人工所穿的小孔。瓶上盖古铜色丝质小帕。全套作品精巧华丽,光艳夺目,反映了盛唐时期金银器制作的高巧水平,也是佛教艺术的珍品。</p><p><br></p><p>隋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敕令将所得14粒佛骨舍利送入泾州大兴国寺(今大云寺)地宫供养。武则天时期,伪造载有女人当皇帝故事的佛典《大云经》,并“敕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处,藏《大云经》,使僧人升高座讲解”。在这一政治背景下,泾州在隋大兴国寺遗址上建造泾州大云寺,动工之际,发现了隋代供养的舍利。武则天认为是吉兆,遂请人精心打制金棺、银椁、铜匣,以玻璃瓶盛装14粒佛骨舍利,配以石函,藏入地宫,建塔立寺。</p><p><br></p><p>直到1964年12月的一天。一个名叫乔碎成的村民正在田里平整土地。忽然,插入地中的铁锨陷了进去,他觉得奇怪,用力一翻,一个黑乎乎的洞口露了出来。乔碎成哪里知道,他这一掀正挖在了大云寺地宫的上面。就这样佛祖真身舍利及宝函在沉睡了400多年后,终于与世人见面。 这个套函价值在于最早将中原传统的棺椁葬制纳入佛教,改变了印度用罂坛盛放舍利的方式,开创了用棺椁瘗葬舍利的先河,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瘗葬制度上的划时代变革。 作为国宝级文物,佛舍利金棺银椁套函曾多次漂洋过海,赴日本、新加坡、法国、英国、美国和瑞士等国展出。 </p> <p>西路军西征路线示意图</p> <p>兰州战役示意图</p> <p>甘肃省人民政府大印(17:30)</p> <p>中山桥(兰州市黄河铁桥)</p><p><br></p> <p>中山桥、白塔山公园</p> <p>省博物馆出来已经六点多了,再去黄河边的中山铁桥望一望。原本想在兰州美美的吃一顿地道的兰州牛肉面,去了好几家都关门啦。后来才知道,地道的牛肉面馆营业时间是早晨到中午。错过了这个时间段过时不侯。那就吃吃烤羊肉串、烤羊蹄、羊杂汤、喝点啤酒也不错!打道回宾馆,下一站去陕西乾县与老朋友会面!</p> <p>吃完早餐在附近买点白兰瓜(甜瓜)、安宁的白凤桃、新鲜葵花盘路上吃。</p> <p>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出发(兰州到乾县600公里左右)</p> <p>沿川子、崆峒山(14:45)</p> <p>刚进陕西咸阳地界,前面路段(福银高速G70)发生交通堵塞,大概约10公里。只好排队从凤口下高速,走一段国道(G312),绕过拥堵路段,在长武再上高速去乾县(到乾县还有100多公里)。</p> <p>乾县(古称乾州、奉天)</p><p>位于关中平原中段北侧,渭北高原南缘,省城西安的西北。是陕北黄土高原南缘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p><p>晚上七点多到乾县天还没黑,与老朋友夫妇在宾馆见面。在他们的引领下,我们品尝到了本地的美食。</p> <p>乾县美食</p><p>食物的味道基本都是带酸的,向酸汤面是用煮熟的细面加酸汤葱花、酸菜包子蘸醋、辣味碟、连豆花的佐料也是酸的。</p> <p>乾县四宝:酸汤面、辣酱、渣酥、乾县大锅盔</p> <p>锅盔、凉皮、豆腐脑、酸汤面</p> <p>豆腐脑 </p><p>食用时按季节,春夏秋季在豆腐脑碗内调入蒜汁、精盐、酱油、醋、辣椒油等,淋入芝麻油即成。冬在豆腐脑碗里浇入蘸汁、再放人精盐、酱油、醋、辣椒油、淋上芝麻油即成。其特点是:色白软滑,酸辣爽口。</p> <p>酸汤面(每人四~八碗)</p><p>在西北地区吃面,无论哪里都是用大碗(海碗)。但是吃酸汤面例外,必须用小碗,讲究一口一碗且不能喝汤(要喝谁也拦不住),直到吃饱为止,数量多少因人而异。</p> <p>酸汤挂面</p><p>乾县挂面采用上乘精粉,加盐水和成面团,人工反复揉搓成长蛇状的大条,压在瓷缸内“回性”两晌,再将大条分成小条,挂在竹竿搭成的面架上拉丝。面条徐徐附落,渐渐由粗变绸,状若发丝,晾晒风干,落下大架放上案板切做八寸长短,用马莲草扎成小把。食用酸汤挂面时,先将挂面在锅中煮熟,用笊篱捞出后放入凉开水中冰过,再用筷子捞成小撮,在甑笆上滤净水浇酸汤食用。</p><p>调制酸汤:开水中兑上陈醋,加上骨头汤或肉汤,再添上五香调料煎熬,汤沸后放入香油、大油,佐以切成碎片的鸡蛋饼、葱花、韭菜、白菜心、香菜等漂稍,将挂面挑入细花碗里,浇汤即可享用。乾州酸汤挂面讲究汪(油要多)、煎(汤要热)、稀(面要少),汤清亮溢香。</p> <p>在老朋友家聊聊天、叙叙旧,不知不觉快二十四点了。明天要去乾陵、下午与西安市的朋友约好晚上见面聚餐。</p> <p>八点起个大早(对我而言),主要是去吃本地最旺的一家羊肉泡馍,晚了就没了。</p><p>排队交钱-领碗(海碗)和锅盔-切肉装碗占位置掰馍-再排队汤热馍-上桌。</p> <p>乾县羊肉泡馍(掰馍)周文王硬面锅盔</p> <p>用煮沸的羊肉汤热馍</p> <p>可以开吃啦!哇,这一大碗羊肉泡馍能吃完吗?……</p> <p>过了这个村可就没有那个店啦,我保证吃完。</p> <p>这位朋友是不是很像西游记里的如来佛祖,我觉得很像。</p> <p>雕像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p><p><br></p><p>开车先去乾陵景区南门,买联票(102¥)进乾陵(乾陵单门票30元),景区小交通30¥。</p><p>乾陵南门、司马神道、无字碑 、六十一蕃臣像 、梁山)-永泰公主墓(乾陵博物馆 )-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p> <p>乾陵的整体地势</p><p>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乾陵的地势在今天看来,也是妙不可言:梁山南二峰东西对峙,挺拔俊秀,为乾陵之天然门户。北峰最高,其势卓立而不孤,乾陵地宫就在梁山主峰——北峰之上。而更绝的是,远眺乾陵,好似仰面而躺的贵妇,活活一个“睡美人”,这就是传说中的“女主守宫”穴。</p><p>唐高宗下葬后,又在二峰上各建了阙样的建筑,双阙似“奶头”,暗藏风水之妙,至少考虑了两点:一是为守护陵山主峰下的正宫,两阙神似岗哨,如二神守门;二是突出地貌特征,更添“女主守宫”魅力与神奇,强化了乾陵的风水效力和皇陵气派。目前大家所见的“奶头”建筑,是现代修建的。</p> <p>【百度一下】</p><p>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海拔1047米的梁山主锋,凿山为穴,以山为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述圣纪碑、无字碑、石狮、六十一宾王等大型精细石雕,120多尊依次排列。石马在前,双翅高振,凌空欲飞,其它石雕左右配置,被史学界誉为“唐代露天石雕艺术博物馆”。</p><p> 乾陵很幸运。一千年来,窥视、盗掘它的人一定不少,但李治、武则天依然安眠在梁山之中,至今无人能成功盗掘。据说,郭沫若曾经也曾提议开掘乾陵,希望对其进行考古研究,后被周总理阻拦,总理的理由是,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尽。于是,乾陵保住了,但是,懿德太子、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则以考古研究为目的被纷纷挖掘。</p><p> 如今,乾陵乾陵景区是由1座乾陵以及17座陪葬陵组成。现开放的仅四座,乾陵、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 作为一条传统的经典旅游线路,已全面开放供游人参观。</p><p><br></p><p>李世民(唐太宗)</p><p>李治(唐高宗) 武则天(女皇)</p><p>李显(唐中宗)韦皇后</p><p>李重润(长孙 19岁)懿德太子</p><p>李仙蕙(永泰公主 第七个孙女 仅17岁与丈夫武延基合葬)</p><p>李贤(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次子)章怀太子</p> <p>双乳峰(阙楼 阙门 乳头山),此为“乾县八景”之首。</p><p><b>司马神道</b>,位于城北梁山脚下,是直通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乾陵的陵园道路,神道两边有石人石马石雕耸立在郁郁葱葱的松树林中,远望气势恢宏。如若登上山顶可俯瞰全景,真不愧是乾(天也)之陵,神(天也)之道。</p> <p>双乳凌烟(乳头山)</p><p>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即乾陵,南二峰较低,称东、西乳峰,为乾陵之天然门户。整个山势,远远望去宛若一位仰卧于天地之间,头枕梁山,脚蹬渭河,双乳丰隆,体态优美的睡美人。古之帝王陵前,均有乳台,唯乾陵依托山势,筑台建梯,形如奶头,逼真宛然,故当地又叫“奶头山”。著名诗人郭沫若1960年来乾陵游览时;曾留下了“南对乳丘思大业,下临后土望长安”之佳句。</p> <p>持剑石人像(翁仲)</p><p>仗马及控马人</p><p><br></p><p><br></p> <p>石马开道</p><p>乾陵神道石刻历经千年风雨,与乾陵浑然一体,乾陵朱雀门南面从两乳峰之间通向献殿的御道两侧,竖有华表1对、翼马1对、驼鸟1对、石马和马夫5对、石人(翁仲)10对、石碑2道。尤其是乾陵翼马高3.17米,身长2.8米,昂首挺胸,浑圆雄壮,前肢两侧的翅膀似层层云朵,翅膀下的肌肉一块块凸出,有驾云奔腾之势。这些石像雕刻精美,反映唐朝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是现存唐代陵墓中规模最大的石刻群。</p> <p>述圣纪碑、无字碑、乾陵(郭沫若题字)</p><p><br></p><p> </p> <p><b>无字碑</b>,乾陵最有名的就是这块碑了。碑首雕刻了缠绕在一起八条螭龙,鳞甲分明,筋骨裸露,静中寓动,生气勃勃。碑体是一块完整巨石,侧面还有两条线条勾勒的龙,加起来共有10条龙,已超越了9这个极数。还有就是既然立碑,为何不刻字?故,无字碑成了千古之谜,不知道是怎样的说法。</p><p> 关于这块无字碑,众说纷纭。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这一说法。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大唐盛世,她也功不可没。</p><p>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有四种:</p><p>一、是武则天认为自己开创女权之先河,文功武治,无法用文字表达。</p><p>二、是武则天认为自己在执政中,杀戮较多,羞于立碑。</p><p>三、是武则天有自知之明,留下千秋功罪由后人评说。</p><p>四、是李显对母亲心存怨恨,故意不给她立碑。</p><p> </p><p><b>述圣纪碑(七节碑)</b>,碑身分成七个部分,一个亭状的头部,下面是5节碑身,最后一个是略微放大的底座。武则天皇帝撰文,太子书写的,规格很高,是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的功德碑。此碑也开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是不树碑,墓内也不放墓志铭,乾陵突破了这一惯例,因此述圣纪碑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述圣纪碑上的文字日渐模糊。</p><p> 唐高宗的一生,主要是为了和长孙家族所代表的相权,之间的争斗,鞠躬尽瘁,50多岁就死了,当然大半时间都是累死的,特别是后期,头痛难忍,对于现任官员的不信任,宁可让武则天,一介女人来帮助他处理朝政,继续打击相权的遗留势力,同时也巩固了则天皇帝的政治地位。由此可见,中国历史在前进的过程中,为了集权,都是血一般的杀戮过来,但是这样可以办成一些大事。这也是中国人在选择集权还是分权,皇权还是相权的斗争中,曲折的前进。</p><p><br></p><p><br></p> <p>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据说陪葬品高达500吨之多!其豪华程度难以想象。是唐十八陵中唯一的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乾陵更是被誉为“世界史上最难挖的坟墓”。</p><p><br></p> <p>梁山 、石狮、翼马、蕃臣石像</p><p><b>乾陵无头藩臣石像</b></p><p>阙门边上的六十一番臣石像,树立于乾陵朱雀门外的东西两侧,西32尊,东29尊,与真人身高相仿,装束却各不相同,但石像的头却已不知去向,也是乾陵一大未解之谜,至今也是众说纷纭。</p><p> 这些石人像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唐高宗入葬时前往参加葬礼,武则天为炫扬大唐威势,将他们的雕像立于陵前。这些石像按照真人大小雕刻,背后雕刻有名字,目前能辨认出来的有木俱罕国王斯陀勒”、“盛于阗王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p><p>至于头像失踪说,有几个版本:</p><p>一、说是被放在陵前守陵的胡人像后裔,教唆当地居民破坏;</p><p>二、说是被历代战争的破坏。专家们倾向于,在明嘉靖年间当地发生的地震所破坏。</p><p><br></p> <p>乾陵附近村庄的地下窑洞</p> <p>农家院落</p> <p>乾县博物馆(与永泰公主墓同在一处)</p><p>武则天授意处死了自己年仅十几岁的长孙李重润(长孙 19岁)和孙女李仙蕙(第七个孙女 仅17岁),作为父亲的李显只能遵从母命,眼见自己的一双儿女纷纷殒命。李显能做的,只是在母亲去世、自己即位后,追封儿子李重润为懿德太子,女儿李仙蕙为永泰公主,并陪葬乾陵。</p><p>乾陵陪葬墓</p><p>1960—1971年已先后发掘了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中书令薛元超、燕国公李谨行等5座陪葬墓,出土珍贵文物4300多件。</p> <p>永泰公主墓</p> <p>永泰公主墓</p><p>永泰公主名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唐中宗李显的第七女,嫁于武则天的侄孙附马都尉武延基,公元701年,死于洛阳,年仅17岁。 这是解放以来发掘的唐墓中最大的一座。永泰公主墓于1960年至1962年发掘,是属封土堆墓,其墓穴是用砖砌的,由墓道、过洞、天井、雨道、墓室构成,全长87.5米。墓道是一条宽约2米的斜坡,进入过洞直至狭窄的雨道,两旁洞墙内有6个小龛,里面放着彩绘陶俑、骑马俑、三彩马及陶瓷器皿等随葬品,造型逼真。</p><p>永泰公主墓</p><p>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显的第7个女儿,死于大足元年(701年),时年仅17岁。</p><p>地宫中有石碑刻着墓主人死于难产然而最后还提了一句“春秋万世何人晓?”。想必刻碑人也知道其中的厉害吧……</p><p>墓道中的九人宫女图。其中倒数第四个端酒杯的宫女,贾平凹在散文「壁画」描述她为“千古第一美人”。</p><p>墓道中还有一个盗洞,挖开时有一具明代男性骸骨。据说是盗墓贼分赃不均而被迫害的。</p><p>乾陵博物馆以及武则天时代展 都有大量出土的各种唐三彩陶俑。</p><p>墓外有仿乾陵地宫(真正的地宫是进不去的)仿的就是一个蜡像博物馆。</p> <p>唐陶彩绘女立俑</p><p>唐陶彩绘胡人骑马俑</p> <p>唐白釉太监头、唐陶彩绘骑马俑</p><p>唐双月台粮仓、唐三彩贴花马</p> <p>文物精品展</p> <p>第二天井西便房(永泰公主墓)</p><p>唐陶彩绘胡人俑</p><p>唐彩绘釉陶女骑马俑</p><p>唐三彩女立俑(永泰公主墓)</p><p>唐陶彩绘胡人骑卧驼俑</p><p>唐彩绘釉陶戴幕篱女骑马俑</p><p>唐彩绘釉陶女骑马俑</p><p>唐三彩载物骆驼</p><p>唐三彩胡俑骑驼俑</p><p><br></p><p><br></p> <p>胡人商驼队</p><p>唐陶彩绘胡人俑</p> <p><b>章怀太子墓</b>,章怀太子李贤,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次子,在高宗的子女中是较有才的一个。文明元年(684)李贤因政见不同被武则天逼令自杀。其墓的结构与永泰公主墓基本相似,墓是已开放墓中最小的一个,仅存一个地宫。但地宫内的壁画确十分精美,墓中壁画五十多幅,保存基本完好。如:打马球图、狩猎出行图、观鸟捕蝉图、迎宾图等等。</p><p>观鸟捕蝉图(唐墓壁画),唐中宗神龙二年(706),高186厘米、宽176厘米,1971年出土于章怀太子李贤墓。</p> <p><b style="color: rgb(1, 1, 1);">唐墓壁画</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狩猎出行图、观鸟捕蝉图、打马球图</b></p><p><br></p><p>绚烂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中国古代瑰丽奇绝的艺术画廊,《马球图》、《客使图》、《观鸟捕蝉图》、《出猎图》、《阙楼仪仗图》等壁画,不仅对研究唐代绘画,而且对研究唐代建筑、服饰、风俗习惯、体育活动、宫廷生活、外事往来等具有重要价值。</p><p>地宫里的壁画皆为临摹品,真迹藏于 #陕西历史博物馆 「大唐壁画」展厅内。所以建议去西安一定要去 #陕西历史博物馆</p><p><br></p> <p>唐鉴若止水铜镜、唐三彩帷帽立俑、唐绿釉双螭把罐、唐陶彩绘塔式罐、</p> <p>唐三彩武士俑(一对)、唐三彩骆驼、唐三彩胡人骑马俑</p> <p>懿德太子墓,是现今挖掘的唐代墓葬中等级最高的,等同帝王墓。</p> <p>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高宗李治及武则天的长孙,唐中宗李显和韦皇后长子。唐高宗永隆二年(682)封为皇太孙。684年中宗失位,李重润被废为庶人。武则天大足元年(7O1),为人谗构,与其妹永泰公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等窃议面首张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宫中”,(私下议论武则天男宠之事)被武则天杖杀年仅19岁,死时年仅19岁。唐中宗李显复位后为其平反昭雪,以皇帝身份陪葬乾陵,于神龙元年(705)追封为“懿德太子”,神龙二年将其灵柩由洛阳迁到乾陵陪葬,特恩“号墓为陵”。</p><p>地宫出土:阙楼倚仗图(壁画 真迹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驯豹图(壁画)、唐三彩、陶俑。</p> <p>唐彩绘骑马狩猎俑(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出土)</p> <p>西安</p> <p>多年不见老朋友们欢聚在古都西安</p> <p>非常感谢西安朋友们的热情款待!下一站河南洛阳古都。</p> <p>西安到洛阳400公里左右,一路高速,也要近五个小时才能到达。在洛阳东下连霍高速(G30),刚上国道(G228)不久,就发现路边有水果,停车卖水果,原来这里是孟津梨🍐的原产地。</p><p>洛阳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洛阳建都,也是世界上延续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曹操、武则天、老子、李世民、都曾生活在这里。</p> <p>孟津梨(洛阳孟津县会盟镇)</p><p>洛阳名产,8月下旬成熟,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栽培历史千余年,自古即为贡品。因它味甜汁多,细脆无渣,形圆色红,故又称为“洛阳金桔”。据《广志》记载:“洛阳北邙,有张公夏梨,味甚甘,海内唯有一树。”孟津梨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孟津梨的生产环境地处黄河冲积滩区,土深肥沃,光照充足,排灌方便,适宜梨树生长。清代时,孟津梨已有夏梨、伏梨、平梨、雪梨、五香梨、秋落白、马蹄黄等7个品种。</p> <p>喀什老城分手的朋友,在洛阳古城又相逢了,这是缘分呀!</p> <p>洛阳白马寺我们来了,合影留念!</p> <p>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p><p><br></p> <p>各朝各代白马寺情况的介绍</p> <p>【百度一下】</p><p> 河南洛阳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在中国佛教古代上占据着主要地位,被佛教界尊称为“释源”和“祖庭”,是中国伽蓝之首。有“祖庭十古”的说法,它是中国古代上第一座古刹;齐云塔是中国古代上第一座舍利塔;中国首次去“西天取经”的朱士行始于白马寺;最早来中国的印度高僧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中国的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白马寺的清凉台是中国最早的译经道场;中国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在白马寺译出;中国第一本汉文戒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并最早在洛阳立坛传戒;中国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中国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p><p>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p><p> 白马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五重大殿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p> <p>在泰国园最高处远望白马寺的围墙、法宝阁、毗卢寺</p> <p>泰国风格佛殿、缅甸风格佛塔、印度风格佛殿</p><p>白马寺的西面近几年又建了万国佛国异域风情园,外表特征多涂有金色,也为古色古香的白马寺又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 <p>洛阳人讲究“早晨喝荤汤,晚上喝素汤”,一见面就是问“喝汤了吗?”,可见汤在洛阳人民心中的地位。所以洛阳也被称为汤城。</p><p>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从早上的一碗汤开始。每条街上都有大大小小很多个汤馆。蹲在门口或者坐在门口的小桌子上端着碗吸溜吸溜...,有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杂肝汤,不翻汤,丸子汤,豆腐汤,胡辣汤等八大汤。</p><p>洛阳的汤究竟有多好喝?</p><p>"清晨一碗汤 神仙也不当"这是洛阳人对洛阳汤的赞扬...</p><p>假如你来到洛阳,一定要喝一碗汤。不管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豆腐汤...端一碗汤,才算了解洛阳,更不枉洛阳一行...</p><p>不管哪一碗汤都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p> <p>我们即然来到了洛阳,也当一回洛阳人。走着,不管“荤汤还是素汤”先找一家再说。</p> <p>喝完牛肉丸子汤,去洛邑古城景区逛一逛散散步🚶。</p><p><br></p> <p>文峰塔灯光秀</p> <p>白瓷作品</p> <p>文旅产品唐三彩</p> <p>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p><p>唐三彩的复制和仿制工艺,在洛阳已有百年的历史,经过历代艺人们的研制,唐三彩工艺技术逐步完善,烧制水平不断提高,使"洛阳唐三彩"的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国际市场上,唐三彩已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品,曾在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旅游会议上被评为优秀旅游产品,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唐三彩大马、骆驼等曾作为国礼,赠送给5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p> <p>孔家钧窑</p> <p>景区打造的不错,一直到晚上十点多才出来。回去休息养足精神,明天去著名的洛阳龙门石窟。</p> <p>吃完早餐驱车前往龙门石窟景区,正好赶上景区对江苏的游客有优惠活动政策,可以享受团队票价60¥/人(散客90¥/人)。</p> <p>龙门地区的石窟始凿于北魏,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鲤鱼跳龙门典故</b></p><p>中国古代传说只要鲤鱼能够跳过龙门(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所在),就会变化成为真龙。还有传说龙门为应龙开辟,有诗赋赞曰:“阙之所成兮,得应龙之伟力”,阙即伊阙。当鲤鱼跃龙门时,就会有应龙盘旋上空。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p><p><br></p> <p>西山景区(绝大部分石窟群都在这里)</p> <p>禹凿龙门</p><p>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大禹开凿的龙门山,就是现在龙门石窟所在。据《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p><p><br></p><p>龙门(又称伊阙),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p> <p>宾阳北洞(第104窟)</p><p>始凿于北魏,完工于唐高宗时期650-683年。主尊阿弥托佛的右手成“剪刀手”的手式出现。这个“剪刀手”其实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颇能传达强烈意志。</p> <p>宾阳中洞资料</p><p>地位: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p><p>内部构造: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p><p>雕刻手法:北魏的平直刀法。</p><p>特点: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p><p>佛像:主佛释迦牟尼,其侧侍立有二弟子、二菩萨。左右壁还各有造像一铺,皆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博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p><p>浮雕:位于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共四层。</p><p>第一层: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维摩变”</p><p>第二层:两则佛本生故事。</p><p>第三层:帝后礼佛图。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然而在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被盗往国外,分别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p><p>第四层:“十神王”浮雕像。</p> <p>宾阳中洞(第140窟 北魏500-523年 释迦牟尼佛)</p> <p>宾阳南洞(第159窟)</p><p>北魏开凿正壁五尊,主像完工于唐贞观十五年。主尊阿弥托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在北魏基础上续凿而成,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p><p><br></p> <p>宾阳三洞(中洞、南洞、北洞)</p><p>洞名寓意:迎接出生的太阳</p><p>开凿者:北魏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p><p>工程状况: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80万2366人。后因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p><p><br></p> <p>万佛洞</p> <p>万佛洞资料</p><p>因洞内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p><p>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施手印“无畏印”(表示在天地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五十二代表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p><p>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在乐曲声中翩翩起舞。</p><p>洞口南侧还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像,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以其婀娜的身姿、高贵的气质被誉为龙门石窟最美观世音。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地运用到他的表演中。</p> <p>惠简洞(隋唐五代)。是西京(长安)法海寺僧惠简为唐高宗、武则天等皇室成员所修的功德窟。因洞内主佛及右侧第子阿难面相酷似龙门卢舍那大像龛主佛和第子造像,又称“小卢舍那大像龛”。</p> <p>【惠简洞资料】</p><p>特点:敞口似龛的中型洞窟</p><p>造像风格:一佛、二弟子、二菩萨</p><p>主尊:弥勒佛</p><p>建设历史:大唐咸亨四年11月7日,西京法海寺僧惠简敬造此窟。</p><p>惠简同时也是大卢舍那像龛的“检校僧”,承担着开凿大卢舍那像龛的任务。正因如此,<i style="color: rgb(237, 35, 8);">惠简洞佛像的神态与卢舍那大佛如出一辙,而右侧的弟子阿难形象也与卢舍那大像龛的阿难十分相似。侍立两旁的菩萨身躯丰满、姿态优美与卢舍那像龛的菩萨像风格一脉相承,所以惠简洞就被人们称为“小奉先寺”。</i></p><p>价值:惠简洞的弥勒造像丰满圆润、面露慈祥之意,充分体现了中国佛教造像的中国化、世俗化的特点,为佛教造像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p> <p>老龙洞(第669号窟 唐),穹窿顶。窟内造像分布无规律,满壁共凿54龛造像内容丰富。</p> <p>莲花洞(又名伊阙洞 第712窟)</p><p><br></p> <p>【莲花洞(又名伊阙洞)】</p><p>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北魏孝昌年间(公元525-527年)开凿。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石窟中还是比较罕见的,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p><p><br></p><p>莲花洞穹窿顶上,雕有一朵硕大精美的莲花。高浮雕的手法使3米有余的莲花美央绝伦,生动逼真,在洞内更显醒目。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精细繁缛的文饰雕刻使整个洞窟充满典雅、祥和的气氛。</p><p><br></p><p>主尊为释迦牟尼佛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为释迦牟尼率二弟子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两侧浅浮雕众位弟子,迦叶、阿难随侍左右,亦步亦趋。左侧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身着厚重宽大的袈裟,似经过艰辛岁月的长途跋涉。右侧弟子阿难致礼肃立。左右菩萨头戴莲花宝冠,姿态优美清秀华丽,仿佛显现着佛陀世界的庄严和繁荣。</p><p><br></p><p>洞窟两壁刻满了大大小小的佛龛,布局或层次分明,或错落有致,龛额构图精美,既有尖拱、楣拱、屋檐拱,又有璎珞、帷幕、流苏,还有云纹、卷草纹、几何纹以及莲花、宝相花等,精雕细刻,变化多端。南壁佛龛上方有一排佛像,其中就有<i style="color: rgb(237, 35, 8);">龙门石窟最小的造像,高仅2厘米</i>。刻工精细,生动细致,栩栩如生。下层第二龛内有两幅精美的佛传故事,上有飞天起舞。</p><p><br></p><p>窟外门楣处刻有火焰纹,中刻一兽形铺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巡按河南等处监察御史赵岩题“伊厥”二字。</p> <p>明代巡按河南等处监察御史赵岩题“伊厥”二字。</p> <p>石壁刻有“龙门、方公路、郭公路”字</p> <p>卢舍那大像龛(又称奉先寺 隋唐五代)</p><p><br></p> <p>唐高宗初开凿,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p><p>整个大像龛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p><p>中间主尊为“卢舍那”大佛,是报身佛,意为光明遍照,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佛像身着通肩式袈裟,面部丰满圆润、丰颐秀目,仪表堂堂。头顶为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宛若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佛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其左侧的大弟子迦叶(主体已残)持重,右侧的小弟子阿难温顺。继而为普贤菩萨(左)、文殊菩萨(右),二菩萨盛装艳服。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勇猛,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杰作,也是龙门石窟唐代佛教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p><p><br></p><p><br></p> <p>卢舍那佛像</p><p>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高17.丰颐秀目,仪表堂堂。</p><p>二弟子和二菩萨</p><p>迦叶(大弟子 )主体已残、文殊菩萨</p><p>阿难(小弟子)、普贤菩萨</p><p><br></p> <p>天王脚踏地神(夜叉)</p> <p>古阳洞(北魏)</p> <p>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p><p>正壁为孝文帝所造的三尊像,佛祖释迦牟尼居中坐,通高7.82米,头作高肉髻,面相长圆 (今面部已毁),体躯较瘦削,身披褒衣博带袈裟,双手叠压呈禅定印,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左)、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右),头戴宝冠、面容清秀、表情庄重文静,上身袒露下着长裙,姿态优美的侍立两侧,是龙门北魏时期的代表作品。</p><p><br></p><p>古阳洞内四壁及窟顶雕刻各式大小佛龛,多达1000余个,佛龛琳琅满目,龛楣、背光等处的雕刻精细繁缛,所表现出的礼佛场面、建筑式样及龛楣装饰等图案纹样极富于变化。大小龛内的造像,都是北魏后期流行的瘦削形的秀骨清像,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造像。各龛的龛楣和龛内佛像的背光及头光,是极富于变化的优美图案纹饰,完美地展现了当时绘画和雕刻技巧的高超水平。</p><p><br></p><p>古阳洞大小佛龛多达数百,雕造装饰十分华丽,特别是表现在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上,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的是莲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流苏,并且在龛楣上雕造有佛传故事,如:古阳洞南壁释迦多宝龛上,有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等,讲述的是悉达多从他母亲摩耶的右腋下诞生,刚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脚印都生出一朵莲花,这叫步步生莲,他站在方台上,天空中有九条龙为他喷水沐浴。</p> <p>据考证,古阳洞为北魏孝文帝为其祖母冯太后营造的功德窟。支持孝文帝改革和迁都的一批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和僧侣也多于该洞发愿造像。开凿于北魏时,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开凿最早、时代延续最长、佛教内容最丰富、中国石窟中保存造像题记最多、书法(<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龙门二十品</i></b>)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也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为集中的洞窟。</p><p>【<b>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b>】</p><p>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精选出不同的二十方造像题记,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其内容一般是表达造像者祈福消灾的,它们记载了佛龛的雕凿时间、人物、目的等。题记书法质朴古拙,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体的代表,是研究书法史的珍品。</p><p>魏碑体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龙门二十品的艺术魅力,吸引无数的海外友人,漂洋过海,为的就是能够亲眼目睹这一书法奇珍。</p><p><b>轶事典故</b></p><p>光绪年间,八国联军占了北京,慈禧、光绪逃到了西安。后和约(《辛丑条约》)签订,太后和皇帝被准予返京,这叫“回銮”。洛阳是河南府治所,两宫回銮在洛阳住了9天。銮驾抵洛时声势浩大。慈禧自称“老佛爷”,信佛。她和光绪皇帝在洛游览了千祥庵、龙门,祭拜了关林、宋太祖庙。在龙门古阳洞,慈禧下令整修洞中的一尊佛像,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是让把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结果,在龙门石窟佛教圣地,冒出这么一个“道教洞”。</p> <p>在东山石窟景区看西山石窟群</p> <p>在东山景区看对面的卢舍那大佛像</p> <p>东山石窟景区</p> <p>乾隆御碑、高坪郡王洞、衣钵塔</p><p><br></p> <p>碑上诗文</p><p>石碑上为《香山寺二首》。其一曰:“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自古才华地,当秋罕跸间……”其二曰:“静室暂周旋,兴怀每怡然。如斯看水逝,不改是峰连……”</p><p>这首诗称颂了香山寺及美丽的伊阙风貌,并且在最后一句流露出对白居易的敬佩之情“虑输白少傅,已著祖生鞭”展现了一代君主谦逊的品格。乾隆碑上这首诗除了让我们欣赏到行、草的书法艺术,更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代帝王的谦虚品质。</p> <p>香山寺</p> <p>香山的蒋宋别墅(12:30)</p> <p>龙门桥</p><p><br></p><p>游完龙门石窟已经是中午一点钟了,还是要抓紧时间解决午餐。下一站是50公里多的嵩山少林寺景区。走洛阳至偃师的洛偃快速通道和G207,也就1个小时的车程。</p> <p>看着车前面的这群🐑,突然想起了电影《少林寺》中由郑绪岚唱的牧羊曲“举起鞭儿轻轻摇啊摇…” </p><p>这是到少林寺的地界上啦!</p> <p>少林寺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武术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武术正宗流派。少林寺常住院是少林寺的核心,是主持和尚和执事僧进行佛事活动的地方,总面积三万多平方米,为七进建筑。</p><p>少林寺的碑刻也极为出名,山门甬道两侧有多品碑刻,人称少林寺碑林,这些都是唐宋以来的著名原始碑刻。碑林东侧是慈云堂旧址,现为少林寺碑廊,它不仅记载着寺院的兴衰状况,而且在历史、雕刻、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少林寺碑林和碑廊共计有碑刻108通。</p> <p>少林寺</p> <p>少林寺山门、塔林</p><p> </p> <p>塔林是少林寺历代住持和有成就、有贡献的僧人的墓群。佛教界有名望的僧人死后,把他们的骨灰或尸骨放入地宫,上面造塔,以示功德。历经唐、宋、金、元、明、清不同年代,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一个古塔建筑群。</p><p>塔的高低、大小和层数的多少,主要根据僧人生前对佛学造诣的深浅、威望高低、功德大小来决定的。</p><p>塔的造型多姿多彩,按层级分,有单层和多层,最多层级为七级,即世称“七级浮屠”,最高达15米。造型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有柱体、椎体;有直线形、抛物线形;有瓶体、喇叭形、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喇嘛塔、幢式塔、碑式塔。按型制分,有密檐式、印度窣堵波式和喇嘛式等。大多数是用砖石砌成,亦有用整石凿制而成。塔体上往往刻有精美的图案和浮雕。塔铭内容更加丰富,每座塔正面都有塔额,标识塔主名号;有的塔后还有塔铭,几位有较大影响的高僧塔边,还专门树立碑石,详细记载塔主的生平事迹,嗣法传承,以及立塔人,立塔年代等内容。其中唐朝“法玩禅师塔”是塔林中最古老的一座砖塔,坐落在塔林西北部,建于791年(唐贞元七年),系方形单层单檐式砖塔,高8米,除塔门、塔刹和塔铭用青石雕成外,通体皆用水磨砖砌造而成,塔门用高浮雕的手法,装饰着飞天、嫔伽等古典图案。这些塔是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繁多,形态奇异。因此,少林寺塔林,不仅是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书法,雕刻的艺术宝库,也是研究佛教史,少林寺史非常珍贵的资料。 </p><p>塔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新塔,它是少林寺第二十九代主持漱洗和尚的个人塔,也叫塔“寿塔”。它是漱洗和尚的弟子为了庆祝他80岁大寿而建造的,这座塔的雕刻比较独特,完全是现代化风格。</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b></p><p>少林寺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号称“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说到武功,少林寺功夫永远都是人们的话题,甚至还是影视剧的常客,不管是《少林十八铜人》、《少林三十六房》、还是《新少林寺》、《少林寺传奇》,都让人们对少林武僧的绝世功夫充满向往。</p><p>少林功夫是汉族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高达七百种以上,又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又有“武术禅”之称。“少林”一词成为汉族传统武术的象征。少林功夫包含少林七十二绝技、少林拳术、少林派棍术、少林派枪术、少林派刀术、少林派剑术。</p><p>少林武术兵器除上述刀、枪、剑、棍以外,还有三股叉(南方又称大钯)、方便铲、套三环、峨嵋刺、月牙铲、和戟镰、秀圈、方天画戟、双锤、大斧、双斧、三节棍、梢子棍、七节鞭、九节鞭、双鞭等。少林套路有空手夺刀、空手夺枪、单刀对枪、空手夺匕首、棍穿枪、草镰合枪、梢子棍合枪等。少林派技击散打有:闪战移身把、心意把、虎扑把、游龙飞步、丹凤朝阳、十字乱把、老君抱葫芦、仙人摘茄、叶底偷桃、脑后砍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丝缠法、应门铁扇子、拨步炮、少鬼攥枪等。气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类,少林寺流传的气功有“易筋经”、“小武功”、“站桩功”、“益寿阴阳法”、“混元一气功”等。软硬功夫练法有多种,有卸骨法、擒拿法、点穴秘法、短打手法、各种用药法、救治法等。</p><p>少林功夫的要旨是禅武合一。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禅宗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要旨。在佛门眼中,参禅是正道,少林功夫传人延芫法师曰:拳勇一类乃是末技,僧众们不过是借练功习武达到收心敛性、屏虑入定的目的。同时也有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效果。</p> <p>少林棍、童子功、虎拳、蛤蟆拳、蝎子拳、螳螂拳</p> <p>许昌,古称许州,又称莲城。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许昌古文化有史前文化系列、汉文化系列、三国文化系列、寺庙建筑文化系列、钧瓷文化系列等,是汉魏历史文化名城。</p> <p>曹魏古城(许昌市)三国曹魏故都,三国文化发源地。在这方土地上,留下了许多的三国事和三国遗址。</p><p>我们在火车站附近的一家宾馆安顿完毕后,第一站是曹魏古城。</p> <p>从曹魏古城步行街到曹丞相府溜达一下</p> <p>河南省许昌市曹魏古城,城墻高大威武。曹魏古城位于河南省许昌市,是以文化展示、旅游休闲、商业服务、特色居住为主要功能的曹魏文化古城。曹魏古城东至文峰路,南至七一路,西至京广铁路,北至八一路,用地面积约3.9平方公里。其核心区为护城河以内1.87平方公里。曹魏古城以护城河为界,分为核心区和协调区两大区域,总体形成“一轴一环六区”的功能。</p><p>“一轴”即以春秋楼、曹丞相府等历史文化遗址为核心,形成贯穿南北1.3公里长的曹魏中轴;“一环”即以水为脉,依托建成的护城河生态景观资源,打造5.3公里长的环护城河曹魏风情带;“六区”即民俗文化风情区、古韵特色生活区、文化休闲生活区、特色滨水生活区、风貌协调宜居区、门户特色商业区。</p><p><br></p> <p>清晨起床见还在下雨,早餐随便吃一点,十点离开宾馆出发回南京(600公里左右)。网搜许昌的驴肉比较名气,还是想尝一尝不愿错过,于是在雨中寻找…</p> <p>中原香驴肉馆总店</p><p>许昌吴庄驴肉制作技艺</p><p>魏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p> <p>汉魏中原香驴肉馆位于兴业路和学府街交叉口路北,店面很大,看着还算干净、整洁,服务态度也不错,招牌菜、特色菜就是驴肉,驴肉的色泽还不错(但是分辨不出什么)、口感、味道也好、入口味道很特别,驴肉火烧吃着也不错。说是“天上龙肉,地上驴肉”,驴肉具有补气血、益脏腑的功效,尤其是对止烦、安神清脑有独到效果。</p> <p>店铺才开始营业,我们是第一批顾客,热气腾腾的驴肉还在锅里。</p> <p>烙馍、黑菜糊涂面</p> <p>烙馍卷驴肉</p> <p>下午六点多到合肥,受到大周、小周朋友热情的款待,晚上十二多到南京。</p><p>在此感谢合肥朋友的热情款待!!</p> <p>7.1日从南京出发8.22日回到南京,这53天的自驾游从东到西,翻山越岭沟进沟出。途经十二个省自治区,共行驶了17777公里。在怒江、雅鲁藏布江、高原湖泊、帕米尔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盆地)、柴达木沙漠(柴达木盆地)、荒漠戈壁无人区中穿行。横跨中国地形的一级(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二级(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三级(长江中下游平原)台阶。一路上经历了春、夏、秋、冬体验,海拔由20米到5378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谢谢各位朋友关注老宅的美篇!</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边走边玩滇藏新青自驾游</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云南怒江州篇</b></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t2okful"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滇藏新通道-泸水、片马口岸(2019.7)</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ts3gvp6"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滇藏新通道-泸水、丙中洛镇(2019.7)</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v7s24e6"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雨季穿越丙察察-圆梦之旅(2019年7月8、9日)</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藏林芝篇</b></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vvkxou3"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藏东南之行-察隅、波密、林芝 (2019.7.10~12)</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womzk9e"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藏东南-林芝、米林、朗县、加查(2019.7.13~15)</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藏山南、拉萨、日喀则篇</b></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xrqvz5e"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山南秘境之行-加查、错那、浪卡子、拉萨 (2019.7.16~21日)</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0e2xflz"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日光城-拉萨</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1hd42a3"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日喀则密境之行(7.26~31日)</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藏阿里篇</b></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2fuf6v5"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天上阿里静谧之旅(2019.7.31日~8.2日)</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3e48jy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阿克赛钦、帕米尔高原,(2019.8.3~5日)</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疆南疆篇</b></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4m0d7gr"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奥依塔克村、喀什、和田、阿拉尔(2019.8.6~9)</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bi6va7n"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库车大峡谷、博斯腾湖、罗布泊地下大裂谷、罗布人村寨之游(2019.8新疆)</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青海柴达木盆地篇</b></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cmkn123"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在雅丹地貌中穿行赏美丽的盐湖—315国道中国版的,“66号公路”</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u>自驾珠峰大本营、吉隆沟</u></b></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6cnyb76"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2016.8自驾珠峰大本营、吉隆沟(一)</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6l9yfqi"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2016.8自驾珠峰大本营、吉隆沟(二)</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