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5年5月18日,参加了一个旅行团的山西洪洞大槐树、平遥古城、王家大院两日游活动,第一个景点参观|了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大槐树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移民遗址,是数亿计移民后裔寻根癸祖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鹳窝”。</p><p class="ql-block"> 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妇儒皆知。如若追寻它的由来,还要从元末明初说起。</p><p class="ql-block"> 元朝末年,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民族矛盾激化,爆发了红巾军起义,元王朝予以残暴镇压,激战十年,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百姓十亡七八,原本人丁兴旺之地变得道路阻塞,人烟断绝。明初“靖难之役”的拉锯战,更是雪上加霜,许多地方出现千里无人烟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当元末中原地区荒疫 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没有遭受兵乱及各种灾疫,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使山西省南部人口稠密。据《明太祖买录》记截: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103450人。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王朝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多是无人之地,累年租税不入”,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于是朱元璋采纳了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了维护大明江山,制定了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决计把农民从狭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至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五十年的移民活动。从明洪武三年至明永乐十五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人口百万人之多。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鄂、湘,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少部分迁往晋北、陕西、甘肃、宁夏,这些移民后来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p> <p class="ql-block"> 洪洞广济寺创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原址在洪洞城内永安里,金承安年间迁徒贾村汾河畔。当年寺院规模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不绝。寺旁植有一颗“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汾河滩上的老鹳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十分壮观。树下,车马大道横穿而过,四方行人络泽不绝,是个交通要道。由于洪洞地处人口稠密的中心地带,又地势开阔,四通八达,便于集中驻扎移民,因而明政府就在广济寺设局驻员,专办移民事务,大槐树下成了移民的聚散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年,移民们就是在大槐树下领取“凭照川资”后上路的。临行之时,移民们纷纷折槐为记,频频回首,最后看到的只有大槐树和老鹳窝,大槐村和老鹳窝就成为移民惜别故土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据说当年移民时,为了防止逃跑,官员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人脱掉鞋,用刀在小脚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因而直到今天,凡是从槐乡移民后裔的脚上的小趾甲都是两瓣,不防人们都自我查验一下。</p> <p class="ql-block"> 山西人有个喜欢背手的习惯。据说这是在当年迁徙时,官兵为防止移民中途逃跑,往往采用反绑形式,然后用一根长绳连接起来,押解上路,由于路途遥远,时间长了,背手成了习惯,以后迁民仍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个习惯。</p> <p class="ql-block"> 现今常用的“解手”一词来源于迁民。据说在长途跋涉中,人们需要方便时,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语言就简略了,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双方就都明白了是什么意思。此后,解手成为一个有特定含义的名词。</p> <p class="ql-block"> 据载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卢永祥等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劫,唯独到洪洞后,军士经古大槐树处,全部下马罗拜,徘徊不肯离去,而洪洞百姓生灵财物得以保全。这一段传奇,也使洪洞人引以自豪,从而留文记载。</p> <p class="ql-block"> “根雕大门”是寻根癸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苍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qiu)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祖国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博。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p> <p class="ql-block"> 根字影壁。影壁上的“根”字,是由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p> <p class="ql-block"> 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 第 二代大槐树 ,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家征。移民迁到新地后,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恋,多在新居前裁种槐村以志纪念。还有些移民以原箱命名村民,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蒲州营、长子营、红铜(洪洞)营等,说明了他们当年的迁徒地。</p> <p class="ql-block"> 这座碑亭,建于1911年,是由村民景大启集资修建的。碑亭所在地就是古大槐树的生长地。这碑亭虽不长,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高3.5米,宽80多厘米,碑额盘龙间篆书“纪念”二字,碑上刻着“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书大字,碑阴刻着叙述迁民事略的碑文。碑亭后的石经幢,古朴典雅,为金代作品,是原广济寺的遗物,也是当年迁民情景的目击者和见征者。</p> <p class="ql-block"> 石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刻有垂幔、飘带等,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这座石经幢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也是典型的经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同源渠</p> <p class="ql-block">献殿</p> <p class="ql-block">思源潭</p> <p class="ql-block"> 千年槐根,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p> <p class="ql-block"> 祭祖堂。祭祖堂、溯源阁、望乡阁合称一堂两阁,位于“一堂两阁”的中心,是全国最大的姓氏祠堂,为天下民祭第一堂。祭祖堂建筑风格为防明代建筑,重檐歇山顶,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四周有手绘52幅移民壁画,供奉了距今考证的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p> <p class="ql-block"> 母亲石位于景区西侧民俗村入口处,北面刻有四个篆体字“杨国赵里”,杨国是古杨国(洪洞县)所在,赵里是赵姓得姓始祖造父所封的赵城。南面镌刻有“母亲石”三个大字,这是我国著名书法家、画家,洪洞人董寿平大师的封笔之作。母亲石得名一是因其位于山西人的母亲河一汾河东侧,二是因其位于移民先祖老家所在地一洪洞。</p> <p class="ql-block"> 魁星楼。据《汉书》记载:魁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主宰文运。读书人在魁星楼拜魁星,以祈求在科举考试中榜上有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