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0年10月31日,我受由李国红校长邀请,参加了《西岭钟声——平城中学60年》发行座谈会,与平城中学老校长、老教师、老校友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相互倾诉对母校的情感,深切怀念在平城中学度过的日子,并一起展望了平城中学的未来。座谈会后有几点感想不吐不快。</p> 一 别样的“盛会” <p class="ql-block"> 我共参加过平城中学两次较大的活动,上次是2003年11月3日的“平城中学45周年校庆”。两次活动,可以说是两次盛会,只是展示的主题不同。</p><p class="ql-block"> 上次校庆展示的是“威”。平城中学45周年校庆时,已有几万名学生从这里走向人生不同的岗位,不说在外的优秀才俊和要职要员及当地各行各业的精英们,当时仅在县里主政的宣传部长、教育局长、文化局长、文联主席、报社总编、平城镇党委书记等公职人员,都是平城中学学生,都在为母校的校庆尽心竭力。在赵碧波校长的严密组织下,各项活动、各个环节,都向世人展示着平城中学的“威风和成果”,这在省、市、县同类的镇级中学校庆中,可谓屈指可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次的座谈会展示的是“情”。座谈会是母校历史性终结时的小聚,加之秋风、落叶、冷清的环境、荒芜的校园,想必会有几分失落,几分惆怅。其实不然,现场是老师与学生倾谈,同学与校友问候,尽管李校长是低调行事,只通知了部分人参加座谈会。但受邀者不论生活在哪里,无论什么身份,母校邀者即到;那些没有受邀请者,还小有抱怨。大家在一起,述述同学情,诉诉老师恩,忆忆当年的“同学传情”,再到《西岭钟声》里找找自己“身影”,然后大家各抒己见,谈谈母校的“后事”,坚定向前看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城市化推进同步,全国的乡镇中学,都在教育资源的整合中有大的“动作”,与平城中学一样的撤并,不在少数,和平城中学一样的“善终”,还真没多少。</p> 二 不同的“史记” <p class="ql-block"> (个人观点)如今,当得起平城专著的“史记”,有三本。分别是《平城镇志》、《千里平城》和《西岭钟声》。这三本书各有特点。《平城镇志》由镇党委政府组织,专职班子和专业人才编写,按标准的《志》式出版发行,各行各业都有记叙,是正宗的官方“史记”。靳宏伟朋友写的《千里平城》是私书,由自己采,自己编,自己印,全文追述的是平城的部分重要历史;(后又写《野腾集》专写平城民俗文化)。《西岭钟声》由李校长主编,专门的一套写作班子,全部记载平城中学历史,大都是亲历亲为,应是公私兼顾。从编写难度上说,《平城镇志》由镇党委政府组织,也是一项较大的文化工程,但可以动用行政手段来对所及资料收集整理,整个编写过程是党委政府正常工作安排;《千里平城》编写难度最大,因为可用现成资料极少,大都需要采访、回忆、实地勘察、分析推断后才能成文,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极大,且部分内容争议也较大。《西岭钟声》是平城一个小局部的历史,较详细记载了平城中学一个完整的“花甲”,学校档案保存较好,所有记载都是有据可查,编写也相对容易些。</p><p class="ql-block"> 三本专著,都由本乡本土的平城人编写,且都是平城中学老师和学生,他们代表了新时代平城文化人的责任和担当,从此,平城有了平城历史的详细文字记载,为平城的后辈们探寻平城历史留下宝贵且丰富的研究资料。</p> 三 艰辛的“传承” <p class="ql-block"> 文化的传承,是艰辛的。相传,平城的酒业、冶炼、商业在历史上都是很辉煌的,但详细的文字记载确几乎没有,这让平城的后辈们费尽了千般苦,还是找不到能服众的“依据”来证明自己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几修《陵川县志》,都有平城文化人的参与,有关平城的记载确少之又少。这是除了社会环境因素,还有其它我们不知的其它原因所造成,但文化人在编写文史资料中怕费事、怕惹事、怕非议,肯定是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如今的盛世,具体的“修志”者想要完全回避开对其“炫祖、炫官、炫富、炫文”的非议和指责,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p><p class="ql-block"> 用欣慰的态度看平城近几年的文化成果,是可圈可点可赞可叹的。科技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网络的兴起和微信的普及中,平城的文化俊杰们捷足先登,《千里平城》、《平城文化旅游》网络平台应时而生,各个村、不同的群体,组成无数个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微信群,一大批平城文化人和贤人志士,以“三本志书”作文化引领,满怀激情与热情,竭尽所能,不为名利,在传承乡村文化的同时托起了平城转型发展的希望。修古建、办晚会、布影展、唱红歌、查遗迹、找碑文、访老人、走现场、写家史、续宗谱、著村志。平城的大地上遍布他们的足迹与汗水。“太南红都”、“兵工小镇”、“平城纸龙”、“太行第一文庙”、“十不闲”、“北召秧歌”等等平城的文化瑰宝,才结束了口口相传的传承形式,得以系统的收集、整理并运用现代媒体对外宣传。这些该是平城中学60年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丰硕果实。</p><p class="ql-block"> 学校由社会发展而办、因社会发展而停,这是历史的进步。平城中学在平城历史上的作用不可磨灭,它的作用一定会用新的方式传承下去!(于2020年11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