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的年味

三戒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麻城的年味 </b></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春节到,城里的大街上,红灯笼挂起来了,除此之外,实际上就没有什么年味了!特别是今年,疫情阴影下,往年热闹的商业街,人影寥寥。</p><p class="ql-block"> 今年,关于饺子是否就是中国年味儿,终于引起南方人民的争议了。</p><p class="ql-block"> 说句真心话,每每听到电视节目的主持人笑盈盈的问候大家:饺子吃了吗?或者在节目中端出一盆饺子,无差别的请全国人民吃饺子,我的感受就像是不善饮的人,在酒桌上碰到嗜饮者:为了××(千奇百怪的理由),干杯!于是好酒者痛(快)饮此杯!恶(wu)酒者痛(苦)饮此杯!</p><p class="ql-block"> 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我吃任何馅料的饺子都不觉得是美食,可有可无,吃也可以,一年不吃也不会想念。就如同我喝任何的酒一样,从未在酒中体验到任何快感,不知道微醺、痛饮之乐何在,有的只是入口即难受,喝多更难受的状态,所以近二十年来,不喝任何酒(白啤葡萄酒都不喝的那种)。</p><p class="ql-block"> 顺便希望一下,央视除了在腊月二十三做小年节目外,照顾一下我们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南方人。</p><p class="ql-block"> 作为处于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偏南方一侧的麻城人来说,大概是在央视春晚的影响下,饺子近些年才算在餐桌上冒头了,也是一副可有可无的样子。一般情况下(特别是正宗的中老年麻城人),也不会自己动手包,如果谁家包饺子,多半是外出学习工作的年轻人倡议并主导的。</p><p class="ql-block"> 汤圆是有的,但是也不同于更南方一些地区的汤圆,有各种馅料。麻城的汤圆简单,就是糯米粉搓成小团,实心的,配米酒煮,小时候没汤圆的叫法,土话叫羹粑(带儿化音),制作汤圆就叫搓羹粑。当然有种面食的做法也叫搓羹粑或者扯羹粑(不是糯米粉,是麦粉),反正吃的频次都不多,就一个叫法。</p> <p class="ql-block">  如果非要给麻城的年味找一个代表,那毫无争议的必然是肉糕。</p><p class="ql-block"> 物质不丰富的年代,肉糕是过年才能有的稀罕物,平时,只有婚丧嫁娶,做屋竣工等大事时,专门办的酒席才有肉糕,而这样的酒席就叫肉糕席。</p><p class="ql-block"> 到年关了,就算再困难的家庭,也得做几格肉糕,可以说,没有肉糕,那就不叫过年。</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春节,肉糕是春节最重要的待客食品,农村拜年没有车,自行车也是八十年代中期后才开始普及的,交通基本靠走,到别人家拜年,主人会首先煮一碗肉糕招待。</p><p class="ql-block"> 这碗肉糕怎么吃,是有讲究的:一般情况下,主人会盛一满碗代表诚意,端到堂屋的饭桌上摆好,请客人入席,并附带说一句:“莫存心,哈吃它”(不要客气,全部吃光),诚意满满!</p><p class="ql-block"> 但是客人怎么吃,是要注意的,如果是实在亲戚,家境可以的,可以吃完。这种情况比较少见,那个年代,家家人口多钱少,没谁家很富裕,而且凭票供应,物资实在有限。</p><p class="ql-block"> 因此,到大部分人家拜年吃肉糕,是要“回碗”的,意思是主人尽管煮了一满碗,客人只能吃一两块肉糕,喝口汤,大部分是要给主人家留下来再招待后面的人。物资本来就不多,平时都没有油水,如果人人敞开肚皮吃,主家真有可能招待不起。</p><p class="ql-block"> 农村一般都是亲连亲,有时到一个湾子里拜年,家家都要煮肉糕,客人快速的拜完年后,选择准备吃饭的某家长坐,同湾的其它家的主妇煮好肉糕后,会用托盘(方形的,叫园盘)托着,到处给客人送,一样的,每家的都要吃一两块,不吃,有看不起人家的嫌疑,也不能吃光光,那有没教养的嫌疑(还是看家境及亲疏)。</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拜年的人多了,来来往往的,有的主家会遗漏掉一些重要亲戚,如果主要亲戚来拜年,没有煮肉糕招待,那是被视作怠慢客人,要被“谈经(说闲话)”的,没吃到的,会在背后发表意见:到某某人家里拜年,肉糕都冒煮块!显得主家对自己不重视,一般情况下,消息传到主家的主妇耳中,主家会歉意一年:恩(你)看我“张吧叠几很”(麻城口语,很糊涂),到我的拜年,苕粉粑(主家对自家肉糕的谦称)都冒煮的恩(你)尝哈。直到来年拜年,还念念不忘:去年冒尝,今年莫回碗,哈吃它!</p><p class="ql-block"> 如果两家尽管是亲戚,但是有些矛盾闹得不开心,加上拜年时又忘记或者故意不煮肉糕的,甚至有可能引发亲戚断交风险。</p><p class="ql-block"> 经济条件好了,交通方便后,拜年节奏加快了,煮肉糕仪式慢慢的淡化了,没吃饭肚子饿的,可以吃完,主人很高兴,不饿的,可以直接叫主人不煮,主人也不客气。</p><p class="ql-block"> 如今,随时都有肉糕卖,请客吃饭,日常生活,肉糕仍然是麻城无可替代的美食,没有之一!</p><p class="ql-block">题图:麻城肉糕,过去肉糕席的绝对主打菜。像码塔一样,十几层,上蒸笼蒸</p> <p class="ql-block">  准备年货,在麻城叫“办年”,年关将近,亲友见面,互相打招呼的用语基本就变成了“年办齐了吧?”,一方会客气的回答:“年在恩(你)的喂”,或者是:办么事,裹哈(麻城土话:凑合,随便应付一下的意思),先问的会再来一句:恩那,年总办的好啊喂!</p><p class="ql-block"> 麻城办年货,是有规范的日程安排的:</p><p class="ql-block">二十二,浸黄豆(黄豆要浸泡三天,才能打豆腐)</p><p class="ql-block">二十三,买包烟(需要去供销社的百货门市部买物资了,一般是糖果之类的小东西,饼干很罕见)</p><p class="ql-block">二十四,嗦鱼刺(下面介绍,跟做肉糕相关的)</p><p class="ql-block">二十五,打豆腐</p><p class="ql-block">二十六,割年肉</p><p class="ql-block">二十七,年办毕(时代限制,办年的基本要求就是打个豆腐,做个肉糕,就算基本配置齐全了)</p><p class="ql-block">二十八,打糍粑</p><p class="ql-block">二十九,家家有</p><p class="ql-block">三十夜歇不见面(除夕晚上,各家守岁)</p><p class="ql-block">初一出来摆摆手(拜年啦)</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有这样的时间安排,还是有很强的操作意义的,过去打豆腐,打糍粑,做肉糕都要用一些专用的工具,而且都是手工制作,劳动强度很大。互相之间要借工具,共享劳动力,互相帮忙。如果不在相对集中的时间一起备年货,工具(蒸笼、石磨)的清洗比较费事,劳动力也难以召集。比如打糍粑,极度耗费体力,如果不趁着壮劳力在,你一家哪里去凑四个壮劳力,还得加上换班的。所以,打糍粑时必须一家家的协调好蒸糯米的时间,争取一天之内打完。</p> <p class="ql-block">  肉糕在麻城美食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为什么在办年时间表里面没有固定的日期呢?</p><p class="ql-block"> 从实际操作时间上来说,做肉糕一般是小年(麻城是腊月二十四为小年)之后至除夕都可以。</p><p class="ql-block"> 主要原因大概有俩:</p><p class="ql-block">一、从肉糕席的名称就可以看出,过去做肉糕是每家的一件可以说是一年一度的大事。所以会请专门的厨师来做,最少也得耗时一天,得轮流。</p><p class="ql-block">二、是关于原材料的问题,主料肉得看屠夫时间,杀年猪也得排队啊。提前预约好有猪杀的人家,到了杀年猪时,多家合伙分享一头。养猪是农家重要的收入来源,很少有人家不卖一些的。</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主料是鱼,麻城多山,那时不怎么养鱼,平时餐桌上是很难看到鱼的。只有到年底,生产队里的当家塘里,才会放水打鱼。水塘都很小,鱼也不大,年初投放的鱼苗,年底斤吧一条的草鱼鲢子鱼还算大的,因为绝对没有化肥饲料喂养,有时候会割点青草喂,大部分是纯天然生长,味道极好。</p><p class="ql-block"> 条件不好的家庭,就全指望生产队的这几条鱼了。人口多或条件好的就四处打听哪里的大水库有打鱼卖的(大队村级别的共有水库),鱼比较大一些,平时有青草喂养,或者轮休制,两年或几年冬季枯水期干塘打一次鱼。</p><p class="ql-block">题图:刚出笼的肉糕,之所以不是园的,是因为边上要放几块(一般四块)挡气板,留出水蒸气上升通道。这个可能是有块竹制挡气板失踪,用了三块,影响美感</p> <p class="ql-block">  下面介绍一下肉糕的制作方法:</p><p class="ql-block"> 做肉糕,麻城一般称为“剁”肉糕,鱼、肉都是要剁碎后再磨的。年关将近,家家户户案板上,两把菜刀上下翻飞,传出一道最美的噪音!</p><p class="ql-block">主材:五花肉、鱼(草鱼、鲢子鱼为佳、青鱼较少、胖头最次)、淀粉。</p><p class="ql-block"> 淀粉有两种,一种是豆粉,最好,蒸出来的肉糕白,一种是苕粉,蒸出来的肉糕黑,用苕粉蒸的肉糕主人谦称苕粉粑(带儿化音)。</p><p class="ql-block"> 五花肉切丁,剁碎,磨成肉糜,现在也有不磨的。处理比较简单。肉多的,分一部分做肉丸子。</p><p class="ql-block"> 鱼去头,去鳍,去椎骨,去皮。净肉剁碎,上磨,鱼是一定要磨的。不磨细吃起来会有鱼刺,过去鱼是如此的稀少,以至于有些人家鱼皮啥的都放在一起充数,鱼实在太少或没有的,就用米饭磨成浆代替鱼,谦称假肉糕,再假也得做几格,也说明了肉糕的地位,也有加油条的。</p><p class="ql-block"> 鱼肉多的人家,会同时做一些鱼丸子(鱼肉加淀粉)。我们山里鱼少,鱼丸就不做了。</p><p class="ql-block"> 鱼肉处理好了之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淀粉一起搅拌(叫割浆),加盐是个技术活,太咸或者太淡都会影响后期食用口感。搅拌是个苦差事,只能加冷水,大冬天的,撸起袖子加油搅拌,那酸爽。一般要搅半个小时,要到浆滴入清水中,水不混才算搅拌好了。</p><p class="ql-block"> 为取代人工搅拌,现在有人发明了电动搅拌,电钻头上绑上叶片,免除人力之苦。但还是手工搅拌味道好。</p><p class="ql-block"> 搅拌好了之后就可以上蒸笼蒸了,大火蒸一个小时以上,直到蒸笼上大汽,打开上层,用菜刀切一刀,看一下是否熟透了。</p> <p class="ql-block">题图:蒸肉糕,一层就叫一格。</p> 题图:五花肉切丁,一般也是要磨一下的。 <p class="ql-block">  肉糕在麻城的美食中,图腾般的地位还来自于一些规矩。</p><p class="ql-block"> 不论是自己做还是请人做,师傅们的技术一般体现在割浆和蒸的火候上。</p><p class="ql-block"> 割浆(搅拌)的稀稠度决定肉糕的品质是老还是嫩,太老,口感象面粉坨坨,不泡酥。太嫩,则下锅一煮就化,不成形。还记得前面的吃肉糕规则吗?一碗肉糕可能是要反复煮几次的,化了不成块是不行的。</p><p class="ql-block"> 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传说,哪家肉糕没蒸熟就开笼了,预示来年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所以如果肉糕切开里面是夹生的(夹杂有明显的淀粉白色斑块),这家人大概这个年过的就不会痛快。一旦来年有事(生病等不好的事)发生,就会有联想。厨师压力就特别大。</p><p class="ql-block"> 肉糕出笼后,第一块是要祭祖的。切一块肉糕,摆放一双筷子,放在堂屋的桌子上,请列祖列宗品尝肉糕美食,保佑家人安康,祈求来年诸事顺利!</p><p class="ql-block"> 最好吃的当然还是刚出笼的,叫吃热肉糕。小时候,蒸肉糕一般是在晚上,再瞌睡,也得等吃上了热肉糕再睡觉。 </p><p class="ql-block"> 如今,条件好了,肉糕随时可以购买到,不再是过年特产,吃的量也没有小时候多了。住在农村人,过年还是会做点。城里住楼房的,就没有条件在家蒸了,也会自己买好鱼肉淀粉,出点加工费,送到专门的加工点去做几格。</p> 题图:刚出笼的热肉糕,味道极其鲜美 <p class="ql-block">  再回到二十四,嗦鱼刺上来。</p><p class="ql-block"> 过去鱼是如此的稀少,每一部分都不能浪费。鱼身留着做肉糕,肉糕也是要过年待客用。</p><p class="ql-block"> 小年这天,也得有点改善啊,肉糕一般还没做,就先用鱼头炖锅汤,做吊锅吃。</p><p class="ql-block"> 前面讲过,过去的鱼很小,鱼头就更没什么肉了,只能嗦鱼骨上残留的一点点肉沫,这个嗦字,是最形象的动词了。但是农村的地火炉,吊锅一炖,味道鲜香,配上各种配菜一煮,美味的小年就算过了。</p><p class="ql-block"> 鱼皮,鱼骨什么的,会拌上面粉,炸豆腐那天,油炸成酥鱼,也是春天菜荒时节的一碗下饭好菜!</p> 题图:二十八,打糍粑 题图:麻城吊锅 题图:麻城春饼(麻城元宵节主打美食) 麻城特色:暖钵炖菜(什么都能炖,热气腾腾) 题图:改良版的吊锅,不烧柴火,改用机制炭,少了烟熏火燎,也少了几许鲜香。 一膛冬日炉火,暖暖的家的味道,香香的故乡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