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幼学琼林(8)

钱塘四年(1)班

<p class="ql-block">《幼学琼林》,又名《幼学故事琼林》,是明朝人程登吉所撰。程登吉字允升,是西昌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西新建。</p> <p class="ql-block">《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本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p> <p class="ql-block">清人邹圣脉作了增补,改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p> <p class="ql-block">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古代的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书中对许多成语做出了介绍,读者可以掌握不少典故,还可以了解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等多方面内容,至今仍然传诵不绝。</p> <p class="ql-block">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幼学琼林》卷一之地與后半部分,地與即古代的地理学。</p> <p class="ql-block">(一)原文赏析</p> <p class="ql-block">泌水乐饥,隐居不仕;东山高卧,谢职求安。</p><p class="ql-block">圣人出则黄河清,太守廉则越石见。</p><p class="ql-block">美俗曰仁里,恶俗曰互乡。</p> 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翟回车。<br><br>击壤而歌,尧帝黎民之自得;让畔而耕,文王百姓之相推。 费长房有缩地之方,秦始皇有鞭石之法。<br><br>尧有九年之水患,汤有七年之旱灾。<br><br>商鞅不仁而阡陌开,夏桀无道而伊洛竭。<br><br>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知中国有圣人。 <p class="ql-block">(二)译文</p> <p class="ql-block">用山中的甘泉水来充饥就觉得很快乐,安贫乐道、隐居在家不肯出来做官;情愿在幽静的东山高枕无忧,辞去官职以求得轻松悠闲。</p><p class="ql-block">圣人出现时黄河的水就会变清,太守清正廉明时越王石才会出现。风俗美好的地方叫作仁里、风俗恶劣的地方叫作互乡。</p> <p class="ql-block">孝顺父母的曾子,不愿进入名叫胜母的地方,是因为这个名字有不孝之嫌;</p><p class="ql-block">俭朴的墨子到卫国时,听到前方有个叫朝歌的城市,于是掉转车头而去,是认为这好似是殷纣王的旧都一样,是个不祥之地,</p><p class="ql-block">敲着泥块唱歌,这是尧帝时百姓怡然自乐的情景;</p><p class="ql-block">耕田时,让着田界来耕种,这是周文王时百姓相互推让的情形</p> 费长房有缩地成寸、日行千里的法术,秦始皇有鞭打石头造桥的办法。<br><br>尧帝时有连续九年的洪水灾患,商汤时有一连七年的大旱灾。<br><br>商秧没有仁德,废除自古以来的井田制度,开阡陌奖军功;<br><br>夏桀暴虐无道,上天便使伊、洛二水同时枯竭了。<br><br><div>道不拾遗,说明统治者实施仁政;<br><br>海不扬放,便知道中国有圣人在治理</div> <p class="ql-block">(三)品故事</p> 东山再起<br>东晋谢安,字安石,他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和王羲之是好朋友。他们经常在会稍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谢安在当时的士大夫之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也不愿出来做官。人们就说他是东山高卧。<br><br> 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br><br> 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还带领他的兄弟,子侄和士兵打败了外来进攻的百万敌军 因为谢安省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人们就把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p class="ql-block">(四)学习感悟</p> <p class="ql-block">小到宫廷器用饮食,大至人事天文地舆,《幼学琼林》就像是这样一个窗口,向我展现了多彩的中国文明与文化。而从《幼学琼林》之中,我便窥到了人生的哲学,《幼学琼林》则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华彩的篇章,值得我们去反复赏读,细细玩味其中真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