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p><p class="ql-block"> 春节是家人团聚,喜气祥和的代名词。那么,鄂伦春民族是怎么过春节呢?过去,生活在大山深处的鄂伦春人过着原始的狩猎生活,穆昆达(部落首领)带着族人围在篝火旁弄点酒,烤点肉,即兴边唱边跳,最经典的舞蹈是《斗熊舞》。歌曲都是族人在大山里采野菜、狩猎等生产生活中总结精华而编奏的乐曲。</p> <p class="ql-block">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和黑龙江省部分地区,人口八千余人。“鄂伦春”的意思是:“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被誉为“兴安岭上的猎神”。鄂伦春民族有自已的语言,没有文字,也有广为传唱的歌曲《高高的兴安岭》。</p> <p class="ql-block"> 冰上捕鱼,备过新年~</p> <p class="ql-block"> 办置年货:最好的鱼、肉、米面、烟、酒、糖果、鞭炮等等。人们打扫好卫生,换上崭新的衣服。</p> <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火神上天,要供食品</p> <p class="ql-block"> 鄂伦春人在除夕之夜,门前都要燃起一堆篝火,既表示日子越过越红火,也有驱蚊去邪之意。</p> <p class="ql-block"> 然后打开神龛祭祀,到十字路口为死去的亲人“烧纸送钱”。然后吃团圆饭、守夜</p> <p class="ql-block"> 初一清晨,人们忙着煮新包的“谢纳温”(饺子),鸣放鞭炮或向天空鸣枪,以示迎来了新的一年。</p> <p class="ql-block"> 全家人走出屋外,面向东或南,燃起九柱香,叩头祭拜天神和山神,祈求神灵恩赐猎物,保佑全家免灾免祸、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 祭祀之后,按辈份次序入座就餐。席间,晚辈要向长辈斟酒、叩头拜年,先拜爷爷、奶奶,再拜父亲、母亲</p> <p class="ql-block"> 弟弟、妹妹也要向哥哥、姐姐拜年,行屈膝请安礼。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用手指蘸酒,向上、下、左、右弹三下,以示敬天敬地敬祖,然后向来拜的人嘱咐几句吉利的话。</p><p class="ql-block"> 太阳出来以后,人们穿上新衣服,携儿带女,带着酒肉互相拜年,先到氏族或家族中最年长者家里行拜,然后再到其他家。进门先烧香祭火神,向篝火里扔一块肉,洒一杯酒,主人陪同客人祭拜。祭祀毕,客人向主人敬酒、敬烟、叩头,并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受拜的长辈同样向来拜者说几句祝福的话,有的还要给压岁钱或几块糖。这一天,老人一般都在家里等候晚辈来拜年。</p> <p class="ql-block"> 初二开始,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饮酒娱乐,青年人则自动组织起来进行文体活动,或者唱歌跳舞;或者赛马射击、摔跤比赛;或者下棋玩牌。</p> <p class="ql-block"> 歌舞尤为人们所喜爱。他们的舞蹈有反映飞禽走兽的生活怀貌的,有表现猎人捕捉野兽情景的,也有描绘妇女采集劳动场面的,动作古朴纯真,具有深厚的狩猎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娱乐活动一直延续到初四。初五,人们认为是“鬼日”,忌讳出门,也不许娱乐和吵闹。这一天,人们都各自在家里休息。初六开始,猎民可以上山打猎,恢复正常的生产活动。</p> <p class="ql-block"> 如今,进入新时代的鄂伦春人下山定居、放下猎枪,住高楼,发展农业、商业等多种经营,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月是故乡明,节是家乡亲,不一样的民族、不一样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我们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送走了过去的一年,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在我们的心目中,未来的时光永远是那么美好…愿春暖花开,可以和你们相见,我可爱的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 鄂伦春人们给大家拜年啦</p><p class="ql-block"> 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深深的热爱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