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油坊

默言

<p class="ql-block">小镇油坊(散文)</p><p class="ql-block"> 默言</p><p class="ql-block"> 光阴从指缝间不经意滑落,又一个年临近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无法体验几十年前农村人的年味儿,那时的年是孩子们三百多个企盼堆积而成旳。而我们那时的年味是最先从小镇的油坊飘散传递而来的,更传递给我们农村这些无忧无虑孩子们直觉信息——过年了。</p><p class="ql-block"> 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人吃肉是凭票供应,农村人一年也吃不上几顿肉,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尝到肉香。即使是香油也成为饮食奢侈品。处于小镇边的油坊就成了十里八乡闻名之地。</p><p class="ql-block"> 小镇不大,仅百来户人家,组建成一个十字型的街道,小街上商肆林立。油坊处于小街的边缘,更方便来搾油和兑换油的人行走和贩运。油坊是舅爷开的,这夲就是他家的祖产,文革时期充公了,但榨油手艺别人拿不走,被大队包给他经营。</p><p class="ql-block"> 舅爷爷的油坊是四间青砖青瓦的房子,还是一个用泥一上垒积成院墙的四合院,主房里放着一个偌大的石头磨盘,在磨盘边上还有一个大水缸,那是盛油用的。紧临“加工车间”的是炒货车间。那里有一口直径足有三米的一口大锅,是用来炒加工的油作物。榨油前所有榨油的作物种籽,先要进行小火炒炕,待发出油香味才能进行榨汁。这第一道工序很重要,炒得不到火候,出油率不高不说,还影响油的香醇度,炒过火了则同样影响出油率和油的香度。</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缺少肉食的农村人,逢年过节,或取亲生子才把家里夏秋两季收割下来的油菜籽,花生还有大豆,芝麻等类收藏下的油榨作物拿去油坊榨油。可以说小镇的其他生意都有淡、旺季,油坊几乎天天有事干。尤其是过年,从进入腊月门,舅爷爷要忙到年三十,才在漫天烟花中,拖着疲惫的身躯,拘偻着腰走回家中。</p><p class="ql-block"> 在磨坊的院里,原来有一头伴看舅爷爷劳着六、七年的驴,由于老迈已拉不动那个十人都抬不起来的大石磨,万般无奈之下和大队借了一部分钱买了头比驴力气大得多的骡子,而这头为丰富当地数十万民众改善伙食的老驴,却成了大队部一帮干部的年货。这正应了那句“卸磨杀驴”古语。</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过年前,我家和其他农村人家一样,父亲都会推上油菜籽带上装油的桶,偶尔会稍带少量黄豆和芝麻,正常情况下,芝麻是用小磨压榨的,因为芝麻都是各家各户利用田头、沟坎长的,量很小,用大磨盘磨太浪费。我家离磨坊有五、六里地,走累了父亲就会让我爬上他推的小车上。在父亲推动独轮车上,感觉自己象古代征战沙场的将军,威风凛凛;又象是一代帝王君临天下。当到达油坊半里地范围内,就会闻到淡淡的油香味飘散在空气中,愈走近愈觉浓烈。在迈进油坊院中的那一刻,一股浓烈、醇厚的油香味,让人忍不住想去喝一口,拼命的大口呼吸着,似想把空气中挥发的油香全都吸进胸腹间。</p><p class="ql-block"> 我到油坊的第一件事,便是去找舅爷爷,拉着他要骑大马,舅爷爷总会满足我的意愿,把我抱起放在正在拉磨的骡子身上,要是被父亲看到,就会强行将我抱下来,他说“骡子很累,要是骡子累了就不帮我们家磨油了”。其实我也坐不了几圈,骡子只在原地打转,一会儿就头晕眼花,而骡子是用一块厚厚的大黑皮蒙面的,望不到外面,就不会觉得自己在转圈,让我想到现今的歌唱比赛中“蒙面唱将”。</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车轮将岁月碾压成粉沫漂散在空中,就象磨坊的磨盘碾榨出无教油品,香溢万千人家,为万千家庭欢乐祥和的年,无声的送上了数不清的醇香的祝福。</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作坊逐渐被现代化机械作业所替代。舅爷爷在失落中卖掉了和他并肩作战的骡子,离开这个伴着他多年的油坊。</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每每在超市看到那些各种油品,以及在家烧菜时闻着油香味,总会想起舅爷爷和他那坐落在小镇边并不高大的油坊,尽管它低矮,但却在附近十里八乡的农村人心里,是高大而挺拔的。时间虽然磨灭了一切,却磨不了我们农村人那个时代的念想,因为它已深深地烙印在那一方农村人的记忆深处。(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和夲人联系)</p><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默然,原名韩军,男,1963年生,江苏淮安人,退伍军人,现企业病退闲赋在家。曾先后在中央和省市新闻媒体发表新闻及诗歌、散文等新闻作品三百余篇。手机:182512909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