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小时候的那个年味

语过添情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到了年跟这几天,我们是扳着手指数天数,眼睁睁盼着的过新年。</p><p class="ql-block"> 过年有什么好?</p><p class="ql-block"> 过年很热闹。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除了忙吃的,什么农活也不干,尽是玩。小孩子们还能穿上新衣服,得来几分压岁钱。😄😊</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忙年</span>。从祭灶开始,各家各户都忙乎起来。去小钢磨房打小稻脱成白大米,打小麦磨成白面粉。做豆腐,挂粉条,杀猪宰羊买牛肉,浆洗扫屋备年货。穷户穷忙,简单点;富户富忙,忙的式样多点。好像一年中的忙乎只为这过大年。我们家在奶奶的主持下,农历二十四祭灶后,每天安排一件大事。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挂粉条,二十七杀猪,二十八蒸馒头,二十九炸坨子、扫屋,三十过大年。我们小孩子帮队里敲锣打鼓慰问烈军属,送慰问品。约小伙伴去柴沟括小汪逮小鱼,去雪地逮野兔,别人家清鱼塘我们去拾干汪,全是闹着玩。唱小戏,说琴书,玩花船的一场又一场;说喜话,跳财神的一拨又拨。热闹非凡,想过年,盼过年,喜过年。乡村的年味很足,很浓。</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吃好</span>。在那物品短缺的年代,粮食最珍贵。一年之中,我们是以山竽(也叫地瓜、红薯)、玉米为主食的,小麦面粉和大米,平时零星的省着吃,逢年过节才能多吃点。麦收季节,自留地种的,队里分点,大部分吃的是连根倒酸糊饼。就是将小麦放在磨上蘸着水推成面糊,发酵后少碱略酸,再烙成饼。由于不出麸子,饼又黑又粗,所以叫酸糊饼。这种饼吃起来软绵,有筋,酸甜,大概这是最省事的做法。过年了, 将小麦放在磨盘上干磨,先筛出麦麸,再筛再磨,磨出精细的白面粉,做面条,包饺子,包馄饨,抹疙瘩,烙糟面饼,蒸馒头、包子,这是最奢侈的食品了。平时哪舍得,是偶尔吃一回。年三十的中午这顿饭吃的最好,再寒碜也要凑上几碟几碗的菜。白面馒头,白米饭,白米糕。糖肉片,猪肉坨,鸡鸭羊肉鱼,豆腐粉丝大白菜。对于平时吃山芋,吃山芋干,吃棒子饼长大的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来说,一年到头只盼着过年这几天添膘了,真是高兴极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玩好</span>。过年这几天,我们不用去割猪菜、拾草、干家务活了,更没有现在孩子的寒假作业,每天还要传视频打卡什么的。尽是自由自在地玩,过年了,看跳财神,听说喜话,观玩出骨驴子(长大才知道就是小木偶戏),听小戏,听琴书,掼纸牌,推铁环,打独蹓(陀螺),再得就捣拐。年三十午饭后贴对联,贴挂浪。等不迭的,就解下待初一早开大门时才放的挂鞭上小鞭炮,单个炸起来,也有放二提脚的。大年夜是要守岁的,没电的年代,哪来电视,更别说春晚了。但家家包饺子,搓元宝(汤元),留待大年初一早上吃。夜晚的村庄、原野到处都是一抹黑,靠星星洒点清晖。在昏暗浑浊的洋油灯下,围着大人们赌小宝、玩纸牌的场面看热闹,有时耳伸多长地听着大人们讲古精(故事),鬼啊,神啊的,怪瘆人的。上床后,想着初一早还有放鞭炮开大门的任务,哪里还能睡得着。迷迷糊糊,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惊觉着,先听一会,猜着响声最强、最长的一定是谁个有钱家。听着,远的,近的。数着,想着,猜着。该我们了,一骨碌爬起来,挑着早就准备好的鞭炮杆,也就跟着噼里啪啦炸起来。完了继续睡,只到日上三竿,被大人们喊起,吃上大年初一早的肉饺子,甜元宝(汤元),才又走门串户地玩起来。</p> <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过的那个年真好玩。今天想起来,也就是我们这代人在那个时代的特殊年味了,只不过是存在我们心里头的一种念想,一种回味,这味道带着很浓的乡情,是我们童年时代最美好的一段时光。</p> <p class="ql-block">  如今,时代发展了,民富国强,人民生活丰富多彩,幸福安康。孩子们平时生活就如我们小时候过的那个年,到了过年时节,更是锦上添花,欢乐无比。他们玩得时尚,新潮,高档。过山车,平衡车,迪尼斯,蹦极,冰雪奇缘。我们说也说不上,见都没见过。但是,我们倒是希望孩子们多多释放,尽兴尽情地玩几天,因为他们平时玩得太少了。学习的紧张程度,寒假也丝毫未减。除了做大本本的寒假作业,还有每日两题,小老师视频上课,背默打卡等。再就是自加压力,线上线下,忙得不可开交,从不轻松。</p> <p class="ql-block">  我们回忆小时候的那个年味,不是想留住什么,而是想让今天能多留些珍贵的记忆给孩子们。减压减负,让他们多些欢乐,尽情释放天真烂漫,更还青春活力。是想让我们子孙好好地珍惜时今,“恒念物力维艰”,“珍惜当下,不负流年,静默如初,不畏将来”。牢记习主席的话:“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这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一种传统美德,需要我们继承发扬,代代相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