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回忆录《岁月恢宏心无垠》(精装本)中,记述了与邓华司令员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4年夏秋,志愿军前代司令员、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的邓华,率领从朝鲜战场归国的6位军长,部分处长、科长,以及作战、通讯、炮兵、工兵等参谋,乘坐几十辆吉普车,浩浩荡荡地沿辽南海岸线勘察地形,东起丹东鸭绿江口大小薪岛,西至旅顺口老铁山港湾止,沿岸包括大小岛屿,逐点研究兵力部署、工程构筑,勘察一处,落实一处,就地拍板。</p><p class="ql-block"> 当研究到我们三十九军防区庄河、大小石城岛、达拉腰子时,张竭诚军长详细发表了意见后,转过头来问我和炮兵主任杜博有什么补充的没有?</p><p class="ql-block"> 我们两个斗胆补充了几小点具体意见,邓司令员听了后表示肯定。</p><p class="ql-block"> 军区作战部杨迪部长握着我的手说:</p><p class="ql-block"> “你们提的几点意见具有普遍意义,大小薪岛、大小石城、长山列岛,是辽南沿海防御的屏障,搞好坚守岛屿的民兵训练,搞好猎潜艇建设,组织军民联防建设等非常必要。”</p><p class="ql-block"> 事隔多天后,我随张竭诚军长到沈阳军区参加一个会议。晚间军长告诉说:</p><p class="ql-block"> “轮到你一桩美差,邓司令员要你到他身边当军事秘书,会后就去报到。”</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听了喜忧交加:喜的是在首长身边可以得到锻炼;忧的是我的条件太差,小学还没毕业,斗大的字不识半筐,怎能当首长秘书呢?心里虽七上八下,但军人服从命令为天职,不能说“不”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4年春,25岁的父亲李宏垠,时任三十九军作战处长,获一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和两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几天后,我去邓司令员处报到,首长亲切地接见了我,和颜悦色地说:</p><p class="ql-block"> “你来得正好,总部刚下发通知,大区正职原定3个(军事、政治、生活)秘书,新编制只保留1个政治秘书。原先调你来是考虑到军区辖内野战军很多,每天来往电报文件不少,需要有个人来协助料理一下。现在只能保留1个政治秘书,你来了要另有任用。军委在沈阳军区成立1个‘抗美援朝作战经验编写委员会’,已调了从朝鲜回国的80多个军师团干部,组成若干组,分任编辑工作。我是主任委员,兼管这摊子事务,正好你也参加进去,一方面做编辑工作,另一方面做我的联络员,这方面要做的事很多,正用得着你这样的人。”</p><p class="ql-block"> 首长一席话,令我肃然起敬,敬了个军礼,表示听从安排。</p><p class="ql-block"> 以后的日子里,我多次接触首长,深感他平易近人、艰苦朴素、雷厉风行、处事果断、关爱部属、体贴入微的作风。</p><p class="ql-block"> 有几件鲜为人知的事情,至今记忆犹深:</p><p class="ql-block"> 一是在志愿军编委会上,首先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譬如:朝鲜战争谁打的第一枪;中朝联司首长名单如何排列;苏军空军怎样参战等。这些问题当时在世界上很敏感,涉及到国际影响和国家关系,编辑们考虑再三难以下笔。邓司令员答复很干脆,主张实事求是地写,不掺假,不掩盖,是什么就写什么,但文字表达要准确,经得起历史考验,不给外交上添麻烦。</p><p class="ql-block"> 二是在经验总结的格调上,是按苏军教范条例照搬照抄呢?还是以我军为主实事求是的写作呢?一时琢磨不定。当时南京军事学院请来了些专家,也是众说纷纭。后来报到邓司令员那里,他答复很干脆:</p><p class="ql-block"> “不能搞教条式的形而上学,仗怎么打就怎么总结,不能机械地照搬外国经验。从发展的观点加以适当提高,以便今后在武器装备和作战指挥上与世界接轨,但不要人为地装潢修饰,人为地拔高。”</p><p class="ql-block"> 三是1955年冬,苏军驻沈阳军区顾问一行多人到金洲六十四军视察,首席顾问是苏军中将,我们六十四军军长也是中将,因临时有事未能到车站迎接,派了副军长去。这事让苏军顾问大为不满,不下火车,并掉头回到沈阳。事情反映到了邓司令员那里,他查明原因后理直气壮地说:</p><p class="ql-block"> “六十四军刘金轩军长因有事未能去车站迎接,情有可原。苏军顾问同志却借此不下火车不对,不必向他赔礼道歉。”</p><p class="ql-block"> 四是1955年春,沈阳军区召开军训会议,苏军顾问团应邀参加,并逐个发言,言辞有些激烈,指责的多,肯定的少。尤其是苏军防化兵顾问发言更为过激,指名道姓地批评沈阳军区领导不关心防化兵建设,并要邓司令员当场表态。其异常过分的态度,叫人难以接受,一些与会的同志很是气愤。当时翻译科的同志非常为难,不知是否照实翻译?邓司令员站起来严肃地说:</p><p class="ql-block"> “这是在中国土地上开的会,是民主研究式的会,不能命令式的强加于人,你要一字不漏地翻译给他们听。”</p><p class="ql-block"> 五是为迎接在北京举行的全军军事体育训练大竞赛,沈阳军区军训处代军区首长拟一份电报指示,要求各级首长亲自过问,认真抓落实,争取在全军竞赛中有个好成绩。电稿决定由时任军区军训处组织计划科科长的我呈送首长审阅。</p><p class="ql-block"> 邓司令员边看边板着脸说:</p><p class="ql-block"> “你们太书生气了,斯斯文文写了一大篇摸不着头脑的电文。军队办事要像快刀切猪肉,一刀一块,有棱有角,丁是丁,片是片,干净利落。不要拖拖拉拉,不要哭了半天不知死了谁!电文你们拿回去重写!”</p><p class="ql-block"> 我拿起电文草稿跑回军训处,夏处长立即召集几位科长认真研究,逐字逐句修改,誊写清楚后立刻再去送审。这回邓司令员阅后非常满意,当即签发,此事使军训处的同志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六是一天傍晚大雪纷飞,夏处长带我去邓司令员家汇报关于三十九军一一六师实兵对抗演练的工作。邓司令员正准备吃晚饭,满屋散发着茅台酒的香气,当时我和司机在屋外等候。邓司令员送夏处长到屋外,忽然发现我和司机坐在小车里,惊讶地说:</p><p class="ql-block"> “这么大冷的天,叫你们俩在这里挨饿受冻,在我家门口停了一个小时我都不知道,真是官僚主义,对不起你们啊!”</p><p class="ql-block"> 随即吩咐警卫员拿来9筒啤酒、罐头和两包东北“大生产牌”香烟,硬是往我俩兜里塞。邓司令员站在车旁一再地说:</p><p class="ql-block"> “真对不起,对不起。”</p><p class="ql-block"> 面对此景,我感慨万千,怎么也没想到为这点小事,惊动了这么大首长的爱心,60多年过去了,至今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邓司令员出身贫寒,十几岁就加入共产党,跟随毛主席上井冈山闹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就任广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十三兵团司令、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要职。几十年如一日,风风雨雨,出生入死,战功赫赫,是我军优秀的将领之一。</p><p class="ql-block"> 1959年“庐山会议”后,邓司令员被划为彭德怀军事俱乐部成员罢了官,发配到四川达9年。</p><p class="ql-block"> 1968年10月,时任军委办公厅主任的肖剑飞把我从军事科学院调到了军委办公厅,我们在1957年曾同学于北京高等军事学院。当时军办正在进行大调整,将原来的秘书处、保密处、档案处等3个处合并为第二秘书处,共有180多人,任命我为处长。正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我接到了周总理打到三座门的电话,要求通知成都军区,要邓华同志回北京参加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p><p class="ql-block">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打通了与邓司令员的电话,问起是否还记得我这个“准军事秘书”、“联络员”时,他连连说:</p><p class="ql-block"> “记得记得。”</p><p class="ql-block"> 当邓司令员得知周总理称他为“邓华同志”时,呜咽得说不出话来。</p><p class="ql-block"> 1980年7月3日,邓华同志走完他革命生涯的最后一程,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仅70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之际,我将父亲2012年出版发行的《岁月恢宏心无垠》(精装本)有关邓华司令员的章节摘出,披露几段鲜为人知的往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0年10月20日入朝参战70周年之际,<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刚满92岁的父亲满怀深情地写下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本文背景音乐为陈蓉晖演奏的小提琴曲《情深无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文完——节选自李小宁七卷系列散文集之第三卷《岁月没那么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小宁七卷系列散文集:</p><p class="ql-block">《海洋没那么宽》-散文集一卷</p><p class="ql-block">《建筑没那么美》-散文集二卷</p><p class="ql-block">《岁月没那么久》-散文集三卷</p><p class="ql-block">《楼市没那么善》-散文集四卷</p><p class="ql-block">《传媒没那么真》-散文集五卷</p><p class="ql-block">《山水没那么奇》-散文集六卷</p><p class="ql-block">《舞台没那么炫》-散文集七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小宁近三年创作的七卷系列摄影散文集(计1500幅摄影作品、50万字散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域外众生相(1)朝鲜、越南、老挝》</p><p class="ql-block">《域外众生相(2)缅甸、泰国、柬埔寨》</p><p class="ql-block">《域外众生相(3)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p><p class="ql-block">《域外众生相(4)以色列、土耳其》</p><p class="ql-block">《域外众生相(5)南非、摩洛哥、埃及》</p><p class="ql-block">《域外众生相(6)俄罗斯、英国、爱尔兰》</p><p class="ql-block">《域外众生相(7)匈、捷、奥、巴尔干四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李小宁,建筑专家、作家、摄影家、文艺评论家。设计建筑近百栋,计50余万平方米。已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图书31卷,全部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累计发表著述1000万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