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俻致嘉祥”四个大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俻致嘉祥”是2014年初,我在上海老火车站南面的山西北路的一处石库门老房子看到的。也一直在脑子里反反复复地打转,因为第一次看见“俻、致、嘉、祥”这四个字掺和在一起,不知道是个啥意思?给我影响很深的地方,还有那个宽厚高大的仪门和青色砖雕的横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处石库门老房子是山西北路469弄“福荫里”的12号。这是一片比较早的石库门建筑群。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石库门”这个词,在上海的词典里应该是被提到的最多的了,大马路小弄堂到处可见。而这个的弄堂里的这幢“石库门”却完全不一样。当你站在它面前会觉得自己矮了一截,抬头仰望院墙门楼的时候又发现其规模格式完全不同一般,非常突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最为精彩的是门楣部分。它整体上还是江南传统建筑中的仪门格局。分上下二个部分,上面呈三角形,顶端为半圆形。红色的砖雕纹饰和花卉款式很接近外来文明中的装饰图案(恕我孤陋寡闻)。下半部分长方形,四边同样是红色砖雕。其中心部位却是一幅青色砖雕的横匾,字迹流畅雄浑。上书“俻致嘉祥”四个行书大字。右上方“壬子仲冬吉日”左边直书“高邕书”并盖有一方“高邕”的印章。这些当然的都是以砖雕阳文的形式凸显在你的眼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跨进门就是一个大天井。这里也同样保留着一些江南建筑的传统形式。跨入高高的门槛,推开落地的西式彩雕玻璃的格栅木门,就是客厅。客厅两侧是左右厢房,客厅左则一条通道可以直达灶头间(厨房)和后门。在客厅和灶头间之间是通向二楼的扶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我见到过的石库门建筑中比较大的那种。一转身,发现天井很宽畅。地面上还依稀能见原来的花式地砖的痕迹。只是红色雕砖的仪门背面。已经被自然生长的枝叶繁茂的一棵小树争夺了风光。它已经应该有一人多高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不过,我依然惦记着影响最深的地方,就是那个宽厚高大的仪门和横匾上的“俻致嘉祥”,和这位书法高人—高邕(拥)又何许人也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到家就查字寻典,上网搜索。终于,啄来些零星锁碎,拼接了一番也算略知一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原来“俻致嘉祥”是句吉祥用语,表示对您的恭维或者祝贺的意思。山东省还有个“嘉祥县”,相传因为是麒麟发祥之地,就取其“嘉美”“祥瑞”之意而得名。在社会交往中,文人墨客确实时常有用在祝贺朋友新居落成的实例。这里的“俻致嘉祥”就可能是高邕赠送给近代洋务运动重要人物盛宣怀的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据查,这里山西北路沿西街坊是盛宣怀的产业。而高邕(1850―1921)也是一位常住上海知名人士。杭州人。工书。能以草书作画,苦心研学。宣统年间(1909年)在上海与吴昌硕一起创立豫园书画善会。(字幅上的“壬子仲冬”是民国元年1912年的冬天)所以我猜测是高邕赠送给盛宣怀的。而且,在隔壁的一条弄堂里就是挂牌保留的吴昌硕的故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另有一例,是廿世纪初叶国民政府的行政院长何应钦,赠送给官至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王兆民的“俻致嘉祥”四个字。在右边直书“兆民先生新厦落成”,左边直书“何应钦”并盖有印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今天,又在南京东路《朵云轩》的三楼展厅里,见到一幅对联中也有相同的这四个字。而且书写年代也很相近。这样看来“俻致嘉祥”四个字在当时也算得上时尚了。至此我也算增加了一点知识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上海的马路上,弄堂里走走转转。真好像是参观一种全幅式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又像一部百科全书,一幅历史的长卷。这一点也不夸张,这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由于资料的缺失,历史的变迁,甚至拆除、毁坏,或者变得无法确认。又被淹没在城市快速演变的滚滚洪流中。也有一些历史建筑在貌似修旧如旧修复过程中由于铜的气息太浓,而改变了基本的风格,失去了原有的建筑艺术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幸好,这处山西北路469弄“福荫里”的12号石库门老房子可能就是因为有“俻致嘉祥”四个字而被保留下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认识并发掘上海近代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用科学的、全面的观点去分析、研究上海近代建筑。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摆在高速发展中的迫切的历史题目。</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14年12月17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山西北路吉庆小区吴昌硕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山西北路457弄吉庆小区吴昌硕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山西北路吉庆小区吴昌硕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吴昌硕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吴昌硕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吴昌硕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山西北路457弄吉庆小区吴昌硕故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