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司令员遗言和战友们心愿,17次重返白涛终于促成54师纪念景观落地、两弹一星“做窩”史荣登央视【国家记忆】

山西陈怀文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i></p> <h1><p class="ql-block">  工程兵五十四师与重庆建峰集团(原816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五十四师官兵一直被建峰集团尊称为他们的第一代创业者倍受敬重,所以五十四师老兵们今天对816工程凡是还有什么关爱举动,都会受到建峰集团老职工们的关注和欢迎。</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连续十七次重返白涛的行踪,想不到就被当年</span>816厂技术员、现重庆建峰集团退休高级工程师孙国光老师收集整理,还绘制成了下面的这张图表,在通过<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微信转给我看时还向我郑重地提出</span>了两个问题: </p><p class="ql-block"> 一、你已经这么大年岁了,为什么还要为当年部队的事去锲而不舍争取?</p><p class="ql-block"> 二、难道这也是你们工程兵五十四师的“革命加拼命”精神?</p><p class="ql-block"> 精心制表,盛情难却!所提问题,我自然也必须郑重回答。</p></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该表格中的文字内容</span></p> <h3></h3><h5><i> <u> </u></i><u>54师会长陈怀文连续17次重返白涛816工程现场纪实</u><br> 次数 时间 工作内容</h5><h5> 1、2010.3.15, 圆梦白涛,消除了当年在816那么拼命干到底值不值的疑虑 ;</h5><h5> 2、2010.4.24,代表当年建设者参加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816核洞揭秘仪式 ;</h5><h5> 3、2010.3.30,专程坐火车探路,帮农村困难战友选择重返白涛较便宜行程;</h5><h5> 4、 2013.5.13,到一碗水陵园拍照全部墓碑,着手整理816工程烈士名单;</h5><h5> 5、2015.3.11, 尽54师老兵职责,为816景区提档升级向建峰集团建言献策 ;</h5><h5> 6、2015.9.11,报送出第一批功勋墙名单,提议让继续申报再推截止时间 ;</h5><h5> 7、2016.5.7,不失时机倾吐老兵心声,引发与会老领导及各界代表们共鸣 ;</h5><h5> 8、2016.7.10,参加央视《大三线》拍摄,彰显工程兵54师当年丰功伟绩 ;</h5><h5> 9、2017.1.14,为功勋墙修建再次提出建议,为老兵免费参观又进行交涉;</h5><h5> 10、2017.9.9,参加央视《大三线》首映,邀陈司令员后辈共祭54师英灵 ;</h5><h5> 11、2018.10.13,同交旅集团首次会面,为建功勋墙等纪念景观继续争取 ;</h5><h5> 12、2019.6.14,目睹“策划方案”后报喜讯:建设54师纪念景观最终确定 ;</h5><h5> 13、2019.9.10,816现场接受新华社专访,忆往事、展未来、老兵初心不改;</h5><h5> 14、2019.11.7,再次鼓与呼,交旅董事长明确表态功勋墙定会建好请老兵放心 ;</h5><h5> 15、2020.5.24,为景区“建筑规划”再进言,54师纪念景观下半年有望开建;</h5><h5> 16、2020.12.25,督促“规划”落实,旅发集团董事长表态2021上半年争取完工 </h5><h5> 17、2021.2.25,暂住了下来,为816精神宣传和部队纪念景观落地再尽心尽力 ;</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span></p><h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现开始回答孙国光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span></h1> <h1><p class="ql-block">  <b><i>一、<u>你已经这么大年岁了,为什么还要为当年部队的事去锲而不舍争取?</u></i></b></p><p class="ql-block"> 答: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得先从我们老部队工程兵五十四师及其前身——7169部队“干惊天动地事,做隐性埋名人”的光辉历史讲起。</p></h1> <h1>  五十四师的前身是1958年默默开进我国大西北大漠戈壁深处、死亡之海罗布泊的十万大军7169部队。7169部队于1958年4月11日正式组建,对内称<span style="font-size: 18px;">特种工程指挥部,简称“特工指”,其担负的主要任务是</span>我国原子弹试验场和导弹综合试验靶场(即后来的20、21等基地)的整个工程建设,军委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同时兼任7169部队的司令员和政委。</h1> <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61年由于我国遭遇到严重自然灾害,部队供给在当地遇到了严重困难,中央军委便决定留下精干的施工主力团队重新组建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师继续来完成任务,其他部队都撤出重灾区。</p><p class="ql-block"> 五十四师的组建,中央军委就是为了让她能尽快担负起统一组织指挥大西北所有“两弹一星”工程部队的重任,给予她直接行使指挥管理工程部队的特权,以完成7169部队的未尽事业(7169部队随后于1962年冬撤销编制)。五十四师组建后就正式承担起了二机部在祖国大西北和大西南工程建设的光荣使命。</p><p class="ql-block"> 工程兵五十四师集中了7169部队的主力团队精华,继续完成着7169部队未完成的使命,所以可以说<font color="#ff8a00">五十四</font><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师实际上就是7169部队的“浓缩版”,是“两弹一星”特种工程兵部队的优秀代表</span><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i><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i></p></h1> <h1>  五十四师这支神秘劲旅组建后,仍然继续隐秘扎根在祖国大西北的戈壁沙滩和风雪高原,后又秘密移防到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中,一直“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常年风餐露宿,克服着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先后参加完成了我国现在已经解密的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甘肃酒泉导弹卫星发射基地、新疆马兰核武器试验基地、青海海晏核武器研制基地、四川绵阳梓潼“两弹城”、重庆涪陵816地下核工厂等浩大工程以及其他一些还不能解密的特种工程建设任务,后来由于国际形势的缓和、国家战略部署的调整及“两弹一星”主要工程任务的基本完成,1982年中央军委宣布撤销五十四师建制。</h1> <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五十四师虽然只存在了短短21年,但却功勋卓著,为我国“两弹一星”伟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毛泽东主席曾连续两次赞扬工程兵也“立了大功”:</p><p class="ql-block"><br></p></h1> <h1><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是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的1965年全军新春联欢晚会上,毛泽东主席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众多参加联欢的解放军高级将领时,就首先走到了军委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面前,一手紧握着陈将军的手,另一只手指向国防科工委张爱萍将军笑着说:“祝贺你们(指工程兵)立了功,他们(指国防科工委)出了名,你们做窝(建成两弹基地),他们下蛋(成功地爆炸原子弹),我们中国人说话开始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p></h1> <h1>  第二次是在我国第一枚氢弹于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爆炸,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也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后,毛泽东主席1970年5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再一次对军委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将军说:“人造卫星上天,出名的是科学家,立大功的是工程兵!”</h1> <h1>  在由军委特种工程兵部队建设的“两弹一星”基地热土上,我国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次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和导弹核武器试验,瞬间的辉煌铸造了共和国的和平盾牌,也为社会主义中国成为有重要影响的世界大国争得了地位,更为饱受外国列强屈辱的炎黄子孙赢得了自尊和荣誉。</h1> <h1>  由于有了这些“做窩”工程,我国才研制试验出了自己的原子弹、氢弹、核导弹和人造卫星,中国人民才能扬眉吐气,挺直腰杆,不再受外国敌对势力的欺负。由于有了这一系列工程的存在,才换来我国几十年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才有了我们今天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今天的幸福生活。</h1> <h1>  虽然我们的老部队为两弹一星伟业也“立了大功”,但由于当年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严格的保密制度,五十四师的光辉历史却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和文字记载,每个重大工程完工后,只是能留下一座烈士陵园供后人瞻仰,在每个五十四师退伍老兵的档案里能装进一纸《知密鉴定》,要求地方政府“加强教育”,让老兵们“做到守口如瓶,保密终身”。</h1> <h1>  对于这些,我们的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将军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一直念念不忘,在他1995年临终离世前仍还在内疚痛心地说:“在当代人的心目中,只知道从事两弹研制的科学家和试验发射部队,而从未听说那个代号为7169的特种工程部队也为我国的两弹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h1> <h1>  工程兵马苏政副司令员在他《八十回眸》一书中也专门写到了五十四师:“尽管这个部队已经撤销,但这个部队的千万指战员遍及全国,应该让人们知道他们当年为两弹一星工程曾流过血,流过汗,贡献过青春年华;虽然他们现在大部分也退休了,正在安度晚年,但把他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告诉他们的后代子孙,是使他们心安理得的应有荣誉”。</h1> <h1>  两位司令员的遗言语重心长,说出了特种工程兵部队官兵们的现状和心声,我作为当年的特种工程建设老兵自然感受会更加深切。</h1> <h1>  在我退休前,就曾先后送别过几个很要好的英年早逝老战友,如原五十四师123团祁宝军、张培谦、裴新和以及师政治部和我同年入伍又同年转业的高尚义战友,在他们临终前都向我表示过对老部队的深切怀念和对所参建工程的惦念之情,都是多么想能亲眼看到对部队的那段艰苦奋斗史有个明确记载,自己也能够再回到当年奉献过青春热血的故地去看一看啊!但想不到这点可怜兮兮的要求最后都成了奢望和终身遗憾!我直面此场景时心如刀绞,无言以对,当时只能是扭头含泪,强压住自己颤抖着的心……</h1><p class="ql-block"> </p> <h1>  2008年我退休后正式离开工作岗位,有了充足的自主时间,便到全国各地走访了不少当年的师团老首长和老战友,所听到的几乎都是同样的呼声。五十四师官兵真不愧是毛泽东时代哺育出来的人民子弟兵!尽管他们都已风烛残年,有的身体还很不好,但每当回忆起当年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无私奉献青春热血的那段军旅生涯时都还在激动不已,无怨无悔依旧。</h1><p class="ql-block"> </p> <h1>  岁月无情人有情。五十四师的老兵现在确实都已经老了,他们现已别无他求,唯一的心愿就是:<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历史不要忘记功勋卓著的两弹一星“做窩”部队!社会不要忘记艰苦创业过的那一代人!过去老部队那种无私、忘我、拼搏、奉献的革命加拼命精神今天还应该得到传承和弘扬!</span></h1> <h1>  老首长的遗言,战友们的心愿,一直在我的耳畔萦绕,无法忘怀,我曾不止一次地向自已发问:难道老首长老战友们的梦我就不能帮助去圆?难道在我有生之年就不能为老部队老战友们再去干点有意义的事?</h1> <h1>  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及我国国力的增强,我们老部队当年所承建的工程现在已有部分完成其光荣历史使命后解密并开始对外开放了,这就让我看到了希望: 五十四师的历史功绩这就能够对外讲了,也应该进行宣传了,因为这无论是对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教育后人都是十分有益的,对于当年的老兵们来说也是一种应得的荣誉和安慰。</h1><p class="ql-block"> </p> <h1>  可不利的条件的是:我们老部队早在1982年就已经被撤销,其上级兵种部机关在部队整编中逐步降格最后也不复存在,现在已没有一个正规组织能来做这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了。但我不甘心,又向原兵种部机关的有关领导询问,想寻找到撤销部队的历史资料自已来进行宣传,结果还是很失望,得到的答复是:按照规定资料查看毫无可能,若想收集撤销部队的史料,只能是自已动手以老兵回忆录的形式来进行抢救性整理。</h1> <h1>  为使司令员的遗言和战友们的心愿不至于落空,为不让历史忘记工程兵五十四师,不忘记牺牲的战友和风烛残年的老兵,也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理解和知晓他们的父母辈们当年为了实现强国梦是如何无怨无悔无私地奉献青春和热血的,我作为五十四师的一个忠诚老兵,作为五十四师战友联谊会推卸不掉的会长(在我没有参会的情况下被推选为会长,因90岁生活已不能自理的老母亲需我陪护尽孝我曾多次提出辞职而首长和战友们不答应),多年来我在个人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尽绵薄之力,做了如下一些努力和争取:</h1><p class="ql-block">  </p> <h1>  第一,通过各种座谈会场合主动发言,或在各种报刊杂志上撰稿发文,甚至在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等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上做访谈节目,对老部队的历史功绩尽力做了宣传。</h1> <h1>  第二,紧紧抓住816工程解密、开放旅游之千载难逢良机,我连续十六次重返白涛,代表五十四师老兵先后向重庆建峰集团(原816厂)、涪陵交旅集团和旅发集团不厌其烦地提出如下两点建议:</h1> <h1>  一是816核洞这么得天独厚、世界罕见的旅游资源,不能仅仅停留在原生态开放,还应该配套建立“博物馆”或“陈列室”,通过布展把当年修建816工程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交代清楚,将当时建设部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浩然正气展现出来;816工程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如果不首先建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区不能释放正能量,缺少精气神,那让游客看到的可能就只会是一个最终没有投入使用、劳民伤财的巨大烂尾工程。 </h1><p class="ql-block"> </p> <h1>  为了支持博物馆尽快建设,在2010年4月我就曾带领山西的8个老兵到重庆,给建峰集团捐献出了不少当年我们的施工和生活用品。</h1> <h1>  二是当年为了实现强国梦,五十四师奉命秘密修建地下核工程,昼夜不停息,连续奋战长达8年,前后共有6万多名官兵投入建设,他们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曾做出了巨大牺牲,但由于当时高度保密的缘故没能留下任何资料记载,一直甘当无名英雄,以致中央电视台播出《816地下核工程震撼曝光》节目后,好多老百姓还误以为此工程为当年的民工所建。现在工程既然解密了,就应该大力宣传人民子弟兵的历史功绩,为一直甘当无名英雄的五十四师修纪念碑,建功勋墙,以此来表达对当年艰苦创业者的尊崇,这无论是对牺牲烈士,还是对现已花甲、耄耋之年的老兵都是一种纪念和安慰。</h1> <h1><p class="ql-block">  <u>第三,以上建议终于争取到答复后,我立即组织了为功勋墙收集816功臣老兵名单。</u></p><p class="ql-block"> 我的建议是在2015年2月13日得到正式答复的,建峰集团在电话中对我说:“感谢你多年来对816工程的关心!我们领导感到你提出的建议很好,表示很支持很感谢!邀请你近期能来参加816景区升级提档座谈会”,并还提出:“要建功勋墙就需你们来提供当年参建老兵名单”。我接到电话后当然非常高兴,因为多年来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但我更清楚,为功勋墙收集当年的老兵名单更非易事,因为五十四师离开白涛已40多年,部队撤销也33年,当年没能留下任何资料记载,老兵们又都散落在全国各地难以联系,但此机会又非常难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我便趁热打铁,于2月16日就起草发出了《关于拟收集五十四师在816工程期间指战员花名、物品、故事并征求意见的通知》,并针对老兵们普遍都不会上网,信息比较闭塞的实际,立即利用电话、通信、网络等各种联络手段,联系各地所认识的战友,动员他们都来献爱心,帮助宣传发动,传递信息,组织本地老兵们进行申报。<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p></h1> <h1>  在老兵名单的收集过程中,根据各地反映出的问题,我又四次补发通知,推广各地好的做法和经验,表扬涌现出的好人好事;为解决城市老兵帮助农村老兵统一填报问题,我还专程到安徽省砀山县进行了走访协调;</h1> <h1>  为向历史负责,保证申报人员身份的真实,除对申报表格填写内容做了精心设计,便于审核汇总外,还对各地申报来的老兵名单在网上连续七次进行了集中公示。经过六年多来的努力,终于为816工程景区功勋墙收集到当年五十四师老兵名单24154人,为慎重起见,还对师团机关领导人员名单又专程到五十四师老领导比较集中的西安武警休干所进行了座谈核实。</h1> <h1><p class="ql-block">  <u>第四,为保证816博物馆筹建,在收集816功臣老兵名单的同时,还动员各地老兵捐献当年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摸底登记,督促邮寄,协助建峰集团开展了816工程老物件的征集活动。</u></p><p class="ql-block"> 我也带头捐献出了自己保存多年的在连队当风钻手时穿过的施工棉衣、在全师新闻报道工作会议上我的经验介绍发言稿以及在部队期间各种报纸刋杂志登载我稿件的剪贴簿。 <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p></h1> <h1>  这是重庆建峰集团承办部门给我发放的《文物捐赠证书》,上写:“陈怀文先生:承蒙您无偿捐赠三线建设文物:打风钻施工棉衣一件;1972年全师新闻报道工作会议介绍材料一份;刋登稿件剪贴簿一本,拟用于816地下核工程博物馆展陈。 重庆泽惠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2016年9月6 日”。</h1> <h1>  我所捐献的这件棉衣非常珍贵,它不仅在816工程建设中作为工作服让我穿过,更可贵的是它还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经过了枪林弹雨的洗礼,当年志愿军战士爬冰卧雪英勇杀敌时也穿过它,只是后来才成为了我们816工程建设时期的工作服。 </h1> <h1>  因816工程博物馆暂还没有开建,此棉衣现被展在了建峰集团企业文化展厅的“历史见证”展窗里。</h1> <h1>  当央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大三线》总顾问、原国家三线办王春才主任(右3)带领摄制组和有关部门专家到白涛考察816工程时,我闻讯后赶去,同建峰集团董事长何平(右1)一起陪同王老到集团企业文化展厅参观,当王老和何董事长看到此棉衣旁有捐献者我的名字时,我便给他们讲了棉衣的丰富经历。</h1> <h1>  老兵们所捐献出的大量816工程老物件除少部分在建峰集团企业文化展厅外,其他都展在了816洞体内“永远的工程兵”展柜长廊中。</h1> <h1><p class="ql-block">  <u>第五,走访看望了部分农村老战友,对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向当地政府做了力所能及反映。</u></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h1> <h1><p class="ql-block">  <u>第六,通过到烈士陵园拍照墓碑、上门走访核实、网上补充收集等途径整理出了816工程烈士名单</u>。</p><p class="ql-block">  由于1974年我们部队撤离白涛时所移交给涪陵民政局的所有816工程烈士资料都已找不到(我到涪陵档案馆也没找到),我第四次重返白涛时便专门到一碗水烈士陵园对所有墓碑进行了拍照。由于当年的墓碑均为水泥制作,现在好多字迹不清已无法辩认。后我又经过多渠道走访核实,终于整理出了一份较为完整的烈士名单,成为了现在了解816工程烈士的唯一依据。</p></h1> <h1>  <u>第七,通过和建峰集团共同争取,终于使816工程在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大三线》中进行了收尾拍摄,从而使“工程兵五十四师”的内部番号公开展示在了央视的《国家记忆》栏目,体现了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这支无名英雄部队。</u></h1> <h1><p class="ql-block">  <u>第八,为抢救五十四师光辉史料和编纂出版五十四师历史资料丛书先期做了一系列有效的准备工作:</u></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是在2013年3月西安召开的五十四师第三次战友联谊会上,我明确发出了抢救五十四师史料的号召,提出了准备编纂出版《工程兵五十四师历史回忆录》丛书的计划;</p></h1> <p class="ql-block">  </p><h1> 二是为使编纂出版计划得到有效落实,特邀请出了德高望重、均享受正军职待遇、现五十四师联谊会顾问王太元(原五十四师作训科科长、后任西安武警工程大学训练部部长)和杨文礼(原五十四师101团团长、后任总参工程维护总队副总队长兼总工程师),让两位德才兼备、有爱心的老领导挂帅组建了五十四师历史资料编委会;</h1> <p class="ql-block">  </p><h1> 三是2013年11月同两位老领导就编纂史书之事专程到北京兵种部汇报走访,取得了上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h1> <h1>  四是当建峰集团提出邀请我去参加816景区升级提档座谈会时,我便乘机提出再增加参会人员的要求,建议让编委主任王太元、主编杨文礼及朱怀华、蒋文艳等编委也一同前往。</h1> <h1>  白涛座谈会结束后,又接着争取到建峰集团的资助,我们先后到了五十四师老兵比较集中的重庆、南京和武汉,走访老领导,召开老兵座谈会,正式开始了老部队史料的收集工作;</h1> <h1>  五是对各地尚在世的原部队老领导、知情老同志我们分头进行了联络和重点约稿,收集到了62篇有价值的回忆录稿件,成为了《神秘的8342部队》书中的重要内容。</h1> <h1>  第九,为配合央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大三线》对816工程的拍摄宣传,在《大三线》总顾问王春才老主任的鼓励下,我将多年来所收集到的史料进行整理,自费出版了反映工程兵五十四师光辉历史《难忘的8342特种兵岁月》一书。</h1><p class="ql-block"> </p> <h1>  为支持此书的出版,《大三线》总顾问王春才老主任戴起老花镜来,亲笔为本书写出了长篇序言,其醒目的标题是:“五十四师官兵为祖国三线建设也立了大功”。王老解释说:因为毛泽东主席对工程兵在祖国大西北的“两弹一星”工程建设已经有过赞誉,他作为当年三线建设的见证者也应该对五十四师转战大西南后立新功的这段历史做出客观评价。</h1> <h1>  《大三线》总导演刘洪浩也以电视节目导视的结构方式给《难忘》一书写出了赞语:“一支神秘部队,一群无名英雄,一个个惊世工程,一颗颗赤诚之心”。</h1> <h1>  国家三线建设研究会《三线风云》丛书主编倪同正在上海也给《难忘》一书提了词:“功勋垂天地,壮举泣鬼神。铁骨铸重器,碧血柒国魂!”</h1> <h1>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难忘》一书出版后还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好评。</span></h1> <h1>  如中国社科院当代研究所原主任、现国务院参事室特聘参事、陈云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陈东林称此书“写得非常好!不仅是珍贵的史料,而且是充满激情的爱国主义教材,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当他将我送他的书转给了他的学生后,还给我回了信:“我的学生在写816的博士论文,我把书给她了。以后可能还要拜访您,请多帮助![握手]” </h1><p class="ql-block"> </p> <h1>  习主席办公室收到本书后也及时回了信:“你近期给习近平主席的信和书收悉,感谢您不顾年迈,不畏劳苦,收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的工程兵历史资料”。</h1>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span></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现再来回答孙国光老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span></h1> <h1></h1><h1>  <b>二<i>、<u>难道这也是你们工程兵54师的“革命加拼命”精神</u></i></b>?<br> 答:“革命加拼命”是我们五十四师当年建设816工程时的战斗口号。这些带有时代特色、能鼓舞部队士气的口号还有好多,如“苦干加巧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些都已经收集到《难忘》一书中。</h1><p class="ql-block"> </p> <h1></h1><h1>  而将“革命加拼命”放到“54精神”和“816精神”中去进行表述,那还是我在第一次重返白涛时。<br> 2010年3月15日,我同山西老兵赵瑞瑛、陈云堂、李砚元、任全保、陈贵龙首次重返白涛颇有收获,正如孙国光老师所记载:“圆梦白涛,消除了当年在816那么拼命干到底值不值的疑虑”。 <br> 当时我们是得知816工程被解宻的消息后想不通,都为当年耗费那么多财力物力,牺牲那么多战友所建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工程竟然被弃之不用而</span>惋惜,以为我们当年是白干了,青春热血为之白流了,所以才决定亲自去白涛看个究竟的。</h1> <h1><p>  我们到白涛后受到了建峰集团的热烈欢迎。副总经理胡林丹亲自到涪陵迎接,<span style="font-size: 18px;">董事长兼总经理曾中全亲自给我们</span>讲816工程解密以及816工程下马后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实行改制转型的,使我们了解到建峰集团确实来之不易——历经了从做原子弹到种蘑菇、卖鸡蛋,再到造化肥的艰难转型过程。是他们克服各种困难,经过二次创业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站稳脚跟,使一个有6000余名职工的大型军工企业军转民又获得新生,成为了一个集生产、科研、教育、贸易为一体、科工贸相融并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综合性上市公司。816厂之所以能够成功转型,并且还有后来如此强大的实力和后劲,都与他们继承和发扬816艰苦创业精神分不开,我们老兵们听后倍感欣慰,说明我们当年建设816工程时的那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已经后继有人了。</p></h1> <h1><p>  建峰集团还组织公司中层以上领导召开了欢迎我们的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我们讲传统,讲当年施工时的艰辛,他们也讲自己的艰苦创业转型过程,相互学习,交流促进,整个会场气氛热烈,其乐融融,再现了当年的军民鱼水情。<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p></h1> <h1>  这次回白涛消除了我们原思想上的疑虑,重新认识到:816工程虽然最终没能正式投入使用,但它同国家的许多有备无患战略工程一样,其定海神针的作用绝不能低估,当时国家投入巨资建设816工程是“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需要。当时如果战争真的打了起来816工程肯定就发挥其作用了,只是后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了主旋律,所以开始为强国梦而建,后来又为求和平而停,这更能彰显我国坚持和平与发展的信心和力量。实践也已经证明,我们当年流血牺牲已经换来了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安宁,所以我们当年的血汗并没有白流,现在还应该无怨无悔。 </h1> <h1>  在那次座谈会上,建峰集团领导们一再要求我讲一讲什么是816精神,我便根据自已的亲身体验作了如下回答:“我们八年打洞留下来的不仅仅是这个物质遗产816军工洞,更重要的是当年通过816工程建设部队又凝聚起了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焕发出一种可贵的精神,即“忠于祖国、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知难而进,苦干巧干、无私奉献的革命加拼命精神,我认为这就是816精神,也是我们的五十四师精神”。所以当我们要离开白涛时,副总经理胡林丹一再对我们讲:“你们老兵这次回来把816精神带回来了,使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816精神,我们一定发扬好!世世代代传下去”。</h1> <h1>  816工程作为三线建设的伟大遗产,其建筑和设计体现了当时国家的最高科技水平;其建设过程体现了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中华儿女敢于挺身而出,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其秘密修建与奉命停建的18年,正好反映了三线建设开始与结束的这段历史,可谓是中国三线建设“活”的历史教科书。而816工程的建设者——工程兵五十四师为了祖国和人民,更是将“做隐性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体现得淋漓尽致,真不愧是毛泽东时代人民子弟兵的优秀代表,所以《大三线》总顾问、原国家三线调整办公室王春才主任在对816工程进行全面考察后便感概地表态说:“伟大的816工程是五十四师永远的英雄纪念碑!” </h1> <h1>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第一次重返白涛时所说过的那些话语,既是一个816工程老兵的真情<span style="font-size: 18px;">流露,也</span>是当年老部队风貌的真实写照。816工程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对外开放,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深爱,已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一座不朽丰碑。在世人的心目中,现在的816,既是一个历史名词,也是一段共和国记忆,更是连续几代人的青春奉献。816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家国情怀,一种爱国主义的艰苦创业奉献精神,这确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既是当年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后来大庆精神和大寨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传家宝和精神支柱!这种精神不但在建峰集团得到了发扬,而且还一直在我们54师广大官兵中传承着,这自然也包括我,直到已经年逾古稀的今天。</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