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澳门曾只是个小小的渔村,有泊口(称为“澳”)可停靠船只,附近盛产牡蛎(称为“蠔”),蠔内壁光亮如镜,故渔村得名“蠔镜澳”,后人改称为文雅的“濠镜”。</b></h1> <h1><b>澳门在世界地图上所占的位置很小很小,但却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四百多年来,东西方不同的宗教信仰、传统风俗在澳门融合共存,构成了精彩的多元文化。</b></h1> <h1><b>澳门历史城区是一片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的街区,包括由相邻的8块前地和广场连接的22座历史建筑。2005年第2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获得21个成员国一致通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第31处世界遗产。</b></h1> <h1><b>澳门回归祖国以来,我们多次来到澳门,走进了遗产中的7个前地、广场及19个历史建筑。在澳门这个多姿多彩的大展馆里,游览它的历史、人文和美景。</b></h1> <h1><b>关闸位于莲花山下,古时称为莲花茎。澳门半岛东临大海、西接内河,北端的莲花茎是当时进出内地的唯一陆路关口。1574年,明朝政府在莲花茎兴建了中式闸门城楼,名为“关闸门”。1849年,葡萄牙势力向闸门以北扩展,拆除中式闸门,建成凯旋门式拱门,保留至今。</b></h1> <h1><b>国父纪念馆是我们探访澳门的第一个景点。</b></h1> <h1><b>19世纪末,孙中山先生曾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纪念馆是其与家人在澳门的寓所。1930年此处受附近炸药库爆炸波及,重建为伊斯兰和洛可可风格的洋楼,1958年成为国父纪念馆。</b></h1> <h1><b>馆内陈设着孙中山先生所用的家具和物品。</b></h1> <h1><b>馆内还珍藏有孙中山先生的真迹,以及与家人和革命志士们的合照。</b></h1> <h1><b>澳门是一座适宜徒步游览的城市,边走边瞧,路边的景色一一映入眼帘,有不少惊喜。我们最多时一天走了15km,没觉得累哦!</b></h1> <h1><b>从国父纪念馆前往南湾,途经加思栏花园,景致赏心悦目。花园中植有绿树花卉,有石椅供游人歇息。八角亭图书馆,由中华总商会设立,是澳门较有规模的公众书报室之一。</b></h1> <h1><b>和丽女神喷泉是澳门自来水公司2004年建造的。在四位标志着简朴、祥和、慈善和善良的女神眷顾下,可直接饮用的自来水从喷泉顶部缓缓流下。</b></h1> <h1><b>花园高处一座圆柱形建筑,顶端皇冠状的装饰惹人注目。曾是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葡军所建的欧战纪念馆,现为伤残人士协会。</b></h1> <h1><b>南湾湖畔的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由三座建筑物及花园组成。这幢大楼建于1849年。1881年被当时的澳门总督买下作为官邸,后成为多任澳葡地方首长的办公地点。</b></h1> <h1><b>1999年澳门回归,特区政府将建筑物重新修葺,保留了建筑原来的风格,典雅庄重。</b></h1> <h1><b>澳门的庙宇文化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富有特色的历史庙宇建筑以及供奉的神明,蕴藏了小城的渔村历史及深厚的中华文化色彩。<br></b><b>妈阁庙,遗产点1。澳门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已有五百多年。妈阁庙位于半岛南端,建于1488年。背山面海,古木参天。</b></h1> <h1><b>相传天后是福建莆田人,常显灵海上,为商人及渔民消灾,福建人遂在此建庙奉祀。十六世纪中叶,葡萄牙人抵澳门,于庙前海岬登岸,到神庙询问当地名称,居民误指庙宇,答称“妈阁”。葡人音译为“MACAU”,成为澳门葡文名称的由来。妈阁庙终年香火不断,每逢春节和农历三月妈诞,更是水泄不通。我们旅游基本不进庙,在门口打卡而已。</b></h1> <h1><b>澳门有很多“前地”,大概是来自葡语“广场”之意,冠以广场上著名建筑的名字,如“妈阁庙前地”(遗产点2)。</b></h1> <h1><b>港务局大楼,遗产点3。建成于1874年,旧称摩啰兵营,所谓摩啰兵是指来自印度果亚的士兵。由意大利人Cassuto设计,是当时由印度来澳警察的营地。现为海事及水务局的办公大楼。</b></h1> <h1><b>这栋雄伟独特的黄色大楼,是当时非常出众的建筑物。回廊上,开有白色石砖伊斯兰尖拱门,以白色三叶花纹点缀,与花岗石围墙相互映衬,有宫殿的感觉哦!</b></h1> <h1><b>郑家大屋,遗产点4。大屋约建于1869年前,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由其父郑文瑞所建。</b></h1> <h1><b>郑观应是横跨晚清与民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是我国近代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自1886年起的五年间,郑观应在此撰写的举世名著《盛世危言》,成为他“富强救国”的理论总汇,也是当时维新思想的代表作,对中国近现代史有深远影响。</b></h1> <h1><b>郑家大屋是澳门颇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占地4千平方米,是一座由多栋不同风格的建筑及开放空间组成的</b><b style="color: inherit;">岭南派院落式大宅。</b></h1> <h1><b>建筑外观呈现中式风格,但内部却处处体现中西结合的建筑元素,我们仔细观赏,感受着它的气派。</b></h1> <h1><br></h1> <h1><b>文昌厅主要为郑氏族人读书的场所,厅堂外廊设圆形月门大花园。月门两侧有灰塑对联,上联“现阴阳而合?”,下联“借楼阁以撑天”,横批“祥光”,四周是“琴棋书画”主题的灰塑,可见主人对子弟的期望。</b></h1> <h1><b>余庆堂大厅的设计有别于一般中式民居,特别是将抬梁式主厅置于二楼的做法更是罕见。</b></h1> <h1><b>宽畅的大厅横梁上悬有“余庆”牌匾,余庆是郑观应之父的堂号,说明此屋为主屋。</b></h1> <h1><b>余庆堂后厅内有一幅十二扇屏风组成的折线形寿屏,其雕刻工艺在郑家大屋现有木雕装饰中最为讲究,也最为精美。</b></h1> <h1><b>余庆堂的屋顶、梁架结构、内院中多样的窗户等,表现出鲜明的中式建筑风;而门楣窗楣的式样等又凸显了西方或外国的影响。</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郑家大屋的后门楼,“四壁山环水绕 一帘月影花香”,多美的意境啊!</b></h1> <h1><b>亚婆井前地,遗产点5。</b></h1> <h1><b>亚婆井葡文意为“山泉”(lilau),这里以前有口井,泉水清甜,是澳门主要水源,又因靠近内港,是葡人在澳门最早的聚居点之一。</b></h1> <h1><b>澳门葡人民谣说︰喝了亚婆井水,从此难忘澳门;有人在此成家,有人远别重来。</b></h1> <h1><b>亚婆井前地周围建筑以葡萄牙民居与装饰主义风格的公寓式住宅为主。</b></h1> <h1><b>民居顺山势而建,浅淡的彩墙上嵌着一扇扇红窗,带有浓郁的南欧风情。</b></h1> <h1><b>葡萄牙人抵达澳门,带来了西方天主教信仰文化,兴建了不少天主教堂及修道院,其中最著名的是圣保禄教堂及学院(大三巴,见下集)。</b></h1> <h1><b>澳门的天主教堂随处可见,大多是欧陆巴洛克风格,结合东方及热带地区的建筑特色,以石块和灰泥建造。每座教堂的设计皆富有独特风格,装潢瑰丽雅致,而且各自蕴藏历史故事。</b></h1> <h1><b>圣老楞佐教堂,遗产点6。创建于1560年前,是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教堂目前的规模形成于1846年。澳门南湾海滩未开发之前,教堂面海矗立,葡籍水手的家人常常聚集在教堂石梯前,等候出海之人平安归来。为此,华人称之为“风顺堂”,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b></h1> <h1><b>教堂外表雄伟壮观,左右两排石阶梯直达门前,气派十足。左右两座钟楼并立,一座报时,另一座铜钟则供弥撒时摇动轰鸣。</b><br></h1> <h1><b>教堂内部装饰充满东方色彩,古典雅致。巨大的梁柱和精美的吊灯,美仑美奂。</b></h1> <h1><b>祭坛内供奉着圣老楞佐的圣像,他衣着绚丽,一手持圣经,一手拿十字架,庄严肃穆,在经常航海的葡国人心中,是庇佑平安的主保。</b></h1> <h1><b>教堂小花园名为“客西马尼”,各位亲如果看过我近期的“以色列游记”,就能了解小花园与耶路撒冷一座橄榄园同名,那是耶稣渡过最后时刻的地方。</b></h1> <h1><b>圣若瑟修院及圣堂,遗产点7,未开放。圣若瑟修院于1728年由耶稣会创办,近三百年来为天主教培养了众多杰出的神职人员,对清朝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有显著的影响,被老一辈澳门人称为澳门天主教的“少林寺”。</b></h1> <h1><b>与修院毗连的圣堂1758年落成,因规模及影响仅次于大三巴,本地人称它为“三巴仔”。</b></h1> <h1><b>岗顶前地,遗产点8。虽然地盘不大,但自然环境清幽典雅,人文宗教景观荟萃。</b></h1> <h1><b>圣奥斯定教堂、岗顶剧院、圣若瑟修院、何东图书馆等著名建筑,集中在碎石铺就的波浪图案路面上,散发着浓郁的欧陆情调。置身其中,舒适悠闲。</b></h1> <h1><b>圣奥斯定教堂,遗产点9。由西班牙奥斯定会修士于1591年创建,三年后归葡萄牙人所有,是澳门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也是澳门首间以英语传道的教堂。最初的教堂非常简陋,教士们用蒲葵叶覆盖屋顶遮挡风雨;大风吹来,蒲葵叶随风飞扬,华人远远望去,觉得像龙须竖起,称教堂为“龙须庙”,后以粤语称“龙嵩庙”。</b></h1> <h1><b>教堂于1825年重修,外形庄严雄伟,内部明亮宽敞。</b></h1> <h1><b>奥斯定堂是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大耶稣出游”的始、终点。每年四月的第一个周六下午,祭坛上的耶稣雕像被信徒们送往大堂(见下集)安奉,接受祷告。第二天下午,是盛大的“大耶稣出游”活动,耶稣雕像经过沿途苦路n站后,被送回奥斯定堂安放。</b></h1> <h1><b>岗顶剧院,遗产点10。原称伯多禄五世剧院,建于1860年,当时只建了主体部分,1873年加建了新古典主义风格正立面。</b></h1> <h1><b>偌大一间剧院,大门敞开,随便进出。明亮、整洁,典雅的琴房、剧场,任我们两个观众东看西看,感觉超棒哦!</b></h1> <h1><b>岗顶剧院是中国第一座西式剧院,供戏剧及音乐会演出之用,也是当年葡人社团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b></h1> <h1><b>何东图书馆,遗产点11。</b></h1> <h1><b>何东图书馆建于1894年前,原主人为官也夫人(D. Carolina Cunha),官也是葡萄牙海军上校,1850年抵澳门出任第81任总督,到任两个月后因霍乱病逝。</b></h1> <h1><b>香港富商何东爵士于1918年购入该大楼,作为夏天来澳门消暑的别墅。逝世后,其后人根据他的遗嘱,将大楼赠予澳门政府作为公共图书馆,1958年正式对外开放。</b></h1> <h1><b>中西文化的和谐交融,充分反映在澳门的建筑文物中。</b></h1> <h1><b>现代生活为古老的文物注入了新的生命,十五世纪的庙宇仍然香火鼎盛,十八世纪的教堂也常常有潮流音乐会演出,澳门的文化遗产因此而生命常青。</b></h1><h1><b>各位看官,谢谢光临!下集,我们继续澳门的故事。</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