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岁月不居,时节如流。</b></p><p class="ql-block"><b>生活就是这样:</b></p><p class="ql-block"><b>一边回忆,一边继续……</b></p><p class="ql-block"> 2021年1月23日 星期六</p><p class="ql-block"> 晨,浓雾深锁,雾气缭绕,旷野大地惟茫茫薄帘。十时集结出发,共有骑友十余人,骑行寻找清凉洞。雾仍未散去,路面湿滑,然,这乃浓雾所至,非天下小雨。据经验提示,此天午后必晴!毫无犹豫,骑车前行。追雾而去,车之所至,雾即刻散去,眼前道路清晰,似特为我等骑行让路;抬头远眺,山野峰峦仍雾气蒙蒙,雾中骑行还真别有情趣,倘若你远处而观,还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p><p class="ql-block"> 十余人的骑行队伍,虽不算壮观,然雾中骑行,鱼贯山野,亦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骑贵安大道,一路向东,过头铺,转安大,穿厂区,奔清凉洞方向而去。五年前赤子曾与骑友到过清凉洞,因随友而行,又是一路寻问而至,加之这几年农村道路变化之大,赤子只有模糊之之印象,然,大概方向是有的。</p> <p class="ql-block">横断环村路 誓把影留住!</p> <p class="ql-block">雾中骑行</p> <p class="ql-block"> 穿过安大厂,进入乡村道路。如今的乡村道,已完全颠覆了昔日人们脑海的观念。自贵州实行“村村通”工程以来,全省自然村寨实现了通村道路完全硬化,乡村生活环境极大改善,美丽乡村随处可见。昔日乡路穿村而过,如今条件好的那可是环村大道。过往车辆不再入村穿寨,既避免扰民,又消除诸多安全事故。我们骑行在环村道上,悠悠地享受着这大自然赐予的一切。雾渐渐消散,但仍缭绕山峰之间,云雾缥缈,山峰若隐若现,好一个雾里看山,友友们自然不会放过此时此景,打卡留影那里必须的。 </p><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前行,突然,前方路旁一个小山上的山洞吸引了骑友们的眼球,大家不约而至,停车路旁仰望。“这就是清凉洞?”有友友问道。“这不清凉洞,不过就在附近了。”赤子给骑友解释。于是赤子向过路的村民打听。“如果你们从小路上去,跟着这条路过去有个小村,村的后山就是,车可放在山下;如果要骑车上去,就从这往东的那条路,右转到安木大道,再右转到水浸地村,那里有路可以直达清凉洞口。”村民非常友好地一边说一边用手给我们指路。此时,己有骑友爬上了小山上的山洞,赤子问完路也跟着爬上了小山洞。爬上山洞才知,此洞不小,且还是一个穿洞,南北贯穿此小山,真乃一个名附其实的“小穿洞”,洞里足有上百平方,高数丈,完全天然生成!如何形成,是否有古人类居住?我们无暇、亦无能去考证。然,今人活动的痕迹那是随处可见的。骑友们以为此地值得一游,开心快乐,其乐融融,在此打卡合影,留存永恒……</p> <p class="ql-block">虽是“小穿洞”,但亦颇有味道!</p> <p class="ql-block"> 告别“小穿洞”按照村民指的路,几个右转便到达水浸地村。常言道“路在嘴上”,在村民指引下我们终于骑上通往清凉洞的小道。这是一条并不很宽的水泥路,看得出来这是数年前为开发旅游而修的路。路自伏云山脚依山而上,坡不是很陡,到达山坳上就是路的尽头。此路虽有几里,可骑友们已全身发热,浑身没有寒意。目的地到达,在山坳上停车小憩,脱衣摘帽,吐故纳新,尽吸山野灵气!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回首远眺,雾气基本尽散,山野村庄依稀可见,如诗如画。好一座伏云山,好一个“粮仓洞”!虽离山坳不过几十米,仍不知洞在何处。若不是赤子来过一次,很可能还有一番寻找!</p> <p class="ql-block">顺伏云山而上,寻找粮仓洞。</p> <p class="ql-block">爬上山坳已是全身发热。</p> <p class="ql-block">山坳合影</p> <p class="ql-block"> 停歇山坳,照相留影是少不了的,然骑友见到粮仓洞真容更是心切。赤子引路,沿山坳一侧小径,徒步几十米,半山腰上“小寨孟获粮仓洞南無阿彌陀佛”13个粉底黄字突现眼前。这是近年来人们的杰作,赤子五年前来时还不是这般模样。洞口边上一副对联:“白马有往来佛国,红尘无梦到僧家”亦无踪迹。看到这不伦不类的封住洞口的建筑,赤子心里很是别扭,实不敢苟同!我想倘若昌明法师在天有灵,也会心中怒斥:“罪过、罪过”的......。</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资料记载:《续修安顺府志》有“清凉洞,在城东二十里,又名粮仓洞。天开一窍,前后通明。相传三国时期孟获曾屯粮于此”的记载。粮仓洞生于伏云山半腰,离地数十丈,洞横穿整座山峰,东西各有一洞口,像一个硕大无比的天窗。朝东洞口生于峭壁之上,上不连天,下不萎地,虽猿猴不能攀上。游历粮仓洞需由西面洞口进入。在西面洞口前,白底红字的“南无阿弥陀佛”大字映入眼帘,洞口有一石碑,详尽记录粮仓洞的历史变迁和古老传说。洞口边上一副对联:“白马有往来佛国,红尘无梦到僧家”。洞内有两间住房,有锅灶,还有一个小泥构成的风池,岩浆水顺壁而下,注入池中,清澈见底。洞中地势东高西低,缓缓而下。洞顶离地十数丈,东西长三百多米,南北宽十来丈。沿洞中地势缓缓而上,见朝东洞口上两壁塑有笑佛、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极目远眺,洞底村落如画、老落坡山脉横跨南北,气势磅礴。文革前,清凉洞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是楼阁重重,宫殿巍巍,香烟缭绕,一派佛教圣地的景象。如今,虽故址依然,却难见当年辉煌。 </p><p class="ql-block"> 粮仓洞洞外面有个寨子,名叫小寨,后住着60余户苗族,当地老百姓都知道这个洞为孟获的“粮仓洞”。在“粮仓洞”后面左侧半山上有一个寨子叫“七眼灶”,居住着20余户汉族,村旁有一大偏岩,传说过去孟获的人来往运粮要吃饭,就在这个偏岩里安了7个灶煮饭供来人吃,以后世代相传称此寨名为“七眼灶”。......</p> <p class="ql-block">顺着山腰小径拾级而上,接近洞口亦难发现,隐蔽之深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清凉洞一一孟获粮仓也!</p> <p class="ql-block">洞口合影!</p> <p class="ql-block"> 清凉洞--孟获粮仓乎?!附近村寨皆有传说,且还有许多佐证传说之故事。赤子深知,列入传说故事,那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说不是也不是。赤子只是好骑者,并不是考古者,不过赤子还是希望传说是真。于赤子而言,有故事就有骑行,有骑行就又会有故事。记录的故事终将成为历史,千百年后,赤子与骑友骑行寻找“粮仓洞”的故事,或许亦能成为传说?……</p><p class="ql-block"> 来得不巧,洞口大门铁将军把守,我们无法进洞中领略粮仓洞的宏大,只好在洞口禅悟它无边的佛法,想象它厚重的文化。好在洞口前那块“清凉洞與昌明法師”的石碑尚在,尽管碑文品读起来有些费劲,但仍然能读懂清凉洞的前世今生。从碑文看是先叫粮仓洞,后改清凉禅院,渐渐地无师参禅,再后来附近寺庙衰败,残垣断壁,独留其洞,亦就只能称其洞了!洞口前地势狭窄,惟有那青石铺就的石坎路,诉说着千百年来的历史。往事越千年,难觅古人颜!骑友们打卡留影,虽不尽兴,也只好骑车返程……。</p> <p class="ql-block">这是赤子五年前来到粮仓洞时,见过的洞口的旧貌!处处透出厚重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这是如今的粮仓洞洞口,真乃不伦不类!“罪过、罪过,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洞口的《清凉洞与昌明法师》石碑碑文,明确阐述了粮仓洞一一清凉洞变迁的历史,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打道回府,骑行下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衷心感谢骑友为美篇提供的美图🙏🙏🙏)</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