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

金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王 晓</b></p> <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祭灶节,是我国北方的传统节日,全国各地祭灶节有所不同,祭灶节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毫无疑问是一种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民族文化。今天我想说一说祭灶节,原因是这个传统的节日被现在的人们渐渐淡忘,尤其是年青一代。</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俗话说“过了二十三,老牛都要歇几天。”又有谚语“腊月二十三,几家愁来几家欢。”这些谚语充分说明了《祭灶节》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它是穷人、富人一年来的总结、来年美好祈盼。</span>祭灶节又叫小年,为什么呢?——原因是后面还有春节,它近在咫尺。北方的祭灶节是在腊月二十三,但,南方不少地方是在腊月二十四,鄱阳湖等盐湖地区则是定在腊月二十五。这是因为古代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官就是官家,民是老百姓,船指的是渔民。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老百姓大概是想沾点“官气”,所以也就跟着官家一起过了。从那一天起,人们正式开始除旧迎新了。晋东南地区有一首歌谣:“二十三,<span style="font-size: 18px;">蒸花馍,献祭祀,</span>祭罢灶,响几炮,小孩满院跑,大人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欢欢喜喜给娃送核桃。”在小年至大年这段时间内,充分体现了热闹场景和浓浓的年味。</p><p class="ql-block">  追溯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钻木取火,使人类与动物彻底划清界限,火堆可能就是最原始的“灶”了,人们围着火堆唱歌跳舞野餐烧烤,大概也是最早的祭灶仪式了。当然,那时候人们的心里可能还没有“灶神”这一说,或者说只是一种很单纯的自然崇拜,但正是由于这种崇拜,才渐渐地引领出“灶神”来。早在秦代以前,祭灶就已成为国家祀典的“七祀”之一了。到了汉代,又被列为大夫“五祀”之一。可见这祭灶节的非同小可,有了祭灶节,就有了灶神爷。</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神”太多,让人记都记不清。诸神都有名、有姓、有故事、有传说,与众不同。就灶神就有几个传说,说法不一,且在性别上也有分歧。古代道家认为灶神为老妇或美女,《仪礼·特牲馈食礼》说灶神是一位主司厨房烹调事务的女神——先炊。隋朝《玉烛宝典》也说“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而《敬灶全书》又称“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杂五行书》则说“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还有“灶神,其状如美女,着赤衣,名髻也。”的说法。也有认为灶神是炎帝、黄帝、祝融、宋无忌的。在民间还有供奉张奎和高兰英夫妇的,这个应该是来自《封神演义》,是姜子牙的手笔。</p><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各不相同。有一个传说是:古时有个叫张单的,娶妻丁香。丁香贤惠孝顺,生活虽然清贫,倒也其乐融融。后来张单外出经商,发了财,看上一个妓女,叫海棠,回家休了丁香娶了海棠。这个海棠好吃懒做,竟失火烧光了家产,弃张单,另寻新欢去了。张单过起了流浪乞讨的生活。腊月二十三,他到一家靠打柴为生的农家去讨饭,没想到女主人竟是丁香。他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门里憋死了。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后,念其张单是本家(据说玉帝也姓张)的份上,便封他为灶王。</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传说是这样:古时有一对张氏兄弟,哥哥是泥瓦匠,弟弟是个画师。哥哥的拿手活是盘锅台,大家都夸奖他是垒高手,称他为“张灶王”。张灶王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都要劝架,遇上凶婆婆的他也要说。慢慢的,左邻右舍有了事都爱去找他,他俨然是一个和事佬。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这天。张灶王一死,张家就乱了套。他活着时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一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一家人立时都惊呆了。画师说:“我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大哥知道很生气,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弟兄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那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这样一来,渐渐就形成了祭灶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按官品级别算,灶王属于低等神仙。可是他为什么能受到人们如此重视?这与他的职能有关。确切的说他就是个“督查”,每一家人的行为举止,他都要记录在案,并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向玉皇大帝汇报。“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他能直接在玉皇大帝面前进言!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这只是传说。</p><p class="ql-block">  真有那么灵验吗?我再给大家再说说这个故事:相传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一天,他母亲正在做饭,突然有一只喜鹊闯进来,一个劲地聒噪:“朱家天下万万年!朱家天下万万年!”朱母听的不耐烦了,自言自语地说:“什么万万年,不要开我家的玩笑。我看能有个二百七十六年就不错了。”她一边说,一边生气地用勺子敲打灶台,以赶走喜鹊。这时,被朱母敲得鼻青脸肿的灶神现身了。他无奈地对朱母说:“朱老妈呀,老天爷让你们朱家的天下万万年,那就是万万年嘛,你干吗还这么生气呢?现在好了,你说二百七十六年就只有二百七十六年了咯。”后来,明朝朱家的江山果然只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灵验吧!所以,人们谁都希望灶神能在天庭为自己多说好话。<span style="font-size: 18px;">怎么才能让灶爷说好话不说坏话呢?祖先苦思冥想得出结论――必须叫灶王爷吃好喝好。所以,</span>每逢腊月二十三,人们都灶台供上灶神夫妻的神位,摆上祭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p><p class="ql-block"> “ 吃了人的嘴软,拿了人的手软”,灶爷也不例外,他是个贪嘴的家伙。吃了人家的,嘴就变甜了,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上天捡好听的说,把坏人说成是好人。正如现时的贪官污吏,他们把黑的能说成是白的,仅此而已!我没有做过更深的考究,但从祭灶习俗的悠久历史来看,这位灶神爷实是中国贪官的“鼻祖”,绝对是当之无愧的。无论是人还是神,一旦有了贪的思想,就不得不背信弃义做人,昧着良心做事。但是,灶王爷却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崇拜,其中的缘由或许是因为他功大于过。他做事比较谨慎,属于“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那种;虽有贪为,却并无伤害到大众的利益。</p><p class="ql-block">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祭灶神这一仪式渐渐淡出人的生活。虽然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神的传统习俗,现时的年轻人的思想里已经没这个概念了,甚至,现在的厨房里连灶王爷的神像,也无处容身了。新思想的人对灶王爷的依赖和信任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若有若无。尤其是零零后这一代青少年,简直不拿这位爷当回事了。当然了,这也不能怪我们的孩子,我想再过一代,我们的孩子恐怕连救世主毛泽东是谁都不知道了。</p><p class="ql-block">  话说回來,糟粕是要丢掉的,文明的风俗礼规还是要传承下去。这个祭灶节,那可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它是人们一年来的总结大会,古代人也非常重视。宋朝诗人――范大成一首《祭灶祀》“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把古代人的祭祀灶神习俗、民众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的情景:二十二那天晚上,天将黄昏时,父亲贴好灶神像和对联,母亲便将早已准备好贡品摆到案板上。此刻敬灶神的仪式便开始了,父亲敬香烧纸磕头完毕后,再在院中燃放一串鞭炮,才算是万事大吉。二十三日黎明,父亲早早起来洗漱完毕,开始敬神,重新烧香、响炮,到了晚间,父亲说欢送灶神爷回天宫汇报工作去,他领上我们姊妹几人,齐刷刷跪倒在灶台前,然后,他恭恭敬敬地焚上三支香,嘴里念念有词嘟囔着什么,然后,和我们一起磕上三个头站了起来。父亲双手将灶王爷的画像揭下来,又跪到在地,将灶神的画像、连同母亲剪好的纸马一起在灶前烧掉。同时,父亲来到院中又燃放了几个“飞毛脚”。炮声便是对灶王爷的欢送。<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这一天开始,家里大人就忙活开了,打扫卫生、</span>扫屋子、扫院子,父亲上集赶会办年货、写对子、挂灯笼<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母亲蒸馍发糕,她能蒸出各种各样的花馍,香甜可口的年糕,她手很巧,剪窗花、</span>贴窗花……。一直到年三十,<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年中最后的一天,一张崭新的灶神爷画像又被父亲恭恭敬敬地请回到原来的地方,此时,灶王爷又重新走马上任。</span>母亲又摆好了供品,父亲又毕恭毕敬地拜跪上香,虔诚地祈祷着灶神爷回宫带来的吉祥。</p><p class="ql-block">  今日又是腊月二十三,在这个日子里,我又想起敬爱的父亲,虽然他老人家已离开了我们,但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小时侯他引领我们的祭灶情景,记得父亲祭灶神时虔诚的面容和心中的默愿。如今,时过境迁,他老人家已梦境成真了,而我们只能空有思念,挣扎的思念,对你的情怀让我在这节日里倍感心酸……</p><p class="ql-block"> 想你,是我永远的语言!</p><p class="ql-block"> 唯愿父亲老人家含笑天堂,幸福永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