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交流生活已过一半,倘若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在小中这半年生活,我很想用 “纯粹”来概括。<br> 好笑的是,其实在这之前我似乎并不能清楚的解释这个词。我记得在介绍《昆明的雨》作者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学生曾经问我,为什么这么评价汪老先生时,我哑口无言,只是后来在听汪老先生的作品时,觉得他就是这样一个老者。在《经典咏流传》节目开场时,撒贝宁也曾赞扬戚继光的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纯粹”,就连在课文里,毛主席也肯定只要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一个“纯粹”的人。“纯粹”似乎是一个高级词,然而“纯粹”在我就是单纯而简单,绕了半天,其实我想说的是,小中生活纯粹,就是字面意思,我的小中生活是除了工作、休息吃饭睡觉不掺杂其它成分的最简单的生活。<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开始之前</div> 疫情的原因,2020年的上半年我们基本没去过学校,但从正月初我便开始在社区上班,一直到风险解除,然后年级开始上网课,再然后是回到学校进行封闭学习生活,等到这一切终于结束,生活就要进入正轨时,工作群里发了有关交流的通知,想到自己一贯不是最幸运的人,何况幸运要持续五年更是难度太大,又想到自己还算精力充沛,女儿不需我分心,老父虽然年过七旬但身体还很硬朗(事实证明,事与愿违,世事难料),而且老家“忠路”情结诸多原因,在家思虑两天后,我独自决定赶紧完成我的“交流任务”-----到忠路镇小河中学去学习交流一年。<br> 一切决定下来后,在家静候几天也没等来新单位关于上班的通知,问其他两位也要参与交流的同事,回答都已通知,任务和在凉中也差不多。又沟通两日后,终于告知上班时间和任务。“两个跨年级班级(含毕业班)语文”的教学任务吓得我真是语无伦次,我只是反复强调,我真没带过,怕搞砸,商量的结局是换成平行班。放了电话,又觉得还没去就开始提要求实在不应该,于是又打算咬牙接受,但尘埃落定,七年级两个班语文,好吧,就这样勉强开始。<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并不顺利的开始</div> 带了几分愤懑在家又捱过一天,上班的日子还是到来了。收拾好行装,鉴于我是个路痴,老李说他坐副驾驶陪我去一次,免得我即使开了导航也可能迷失在山沟里。<br> 出门时天空开始飘小雨,我笑言连天都知道我此行任务堪忧。过了凉雾雨愈下愈大,雨刷开到最大档也并无意义,十几码的速度在路上坚持一段后,我只能把车停到路边,感叹难道老天也阻止我前行,难道我应该打道回府?我当然也知道今天去不了,明天还是得去,只是愈发怀疑我这次的决断像是个错误。雨终于小了些,天也暗了下来,老李决定他来开,实在是怕按照我这速度半夜还到不了小河。重新上路,过汪营、过后坝,再山行无数个六七里之后,晚上八点左右,导航终于告诉我们“你的目的地已到达”。(其实从利川到小河只有几十公里,车程七八十分钟,可第一次去真的是感叹了无数次怎么还没到?!)<br> 小中的校舍比我想象中更好,但住宿却很紧张,上一年去交流的思源的两个老师是借住在去下乡扶贫的周校长宿舍的,鉴于周校长还在继续下乡,于是刘校长安排我成了第三个借住在周校长宿舍的人(因为是借住,所以还没住上多久,下乡的老师返校,周校长回到学校,我就又搬去和另一个老师合住了),老李因学校第二天一早就有事怕赶不及,所以帮我放好行李后就走了,德育室漂亮的露露帮着我打扫了寝室卫生,又细心地为我介绍了学校的布局概况,让我加入相应工作群,一切安定下来,我正式成为了小中的老师,开始了新的生活。<br> 开始几天,小中并未进行分班考试,而是由刘校长亲自带领全校学生一起学规矩,从校训“博学笃志 行雅品正”,到“做小中人,扬水杉魂”,从吃饭、走路、睡觉到卫生、穿着、礼仪。教师们本是分到各个班的,但我两个班的班主任却不约而同的给了我最大的照顾,都让我休息,而我也并不是积极主动的性格,所以多数时间就独自呆在宿舍,或发呆或看窗外的农户赤脚在地里劳作,结果一周结束,我什么也没做,老师也没认识几个,话都没说上几句,就像一个多余的人。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简单规律的生活</div> 第二周分班结束,新课表下来,进班上课。又一个周结束,我赫然发现,原来两个班语文一周只有两节早自习,两个班学生总共只有103人,一周20节课的工作量似乎比我原来语文加历史15节课外加早读而且是面对160个学生更容易、更简单,而我的心情终于轻松下来。<br> 我的课基本是上午、下午各两三节。于是上午上课,上完后准备第二天的课,然后睡午觉,起床改作业,重复上午的课,然后休息,晚上独自绕操场或走或慢跑几圈,再回寝室——这就是我每天的生活。周一六点起床赶往学校,周五放学出校门回家——这就是我每周的生活。和朋友每周的游泳、汗蒸的约定取消,和凉中同事下午的坝坝舞、晚餐后的绕操场走路、晚上的羽毛球统统不再有,甚至一边办公一边和同事八卦场景都不再有。小中女教师中除了教数学物理的向老师,其余似乎全都不满三十,我这个四十多岁的外来人似乎实在是一个尴尬的存在。我好像一下回到了清外,回到了那个连“老但”都没几人敢叫的地方,但我又明明很清闲,除了上课似乎什么都不需要做。<br> 我似乎开始了一种修行,拥有了大把的时间,好在我也是一个能静下来的人——发呆、神游、睡觉也是我的几大爱好。年龄、性格加上失去至亲的意外,让我在没课的时候更喜欢独自待在寝室,女儿给我开通了“喜马拉雅听书”,我就常常一边听着或小说或散文、或游玩或美食的内容,一边思绪飘散,甚至浅浅睡去。<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校园生活的印记</div>印记一:<br> 其实我喜欢呆在寝室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办公室的工作氛围实在是太浓厚。办公室的话题永远是上课、作业、试卷、备课、学生……(我说得这样直白,内心还真是忐忑)小中的老师大都很年轻,身上最不缺的就是一种拼劲,再加上年纪稍长的向老师的督促,一群年轻的女孩子认真起来谁不害怕?<br> 我从内心很佩服向老师,都只有两三年就要退休的年龄了,每个星期天都会一点从利川出发,三点到校后,开始给个别学生做思想访谈,四点左右开始进班无偿补课,周周如此。(像向老师这样的当然不止她一个,小中所有的班主任如此,我知道的连和我合住的怀了身孕的晓春老师如此,原来一起搭车没过多久改为周末提前到校的伍老师亦如此)向老师最难得的是很认真的指导着年轻老师。我记得期末考试前一周,向老师在改试卷,我听见她在说“糟了,糟了”,因为我俩办公桌相邻,我便问道怎么了,她说她班的物理试卷到现在56分以上的已经有多少多少了,我诧异道那怎么糟了,她说因为另两个班已经改完了,56分以上的太少,然后就自责道:今年主要精力都放到数学上去了,也没像往年一样带着两个年轻的物理老师一起深入研究,结果差距变大,这不是什么好事情……我沉默不语,内心却翻江倒海:惭愧、惊诧……无以言表。<br> 有一个周我值周,周末提前到了学校,进办公室便看见向老师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认真做题,额前的头发就用笔盖随意而自然的卷上去,一束余晖洒在她的桌前,真正是一幅美丽的风景。未经她知晓,我偷拍了这张照片,并用在了给学生讲作文《心动的瞬间》的素材中,今天再用这张照片,心动依然。<br>印记二:<br> 开学第四周轮到我参与值周,我的主要任务是在食堂洗碗池旁监查。我站在我的岗位上随意的看着孩子们列队走进食堂,自然的一个一个洗手、拿碗打饭、刷卡打菜,然后找到座位坐下吃饭。慢慢的,我觉得似乎有些不同却又说不上来的感觉,再看,我恍然大悟——没有声音!偌大的食堂,几百人同时吃饭,除了轻微的脚步、细碎的咀嚼声,没有交谈的声音。原来“食不言”是这样壮观的场面,我震惊。<br> 就餐的凳子是可以收起放下的,孩子们找到座位后自然的放下凳子开始吃饭,脚不会随意的踩在餐桌的任何位置上,每条餐桌的尽头有一块抹布,如果不小心洒了饭菜,也会自然的拿了抹布处理干净,饭吃完收起餐凳,冲洗碗和勺子交给阿姨,由厨房阿姨第二次清洗后放入消毒柜,学生离开食堂。整个食堂就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一样,依然干净、整洁、舒服。<br> 我想起了习惯养成周结束后,有老师在抖音上刷到我班吴艳丽学刘校长讲话的一段小视频,一条一条清清楚楚,语气都一样,虽然有些好玩,但证明学生们确实记住了校长的要求、原则和底线。<br>印记三:<br> 小中有一些残疾孩子,腿脚有残疾的就有好几个,我所带的702班就有一个,他叫刘天宝,这是一个让人喜欢到心痛的孩子。<br> 每周三我在2班的课是2、3节,中间有一个课间操,当其他孩子都到操场上去跳《你笑起来真好看》时,他就独自呆在教室。在我们越来越随意的聊天中,他告诉我他的脚是五岁那年的一场车祸导致的。他用了很长的时间学会了用拐杖走路,像一个正常人那样自立上进。我很认真地肯定他,希望他能尽量和别人一样,不特殊。(因为家里类似的情况,让我们明白,溺爱偏爱只会留下惨痛的教训。虽然我知道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我们难以想象。) 期中后我组织了一场“诵读大赛”,702班输了,按照赛前约定,输的班级要在操场上像康拉德.劳伦兹在《动物笑谈》里那样,学水鸭子的妈妈绕操场一周。刘天宝自然没办法做到,他很迫切地望着我,我懂得他的意思。我说那你去了拐杖,绕操场跳一圈,他猛力的点头。到了操场,他迅速放下拐杖开始跳,其他孩子还未到达终点时,他已来到我身边,脸颊通红,额头渗出汗水,我内心很是担心,问他你还好吧,他的眼泪滚下来,我大骇,上前问怎么了,有什么不舒服吗?他哽咽道:不是,我只是没想到为什么我们班会输,下次我们班一定要赢。我除了上前抱住他,拍拍他的肩膀,对于这样的情况下还想着班级的单纯孩子,我还能做什么呢?(只是后来的“汉字听写大赛”“课本剧表演”都是2班败北,并没如他所愿时,我只能说下期还会有活动的,好在单纯的孩子也好安慰。) 不记得又是第几周值周,我站在校门口检查学生是否带违禁物品,旁边有人说,刘天宝的拐杖刚刚坏了,我忙问,他在哪?回答,校门外,在准备回去。我忙跑出校门,一路寻过去,没多久便看到他拄着断掉一节的拐杖正逆行远去。我大声的叫住他,说等我去开了车送他回去。他一边回答不用一边继续前行,我拗不过他,只好返校。等到快上晚自习时,我去教室瞧瞧,正遇上他满头大汗的赶来,很憨厚又有几分得意的笑笑,似乎是在告诉我:看,我自己能行。我冲他笑笑,竖起大拇指。<br> 刘天宝于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我总是忍不住在一边关注他,看着他在下雨天拒绝别的孩子帮助,自己打伞排队;看着他在别的孩子去操场时,自己安静的坐在座位上看书;看着他跳到前面来擦黑板,顺便拉好同学碰歪的课桌;看着他一笔一划的写字,简直力透纸背……在他的努力下,期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他和其他孩子一起站在领奖台上时,我一边为他骄傲,更为他的乐观、勇敢、上进而感动。其实,他何尝不是我的老师?!<br> 印记四:<br> 我感觉小中20节课比原来15节课轻松,除了班级人数等原因,最重要的是上课时那份感觉的纯粹。城里或者城郊孩子的那种优越感,那些莫名的浮躁,那些散漫自我放逐,那些不知哪里来的狂妄和自信,那些不敢不能触碰的心理问题……在这里几乎没有,绝大多数孩子上课就是上课,不论是否能听懂,起码坐正,看起来心无旁骛。我有一次和老李说起,他说,是不是像文学作品里写的,孩子们都睁着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望着你,让你不得不认真讲课。我真是觉得他形容得很对。<br> 我带的702、703两个班,在我看来并没有太多聪明的学生,更没有人有那份学习语文的灵性,甚至我内心清楚,没有一个学生是让我相信他语文是可以随便考优分的,一个也没有!即使考年级第一的徐友谊,作文也常常写不满500字,公认的班里最聪明的杨文琪哪怕两次测评第一,期末语文也考出了87的惨绩。但是,我上课的感觉依然比以往轻松了太多太多。<br> 我喜欢将网上看到的有意思的东西和孩子们分享。有一段时间“凡尔赛文学”上了热搜,于是我给学生们解释了它的意思,让学生们也敞开想象“凡尔赛”一下,结果所有孩子的想象依然没离开成绩、学习,实在是单纯。当大家热烈讨论清华副教授刘瑜的演讲《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和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桂梅时,我也在班上介绍了她们,并询问:现在的你,就是现在这种条件下的你,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做谁的学生?也就是你决定选择哪一种学习模式?孩子们全都选择张桂梅,因为他们都知道深处大山的孩子,努力向上,学习进步才是自己的出路。真是懂事得让人心酸。<br> 这是一次测评时我偷拍的照片,处于C位的那个穿蓝底白点衣服的孩子看起来是不是很认真?是不是学霸的感觉?而事实是,他是除了我班另一个持有智力残疾证明外成绩最差的孩子,期中考试语文17分,因为碰对了两个选择题,外加写了几句作文。但是面对他随时表现的这份认真,是不是觉得他其实也很可爱?能力不足,态度端正,已足够让人心情愉悦!期末考试他居然考了51分,我估计这足够让他骄傲地写进我们一起设计的成长史册里。<br>印记五:<br> 小中的孩子自然和多数乡下孩子一样有很多留守学生,但是现在乡下的孩子却并不等同于以往的农村孩子。他们的父辈大多外出打工谋生,并没有多少人耕地种田,孩子们回家的任务除了完成作业,大多就是手机和电视。所以他们既不懂插禾种稻,也不会挖洋芋掰玉米,我曾在国庆假时布置每个孩子回家要认真完成一次实践活动,比如和大人一起上山摘猕猴桃,打板栗,摘梨子,掰玉米等,但返校时几乎无人完成,因为要么没有大人陪同,要么大人不允许,结果只能是宣告失败的作业。<br> 更糟糕的是他们也并没像城里孩子一样弹钢琴、绘画跳舞。小中的学生生活也是枯燥的,没有专业的音乐美术教师,也没有开展什么活动,除了学习吃饭睡觉,似乎也没什么乐趣,我曾经就此和孩子们谈论《向往的生活》中刘宪华说感谢父母的强迫让他学会了各种乐器演奏,感叹baby的感叹说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强迫,这个话题最终中途打住,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我所说的这些人,连知晓何炅的也很少。见识之浅,阅读之少,让人瞠目结舌。<br> 我曾在毕淑敏的文章里看过她一次利用“树叶”的心理教育,让学生明白我们都很重要,每一个人都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明白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我很受启发,因此在我每接一届新生时,也会如法炮制,连续三届每届效果都很好,到小中是第四次想上这课。可是这节课却并未进行下去:多数孩子弄丢树叶,无论怎么启发也无法产生共鸣,无法get树叶和人生的点,让我哭笑不得,城乡差距就是这样体现吧。只能换成一起做树叶书签,虽然没有工具,连彩色笔也只有一盒,但大家还是认真地完成了属于自己的拙作,并期待下一次。<br> 印记六:<br> 小中的孩子在进校的第一周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见到老师问好,随时保持卫生连死角也不放过,上课认真,这些都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但很多瞬间还是打动了本就感性的我,回忆几个小事情:<br> 小中学生是按照时间错峰就餐的,我带的两个班级恰好是最后就餐的两个班,差不多要比最先就餐的班级晚20分钟。当下课铃响,学生自会等到自己班级的就餐时间由领餐员带队去就餐,而老师往往会稍微提前离开去食堂。我一般会等到过十分再离开,可是有一次,下课后见我还呆在教室里等待,课代表问老师你还不去吃饭么?我笑答我怕等我一走,你们闹起来怎么办?他很吃惊的说,怎么会,再说还有我在呢,你放心吧。我看着他的认真样,必须离开。后来我多次观察,事实证明,我在与不在,教室真的没什么两样。<br> 小河下雨是常事,十天有八天都得带着伞,而我没有拿伞的习惯,有一次吃完饭从食堂出来,发现雨愈发下大,于是戴上帽子准备冒雨跑,一把伞挡在我前面,一个小个子同学叫道,老师,你怎么能不打伞呢,要是感冒了怎么办?那嗔怪的语气实在令我汗颜,从此乖乖打伞。<br> 小中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是大事,升旗,宣誓,国旗下讲话,孩子们都会站在每个人自己的定位上认真完成。老师们也会整齐的站在学生队伍旁边。有一次站在我斜前方的一个孩子在队伍刚集合时,手从口袋里取出时不小心带出了一张纸,那个孩子正准备伸手捡,听到主持人已经在说全体立正了,她赶紧站直,伸出脚悄悄将纸团踩在了脚底,我一直观察着她,看着她认真完成升旗仪式,看着她等到说解散然后弯腰捡起那坨在水里浸泡又被脚踩已成泥浆的纸离开,真的是可爱。 这应该是703班的两大男神,左边的是班长李天宇,右边的是年级第一徐友谊。那天是因什么原因带大家下楼做游戏放松我已经忘记了。我们在操场上玩了“长江 黄河”,又玩了滚雪球,等到最后一组做完,下课铃已响,我宣布下课。两个孩子默默走过来就开始收器械,那么自然而认真,我真的有被他们俩帅到。<br>印记七:<br> 小中的生活简单,但又充满无数的温暖,也想回忆几件小事:<br> 小中的住宿“最豪华”的也只是一栋不知修了多少年的教师楼,大的两室一厅,一厨,但并没有一卫,还有一个阳台,但阳台上并不能晾衣服,因为墙壁斑驳;卧室的窗户也基本不能打开,因为打开就可能关不上还可能掉下去;每间房用的还是最原始的拉线开关。我后来搬到和晓春老师合住那两室,搬去时,卧室的电器除了一个不太灵光的拉线开关控制的日光灯,再无其他,我很需要一个插座,于是老师们告诉我可以向杨伯伯(杨伯伯是后勤杨主任的父亲,大概专门负责学校这些杂事和管理学生宿舍)申请。中午吃饭时,我遇到他就赶紧申请了,并说卧室门没关。等到下午我再回寝室时,插座已安好,而那个本在门边离床有一短距离的开关拉线,已经细心地拉到床边并固定好,我睡觉就再也不需专程起身关灯了。我在那根拉线前默默注视了很久,倍感温暖! 这大概是我见过的最壮观的洗头场面,和最简陋但又最热闹的吹头场所。连日的暴雪阻挡了回家的路,全市统一寄宿制学校不回家,校长带领着老师们扫雪防危险,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小中的老师们拿出了洗发水和吹风机,分班组织学生集体洗头,然后到办公室吹干,正如钱班主任所说,以后还可以嘚瑟,自己的头也是老师帮忙吹过的。我当然也是第一次给学生吹头发,很多女生真是发量惊人,一小会我的手就酸了,但好几个老师硬是坚持了两天,向老师还总结出了吹头发的经验,而我必须引导孩子们记住这些或许一生也再也不会遇到的温暖的场景。 顺便插一段:右下角穿黑衣白杠的是我们702班的美女班主任娇娇。小河的阴冷让很多孩子长了冻疮,双手长泡甚至流脓,我记得2班班长牟浩的一双手就没一个指头是好的。有一天我刚下课,看到娇娇班主任已经站在教室门口,提了一大桶热水,外加几大温水瓶,原来她给每个学生买了一个暖水袋,还专程买了一个热得快,准备每天给孩子们灌上热水暖手。我只能说这真的称得上“壮举”,这份心又是什么才能衡量呢? 下雪了,玩雪虽然愉快,给平时沉寂的校园增添了很多欢声笑语,但同样因为下雪也给生活带来了太多不便。水成了最大的问题,除了加热保证一楼厨房的用水,其他地方基本停水。学生帮我扛了一桶饮用水上楼,结果如你所见就是一桶冰,因为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情景,我还发了朋友圈,让朋友们出对策。然而最糟糕的其实是厕所,学校这样的集体,你能想象便池的状况么?停水的第二天,我们笑称要开始尽量少进食,为了少去厕所(这个确实有些尴尬,但是事实)。<br> 小河很冷,身为忠路人,却惭愧地完全没适应小河的气候,每天听着风呼啸,我感觉每次从宿舍到办公室都是一次艰难的穿越。那天我照例全副武装小心翼翼地从宿舍到办公室,迎头遇到扛着锄头的刘校长。我笑着招呼:刘校长,你们又亲自搞劳动了。(因为我知道男老师们这几天都忙着铲雪)刘校长答道:没办法,水还是不通,便池不清理不行,我去清理了一下。他答得那样自然,好像好像拿了锄头去清理堆积如山的粪便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可是可是,我真的好像做不到耶。 从那天起,学校的厕所便每天下午都有人打扫了。<br> 小中老师任务都很重,连教导主任都同时还任班主任、化学生物教学,和我合住的晓春老师因为身孕才辞了班主任但依然是两个班的英语课,相比我的工作算是轻松了。但期末考试时,连续11场监考外加晚上阅卷的任务还是吓到了我,我忍不住吐槽,但有老师说他们年年如此,已经习惯了。我只能说这个习惯真可怕,然而任务就是这样,我也只有接受。到了监考点,老师们买来暖宝宝,说贴上吧,不然会感冒。生平第一次用暖宝宝,又遇到了我的恩师、同学,一切变得温暖。<br> 连续三天白天监考晚上阅卷的工作终于结束,我们回家开启假期模式,意外中迎来了刘校长和露露的“家访”。巧的是老李也在家,我仿佛回到半年前,老李陪我去报到那天,在小中的办公室,见到刘校长和闻讯前来安排的露露,在我来你往间,我与小中结下注定的纯粹的缘!<br>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么认真记录这一切,好像它既不是一份总结,因为并没怎么写我的工作,又不是宣传稿件,因为小中可爱的老师很多,我并没对他们进行过访谈记录。我只是仿佛作为一个旁观者,在观察着小中人的生活,想把他们记录下来。这样做纯粹就像冉阳博士的那句话:少一些功利,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