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子镇中心学校“知行合一”共同体读书活动简报

张敏

<h3>小山子镇中心学校寒假里共读的一本书是《儿童的人格教育》,我们“知行合一”学习共同体从1月6日开始了共读、共写、共话、共成长的日子,每天由张敏校长在群里组织大家学习具体内容,上传读书笔记、感悟。</h3> <h3>《儿童的人格教育》的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在基于多年儿童心理研究的基础上,写成了这本《儿童的人格教育》。他一生致力于个体心理学的研究,尤其在儿童心理学上,建树颇深。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环境、教育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则需要靠大人的引导。 在本书中,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从优越、自卑、家庭、学校和青春期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孩子做出让人难以理解的言行的根本原因。只有找到了这些原因,再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扭转孩子的错误言行,塑造孩子独立的健康的人格。同样,孩子只有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才会养成良好的人格。</h3> <h3>  门春生校长在读书学习中率先垂范,每天都积极参与,和大家一起打卡。及时表扬、鼓励大家,使我们这个的读书学习氛围特别浓厚、高涨。</h3> <h3>  做为教师的我们学习研读这样的心理学专业著作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教育工作需要专业的引领与支撑,否则,我们再有多少爱也不能成功的完成对儿童的教育。</h3><h3> </h3> <h3>  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自然联想到我们曾经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儿童,我们可以根据心理学家的思想和建议,学习分析问题儿童背后的真正心理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各途径。</h3><h3> 大家读了这本心理学著作也收获颇丰!</h3> 精彩分享 <h3> 做好人类灵魂工程师</h3><h3> 小山子镇中心学校 张敏</h3><h3>“理想的教师有一个神圣的吸引人的使命。即他塑造孩子的心灵,掌握了人类的未来”。这是《儿童的人格教育》的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的最让我感动并刻骨铭心的一句话。我们面对的所有孩子们中,他们具有人格的统一性。又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人格特点。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的感触到了心理学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儿童的自卑感、追求卓越感、社会情感及儿童的发展障碍,这些问题导致了问题儿童的产生,使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班级里那些问题儿童背后的心理问题,我校就有这样一个孩子,动不动就发疯,随便打人、摔东西,有时候又表现很积极,但学习是一塌糊涂,根据调查,这个孩子的母亲对他过于溺爱,父亲过于严苛,经常因为不听话而打他。通过读本书,我自然联想到这个孩子的种种表现,据我分析,他是自卑的,他也想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所以通过极端的方式表达,同时他又特别依赖于母亲,因为母亲能帮他解决一切问题,出了事也没关系,反正有母亲这个后盾。对于这样的孩子,对于问题儿童的教育,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也给我们这样的原则——理解和爱。当我们找到影响问题儿童的最根本的心理因素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采用理解和爱的方式。一点一点的让孩子认识到行为的不正确,和家长协作,共同去改变家庭对孩子的错误影响,让自卑感、追求卓越感成为孩子向上的动力,并向好的方向发展</h3> <h3>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悟 </h3><h3> 小山子镇中心学校 赵秀玲</h3><h3>《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是世界教育名著译丛中的一本,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h3><h3> 这本书值得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和父母读一读。也许书中的很多理论和建议,不能帮助所有人解决面临孩子的教育问题,尤其是棘手的,令人头疼的问题。但如果你认真的研读它,相信如我一样,会有很多的感悟、收获。就像是找到了如何打开孩子,尤其是那些所谓“问题儿童”心门的钥匙。对于自己的教育生活,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了信心和发自内心的理解与爱。</h3><h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说明了后天环境、教育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h3><h3>具有敏锐观察力的称职教师在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就可以观察到许多东西。对此,我深表赞同。一个在家里被宠坏的孩子来到新的环境中,会感到非常痛苦和不适,因为这样的孩子没有与人交往的经验,在学校里也就不可能专心于学习,他们没有“学校意识”。作为老师,必须给予他们时间去学习和改变。教育者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每个学生不会丧失勇气,并使那些已经丧失了勇气的学生通过教育重新获得信心。这就是教师的天职,因为只有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勇气,教育才能成功。</h3><h3>在一个班级里,会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积极进取,善良正直的;狂傲自负,目中无人的;胆小怯懦,畏首畏尾的……但是,一名教师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一个孩子,由于一些原因,或疾病,或学习成绩下降,或受到教师、家长恶意的贬损或羞辱,变得一蹶不振,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和面对困境的勇气。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赢得孩子的信任,然后鼓励和促进他的勇气。同时加强和父母的合作和指导,纠正其错误的育儿方法,在教育孩子上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h3><h3>儿童有其特定的心理及外部环境对他所形成的影响。在认识自身处境,犯错是在所难免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或父母,必须要认识到,如果儿童不犯错误,儿童教育就没有必要了。</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儿童的人格教育》读书感悟</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小山子镇中心学校学校 &nbsp; &nbsp;邢翠翠</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围绕着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这一核心问题,通过运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健全人格方面,比如儿童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等等。“人的一生都在为摆脱自卑感,追求优越感”,书中阿德勒化繁为简,为我们诠释了“生命的意义”。真正的教育不应仅仅片面地停留在空洞的道德说教、枯燥抽象的书本知识灌输与智力发展,更多地是诠释自己和社会所向往的发展模式,从而关注整个世界。</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人格的统一性的认识上,阿德勒认为,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首先了解其总体的生活史。</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追求优越与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人的本性会追求优越。追求优越过度——过分的雄心会令儿童好斗、脆弱、难堪重负、易失信心、心理失衡。对那些天生有器官缺陷的儿童,要给予充分的观察和不断的鼓励。对于那些雄心过度的儿童,要帮助他们定位。学校教育对个体的未来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不能把自身视为目的,必须清楚是在为社会服务,尽可能让人为的障碍更少一些,对儿童多鼓励。被家庭溺爱的儿童,要给予他们时间去学习和改变。家人或学校不能对儿童随便预言,错误一经发生,矫正的可能性就很小。家庭或学校最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独立人格,而不是相互推诿。</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模式, 每个人都有自卑感。过度、过分的自卑感形成自卑情结。心理上的自卑感和自我中心,不仅可以追溯到器官缺陷和身体缺陷,而且还可以是与这些缺陷完全无关的环境造成的。那些因种种原因受过伤害的儿童会以看待那些曾伤害过他的人的方式来看待其他人;促使他们上学的任何努力都会被其理解为对他们的压制,他总是感受到被束缚。这些心怀怨恨的儿童通常会有一种“破坏和毒害”别人生活的性格特征。他们缺乏应付环境的勇气,因此,便试图通过欺凌弱小,或通过大幅提高对他们的友善来补偿其无力感。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总是存在的。眼睛是灵魂的窗户,通过眼神,可以一窥灵魂。因此,教育者最重要的品质是耐心,教育儿童与环境、生活和解,与别人友好相处,通过有所成就来改变或重塑自我。</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当一个孩子上学时,意味着他需要和教师与同学合作,同时还要对学习科目产生兴趣。学生是否专注于自己的学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兴趣。对于很难适应学校且成绩不佳和考试不及格的孩子,批评或责备是没有用的。对于那些在家庭被溺爱的孩子来说,适应学校比较困难且在学习上进步不大,他们对于克服困难,对于通过有意识的努力而勇往直前,他们没有耐心,也没有毅力。父母如果没尽责,其结果就会明显地体现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上。家长对儿童因成绩不佳的惩罚会严重阻碍了儿童的成长。一个孩子,如果在学校没有归宿感,他就不愿上学;如果在家没有归宿感,他就想出走。因此家校联合共同创造合作、开放的学习氛围,通过了解培养儿童的兴趣与勇气,发现他们所擅长的科目,对于师长而言,宽容是必需的品质,还有爱的倾注。</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在培养少先队大队委干部中,我努力寻找队员们的闪光点,发现孩子们特长兴趣爱好,我就从他们的闪光点寻找突破口,经常表扬、鼓励。有个叫苏鑫淼的队员我曾多次找他谈心、慢慢攻破他的防备心理,一点一滴地帮助他建立信心。一段时间后,我逐渐看到了他的进步。有一天他突然跑过来找我:“老师,我成绩不好,但我喜欢打篮球,我有特长,我要去报考特长生。“语气中满满的自信。我相信他会成功的,因为自信就是成功的一半。</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是的,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自信的孩子脸上永远洋溢着光彩。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帮助我们的孩子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让我们的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让我们校园的天空永远回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 &nbsp;《儿童的人格教育》读书感</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围绕着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这一核心问题,通过运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健全人格方面,比如儿童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等等。“人的一生都在为摆脱自卑感,追求优越感”,书中阿德勒化繁为简,为我们诠释了“生命的意义”。真正的教育不应仅仅片面地停留在空洞的道德说教、枯燥抽象的书本知识灌输与智力发展,更多地是诠释自己和社会所向往的发展模式,从而关注整个世界。</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人格的统一性的认识上,阿德勒认为,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首先了解其总体的生活史。</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追求优越与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人的本性会追求优越。追求优越过度——过分的雄心会令儿童好斗、脆弱、难堪重负、易失信心、心理失衡。对那些天生有器官缺陷的儿童,要给予充分的观察和不断的鼓励。对于那些雄心过度的儿童,要帮助他们定位。学校教育对个体的未来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不能把自身视为目的,必须清楚是在为社会服务,尽可能让人为的障碍更少一些,对儿童多鼓励。被家庭溺爱的儿童,要给予他们时间去学习和改变。家人或学校不能对儿童随便预言,错误一经发生,矫正的可能性就很小。家庭或学校最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独立人格,而不是相互推诿。</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模式, 每个人都有自卑感。过度、过分的自卑感形成自卑情结。心理上的自卑感和自我中心,不仅可以追溯到器官缺陷和身体缺陷,而且还可以是与这些缺陷完全无关的环境造成的。那些因种种原因受过伤害的儿童会以看待那些曾伤害过他的人的方式来看待其他人;促使他们上学的任何努力都会被其理解为对他们的压制,他总是感受到被束缚。这些心怀怨恨的儿童通常会有一种“破坏和毒害”别人生活的性格特征。他们缺乏应付环境的勇气,因此,便试图通过欺凌弱小,或通过大幅提高对他们的友善来补偿其无力感。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总是存在的。眼睛是灵魂的窗户,通过眼神,可以一窥灵魂。因此,教育者最重要的品质是耐心,教育儿童与环境、生活和解,与别人友好相处,通过有所成就来改变或重塑自我。</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当一个孩子上学时,意味着他需要和教师与同学合作,同时还要对学习科目产生兴趣。学生是否专注于自己的学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兴趣。对于很难适应学校且成绩不佳和考试不及格的孩子,批评或责备是没有用的。对于那些在家庭被溺爱的孩子来说,适应学校比较困难且在学习上进步不大,他们对于克服困难,对于通过有意识的努力而勇往直前,他们没有耐心,也没有毅力。父母如果没尽责,其结果就会明显地体现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上。家长对儿童因成绩不佳的惩罚会严重阻碍了儿童的成长。一个孩子,如果在学校没有归宿感,他就不愿上学;如果在家没有归宿感,他就想出走。因此家校联合共同创造合作、开放的学习氛围,通过了解培养儿童的兴趣与勇气,发现他们所擅长的科目,对于师长而言,宽容是必需的品质,还有爱的倾注。</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培养少先队大队委干部中,我努力寻找队员们的闪光点,发现孩子们特长兴趣爱好,我就从他们的闪光点寻找突破口,经常表扬、鼓励。有个叫苏鑫淼的队员我曾多次找他谈心、慢慢攻破他的防备心理,一点一滴地帮助他建立信心。一段时间后,我逐渐看到了他的进步。有一天他突然跑过来找我:“老师,我成绩不好,但我喜欢打篮球,我有特长,我要去报考特长生。“语气中满满的自信。我相信他会成功的,因为自信就是成功的一半。</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是的,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自信的孩子脸上永远洋溢着光彩。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帮助我们的孩子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让我们的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让我们校园的天空永远回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h3> <h3>  在为期一个月的研读学习中,每位成员都在深入心理学研究领域,还有很多精彩分享不能在这里逐一展示,真正的学习是沉下心来,反复品味、咀嚼,直至理解吸收,并能付之于实践。<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让我们秉承先贤,且行且思,在成长的路上携手同行!</span></h3> 统筹主编:门春生 本文编辑:张   敏 本文审核:门春生

儿童

孩子

学校

自卑感

学习

人格教育

阿德勒

教育

教师

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