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下乡回京后,我先后在光华出版社印刷厂、万国学术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工作,一直到退休,掐指一算,竟在中图公司工作了三十八年,借用“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诗句,倒也显得贴切。</p><p class="ql-block">光华出版社印刷厂位于京东通县(现通州区)的新华大街,万国学术出版社工作地点在北京展览馆内,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则在东四的朝内小街的九爷府院内。</p><p class="ql-block">三十八年来,我转来转去的工作总是与书籍为伍,没有离开过中图公司,工作地点虽小有变化,但终究与九爷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p><p class="ql-block">中图公司的全称叫中国图书进口总公司。</p><p class="ql-block">中图公司在1992年搬到东大桥工体东路16号新址之前,一直是在(清)孚郡王府里办公,孚郡王府又被人们习惯地称做九爷府。</p><p class="ql-block">孚郡王府座落在东四朝内小街路口的西南侧,正门朝南,后罩房和王府内的后庭院北临东四三条,东至南小街,西靠北京文联的办公楼,孚郡王府的门牌地址为朝内大街137号。王府正门与人民文学出版社隔街相望。</p><p class="ql-block">孚郡王府是清朝康熙(1662年-1723年)皇帝第十三子允祥封怡亲王时的府址。</p><p class="ql-block">九爷府的院落除去分散居住在东西两厢的近两百户居民外,整个院落分东、西、中和后庭院四大部分,前三座院落分属于中国科学院属下的科学出版社,国家科委属下的中国情报研究所、光华出版社和中国学术出版社。</p><p class="ql-block">科学出版社在中院办公(科学出版社迁到新址后,中国科学院历史所又搬到王府的中院里办公。)光华出版社在王府中路的侧殿里办公。</p><p class="ql-block">后庭院与中院后半部分用高墙隔开,分属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解放后,在后庭院先后住过几任副国级的领导。</p> <p class="ql-block"><b>光华出版社的前世与今生</b></p><p class="ql-block">光华出版社在正式成立之前只是科学出版社的一个部室,专门负责国外期刊教材的影印工作。</p><p class="ql-block">出版社再靠前可一直追溯到由严幼芝先生在一九三零年于上海创建的龙门书局。龙门书局是当年读书人熟知的国外优秀教材的印刷出版机构,龙门书局也是首创国内化学制版法的开山鼻祖。一九五二年公私合营,龙门书局并入了中国科学院旗下的科学出版社,严佑芝先生还做过一任科学出版社的经理。</p><p class="ql-block">一九六四年因国家对科技资料的需要,这部分业务从科学出版社划分出来,在新闻出版署注册登记后,单独成立了光华出版社。为了对外合作的方便,又专门设立了中国学术出版社(副牌)。在光华出版社里,有着许多很有名气、很有才学的大翻译家和老编辑,也出版过一些重量级、大部头的图书。</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做为对外出版的文化窗口,1986年,经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图总公司又申请成立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利用在国内地缘上的优势,相继成立了广州,上海,北京,西安分公司,出版业务涵盖全国,版权贸易也做得风生水起,在国内始终位于领先的位置。</p><p class="ql-block"><b>风光了很多年的中图公司</b></p><p class="ql-block">中图公司建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公司上下自始至终充满着浓厚文化氛围,究其缘由,这应该与公司历任的主要领导都有着很高的文化程度有关,丁波,陈为江,甘师俊等多位知识型的领导,左右和影响了公司的发展。</p><p class="ql-block">当年,公司的第一任经理便是由广州军管会文改办的主任担任。解放之初,在当年部队里既有资历,又有(文化)水平的领导干部并不多见,中图公司刚一成立,便遇到了有见识、有水平的领导,也为公司奠定了良好发展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是与公司所从事的书报刊业务密不可分,公司自建立之初就是一家即有声望又有影响的中直单位,文革前隶属文化部下属的对外文化工作委员会,后来又划归到中国科学院代管,国家科委恢复后,又回到了国家科委。</p><p class="ql-block">1980年初,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图公司独家负责国外书报刊,外文资料,国外音像制品的引进和出版工作,当年国内能做书刊进出口业务的仅中图公司一家。那时,进出口业务香得很,中图公司是第一家进口书报刊业务的国内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准许进口国外影音资料的国企公司;也是国内唯一一家代理国外版权业务的文化单位。</p><p class="ql-block">在出国潮,留学热还没有到来之前,很多高级干部的子女都在中图公司落过脚,记得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的女儿,中央警卫局局长张耀祠的女儿都曾是中图公司的职工,还有些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副部、司局级干部的子女分在公司的各个部门里。</p><p class="ql-block">以小说《孩子王》、《棋王》而名扬天下的钟阿城,那时也曾经是中图公司一名普通的员工。1979年,阿城以知青身份返回北京,托文化部的关系成为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的员工,在中图所属《世界图书》编辑部里做一名美术编辑,阿城每日在办公室里做着涂涂抹抹,写写画画的事情,这也是阿城成名前的时光。一位有着天马行空般的智者也有过规规矩矩,朝九晚五的上班经历,想起来总好像有些不那么搭调。</p><p class="ql-block">中图公司进出口的图书业务,在王府的西跨院新建的六层楼里。后面更小的跨院是中图公司的中枢机关,经理办,打字室,复印室,会议室在小跨院里的一溜儿坐北朝南的平房里,就连总经理陈为江的办公室也在这一溜儿平房里,显得简陋和逼仄。党委办公室,工会,人事处,教育科,劳资科在小跨院的东厢房里办公。</p><p class="ql-block">小跨院整体不大,除去鳞次栉比的房子外,院子就像是个深奥的天井,在院子居中偏右的位置上,一棵有着六七百年树龄的银杏树长得极有气势,树身粗壮得須有两三个成年人才可合抱,偌大的树冠在盛夏里遮天蔽日,给小院带来了繁茂的生息和逼褪暑热的清凉。</p> <p class="ql-block"><b>中国学术出版社与《世界图书》期刊</b></p><p class="ql-block"><b></b>《世界图书》是一份专门介绍国外图书的期刊,由中国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份期刊由于有着中图公司的背景和得天独厚的海外资源,刚一发刊就受到了爱书人士的欢迎,特别受到了大中院校学生们的欢迎。一直享有书业出版界“参考消息”的美誉,对了解国内外出版动态、书讯、图书情报知识具有第一手资料。</p><p class="ql-block">《世界图书》的成功得益于几位思想超前的年轻人打理,编辑部主任L总编也是一位头脑清晰、很有见地的知识型领导,从创刊开始,这一干人马就把这份期刊搞得不同凡响,在国内杂志中初露头角,一度受到了国内知识界的关注,印数也因不褪的热度而一增再增,期刊势头正好,编辑部也欲趁势而上,哪曾想到没过多久便赶上了国内反自由化思潮的浪潮,期刊在选题上由于评点和介绍欧美文化的过多内容,被指有宣扬西化的倾向,受到了总署的批评,《世界图书》出刊还不过两年,就因内容不符合主旋律而被迫停刊,L总编被公司派去了俄罗斯,编辑部里几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也作鸟兽散,当年这份有思想,有内容,有温度,唯一介绍国外图书文化信息类的期刊就此终结。</p><p class="ql-block">再后来《世界图书》杂志的刊号转到了中英合资的万国学术出版社名下,续办了一份英文版的《中外科技信息》科技期刊,但在选题安排还是版式设计上,都远不能与昨日的《世界图书》相提并论,而且此刊一出就命运不济,自正式刊发后就一直赔钱,期刊也没有真正进入到主流市场,期刊撑了还不到两年便夭折了,真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p> <p class="ql-block"><b>命运多舛的万国学术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1987年下半年,中图公司与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就合资建立出版社开始了项目立项的前期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主管中图公司出版工作的副总经理严文江,将我从印刷厂调过来着手办理合资出版社成立之初的各项具体事宜,从起草项目建议书到立项报告,从申请工商登记到海关注册,半年的时间里,联系接洽国家科委,外经贸部,国家工商总局,海关总署,新闻出版总署等政府管理部门。</p><p class="ql-block">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出版社——万国学术出版社于1988年10月正式批准成立。</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1987年10月,中英双方(中图总公司总经理陈为江与培格曼出版公司总裁马克斯韦尔)就成立合资出版社在伦敦中国驻英使馆签字。</i></p> <p class="ql-block">与中图公司合资的外方是英国的出版业大亨罗伯特•马克斯韦尔,培格曼出版公司(Pergamon)是他旗下的一家出版公司,总裁罗伯特•马克斯韦尔(Maxwell),又被称为英国报业之子,他长的高大威猛,曾是二战时的参战老兵,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获得过英国首相丘吉尔授予的十字军功勋章。他在战场上是个英雄,在生意场上更喜欢挑战,他曾以26亿美金的豪注,收购了著名的麦克米伦出版公司,欲与媒体大亨默多克一争天下。</p><p class="ql-block">这位总裁是首位访问中国、访问邓小平的西方出版商,并向世界主动介绍中国,自愿并主动出版了英文版的《邓小平文选》。马克斯韦尔的行事风格异乎寻常,他住的私人府邸位于牛津的黑丁顿大厅(Oldingtonhall),那是一座古老的豪华宫殿,城堡里宽大的草坪上停放着私人直升飞机,在位于伦敦培格曼出版公司的楼顶建有直升飞机的停机坪,他若是去公司上班,便是乘私人直升飞机从牛津飞到伦敦。</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英国传媒大亨罗伯特•麦克斯韦尔在中国驻英使馆举办的酒会上。</i></p> <p class="ql-block">培格曼出版公司当初选中与中国建立合资成立出版社,最看重是开放的中国,以科技图书为媒介,搭建中英之间文化交流的友好桥梁。</p><p class="ql-block">中英合资的万国出版社以编辑、出版在中国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文集(英文版),在国外的发行由外方负责包销。第一年合作双方的利益都有斩获,双方合作的也非常愉快,除了包销图书外,为提高出版社整体的水平,还约定了我们的年轻编辑每年都可以去英国培训的安排。只是到了第二年,合资出版社遭到了外方的突然变故和冷遇,双方之间的合作渐渐变得有其名而无其实。</p><p class="ql-block">更离奇的是,1991年11月5日,六十八岁的罗伯特•麦克斯韦尔在西班牙大加利那岛度假时,竟然从私人游艇上落水丧生,给世人留下了一个永远的难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万国学术出版社全体成员在北京展览馆的办公地与总公司领导合影</i></p> <p class="ql-block">合资出版社在后来的几年里,不清不楚地独自支撑着经营,在总署的眼里,更像是一个没有了什么名分的小媳妇。直到最后,合资出版社在十年到期清算时,外方都没有再露过面,中国第一家合资出版社的落幕让人多少有些孤单怅然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b>我曾与孚郡王府院落的诸多情缘</b></p><p class="ql-block">(1)我上班之初,母亲知道了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是在九爷府内,高兴地对我回忆说,当年我所在歌咏队代表崇实中学参加北平市学界歌咏比赛时,比赛的地点就是在孚郡王府内,孚郡王府(九爷府)在民国时期曾做过北平女子大学文理学院的校址。几十年后,你又在九爷府内上班,真是时代更迭,流年似水啊!</p><p class="ql-block">也真是,细想起来,在我每日上班的王府里,曾经流淌过母亲学生时代的歌声,这种巧合总会让我觉得冥冥之中有些神奇。</p><p class="ql-block">(2)1981年末,我在同学的介绍下结识了我爱人,转过年成家,再一年有了女儿。</p><p class="ql-block">巧的是女儿的姨姥姥曾经也是对外文委的老员工,她在对外文委幼儿园工作直到退休,提起我现任的领导蔚光明时,她连声说“认识,认识。” 他们在对外文委时,老蔚曾经是她的领导,在河南五七干校里,她还同老蔚在一个连队里劳动。他们也都曾在九爷府里工作过。</p><p class="ql-block">更巧的是,老蔚的女儿蔚莉与我也是非常熟悉的同事,从印刷厂到总公司,我们的关系一直都不错。我把她当年在对外文委机关幼儿园时的照片找出来送给她时,她惊诧得喜不自禁。</p><p class="ql-block">(3)在九爷府挤挤差差住着的两百多户居民中,居然有我一位拐着弯,还算得上的亲戚,他是我内弟的大舅哥,他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工作,情报所是国家科委的所属单位,他1980年结婚,由情报所分配了九爷府“夹皮沟”<b style="font-size: 15px;">①</b>内的一间七平米小平房,这位住了两年多“夹皮沟”的亲戚,因为与我对九爷府有着共同的经历和记忆,他和我在一起时总有着有说不完的话题,我俩最有的聊。</p> <p class="ql-block">我在九爷府工作时的办公室在前院西侧楼上最靠北面的一间,前院里东西共有两座侧楼,院子南侧是王府的很气派的戏楼,戏楼的东西两面各有侧门通向中院,<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入门处到前院,中间的甬道用几块硕大的长方形青白石铺就,石料在经年累月的湮磨下变得光洁无比。</span></p><p class="ql-block">侧楼有上下两层,楼上的廊子在靠院子的一侧,走廊和房间的地面已然是青砖漫成的地面,老式的木制楼梯和六柱棱形的扶手透出着王府的年代感,人走在楼梯上,即使再轻的脚步,也会使木板缝之间发出相互挤压的吱哑声。</p><p class="ql-block">我在楼上的这间办公室里,最后完成了合资出版社的清算工作,办好了与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工作上的交接,也见证了万国学术出版社从初起到落幕的每一个历史时刻。</p> <p class="ql-block"><b>有关孚郡王府(九爷府)的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孚郡王府是清朝康熙(1662年-1723年)皇帝第十三子允祥,封怡亲王时的府址。</p><p class="ql-block">怡亲王的爵位,是除清初八大铁帽王之外,又一“世袭罔替”的亲王。怡亲王府址,最初在东单北大街煤渣胡同,后迁朝阳门内大街。清同治初年,怡亲王府改赐孚郡王,成为孚郡王府。</p><p class="ql-block">孚郡王府虽然外观陈旧,但仍保留着宏大的规制,占地近似长方形,约6000平方米,王府院落跨过东四头条、二条两个胡同,北墙直抵东四三条。王府坐北朝南,分东、中、西三路。中路主要建筑有:正殿(银安殿)7间,左右各有配楼,后殿,后寝,后罩楼。西路跨院为王府生活居住区,东路院是府库、厨厩及执事侍从住所。王府布局结构严谨规范,保存较为完好。</p><p class="ql-block">孚郡王府大门,朱漆门扇上排列着纵九横七63颗门钉,门前矗立的石狮足有两人多高,比天安门前的石狮还要高大。银安殿单檐歇山顶,殿前建有宽大的清白石月台一座,月台南面有甬道与大门相连。东西配楼各七间。后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顶,绿琉璃筒瓦屋面。檐下施以重昂五踩墨线斗拱。梁架绘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寝殿面阔七间,进深九檩,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筒瓦屋面。檐下施以重昂五踩墨线斗拱。寝殿的东西两侧建有朵殿各三间、配殿各五间。</p><p class="ql-block">后罩楼二层,面阔七间,硬山顶调大脊,灰筒瓦屋面。木构架绘墨线小点金旋子彩画。在后罩楼的东西两侧各建有转角房六间,硬山顶调大脊,灰筒瓦屋面。大木构架绘有墨线旋子彩画。后罩楼转角房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座独立的庭院,庭院的四周树木繁茂,营造了一个安静的环境,弥补了府第没有花园的不足。尤其东侧小院更为突出,厅堂回廊,布置得体,堪称读书养性的佳所。</p><p class="ql-block">整个王府布局严谨规整,主次分明,虽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毁坏,但仍保存有其原建筑体系,尤其是主体建筑保存完整。殿宇、屋舍等级鲜明,建筑类型较多,空间变化丰富。重要建筑的山墙内侧多设有精致的砖雕,槛墙多以绿色琉璃砖装饰。孚王府的平面与《大清会典》的规定基本契合,且与乾隆《京城全图》上的怡亲王府格局也比较接近,说明其布局仍保持着清代早中期的原貌,为研究清代王府建筑留下了宝贵的实例。</p><p class="ql-block">1928年,孚王府整体出售给张作霖手下的高官杨宇霆,杨宇霆被后来上位的张学良在大帅府杀死后,这座王府又成为了北平女子大学文理学院的校址。</p><p class="ql-block">据1947年的北平市地图标注,民国后期,孚王府又被国民党的文化机构励志社北平分社占用。</p><p class="ql-block">1949年后,这座王府由新的中央机关所属的数个单位分别使用,其中由陈云领导的中央财经委员会在此办公了很长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2002年由中央电视台拍的电视剧《陈云》,在这里连续拍了三四天,拍摄时的阵容和场面都很强大,那几天里,满眼都是穿着土黄色军装,腰扎皮带的男女青年们抱着文件在院里跑来跑去,模仿着解放初期革命军人的样子,旧王府,黄军装,年轻人……,时间穿越得让人有些不知所措,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炮火连天的那些年。</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昔日石狮的威严依旧,只是狮身旁边盖起了数间平民百姓的小厨房。</i></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① </b><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i>“夹皮沟”是中图职工对九爷府院内,后期搭建的棚户平房的戏称。</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i>** 文中关于孚郡王府的建筑资料,部分源于百度搜索。</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