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习俗

一路有你

<p class="ql-block">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  相传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要去向玉帝汇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所以人们在这天都要祭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爷,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p> <p class="ql-block">  扫尘日,即腊月二十四,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扫蛛网扬尘、清洗。虽说“二十四,扫尘日”,实际上从祭灶前后到年终,均为扫尘时间。中国一些地方,每年从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这段时间都叫做“扫尘日”,也叫“迎春日”。</p> <p class="ql-block">  民间有“二十五冻豆腐”的说法,据说天帝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人们就准备冻豆腐来招待天帝。</p> <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p> <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七就是中国农历十二月二十七的俗称,是中国春节传统习俗,中国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p> <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八就是中国农历十二月(腊月)二十八的俗称,也是中国春节传统习俗之一。 腊月二十八的汉族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汉族民间风俗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p> <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九的馒头一定要蒸好,这可是家里的“脸面”。因为,在过去来说,精心准备好的馒头要摆上供桌。因此,腊月二十九的馒头一定要做得又好看又好吃,这才有面子,也才吉利,更会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渐渐地,随着风俗习惯的演变,蒸馒头也是为了一个“蒸”字,寓意蒸蒸日上。</p> <p class="ql-block">  在旧社会,大年三十又叫“过年关”,特别是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会觉得这是一个关口,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二十九和年三十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更多的被赋予了“回家团圆”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大年初一的习俗是放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聚财等。而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农历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p> <p class="ql-block">  过年这一天对国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人们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人的团聚让老人眼看儿孙满堂,共叙天伦。而小朋友可以借此机会向爸爸妈妈表达感恩之情。</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朋友可以把这些过年的习俗和家长们说一说,在家也要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小朋友们在新的一年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牛气冲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