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博物院漫步探访</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初游故宫,是好奇、是向往、是了解;90年代再次步入过故宫,是育女、是仰慕、是观赏;本世纪初又次游览故宫,是补缺、是欣赏、是求知;2021年春节前继而漫步故宫纵览,是拾遗、是解惑、是探访。</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观光故宫,就好像穿越时空,回眸到明、清朝代皇宫大臣的奢侈腐朽、后宫贵妃宫女的勾心斗角的掠影;<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一趟游览故宫,就犹如体味到明、清朝君臣在此运筹帷幄,钦定千里边关、把控天下兴亡的恢宏意境;</span>每一回纵览故宫,就仿若置身中华历史丛林,穷透明、清朝历史的繁华盛衰、成败兴亡的烟云;每一遍胜览故宫,就宛如漫步国之艺术长廊,领略到中国绘画、书法、珍宝、瓷器、青铜器、建筑诸多厚重文化的群星璀璨。然而,故宫蕴涵的历史故事、深奥迷藏、惊人传说,终觉似有寻不着、探不尽、访不完的意犹未尽之憾,这就滋生了每每再度探访故宫的不尽情怀,历史这本书就是这样令人百读不厌,翻阅不止,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早晨当太阳冉冉升起,我们乘坐2路公交车在天安门东站下车,通过长安街地下通道,来到天安门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天安门金水桥旁两个“华表”,俨然两位格尽职守的哨兵一般,无论阳光明媚,还是风刮雨淋都意志昂然的守卫在天安门前。</p><p class="ql-block"> 华表是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形式,属于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古称桓表,以一种望柱的形式出现,富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p> <p class="ql-block"> 天安门</p><p class="ql-block">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承天门建成,为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因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故命名承天门。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span></p><p class="ql-block"> 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清世祖福临下令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并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康熙年间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缮。</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p><p class="ql-block"> 如今,天安门,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p><p class="ql-block"> 天安门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醒目、震撼。</p> <p class="ql-block"> 步入天安门后,首先迎面而来的是一座厚重、伟岸的端门。</p><p class="ql-block"> 端门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明清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和皇城的正门天安门之间,整个建筑结构和风格与天安门相同。端门城楼在明清两代主要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每逢皇帝举行大朝会或者出行,城楼下的御道两侧,仪仗种类纷呈,数量庞大,队伍宏伟,从太和殿一直排列到天安门(明代称承天门),长达两华里。</p><p class="ql-block"> 登上端门城楼,太庙和社稷坛明清园林景观一目了然。端门里新开展有故宫“数字馆“,是一处用于观看故宫数字电影的场所,数字展览以“故宫是座博物馆”为主题,让观众在数字世界里与故宫亲密互动。对喜好中国古代建筑,明清园林、书画艺术的游客一定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 进入端门之后,来到故宫博物院正门前广场。</p> <p class="ql-block"> 午门</p><p class="ql-block"> 午门是北京故宫紫禁城的正门,平面呈“凹”字形,其形制与南京故宫午门一致,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p><p class="ql-block"> 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午门城楼在明代也称之为五凤楼。《春明梦余录》上说:“午门即俗所谓五凤楼也。”其实,这种俗称的来源,比午门早得多。</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午门的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午门的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 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故俗称五凤楼。午门的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明朝时期与南京故宫一样均为盝顶阙亭)。</p><p class="ql-block"> 午门的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沿袭自南京故宫,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午门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p><p class="ql-block"> 建筑功用</p><p class="ql-block"> 午门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p><p class="ql-block"> 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p><p class="ql-block"> 午门是故宫博物院最重要的特展展馆之一,设在故宫南门午门的城楼上,登城口在午门西北角,用于特展和临展。整个展厅是玻璃结构,建在城楼内又独立于城门结构,既保持了古建原貌,又具有高科技含量和较强的保温、耐火、抗震能力。</p> <p class="ql-block">故宫概览</p> <p class="ql-block"> 观览故宫游历路线</p><p class="ql-block"> 参观故宫,午门(南门)只作为参观入口,观众一律从午门进入故宫;神武门(北门)只作为参观出口,观众参观结束后一律由神武门离开故宫。</p><p class="ql-block"> 参观时间一一</p><p class="ql-block"> 8:30开门游客入院</p><p class="ql-block"> 17:00闭馆</p><p class="ql-block"> 故宫一日游参考路线:</p><p class="ql-block"> 天安门一一端门(数字馆)一一午门一一午门城楼(雁翅楼展厅)一一金水桥一一广场西去熙和门一一南大库(家具馆)一一武英殿(陶瓷馆)一一断虹桥(捂裆狮)一一东回太和门一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弘义阁(皇朝礼乐展一一</span>太和殿-一一中和殿-一一保和殿-一一西走隆宗门一一慈宁宫(雕塑馆)一一东回隆宗门一一军机处一一养心殿一一太极殿一一长春宫一一一一咸福宫一一永寿宫一一翊坤宫-一一储秀宫-一一御花园-一一坤宁宫一一交泰殿一一乾清宫一一钟粹宫一一承乾宫(青铜馆)一一景仁宫-一一斋宫一一延禧宫-一一永和宫-一一景阳宫一一奉贤殿一一奉贤门一一南群房(钟表馆)<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一一箭亭(武备馆)一一东华门东南角楼(古建馆)一一文华殿(书画馆)一一锡庆门一一</span>九龙壁-一一皇极门一一宁寿门一一皇极殿(珍宝馆)一一宁寿宫(珍宝馆)一一养性殿一一畅音阁(戏曲馆)一一宁寿宫花园一一颐和轩一一符望阁-一一珍妃井-一一神武门。</p> <p class="ql-block"> 一、 故宫的前生今世</p><p class="ql-block">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在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span>也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是中国明、清两朝代的皇宫,享誉世界五大宫(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之首。</p><p class="ql-block"> 故宫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薇垣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故宫又称紫禁城。</p><p class="ql-block"> 明代朱棣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公元1406年即开始营造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故宫占地面积723600余平方米,周围环以10米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南名午门,北称神武门,左右为 东华门、西华门,其中午门为参观入口, 神武门为参观出口。城内古建筑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布局与形制均严格按照封建礼制和阴阳五行学说设计与营造,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p><p class="ql-block"> 参观故宫不仿从建筑艺术、建筑使用、馆藏文物和从皇宫及博物院等四个方面,全面了解故宫的辉煌瑰丽、神秘沧桑、宫廷建筑、馆藏文物,知晓中华文化之精深厚重,中华先人之匠心独具。</p> <p class="ql-block"> 故宫博物院的建院和开放</p><p class="ql-block">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清王朝政府宣布退位,这座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根据当时临时革命政府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溥仪却被允许“暂居宫禁”,即紫禁城后部的“后寝(内廷)”。当时的政府决定,将热河(承德)行宫(即承德避暑山庄)和盛京(沈阳)故宫的文物移至故宫前半部的“前朝(外朝)”部分,于1914年成立了古物陈列所。</p><p class="ql-block"> 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门前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礼,并通电全国,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开放的第一天,人们以争先一睹这座神秘的皇宫及其宝藏为快,北京市内万人空巷,交通为之堵塞,此亦成为当天各大报纸的重大新闻。</p> <p class="ql-block"> 连接午门城墙的故宫角楼</p><p class="ql-block"> 紫禁城垣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城墙高9.9米,总长3428米。城垣四隅之上的角楼,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代重修。</p><p class="ql-block"> 角楼是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它与城垣、城门楼及护城河同属于皇宫的防卫设施。</p><p class="ql-block"> 角楼座落在须弥座之上,周边绕以石栏。中为方亭式,面阔进深各三间,每面8.73m,四面明间各加抱厦一间,靠近城垣外侧两面地势局促,故抱厦进深仅为1.60m,而城垣内侧的两面地势较开阔,抱厦进深加大为3.98m,平面成为中点交叉的十字形,蕴含着曲尺楼的意匠,使得角楼与城垣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建筑形体,取得了有机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角楼由墩台下地面至角楼宝顶高27.50m,由多个歇山式组成复合式屋顶,覆黄琉璃瓦。上层檐为纵横相交四面显山的歇山顶,正脊交叉处置铜鎏金宝顶。檐下施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二层檐四面各加一歇山式抱厦,四角各出一条垂脊,多角搭接相互勾连,檐下单翘单昂五踩斗栱。下层檐四面采用半坡腰檐,四角出垂脊,用围脊连贯,檐下重昂五踩斗栱。下层檐和二层檐实际上四面各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加垂脊集合在一起的屋顶形式。角楼梁枋饰以龙锦方心墨线大点金旋纹彩画,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和槛窗极为精致。</p><p class="ql-block"> 角楼采用减柱造做法,室内减去四根立柱扩大了利用空间面积。在房屋构架上采用扒梁式做法,檐下梁头不外露,使外观上更加突出装饰效果。</p><p class="ql-block"> 紫禁城的四座角楼,继承了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灵活多变的传统作法,使用功能和装饰效果得以巧妙地结合,展现出我国古代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才能。</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与故宫</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与故宫有过一段渊源。他早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读时的老师易培基,1929年曾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1919年12月毛泽东率代表团赴京请愿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即住在故宫脚下的福佑寺。</p><p class="ql-block"> 在故宫新开放的展览中,首次展出了一张毛泽东在故宫的照片。这彻底推翻了"毛泽东因为迷信思想从没进过故宫"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根据老"故宫人",时任故宫博物院保卫科科长的韩炳文先生回忆,毛主席不仅进过故宫,而且不止一次,一共有三次。而且他也曾从东华门城楼上信步走过,经东南部分城墙走到午门展厅观看展览。</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是1954年5月17日下午4时,毛主席身穿灰色的中山服,脚蹬布鞋,手拿一根竹竿,来到故宫。<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了不打扰游客,他只让公安部长罗瑞卿和故宫保卫科长韩炳文两人陪同。</span>从神武门进后,沿神武门内东马道拾级而上,顺着城墙向东、向南,一直走到东华门。在东华门城台,毛泽东坐在小马扎上休息,与大家分食橘子,同韩炳文亲切交谈。随后,他参观了设在午门城楼上的“基本建设出土文物展览”,前后共计3个多小时,直至天近黄昏才悄悄离去。</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是隔日下午即5月19日,毛主席第二次来到故宫。这一次,主席仍乘车进神武门,下车后即沿西马道上城墙参观,继续参观“基本建设出土文物展览”,并对陪同人员说:“这就是历史。”两个小时后才意犹未尽地离去。</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第三次来到故宫是在5月20日下午四点多,这回是由罗瑞卿同志陪同,这次是从神武门向西走,直到晚上7时左右,才走下城楼,同大家挥手告别。</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三登紫禁城,为紫禁城历史留下一则难忘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故宫文物工作方面,在五六十年代的重点是对故宫博物院旧藏的清宫文物重新清点核对,登记造册,进行鉴别、分类和建档,纠正了过去计件不确之处并增补了遗漏的文物,例如从杂物堆中发现了用草帘裹着的象牙席、修复漱芳斋戏台时发现在地板下存放的传为唐代卢棱伽的《六尊者像》册等。通过长达十余年的工作,总计清理出清宫旧藏文物七十一万余件。与此同时,还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和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新入藏文物达二十二万余件之多,大幅度地填补了清宫旧藏文物时代、类别的空缺和不足,诸如石器时代的彩陶,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玉器,汉代的陶俑,南北朝时代的石造像,唐代的唐三彩等。而新入藏的古代法书名画尤为大宗,为世所注目。如晋代陆机《平复帖》、王珣《伯远帖》、顾恺之《洛神赋图卷》,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卷》,唐代韩滉《五牛图卷》、杜牧《张好好诗卷》,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宋代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郭熙《窠石平远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等,均是人间瑰宝。此项工作数十年坚持不懈,近年还从市场上以巨资购回宋代张先《十咏图卷》,元代乃贤《城南咏古诗》,明代张宏《延陵挂剑图》、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清代石涛《高呼与可图卷》等,尤其前两件是溥仪以赏溥杰为名从宫中盗出而流散民间的,今日复归宝藏。</p> <p class="ql-block"> 故宫的前生之迷</p><p class="ql-block"> 元朝自1271年至1368年统治中国98年,1267年决定迁都中原(现北京),开始新建北京都城,历时18年于1285年建成。建成以后又花费九年时间将50万军民迁到大都。此时的元朝都城,已经具备了故宫的基本雏形。</p><p class="ql-block"> 当年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来到元大都后,惊羡于元故宫的宏伟壮丽,留下了令人神往的描述:“大殿宽广,足容六千人聚食而有余,房屋之多,可谓奇观。此宫壮丽富赡,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于此者。顶上之瓦,皆红黄绿蓝及其他诸色,上涂以釉,光泽灿烂,犹如水晶,致使远处亦见此宫光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无大都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 北元大都的毁灭</p><p class="ql-block"> 1368年,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上一路势如破竹,与7月份到达通州,元惠帝弃城逃跑避难。9月14日明军攻破齐化门占领都城,将大都改为北平。<span style="font-size: 18px;">然而,元朝被推翻后,朱元璋为了打压元朝的王气,命大将徐达将元朝皇宫拆毁,</span>并且严禁史书记载,于是元朝都城消失无影无踪,<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座伟大的元代宫殿,就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span></p><p class="ql-block"> 当时负责拆毁工程的,是工部侍郎萧洵,他也因此对元故宫有了比较深入宏观的了解,也许是出于对这座皇宫的不舍,他用文字把所见的这座宫苑记录了下来,对宫殿的建筑形制结构和湖池园林以及其中富丽的装饰,做了详细的描述,因此形成了一部笔记,名为《元故宫遗录》。</p> <p class="ql-block"> 故宫建设的由来一一</p><p class="ql-block"> 在1402年的时候,一直在北方镇守的朱棣不择手段,最终夺取了自己侄子的天下,当上了当时明朝的第三个皇帝。当时朱棣率领军队在攻打都城应天府的时候,他的侄子,也就是当时的建文帝,在大火中下落不明。找不到建文帝的尸体,朱棣就夜夜担心,生怕他的侄子不知道就从哪个地方冒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朱棣当上皇帝之后,建文帝的忠臣御史大夫景清总想着为建文帝报仇,于是便在上朝的时候打算对朱棣就行刺杀,还险些让景清成功。经过这件事以后,朱棣就经常做噩梦,于是就想回到自己居住多年的北京来。</p><p class="ql-block"> 怀着这个想法,过了4年,4年以后,丘服带头建议在北京修建一个新的皇宫,朱棣十分的开心,因为这也正是他所想的,于是就欣然答应了下来。就这样,一场巨大的工程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朱棣当了皇帝后,将全国的政治中心移至北京。《明典汇》:“永乐十四年八月,作。 一年以后的永乐十五年,“鼎建北京宫殿”。永乐十八年十一月,紫禁城完工“。</p><p class="ql-block"> 朱棣先后派出了很多人,前往世界各地去采购建筑宫殿时所需的材料,然后在运到北京。光是采购的时间,就花费了长达11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建筑宫殿所需的楠木很是珍贵,它生长在崇山峻岭里,为了得到这种木材,很多人都把性命给丢了。开采所需的石料时,同样也是特别的困难,现在故宫里的丹陛石(保和殿后边的石头),就开采于位于北京西南的房山。</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还要苏州来烧制当时皇宫需要的砖头。这些材料有很大一部分是经过大运河运送过来的,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现有大运河,在有北京城”这句话。</p><p class="ql-block"> 《明史》上说,修建这座世所罕见的巨大皇宫役使了10万最优秀的工匠和100万普通劳工,历时15年才最后完成。此后的明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扩建,但整体面貌并无多少改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午门城墙外护城河</p><p class="ql-block"> 环绕紫禁城外围的护城河,俗称“筒子河”,建成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河宽52m,条石垒砌驳岸,坚固陡直,亦称筒子河。河水自西北流入,向东南流出至御河。清代河中栽莲藕,岁收供宫中使用,余者卖出,得银存奉宸苑备用。</p><p class="ql-block"> 护城河至今已有580年的历史。1999年,对护城河进行治理工程,驳岸修整一新,河底全部铺砌方砖,河道更加坚固。</p> <p class="ql-block"> 我们此次观览故宫,首先从午门西侧登上紫禁宫城墙。这里举办着<span style="font-size: 18px;">著名画家蔡国强“远行而归”艺术展。</span></p><p class="ql-block"> 由北京冬奥组委和故宫博物院主办的“远行与归来”蔡国强艺术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布展,现设展在午门凹形城楼上中厅和东、西雁翅楼旁厅内。</p> <p class="ql-block"> 本次展览共展出泉籍著名艺术家蔡国强的作品180件,以对话东西方文明的创作形式,呈现蔡国强近年来“一个人的西方艺术史之旅”项目的精选作品,及以冬奥为主题和以紫禁城为灵感创作的新作。其中,作品《银河嬉冰》以故宫博物院馆藏《冰嬉图》为灵感,连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题,呈现在银河中溜冰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蔡国强联手故宫博物院共同设计,以汉白玉材料制作故宫全景平面模型。</p> <p class="ql-block"> 午门上正厅前廊。</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每年四时八节,皇帝就会来到午门上这里,给臣民们赐下节令食物,以彰显皇恩浩荡,体恤百官和万民。立春日,吃春饼端午节吃粽子。</p><p class="ql-block"> 午门还是献俘纳降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明清朝的20多位帝王都住在这里面,国策大事都从这里发出,故宫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 故宫的布局是前朝后庭布局,我们所熟知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就是前朝,这里是皇帝办公,举行大典的地方,科举殿试也是在这里举行。而后庭呢,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皇帝曾经就居住在乾清宫,但是到了雍正,就搬到了养心殿;而坤宁宫呢,则是皇后的居所,不过皇后日常不住在这,这里通常是用来作为皇帝的婚房,清代,坤宁宫还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祭祀。</p> <p class="ql-block">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一座中国综合性博物馆,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收藏品包括但不限于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故宫”及“紫禁城"之名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故宫就是旧时的皇宫的意思。它是历史上后一个朝代对前一个王朝皇宫的称呼。就像明代的时候,就对元大都称为故宫。明朝灭亡以后,紫禁城由清朝来继续使用,直到清朝灭亡以后才称为故宫。</p><p class="ql-block"> 故宫原名紫禁城,说起这名字的由来更是有趣。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用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宫,而人间皇帝自诩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应象征紫微宫以与天帝对应,《后汉书》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紫微、紫垣、紫宫等便成了帝王宫殿的代称。故宫<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明朝初期同外禁垣一起统称“皇城”,大约明朝中晚期,与外禁垣区分开来,即宫城叫“紫禁城”,外禁垣为“皇城”。</span></p><p class="ql-block"> 因为,皇帝住所也应相当于天上的“紫宫”,再加上这皇宫里戒备森严,是老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城,因而得名“紫禁城”。</p> <p class="ql-block"> 金水桥</p><p class="ql-block"> 位于太和门广场,共5座,单孔拱券式。广场南部自西向东蜿蜒流淌着一条如弓形的金水河,这就是所谓的“内金水桥”。这是紫禁城内最大,也是最壮观,最华美的一组石桥。正中的是御路桥,供皇帝专用。东西两侧为王公桥,供皇室成员、亲王大臣通行。再两侧为品级桥,供三品以上官员行走。</p><p class="ql-block"> 其功能和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桥相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二、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展馆分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故宫博物馆原状陈列展览有11个,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咸若馆、寿康宫、养心殿、储秀宫、皇极殿。</span></p><p class="ql-block"> 常设陈列。</p><p class="ql-block"> 故宫博物院依据史书和档案,以文物和复制品为中心,按照曾经在此发生的明清历史,在部分古建筑内系统展示了明清时期的宫廷陈列。进行原状陈列的宫殿有:</p><p class="ql-block"> 外朝前三殿区:太和殿:外朝中心建筑,位于太和门以北。殿内设有“建极绥猷”匾、雕龙髹金大椅(龙椅)、雕龙髹金屏风、蟠龙金柱。中和殿:位于太和殿以北。殿内设有“允执厥中”匾、两乘肩舆。保和殿:位于中和殿以北。殿内设有“皇建有极”匾。</p><p class="ql-block"> 内廷后三宫区:乾清宫:内廷中心建筑,位于乾清门以北。殿内设有“正大光明”匾,是秘密建储的用具。交泰殿:位于乾清宫以北。殿内设有“无为”匾、存放清二十五宝的宝盝、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铜壶滴漏、大自鸣钟。坤宁宫:位于交泰殿以北。殿内设有萨满教祭神场所和皇帝大婚的洞房。内廷养心殿区:养心殿是清雍正以后的皇帝寝宫,位于内廷西六宫区以南、后三宫区以西。殿内设“中正仁和”匾,东暖阁是慈禧垂帘听政处,西暖阁西侧小室是著名的三希堂。</p><p class="ql-block"> 内廷西六宫区:太极殿:内廷西六宫之一,与长春宫构成一封闭院落。长春宫:内廷西六宫之一,院内廊壁有晚清《红楼梦》壁画。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与储秀宫构成一封闭院落。储秀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慈禧曾在此长期居住,殿内装修考究。后殿丽景轩设“溥仪生活展”,依据《清室善后委员会的点查报告》复原了溥仪用餐的情景,展示末代皇帝中西合璧的生活。内廷外东路区(宁寿宫区):皇极殿:紫禁城东北部宁寿宫区的中心建筑,位于宁寿宫区内。</p> <p class="ql-block">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而建。</p><p class="ql-block">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紫禁城的“外朝”一一一三大殿</p><p class="ql-block"> 紫禁城前半部(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东西辅以文华殿和武英殿,统称为“外朝”,是明、清两代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及其他重要庆典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紫禁城中最著名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基台三层重叠,每层台上边缘都装饰有汉白玉雕刻的栏板、望柱和龙头,三台当中有三层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在25000平方米的台面上有透雕栏板1415块,雕刻云龙翔凤的望柱1460个,龙头1138个。用这样多的汉白玉装饰的三台,造型重叠起伏,这是中国古建筑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装饰艺术。</p> <p class="ql-block"> 太和门</p><p class="ql-block"> 在太和门门前有两青铜狮子,故宫一共有六对铜狮,看门狮子都是有规矩的,一雌一雄,此处的铜狮是故宫最大的,左雄右雌,雄狮脚底是绣球,雌狮脚底是小狮子。</p> <p class="ql-block"> 太和殿<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明朝称奉天殿、皇极殿),民间俗称为皇宫中的“金銮殿”。</span></p><p class="ql-block"> 初建于明永乐年间(15世纪初),后经数次灾毁和重建。明嘉靖朝改名皇极殿。满清建都北京后改为今名,蕴含天下和谐的宏旨。</p><p class="ql-block"> 建筑持色:</p><p class="ql-block"> 太和殿高35.05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面积约2380多平方米。长宽之比为9:5,寓意为九五之尊。面积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规格,最富丽堂皇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从东到西有一条长脊,前后各有斜行垂脊两条,这样就构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筑术语上叫庑殿式。</p><p class="ql-block"> 檐角有10个走兽(分别为 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为中国古建筑之特例。大约从14世纪明代起,重檐庑殿是封建王朝宫殿等级最高的形式。太和殿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p><p class="ql-block"> 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由于古代时期人们信奉上古神兽,所以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p><p class="ql-block"> 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御座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背后是雕龙屏。太和殿是故宫中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太和殿建筑功用</p><p class="ql-block">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金殿,这里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元旦等都在这里庆祝。 </p><p class="ql-block"> 明、清两朝曾有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册立皇后、颁布法令、政令、派将出征、金殿传胪以及赐安等等,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贺。</p><p class="ql-block">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1908年底登基时,年仅3岁,由他父亲摄政王载沣把他抱扶到宝座上。当大典开始时差,突然鼓乐齐鸣,吓得小皇帝哭闹不止,嚷着要回家去。载沣急得满头大汗,只好哄着小皇帝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大臣们认为此话不吉祥,说来也巧,3年后清朝果真就灭亡了,从而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p> <p class="ql-block"> 弘义阁</p><p class="ql-block"> 位于太和殿前广场西侧,面东,与体仁阁相对而立。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武楼,嘉靖时称武成阁,清初改称弘义阁。</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弘义阁与体仁阁作为太和殿的陪衬建筑左右对称,建筑形式完全相同,乾隆时体仁阁被火烧毁,就是仿照弘义阁重建的。设重楼9间,高25米。由于二阁是太和殿的两厢,在形制上既要有主有从,又不能相差太大,影响和谐,因此建成楼阁形式,两层之间设腰檐,出平座,屋顶为单檐庑殿顶,此种做法使其高度达到23.8m,相当于太和殿高度的7/10,又高于与其相邻的庑房,既不逾越建筑等级之制,也无两厢渺小之感,同时又改变了建筑空间的呆板。二阁与主体建筑配合协调,使整组建筑愈显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 建筑功用</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代为内务府银库,收存金、银、制钱、珠宝、玉器、金银器皿等。皇帝皇后筵宴所用金银器皿由银库预备,用毕仍交该库收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展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①清宫武备兵器展——弘义阁迤南西庑;②皇朝礼乐展——弘义阁;③清宫卤簿仪仗展。</p> <p class="ql-block"> 体仁阁</p><p class="ql-block"> 位于太和殿前广场内东侧,面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文楼,嘉靖时改称文昭阁,清初改称体仁阁。</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体仁阁高25m,座落于崇基之上,上下两层,黄色琉璃瓦庑殿顶。下层面阔9间,进深3间,明间为双扇板门,左右各3间安装一码三箭式直棂窗,两梢间、山墙及后檐用砖墙封护。檐下施以单昂三踩斗栱。一层屋檐上四周是平座,平座周围廊装有24根方形擎檐柱,用以支承顶层屋檐,柱间设寻杖栏杆连接,站在平座上可凭栏远眺。上层楼7间,四面出廊,前檐装修斜格棂花槅扇28扇,梢间与山墙及后檐墙用木板做封护墙,减少了下层的承重力。檐下为重昂五踩斗栱。檐角安放脊兽7个。</p><p class="ql-block"> 建筑功用</p><p class="ql-block"> 康熙年间,曾诏内外大臣举荐博学之士在体仁阁试诗比赋,清代各朝御容也曾收藏于此。乾隆年重建后,此处作为清代内务府缎库,内设收贮缎绣木架143座。</p> <p class="ql-block"> 中和殿</p><p class="ql-block"> 位处于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仿佛古代尊贵的工字形殿中间穿廊的作用。初建于明永乐年,初名华盖殿,后几经灾毁和修建。明嘉靖年重建后改名中极殿,清顺治帝入主紫禁城后改名中和殿,意为“秉中庸之道,求天下和顺”。中和殿四面门窗的形制取自古代的明堂。</p><p class="ql-block"> 建筑功用</p><p class="ql-block"> 每逢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典礼前,先在此休息,接受官员的跪拜礼。每年春季祭先农坛,也先在这里阅视祭文。祭祀地坛、太庙、社稷坛的祝版,也在此阅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保和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保和殿是三台上的第三座大殿,</span>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谨身殿。明嘉靖年间,曾遭火灾,重修后改称为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为保和殿,其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保持心志纯一,共享天下和谐。</span>以保持宇内的和谐,才能福寿安乐,天下太平。保和殿匾额“皇建有极”匾,为乾隆御笔。典出:箕子《洪范》“皇建其有极”。保和殿内悬挂对联:“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天心降鉴,惟万邦臣庶当思永保无疆”。</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其高29米,平面呈长方形,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黄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顶。屋顶正中有一条正脊,前后各有2条垂脊,在各条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条岔脊,连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条,建筑术语上叫歇山式。</span>顶为重檐歇山式,殿内沿袭宋、元“减柱造”法式,空间开阔。</p><p class="ql-block"> 建筑功用</p><p class="ql-block"> 明代,举行朝典前,皇帝从乾清宫升至此殿更衣。<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清代是宴请王公、举行殿试等的地方。</span>清初,后三宫修复前,顺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顺治帝的大婚也在此举行。</p><p class="ql-block"> 保和殿展馆:</p><p class="ql-block"> ①宫阙述往展——保和殿东庑,②天府永藏展——保和殿西庑及西北崇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文华殿,</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宫殿建筑。位于外朝午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文华殿主殿为工字形平面。前殿即文华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开6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次间、梢间均为槛窗,各开4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东西山墙各开一方窗。殿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文华门。后殿曰主敬殿,规制与文华殿略似而进深稍浅。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本仁殿、集义殿。</p><p class="ql-block"> 建筑功用</p><p class="ql-block"> 文华殿在建筑布局上,是三大殿的右翼,在功能上,则是外朝三大殿的补充。 文华殿前有文华门,后有主敬殿,东西向有配殿。东侧还有跨院称传心殿。明朝初期,这里是皇太子居住的地方,称为“东宫”。后来是“经筵”前祭祀孔子的地方。院内有一井名叫大庖井,井水甘甜,名冠京华。 文华殿在初建时是太子们的正殿,房顶上覆盖绿瓦。 </p><p class="ql-block"> 文华殿,初为皇帝常御之便殿,明天顺、成化两朝,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文华殿。文华殿明代是皇太子的观政之处,清代为举行经筵的地方。文华殿后面是主敬殿。后因众太子大都年幼,不能参与政事,嘉靖十五年(1536年)仍改为皇帝便殿,后为明经筵之所,建筑随之改作黄琉璃瓦顶。嘉靖十七年(1538年),在殿后添建了圣济殿。</p><p class="ql-block"> 明清两朝,每岁春秋仲月,都要在文华殿举行经筵之礼。清代以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等人充当经筵讲官,满汉各8人。每年以满汉各2人分讲“经”、“书”,皇帝本人则撰写御论,阐发讲习“四书五经”的心得,礼毕,赐茶赐座。明清两朝殿试阅卷也在文华殿进行。</p> <p class="ql-block"> 武英殿</p><p class="ql-block"> 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门以西。与文化殿对称布局。</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p><p class="ql-block"> 建筑功用</p><p class="ql-block"> 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崇祯年间皇后千秋、命妇朝贺仪也在此举行。明代于武英殿设待诏,择能画者居之。</p><p class="ql-block"> 康熙四十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图完善精美,书品甚高,世称“殿本”。</p><p class="ql-block"> 康熙、乾隆时期这里是皇家编辑中心。</p> <p class="ql-block"> 紫禁城内廷的中心一一后三宫</p><p class="ql-block">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外东路南部是皇子居住的撷芳殿,俗称南三所,北部是乾隆皇帝营建的太上皇宫殿——宁寿宫。外西路南部是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寿康宫,北部除皇太后居住的寿安宫外,还有英华殿等佛堂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乾清宫</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 永乐十八年(1420年),现存建筑为清 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是明清皇帝日常起居和处理政务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乾清宫在故宫内庭最前面。乾清宫是内廷正殿,高20米。重檐庑殿顶。殿的正中有宝座,内有“正大光明”匾。两头有暖阁。</p><p class="ql-block"> 建筑功用</p><p class="ql-block"> 乾清宫是封建皇帝的寝宫。清康熙前此处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批阅奏报,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下。</p> <p class="ql-block"> 乾清宫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论场面,乾清宫只是皇帝的日常办公处兼寝宫,并不如 “三大殿”壮观。</p><p class="ql-block"> 乾清宫却是发生故事最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明代的几大疑案(红丸案、移宫案、壬寅之变)都和它有关。明成祖住在 乾清宫时,虽然签下圣旨致死了3000名宫妃宫女,还觉得不过瘾,终于御驾亲临刑场,兴致勃勃地欣赏这些弱女子惨叫着被凌迟;嘉靖帝住在乾清宫时,却被十几位宫女们的绞索紧紧套住,虽因绳索死结而逃过此劫,却从此搬出乾清宫数十年,好不容易回来的当晚,却莫名奇妙的命丧黄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康熙擒鳌拜于此。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年方16岁的康熙帝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并掌握了京城的卫戍权,接着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一众少年侍卫设好埋伏,然后宣召鳌拜入乾清宫觐见。鳌拜一无所备,像往常一样入宫,康熙皇帝一声令下,少年侍卫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接着,康熙帝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及其党羽。议政王大臣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革职、立斩。康熙帝念其以往的功勋对其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也被处死或革职。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p><p class="ql-block"> 康熙五十二年是康熙皇帝六旬万寿,在畅春园分别宴请了65岁以上的现任和休致的满蒙汉大臣、兵丁等两千多人。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再次召65岁以上满蒙汉大臣及百姓等1020人,赐宴于乾清宫前。宴间,康熙帝与满汉大臣作诗纪盛,名《千叟宴诗》,“千叟宴”始成名。乾隆年间,曾两度于乾清宫举行千叟宴,规模更为宏大,与宴者竟达3000人。千叟宴的举行,反映了清代所提倡的“养老尊贤”、“八孝出悌”和优老政策,是清统治者在政治上笼络民心,有维护朝廷统治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雍正篡位说”的最初源头,就是藏于乾清宫宝座上方“正大光明”匾后的“传位诏书”。</span></p><p class="ql-block"> 清朝时按照规定皇帝死后,会将棺材(灵柩)停放的在乾清宫举行祭奠仪式。顺治皇帝死在养心殿,康熙皇帝死在畅春园,雍正皇帝死在圆明园,咸丰皇帝死在避暑山庄,但是最后都会运回到乾清宫。</p> <p class="ql-block"> 交泰殿</p><p class="ql-block"> 建于明嘉靖年间,顺治、康熙和嘉庆年间重修,原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清代用来存放“清二十五宝”御玺。</p><p class="ql-block"> 交泰殿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满”之意。其建于明代,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攒尖,镀金宝顶,龙凤纹饰的方形殿。明、清时,该殿是皇后生日举办寿庆活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清代皇后所谓亲蚕典礼,需至此检查祭典仪式的准备情况。</p> <p class="ql-block"> 坤宁宫</p><p class="ql-block"> 坤宁宫位于紫禁城交泰殿北。<span style="font-size: 18px;">坤宁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阳清宁宫再次重修。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代表阴性,以表示阴阳结合,天地合璧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 坤宁宫宫名字出自《道德经》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皇后的地位跟皇帝相对,是天下女性中最尊贵的,皇帝是天,皇后就是地,皇帝是乾,皇后是坤,皇后也是天下间之唯一,皇后的寝宫取自道德经中的,“地得一以宁”这一句,故名坤宁宫,同理“天得一以清”,皇帝寝宫名乾清宫。所以坤宁宫与乾清宫分别为皇后与皇帝的寝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走进坤宁宫,你会闻过空气中飘来的淡淡芳 香,金漆双喜大字影壁、双喜宫灯、龙凤喜床、五彩缤纷的景泰蓝火盆、鲜艳夺目的 “百子帐”和“百子被”都静静站在原处,讲述着从三位皇后大相径庭却殊途同归的命运:康熙皇后赫舍里氏备受宠爱却英年早逝;同治皇后阿鲁特氏满怀悲愤吞金 自尽;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揽尽权力却无缘爱情——谁让她们走进的,是万众瞩目的紫禁城?</p><p class="ql-block"> 坤宁宫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p> <p class="ql-block"> 坤宁宫的功用</p><p class="ql-block"> 明朝时,坤宁宫是皇后的居所,清朝时,将西暖阁改为祭神场所,东暖阁改为皇帝新婚的洞房,规定凡是在未成年就即位的皇帝,在结婚时要与皇后在此度过3天——于是,康熙、同 治、光绪三位不满18岁的少年皇帝都曾在这里,和同样娇小的结发之妻度过百年好合的第一个夜晚。</p><p class="ql-block"> 清朝真正在坤宁宫里住过的皇后并不多,只有清朝初年几位皇后住在这里,即世祖废后、孝惠章皇后,康熙帝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其余皇后们大多在东西六宫有自己的住所,雍正皇帝的孝敬宪皇后生前住在钟粹宫;乾隆皇帝的孝贤纯皇后生前住在长春宫,继后乌拉那拉氏住在翊坤宫;嘉庆帝孝淑睿皇后生前住在毓庆宫和景仁宫,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住在承乾宫、景仁宫和储秀宫;道光帝孝慎成皇后住在储秀宫,孝全成皇后住在钟粹宫,咸丰帝孝贞显皇后、光绪帝孝定景皇后住在钟粹宫等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康熙四年(1665年)玄烨大婚时,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宁宫行合卺礼。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大婚,溥仪结婚也都是在坤宁宫举行。雍正皇帝以后,皇帝移住养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宁宫,坤宁宫实际上已作为专供萨满教祭神的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 清朝皇室每年都要举行大大小小的祭祀,这也是皇帝皇后的重要职责之一。在这些祭祀中,有一些是要皇后进行的,而且地点就在坤宁宫中。满族是一个极其敬重神明的民族,因此祭祀、祭神对于满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另外,满族的居住设计有着不同于汉族的特色,根据满族传统风俗,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由于满族人以西为上,故西墙供神或祖宗牌位。西炕一般不住人,南北炕以南炕为大,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p><p class="ql-block"> 由于以上的原因,在顺治十二年,清朝对坤宁宫进行了改建,除东西两头的两间通道外,将正门开在偏东的一间,改菱花格窗为直条格窗,殿内西部改为三面环形的大炕,使此殿的内外装修都不同于其他宫殿。按满族的习俗把坤宁宫西端四间改造为祭神的场所。从东数第三间开门,并改成两扇对开的门。进门对面设大锅三口,为祭神煮肉用。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所祭的神像包括释迦牟尼、关云长、蒙古神等画像15—16个。 每逢大的庆典和元旦,皇后还要在这里举行庆贺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养心殿,</p><p class="ql-block"> 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36m,进深3间,通进深12m。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前檐檐柱位,每间各加方柱两根,外观似9间。皇帝的宝座设在明间正中,上悬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明间东侧的“东暖阁”内设宝座,向西,这里曾经是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处。明间西侧的西暖阁则分隔为数室,有皇帝看阅奏折、与大臣秘谈的小室,曰“勤政亲贤”殿,有乾隆皇帝的读书处三希堂,还有小佛堂、梅坞,是专为皇帝供佛、休息的地方。养心殿的后殿是皇帝的寝宫,共有五间,东西稍间为寝室,各设有床,皇帝可随意居住。后殿两侧各有耳房五间,东五间为皇后随居之处,西五间为贵妃等人居住。同治年间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住在东侧的“体顺堂”,慈禧住在西侧的“燕禧堂”,随时登临前堂,处理政务,确是十分方便。寝宫两侧各设有围房十余间,房间矮小,陈设简单,是供妃嫔等人随侍时临时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养心殿前有琉璃门,曰“养心门”,门外有一东西狭长的院落,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此添建连房三座,房高不过墙,进深不足4m,为宫中太监、侍卫及值班官员的值宿之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养心殿建筑功用</p><p class="ql-block"> 清初顺治皇帝病逝于此地。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造办处的各作坊遂逐渐迁出内廷,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为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一直到溥仪出宫,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p> <p class="ql-block"> 养心殿:清王朝历史的见证地</p><p class="ql-block"> 养心殿是内廷西路最南端的建筑,是雍正以后诸帝的卧室兼办公室,雍正镇压和绅、道光禁绝鸦片、慈禧垂帘听政、溥仪退位等清王朝的历史大事件均从此掀开了沉重的第一页。</p><p class="ql-block"> 养心殿的前殿有三间房子。正中明间设屏风宝座,上悬雍正帝御笔“中正仁和”匾,这里是皇帝接见大臣,举行常朝的所在。西暖阁有雍正皇帝手书“勤政亲贤”匾, 是皇帝召见军机大臣的地方。清末的军机处高于内阁,军机处就在距养心殿不远的内廷南墙外,因此,你在影视剧中听到“军机大臣行走”,只不过是穿过几条宫中 小路,奏请、议事都相当方便。</p><p class="ql-block"> 而东暖阁,则是同治、光绪皇帝年幼时,东暖阁便成了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小皇帝坐于前座,东西太后坐于后座,两座之间由一道黄色纱帘隔开,后来两位太后少了一个,小皇帝换了一个,但垂帘依然如故,整整48年。</p><p class="ql-block"> 从养心殿西暖阁再往西走,你会发现一个面积极其狭小的书房——三希堂。虽然这间房只是两间3。5平方米的小阁,却因收藏了三件稀世珍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 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在文物界大名鼎鼎。溥仪出宫后,这三件宝贝均流入民间,几经辗转,《中秋帖》和《伯远帖》由海外回流,《快雪 时晴帖》还静静地躺在台北故宫博物园内,等待着最终团圆的那一天。</p> <p class="ql-block"> 军机处</p><p class="ql-block"> 位于乾清门外西侧,隆宗门内,养心殿南。军机处作为清代最重要、存在时间最长的中央最高辅弼机构,在成立时间上,学术界尚有分歧,有雍正四年、七年、八年、十年说。大部分学者认为,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对西北准噶尔用兵,为方便皇帝随时召见大臣研究军政大事并能保守军事机密,在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作为临时军事指挥机构。雍正十年(1732年)军机房正式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清廷平定了准噶尔叛乱后,本应裁撤军机处,但结果不但未将其撤销,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军机处的权力,使其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成为凌驾于内阁之上的国家真正的政务中心。军机处的具体职掌主要是:撰拟谕旨和处理奏折;议大政,议后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谳大狱,参与重大案件审拟;参与对重要官员的任免和考核;随侍皇帝出巡,奉旨出京查办事件等。权力所及,均系朝廷军政大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宁寿全宫</p><p class="ql-block"> 这是紫禁城的城中之城,乾隆改造后的宁寿宫建筑群,宛如紫禁城的缩影,也分前朝、后寝两部分。前部有九龙壁、皇极门、宁寿门、皇极殿、宁寿宫,规制分别仿紫禁城中路的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宁寿宫的后部又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有养性门、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和已毁的北三所,东路有扮戏楼、畅音阁、阅是楼、寻沿书屋、庆寿堂、景福宫、梵华楼、佛日楼,其中畅音阁为清宫内廷演戏楼,其建筑宏丽,全称为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西路就是俗称“乾隆花园”的宁寿宫花园,主要有古华轩、遂初堂、符望阁、倦勤斋等建筑,是公认的宫中苑精品。</p><p class="ql-block"> 2019年1月,故宫博物院珍宝馆二期改陈项目完工,大幅提升了陈列展览效果,于2019年春节前正式向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 九龙壁,</p><p class="ql-block"> 是影壁的一种,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位于紫禁城宁寿宫区皇极门外南三宫后。</p><p class="ql-block"> 九龙壁,壁长29.47m,高3.59m,厚0.459m,重达300多吨。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乾隆三十七年(1770年)改建宁寿宫时烧造。</p><p class="ql-block"> 九龙壁,壁上部为黄琉璃瓦庑殿式顶,檐下为仿木结构的椽、檩、斗栱。壁面以云水为底纹,分饰蓝、绿两色,烘托出水天相连的磅礴气势。下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端庄凝重。壁上9龙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cm,形成很强的立体感。纵贯壁心的山崖奇石将9条蟠龙分隔于5个空间。</p><p class="ql-block"> 布局结构</p><p class="ql-block"> 黄色正龙居中,前爪作环抱状,后爪分撅海水,龙身环曲,将火焰宝珠托于头下,瞠目张颔,威风凛然。左右两侧各有蓝白两龙,白为升龙,蓝为降龙。左侧两龙龙首相向;右侧两龙背道而弛,四龙各逐火焰宝珠,神动形移,似欲破壁而出。外侧双龙,一黄一紫,左端黄龙挺胸缩颈,上爪分张左右,下肢前突后伸;紫龙左爪下按,右爪上抬,龙尾前甩。二龙动感十足,争夺之势活灵活现。右端黄龙弓身弩背,张弛有度,腾挪跳跃之体态刻画生动;紫龙昂首收腹,前爪击浪,风姿雄健,它十分充分的显示出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p><p class="ql-block"> 九龙壁是我国建筑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 皇极殿</p><p class="ql-block"> 为宁寿宫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名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宁寿宫一区建筑时,将宁寿宫改称为皇极殿,作为乾隆皇帝归政后临朝受贺之所。</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皇极殿位于宁寿宫区中轴线前部,与后殿宁寿宫前后排列于单层石台基之上。殿座北朝南,面阔9间,进深5间,取帝尊九五之制。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前檐出廊,枋下浑金雕龙雀替。明间,左、右次间设殿门,余各次间下砌槛墙。后檐明、次间辟为殿后门,可达宁寿宫,余各间砌墙。殿中四根沥粉贴金蟠龙柱,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下设宝座,品级仅次于太和殿。殿内左置铜壶滴漏,右置大自鸣钟,制作考究。 </p><p class="ql-block"> 皇极殿建于青白石须弥座上,前出月台。御路与甬道相接,直贯宁寿门,四周通饰汉白玉石栏板。月台左右及甬道两侧各设台阶。殿两侧为垂花门、看墙,分别与东、西庑房相接,将院落隔为前后两进。庑中开门,东为凝祺门,西为昌泽门。</p><p class="ql-block"> 皇极殿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是体现皇权的重要陈设。御道两侧各有六方须弥座一个,座上置重檐六角亭,亭身每面镌篆体寿字各三。石座中心有铸铁胆,每年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日,则改立灯杆于其中,是古代多用途基座实例,今仅存其座。另外,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曾成造并安设铜龟、铜鹤各一对,鼎炉两对,今皆不存。</p><p class="ql-block"> 展览项目</p><p class="ql-block"> 故宫珍宝馆设展在此殿。</p> <p class="ql-block"> 皇极殿功用</p><p class="ql-block"> 位于故宫宁寿全宫的皇极殿这座外形酷似太和殿的宫殿,成为故宫博物院内惟一一座游客可以穿殿而过的大殿。皇极殿,名气虽不如太和殿、乾清宫等旺,但来头却足够大。“这里始建于清康熙28年,初名宁寿宫,是康熙皇帝为了世祖孝惠章皇后而修建的,她辞世后,这里作为康熙嫔妃的住所。直到乾隆22年,太上皇的嫔妃陆续离世,这里才空闲出来。隔了两年,乾隆皇帝开始筹建自己‘退休’后的居所,在宁寿全宫大兴土木,微缩仿照中轴线的模式打造太上皇宫殿。”</p><p class="ql-block"> “这处宫殿是整个宫殿群最重要的一座,也是最晚完工的。代表着皇权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在故宫只有5座宫殿使用。其余4处分别是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以及祭祀祖先的奉先殿。由此可见,皇极殿等级之高。”</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皇极殿行慈禧六十寿辰贺礼。光绪三十年(1904年)西太后七十岁生日前后,在此分别接见奥、美等9国使臣。慈禧死后,曾在此停灵、治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皇极殿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一揭秘皇极殿</p><p class="ql-block"> 微缩版的“太和殿”从内到外,每一件摆设都有讲究,有故事。</p><p class="ql-block"> ① 殿前万寿灯底座设计和珅出谋</p><p class="ql-block"> 皇极殿外的石基上,两块汉白玉大石块雕龙画凤,看不出用途。林姝说:“这是万寿灯和天灯的底座,在故宫只有乾清宫外也有类似设置。”</p><p class="ql-block"> 相传乾隆五十一年,和珅等人遵乾隆旨意,为皇极殿增设天灯、万寿灯各两座。当时,和珅等人去实地考察后,回复称:皇极殿前月台、丹陛两边院落比乾清宫较窄,若照乾清宫天灯杆、万寿灯杆长径尺寸做成安竖似觉稍大。</p><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皇极殿天灯、万寿灯首次竖立,是乾隆五十四年。到了道光年间,这位皇帝将皇极殿作为库房使用,因此不再竖立天灯和万寿灯。</p><p class="ql-block"> ②千叟宴一共邀请3516人</p><p class="ql-block"> 进入皇极殿内,摆设陈列井然有序,即使游人如织,也显得空旷静谧。丝毫找不到当年乾隆皇帝宴请千叟的热闹。1785年,乾隆盛世,国泰民安,四海升平。乾隆为表示皇恩浩荡,效仿爷爷康熙在此举行千叟宴。当时千叟宴没有吃满汉全席,而是吃的火锅。</p><p class="ql-block"> 嘉庆元年,乾隆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以太上皇的身份使用皇极殿,在此举行千叟宴。史料记载,被邀请的老人3516人,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也有的是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乾隆皇帝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做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堪称绝对。</p> <p class="ql-block"> 宁寿宫</p><p class="ql-block"> 位于皇极殿后,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为宁寿宫后殿,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将前殿建为皇极殿,原匾额移至后殿,遂改称后殿为“宁寿宫”。</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宁寿宫建于单层石台基之上,台与皇极殿相接,四周以黄绿琉璃砖围砌透风灯笼矮墙。宫面阔7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式顶。檐廊柱枋间为镂空云龙套环,枋下云龙雀替,皆饰浑金,堂皇富丽。内外檐装修及室内间隔、陈设皆仿坤宁宫。东次间开门,置光面板门两扇,上为双交四椀亮子,门左右下砌槛墙,上安直棂吊搭窗。余各间均为槛墙、直棂吊搭窗。每间上部各安双交四椀横披窗3扇。后檐明、次间为门,每道门双交四椀菱花槅扇4扇,余各间砌墙。室内吊顶镞花蝙蝠圆寿字天花。迎门一间后檐设一小室,内置煮肉锅灶。西侧3间敞通,安木榻大炕,设有萨满教神位及跳神用法器,为祭祀之所。东侧两间相连为卧室,后檐设仙楼,东山墙辟门,可通庑房。宁寿宫两侧建庑房及南转角与东西两庑相连,两庑各9间,均于南数第3、6间开门。殿后左右各有一座砖砌的方形烟囱,上安铜顶,为宁寿宫灶房及室内烟道所用。改建后的宁寿宫成为紫禁城内除坤宁宫以外的另一处体现满族风俗的重要建筑。</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宁寿宫铭》补记称:“盛京大政殿后曰清宁宫,祖宗时祀神之所,祭毕,召王公大臣进内食祭肉。国初定鼎燕京,则于乾清宫后殿坤宁宫行祀神礼,一如清宁宫之制,至今仍循旧章。余将来归政时,自当移坤宁宫所奉之神位、神竿于宁寿宫,仍依现在祀神之礼。”说明了宁寿宫改造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宁寿宫原为龙凤和玺彩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曾一度住在宁寿宫,遂将外檐围廊改为苏式彩画,失去了庄严的风格。1979年重新修缮后,恢复了乾隆时期的风貌。</p><p class="ql-block"> 建筑功用</p><p class="ql-block"> 明代时这里只有稀疏的几座宫殿,是供太后、太妃养老的宫区。到了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为了让皇太后颐养天年,于康熙二十二年建造了宁寿宫。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位之后准备的太上皇宫殿。花了5年的时间,扩建,改造了宁寿宫,<span style="font-size: 18px;">花费一百一十万两银修建,</span>便形成如今大家看到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慈宁宫</p><p class="ql-block"> 慈宁宫位于内廷外西路隆宗门西侧。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是在仁寿宫的故址上,并撤除大善殿而建成。万历年间因灾重建。清沿明制,顺治十年(1653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均加以修葺,将其作为皇太后居住的正宫。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兴工将慈宁宫正殿由单檐改为重檐,并将后寝殿后移,始定今之形制。</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慈宁宫门前有一东西向狭长的广场,两端分别是永康左门、永康右门,南侧为长信门。慈宁门位于广场北侧,内有高台甬道与正殿慈宁宫相通。院内东西两侧为廊庑,折向南与慈宁门相接,北向直抵后寝殿(即大佛堂)之东西耳房。前院东西庑正中各开一门,东曰徽音左门,西曰徽音右门。</p><p class="ql-block"> 正殿慈宁宫居中,前后出廊,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面阔7间,当中5间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两梢间为砖砌坎墙,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台,正面出三阶,左右各出一阶,台上陈鎏金铜香炉4座。东西两山设卡墙,各开垂花门,可通后院。</p><p class="ql-block"> 建筑功用</p><p class="ql-block"> 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万历年间慈圣李太后,泰昌元年(1620年)万历帝郑皇贵妃、昭妃等人曾在此居住。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卒,其皇贵妃等人移居此处。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孝庄文皇后始居慈宁宫,自此成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太妃、太嫔等人随居。</p><p class="ql-block"> 慈宁宫主要是为太后举行重大典礼的殿堂,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公主下嫁,均在此处举行庆贺仪式。特别是太后寿辰时,皇帝亲自率众行礼,并与近支皇戚一同彩衣起舞,礼节十分隆重。</p><p class="ql-block"> 若皇太后薨,梓宫奉安于慈宁宫中,皇帝至此行祭奠礼。</p><p class="ql-block"> 展览项目</p><p class="ql-block"> 慈宁宫现为雕塑馆展厅。</p> <p class="ql-block"> 咸若馆,</p><p class="ql-block"> 位于慈宁宫花园北部中央,是园中主体建筑,为清代太后、太妃礼佛之所。明代初建时称咸若亭,万历十一年(1583年)更名曰咸若馆。清乾隆年间先后大修、改建,即今所见形制。</p><p class="ql-block"> 馆坐北朝南,正殿5间,前出抱厦3间,四周出围廊。正殿为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抱厦为黄琉璃瓦卷棚式顶。馆内装饰考究别致:梁檩上的龙凤和玺彩画灿然生辉,顶部的海墁花卉天花清丽淡雅。室内明间柱子的装饰颇具藏式佛殿之意味;贯通东、北、西三面墙壁的通连式金漆毗庐帽梯级大佛龛,给人以庄严神秘、佛法无边之感。</p><p class="ql-block"> 馆内悬清乾隆皇帝御书“寿国香台”匾、“证最胜因金界庄严欢喜地,赞无量寿宝轮拥护吉祥云”联,并陈设龛、案、佛像、法器、供物等。</p> <p class="ql-block"> 二、故宫的东西六宫</p><p class="ql-block"> 东西六宫都是皇帝后妃和子嗣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东六宫包含指景仁宫、延禧宫、承干宫、永和宫、钟粹宫、景阳宫,东六宫建于明永乐年间。</p><p class="ql-block"> 其中,东太后慈安就住在钟翠宫。另外,延禧宫也非常有名,为紫禁城中唯一的一座西洋建筑就在延禧宫内,他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水晶宫。</p><p class="ql-block"> 现在东六宫大都改为古代艺术品陈列馆,其中有明清工艺美术馆、陶瓷馆、青铜器馆、钟表馆、绘画馆。以参观珍宝馆和钟表馆的人数最多,钟表馆设在奉先殿,珍宝馆设在故宫东北角宁寿全宫的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这在座堂里。玩具陈列馆设在坤宁宫以东的联房叫东板房里。</p> <p class="ql-block"> 景仁宫</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宫。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先后修缮。</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景仁宫为二进院,保持着明朝初年始建时的格局。主要建筑有:</p><p class="ql-block"> 景仁门:为景仁宫的正门,坐北朝南。门内有石影壁一座,传为元朝的遗物。</p><p class="ql-block"> 景仁宫:为前院正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檐角安放5个走兽,檐下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龙凤和玺彩画。明间的前后檐开门,次间、梢间都是槛墙、槛窗,门窗采用双交四椀菱花槅扇式。明间室内悬挂着乾隆帝御题“赞德宫闱”匾。天花为二龙戏珠图案,内檐是龙凤和玺彩画。室内采用方砖墁地。殿前有一座宽广的月台。</p><p class="ql-block"> 正殿前的东西两侧有配殿各三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顶,檐下绘有旋子彩画。配殿的南、北各有耳房。</p><p class="ql-block"> 井亭:后院西南角有井亭一座。</p><p class="ql-block"> 建筑功用</p><p class="ql-block"> 景仁宫明代时为嫔妃居所。明宣宗的第一任皇后胡善祥被废之后就居住在此宫。清顺治年间,这里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当时为佟妃)的居所。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于此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硕裕亲王福全丧,康熙帝为悼念其兄,再次于此宫暂居。其后此宫一直作为后妃居所。光绪帝的宠妃珍妃他他拉氏也在此宫居住过。</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朝恪顺皇贵妃他他拉氏:从光绪十五年元月(1889年)进宫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被慈禧太后幽禁为止,除了光绪二十年(1894年)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降为贵人并被幽闭,其他时间其寝宫一直为景仁宫。</p> <p class="ql-block"> 延禧宫</p><p class="ql-block"> 位于东六宫区的东南下角。其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代改名为延禧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在宣统元年(1909年)端康皇贵太妃(光绪帝的瑾妃)主持在延禧宫原址兴工修建一座3层西洋式建筑——水殿。水殿还没有修筑好,清王朝就覆灭了,所以,就留下了这座皇宫中的西洋烂尾楼,俗称“水晶宫”。因国库空虚,水晶宫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后被迫停建。宣统二年(1910年)六月,隆裕太后还曾下令西苑电灯公所给延禧宫安装电暖炉、电风扇并添安电灯。</p><p class="ql-block"> 延禧宫最早不叫这个名,最早叫长寿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延祺宫,清代改名为延禧宫。</p><p class="ql-block"> 延禧宫的室内悬乾隆皇帝御笔匾曰“慎赞徽音”,东壁悬乾隆《圣制曹后重农赞》,西壁悬《曹后重农图》。</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9年以后,延禧宫文物库房分别为中国古陶瓷研究中心和中国古书画研究中心使用。2010年,延禧宫对外开放,举办古陶瓷标本展和中国古文字展。</span></p> <p class="ql-block"> 延禧宫的凄凉</p><p class="ql-block"> 延禧宫属于紫禁城的东六宫之一,可它住里面住的妃子大多数都不太受宠,主要跟地理位置有关系。延禧宫跟前就是宫女太监们进出宫门的路,人来人往经常会出现突发情况,离皇上的住处较远,皇上不经常路过,所以在延禧宫里住着的嫔妃大多会被皇上忽略掉。因此住在延禧宫得到皇上重视的嫔妃也是非常少的,除非像令妃、如懿这样被皇上一直放在心里的才不会被忽略掉。但后宫争宠都是常事,即使是被皇上一时的宠爱,也得绞尽脑汁让自己不被皇帝忘记从而一步一步高升。</p><p class="ql-block"> 宫斗戏《延禧攻略》《如懿传》的几位主角所住之地就是延禧宫。不过电视剧当中的延禧宫是根据剧情需要搭建的宫殿,现实当中的延禧宫是一座“烂尾楼。</p> <p class="ql-block"> 钟粹宫,</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阳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钟粹宫,隆庆五年(1571年)改钟粹宫前殿曰兴龙殿,后殿曰圣哲殿,为皇太子居处,后复称钟粹宫。清代沿用明朝旧称,清晚期于宫门内添加垂花门、游廊等。</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钟粹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钟粹门,前院正殿即钟粹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前出廊,檐脊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跴斗拱,彩绘苏式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为槛窗,冰裂纹、步步锦门窗。室内原为彻上明造,后加天花顶棚,方砖墁地,明间内悬乾隆御题“淑慎温和”匾。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前出廊,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苏式彩画。</p><p class="ql-block"> 建筑功用</p><p class="ql-block"> 钟粹宫明代为妃嫔所居,曾一度为皇太子宫。清代为后妃居所。清咸丰皇帝奕詝幼年在此居住时,道光皇贵妃,即恭亲王奕訢之母亦居此宫,代为抚育奕詝。咸丰帝孝贞显皇后(即东太后慈安)自入宫即在钟粹宫居住,直至光绪七年(1881年)去世。光绪大婚后,隆裕皇后也曾在此居住。末代皇帝溥仪入宫后也曾在此宫住过。</p><p class="ql-block"> 钟粹同钟萃,古代是汇集精华、精粹的意思。故宫常年在此进行宫藏玉器类文物的展示。</p> <p class="ql-block"> 承乾宫</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宁宫,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为承乾宫。清沿明旧称。</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承乾宫为两进院,正门南向,名承乾门。前院正殿即承乾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内外檐饰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槛墙、槛窗,双交四菱花扇门、窗。室内方砖墁地,天花彩绘双凤,正间内悬乾隆御题“德成柔顺”匾。殿前为宽敞的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明崇祯七年(1634年)安匾于东西配殿曰贞顺斋、明德堂。“承乾”一名,意思是在承乾宫居住的妃子,一定要顺承皇帝,不能于皇帝不敬。</p><p class="ql-block"> 建筑功用</p><p class="ql-block"> 此宫在明代为贵妃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顺治帝孝献皇后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琳贵妃、佳贵人,咸丰帝云嫔、婉贵人都曾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 景阳宫,</p><p class="ql-block"> 位于钟粹宫之东、永和宫之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长阳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阳宫。清沿明朝旧称,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景阳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阳门,前院正殿即景阳宫,面阔3间,黄琉璃瓦庑殿顶,与东六宫中其它五宫的屋顶形式不同。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斗栱,绘龙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间为玻璃窗。明间室内悬乾隆御题“柔嘉肃敬”匾。天花为双鹤图案,内檐饰以旋子彩画,室内方砖墁地,殿前为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p><p class="ql-block"> 后院正殿名为“御书房”,面阔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次、梢间为槛墙、槛窗,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和玺彩画。清乾隆年因藏宋高宗所书《毛诗》及马和之所绘《诗经图》卷于此,乾隆御题额曰“学诗堂”。东西六宫年节张挂的《宫训图》原收藏于此。东西各有配殿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彩画,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格局。</p><p class="ql-block"> 建筑功用</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明代为嫔妃所居,明神宗皇帝的孝靖皇后曾居此。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后改作收贮图书之所。</span></p><p class="ql-block"> 展览项目</p><p class="ql-block"> 常年在此进行故宫藏珐琅器文物的展示。</p> <p class="ql-block"> 永和宫,</p><p class="ql-block"> 位于承乾宫之东、景阳宫之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清沿明旧名。</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永和门,前院正殿即永和宫,面阔5间,前接抱厦3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跴斗栱,绘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皆为槛墙,上安支窗。正间室内悬乾隆御题“仪昭淑慎”匾,吊白樘箅子顶棚,方砖墁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东西配殿的北侧皆为耳房,各3间。</p><p class="ql-block"> 建筑功用</p><p class="ql-block"> 明代为妃嫔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此宫。其后,又有道光帝静贵妃,咸丰帝丽贵人、斑贵人、鑫常在等先后在此居住。光绪大婚后为瑾妃居所。</p> <p class="ql-block"> 西六宫</p><p class="ql-block"> 紫禁城内廷西六宫,在明清两朝皆作为皇帝妻妾之居所。位于中轴线左侧,与东六宫对应。清朝在雍正朝以后的历代皇后,皆不再以坤宁宫为寝宫,而是在东六宫或西六宫选定一坐空宫为寝宫。晚清时期西六宫的格局改动较大,不再与东六宫对应。</p><p class="ql-block"> 西六宫是清代后宫妃嫔的住处,包括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和启祥宫(太极殿)。因整齐有致的坐落于紫禁城的子午线西侧,因而被统一称作西六宫,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子午线东侧的东六宫。而东、西六宫(有时又被称做东西十二宫),又像两腋般夹挟著中央的后三宫,因而与古代所谓的掖廷相对应。</p> <p class="ql-block"> 西六宫:无数女人没有硝烟的战场</p><p class="ql-block"> 东西六宫无数女人温香软玉、袅袅笙歌的地方,也是无数女人没有硝烟的战场。</p><p class="ql-block"> 《金 枝欲孽》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它的许多细节,却是来源于真实的历史。据统计,清朝鼎盛时期,康熙后妃中贵人以上者便有49人,而那些身份低微的答应、常 在等则高达数百人。她们之中的大多数得到几次短暂的宠幸后便独居至死,只有极少数幸运儿才能在惨烈的女人战争中脱颖而出,一步登天。</p><p class="ql-block"> 到咸丰年间,妃嫔只有10余人,但竞争依然激烈。1852年后,西六宫(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之一储秀宫里住进了一个名叫兰儿的贵 人,她虽年纪轻轻,却因在这里诞下皇子,母以子贵,很快升为贵妃。再后来,兰儿成为慈禧太后, 为感谢储秀宫的恩惠,她在50岁时耗费白银63万两大修储秀宫,将其装修成西六宫中最考究的宫殿,然后搬回来住了10多年。</p><p class="ql-block"> 当你走进储秀宫,会发现这里仍然按照慈禧寿辰时的境况布置,仿佛老佛爷只是在太监的随待下出门遛弯去了——正中间是正殿,设有正座;东边一间是起居室,慈禧常在这里吸烟聊天;再右边一间是“静室”,是慈禧礼佛的地方;西边一间是卧室的外间,也作为更衣室;最左边一间是慈禧的卧室,除了一张大床,便是数不胜 数的化妆品。据德龄在《御香缥缈录》中回忆,慈禧不但迷恋化妆,还擅长自制化妆品。但同时,她虽为位至极尊,却又向德龄反复解释说:虽然做寡妇的女人是不 能用脂粉的,但是……</p><p class="ql-block"> 也许慈禧可以算做西六宫中的“最成功者”,但她依然逃不出高墙的桎梏,依然是紫禁城600年泱泱后宫中无数寂寞女人中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 储秀宫,</p><p class="ql-block"> 位于咸福宫之东、翊坤宫之北,是始建于明代的宫殿建筑,明清后妃居住地。</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寿昌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曰储秀宫。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五十寿辰,耗费白银63万两进行大规模整修,现存建筑为光绪十年重修后的形制。储秀宫原为二进院,清晚期拆除了储秀门及围墙,并将翊坤宫后殿改为穿堂殿,称体和殿,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形成相通的四进院落。储秀宫前廊与东西配殿前廊及体和殿后檐廊转角相连,构成回廊。回廊墙壁上镶贴的琉璃烧制的万寿无疆赋是众臣为祝慈禧寿辰所撰。</p><p class="ql-block"> 储秀宫为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前出廊。檐下施斗栱,梁枋饰以淡雅的苏式彩画。门为楠木雕万字锦底、五蝠捧寿、万福万寿裙板隔扇门;窗饰万字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内檐装修精巧华丽。明间正中设地屏宝座,后置5扇紫檀嵌寿字镜心屏风,上悬“大圆宝镜”匾。东侧有花梨木雕竹纹裙板玻璃隔扇,西侧有花梨木雕玉兰纹裙板玻璃隔扇,分别将东西次间与明间隔开。东次、梢间以花梨木透雕缠枝葡萄纹落地罩相隔;西次、梢间以一道花梨木雕万福万寿纹为边框内镶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内设避风隔,西梢间作为暖阁,是居住的寝室。储秀宫的庭院宽敞幽静,两棵苍劲的古柏耸立其中,殿台基下东西两侧安置一对戏珠铜龙和一对铜梅花鹿,为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大寿时所铸。东西配殿为养和殿、绥福殿,均为面阔3间的硬山顶建筑。</p><p class="ql-block"> 后殿为丽景轩,面阔5间,单檐硬山顶,有东西配殿曰凤光室、猗兰馆。慈禧入宫后曾居住储秀宫后殿,并在此生下同治皇帝。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大寿时又移居储秀宫,并将后殿定名为丽景轩。</p><p class="ql-block">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p> <p class="ql-block"> 翊坤宫</p><p class="ql-block">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称万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为翊坤宫。清代曾多次修缮,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门为万字锦底、五蝠捧寿裙板隔扇门,窗为步步锦支摘窗,饰万字团寿纹。明间正中设地平宝座、屏风、香几、宫扇,上悬慈禧御笔“有容德大”匾。东侧用花梨木透雕喜鹊登梅落地罩,西侧用花梨木透雕藤萝松缠枝落地罩,将正间与东、西次间隔开,东西次间与梢间用隔扇相隔。殿前设“光明盛昌”屏门,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溥仪逊帝时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设秋千,现秋千已拆,秋千架尚在。东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为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建筑。</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寿辰时移居储秀宫,曾在此接受朝贺。光绪帝选妃也在此举行。</p><p class="ql-block">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p> <p class="ql-block"> 永寿宫</p><p class="ql-block">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乐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毓德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又更名为永寿宫。</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永寿宫为两进院,前院正殿永寿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外檐装修,明间前后檐安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次间、梢间为槛墙,上安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内高悬乾隆御笔匾额“令德淑仪”,东壁悬乾隆《圣制班姬辞辇赞》,西壁悬《班姬辞辇图》。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皇帝下令,内廷东西十一宫的匾额“俱照永寿宫式样制造”,自挂起之后,不许擅动或更换。正殿有东西配殿各3间。后院正殿5间,东西有耳房,殿前东西亦有配殿各3间。院落东南有井亭1座。</p><p class="ql-block"> 建筑功用</p><p class="ql-block"> 永寿宫为明代妃嫔、清代后妃所居之处。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皇帝曾在此召见大学士申时行等人;崇祯十一年(1638年),因国内灾情异象屡屡出现,皇帝在此宫斋居。清代顺治帝恪妃,嘉庆帝如妃曾在此居住。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崩,孝圣宪皇太后居永寿宫,乾隆皇帝居乾清宫南廊苫次,并诣永寿宫问安。</p><p class="ql-block">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硕和恪公主下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固伦和孝公主下嫁和珅之子,均设宴于永寿宫。道光中晚期,外侮内患日盛,而朝廷内部一味讳饰,将各疆吏密奏匿于永寿宫。光绪以后,此宫前后殿均设为大库,收贮御用物件。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文物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 咸福宫</p><p class="ql-block">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咸福宫。</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咸福宫为两进院,正门咸福门为琉璃门,内有4扇木屏门影壁。前院正殿额曰“咸福宫”,面阔3间,黄琉璃瓦庑殿顶,形制高于西六宫中其它五宫,与东六宫相对称位置的景阳宫形制相同。前檐明间安槅扇门,其余为槅扇槛窗,室内井口天花。后檐仅明间安槅扇门,其余为檐墙。殿内东壁悬乾隆皇帝《圣制婕妤当熊赞》,西壁悬《婕妤当熊图》。山墙两侧有卡墙,设随墙小门以通后院。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硬山顶,各有耳房。</p><p class="ql-block"> 殿内东室匾额为“琴德簃”,曾藏古琴;西室“画禅室”,所贮王维《雪溪图》、米之晖《潇湘白云图》等画卷都是董其昌画禅室旧藏,室因此而得名。同道堂亦有东西配殿,堂前东南有井亭1座。</p><p class="ql-block"> 建筑功用</p><p class="ql-block"> 咸福宫为后妃所居,前殿为行礼升座之处,后殿为寝宫,乾隆年间改为皇帝偶尔起居之处。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皇帝崩,嘉庆帝住于咸福宫守孝,下令不设床,仅铺白毡、灯草褥,以此宫为苫次,同年十月才移居养心殿。此后咸福宫一度恢复为妃嫔居所,道光帝琳贵人(庄顺皇贵妃)、成贵妃、彤贵妃、常妃等都曾在此居住。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丰皇帝住于咸福宫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满后仍经常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 长春宫</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长春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永宁宫,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复称长春宫。咸丰九年(1859年)拆除长春宫的宫门长春门,并将启祥宫后殿改为穿堂殿,咸丰帝题额曰“体元殿”。长春宫、启祥宫两宫院由此连通。</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长春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前出廊,明间开门,隔扇风门,竹纹裙板,次、梢间均为槛窗,步步锦支窗。明间设地屏宝座,上悬“敬修内则”匾。左右有帘帐与次间相隔,梢间靠北设落地罩炕,为寝室。殿前左右设铜龟、铜鹤各1对。东配殿曰绥寿殿,西配殿曰承禧殿,各3间,前出廊,与转角廊相连,可通各殿。廊内壁上绘有18幅以《红楼梦》为题材的巨幅壁画,属清晚期作品。长春宫南面,即体元殿的后抱厦,为长春宫院内的戏台。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屏门一道,与后殿相通。 </p><p class="ql-block"> 建筑功用</p><p class="ql-block"> 此宫明代为妃嫔所居,天启年间李成妃曾居此宫。清代为后妃所居,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曾居住长春宫,死后在此停放灵棺。同治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一直在此宫居住。</p> <p class="ql-block"> 启祥宫</p><p class="ql-block"> 启祥宫(太极殿),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宫,因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启祥宫,清代晚期改称太极殿。清代曾多次修葺。</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太极殿原为二进院,清后期改修长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后檐接出抱厦,并与长春宫及其东西配殿以转角游廊相连,形成回廊,东西耳房各开一间为通道,使太极殿与长春宫连接成相互贯通的四进院。</p><p class="ql-block"> 太极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外檐绘苏式彩画,门窗饰万字锦底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室内饰石膏堆塑五福捧寿纹天花,系清末民初时所改。明间与东西次间分别以花梨木透雕万字锦地花卉栏杆罩与球纹锦地凤鸟落地罩相隔,正中设地屏宝座。殿前有高大的祥凤万寿纹琉璃屏门,与东西配殿组成一个宽敞的庭院。</p><p class="ql-block"> 建筑功用</p><p class="ql-block"> 后殿为体元殿,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5间,前后明间开门。后檐接抱厦3间,为长春宫戏台。清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慈禧五十寿辰,曾在此演戏达半月之久。明万历年间,乾清、坤宁两宫火灾,神宗朱翊钧曾暂居启祥宫。逊帝溥仪出宫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极殿。</p><p class="ql-block">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p> <p class="ql-block"> 雨花阁</p><p class="ql-block"> 位于内廷外西路春华门内,是宫中数十座佛堂中最大的一处。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采纳蒙古三世章嘉国师胡土克图的建议,仿照西藏阿里古格的托林寺坛城殿,在原有明代建筑的基础上改建成雨花阁,于其中供奉西天梵像,雨花阁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密宗佛堂。</p><p class="ql-block"> 建筑持色</p><p class="ql-block"> 雨花阁为楼阁式建筑,外观三层,一、二层之间靠北部设有暗层,为“明三暗四”的格局。底层面阔、进深各3间,四周出廊,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添建前檐抱厦3间;南面明间开门,次间开双交四椀菱花槅扇槛窗4扇;屋顶南北为卷棚顶,东西为歇山顶,屋面覆绿琉璃瓦,屋脊和屋面剪边为黄琉璃;檐下采用白玛曲孜、兽面梁头等装饰,屋内天花装饰为六字真言及法器图案。二层面阔、进深各3间,东、西、南三面出平座;南面明间开门,次间安槛窗,黄琉璃瓦蓝剪边卷棚歇山顶。顶层面阔、进深各1间,正面开4扇槅扇门,两侧为槅扇窗;四面出平座,环以琉璃挂檐板;四角攒尖顶,屋面满覆鎏金铜瓦,四条脊上各立一条铜鎏金行龙,宝顶处安鎏金铜塔。龙和塔共用铜近一千斤,乾隆四十四年(1799年)曾重造。建筑形制独特,具有浓郁的藏式佛教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参观看点</p><p class="ql-block"> 雨花阁严格按照藏密的事、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设计。底层称智行层,悬乾隆御题“智珠心印”匾额,供奉无量寿佛等事部主尊,佛龛之后有乾隆十九年(1754年)制掐丝珐琅立体坛城3座。暗层称德行层,楼梯间前设供案,供行部佛像9尊,以宏光显耀菩提佛为中心,佛母和金刚各4尊分列左右。三层称瑜珈层,供瑜珈部佛像5尊。顶层称无上层,供奉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上乐金刚各1尊。</p><p class="ql-block"> 每年四月初八日,宫中派喇嘛5名在雨花阁无上层诵大布畏坛城经。二月及八月初八日,各派喇嘛10名在瑜珈层诵毗卢佛坛城经。三月及六月初八、九月及十二月十五日,各派喇嘛15名在智行层诵释伽佛坛城经。每月初六日,在德行层安放乌卜藏经。</p><p class="ql-block"> 雨花阁是目前我国现存最完整的藏密四部神殿,对于研究藏传佛教具有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御花园</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京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雍正朝起</span>称“御花园“,是汉族园林建筑之精华。</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南北纵80m,东西宽140m,占地面积12000㎡。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体现天人合一的汉族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 “御花园”正南有坤宁门同后三宫相连,左右分设琼苑东门、琼苑西门,可通东西六宫;北面是集福门、延和门、承光门围合的牌楼坊门和顺贞门,正对着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门。园墙内东西宽135米,南北深89米,占地12015平方米,占紫禁城面积的1.5%。</p><p class="ql-block"> 御花园以它古木繁花、亭台楼阁、嶙峋山石、石子画为路而闻名遐迩。御花园的中心是钦安殿,但在它两侧院内却有两处清末建的破烂的旧灰瓦房。因无规划至使院内的柏树都被盖在了房内。从外面望去,一棵古柏从房顶钻出,好个不伦不类。</p> <p class="ql-block"> 御花园格局</p><p class="ql-block"> 御花园里有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御花园原名宫后苑,占地11000多平方米,有建筑20余处,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殿东北的堆秀山,为太湖石迭砌而成,上筑御景亭。</p> <p class="ql-block"> 神武门,</p><p class="ql-block"> 是紫禁城北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玄武门,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后因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改名神武门。</p><p class="ql-block"> 神武门内设钟鼓,与钟鼓楼相应,用以起更报时。但皇帝居宫中时,神武门上的钟不鸣。城台开有三门,帝后走中间正门,嫔妃、官吏、侍卫、太监及工匠等均由两侧的门出入。清代选秀女,将嫔妃迎入宫中均走此门。1924年,逊帝溥仪被驱逐出宫即由此门离去。门外上方匾额“故宫博物院”为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于1971年题写。</p><p class="ql-block"> 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行亲蚕礼即由此门出入。清代皇帝从热河或圆明园回宫时多从此门入宫。此门也是后妃及皇室人员出入皇宫的专用门。皇帝出外巡幸,可由午门出宫,但随行嫔妃必须由神武门出宫。如果皇帝侍奉皇太后出宫,则一同出神武门。</p> <p class="ql-block"> 三、 故宫博物馆常设专馆有13个,</p><p class="ql-block"> 故宫博物院展馆分布在各个宫殿之中,名单是:</p><p class="ql-block"> 数字馆、古建馆、书画馆、陶瓷馆、雕塑馆、青铜器馆、钟表馆、珍宝馆、戏曲馆、家具馆、武备馆、石鼓馆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各展馆共有珍贵藏品约100多万件,其中一部分是孤品,惟在故宫方能看到。</p> <p class="ql-block"> 展览与藏品</p><p class="ql-block"> 在故宫虽然有部分清宫旧藏文物于1948到1949年迁往台北故宫,但通过收回溥仪私带出宫的珍品,接受民间捐赠,并参与考古发掘,故宫博物院在1949年以后进一步丰富了馆藏,文物总数达到1807558件,其中珍贵文物1684490件、一般文物115491件、标本7577件,涵盖几乎整个古代中国文明发展史和几乎所有文物门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 故宫数字馆</p><p class="ql-block"> 故宫端门的数字馆终于亮相了,去数字馆看故宫“大片”。诸如三希堂、倦勤斋这种实地空间小巧难以对外开放的宫殿建筑将以“数字建筑”的形式与公众见面。</p><p class="ql-block"> 故宫端门数字馆是坐落在传统建筑中的新型数字展厅。数字展厅将通过设置大屏幕播放“大片”的形式,让观众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到故宫的基本信息。</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通过精心采集的高精度文物数据,结合严谨的学术考证,端门数字馆将引领观众走进故宫内的“数字建筑”、触摸“数字文物”。通过与古建、文物的亲密交互,来探索它们本身固有的特性与内涵,获得比参观实物更丰富有趣的体验。</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宫殿建筑中小巧雅致的室内空间、质地脆弱难以展出的文物珍品、实物展览中无法表达的内容,都能在端门数字馆中以数字形态呈现出来,为您打开一扇深入了解故宫博物院的“数字之门”。未来,那些不能尽数对外开放的区域、建筑,比如三希堂、倦勤斋等都将制作成数字大片,供观众自选观看。</p> <p class="ql-block"> 2、珍宝馆:位于宁寿宫区。</p><p class="ql-block"> 珍宝馆位于故宫博物院东部,设在故宫东北角的皇极殿西庑养性殿、乐寿堂和颐和轩里。</p><p class="ql-block"> 分设于皇极殿(第一室)、乐寿堂(第二室)、颐和轩(第三室)。主要是清宫收藏的金银玉翠、奇珍异宝制成的礼器、祭器、冠服、装饰品、生活用品以及宫室内的陈设品。</p><p class="ql-block"> 珍宝馆中400多件摄人心魄的珍宝亦会使你惊叹不已:这里的清廷珍宝,均选用金、银、玉、珍珠及各种宝石等名贵材质,工艺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其形 态处处显示出皇权的至高无上与尊严,皇家的雍容华贵与典雅。它们的意义,早已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材质与工艺的价值,而是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 是民族精神凝结而成的璀璨瑰宝。</p><p class="ql-block"> 珍宝馆是一座宝库,有各色宝石,闪闪发光的金银器皿,珍珠翡翠,还有金丝凤冠、象牙玉雕,各类珍宝举世无双;最为突出的是有一座镐多塔,重达5000公斤的大型玉雕。</p> <p class="ql-block"> 珍宝馆第一室设在养性殿、</p><p class="ql-block"> 第一室 主要陈列:</p><p class="ql-block">①金编钟。②碧玉特磬。③金印。④金册。⑤如意。⑥金发塔。⑦金提炉、金罐。⑧餐具、茶具。</p> <p class="ql-block"> 珍宝馆第二室设在乐寿堂。</p><p class="ql-block"> 第二室 主要陈列有:①龙袍。②盔甲。③凤冠。④大金塔。⑤七珍、八宝。⑥朝珠。⑦象牙席。⑧大玉山。</p><p class="ql-block"> 珍宝馆第三室设在颐和轩。</p><p class="ql-block"> 第三室 陈列有玉石仙台、天球仪等宫室陈设品。</p> <p class="ql-block"> 国之重宝——八成金累丝嵌绿松石干支纪年如意。围成正圆形的60柄金如意是乾隆皇帝60寿辰的寿礼,正合一周甲,共用黄金1361两。</p> <p class="ql-block"> 3、古建馆:</p><p class="ql-block"> 展览地点:城楼</p><p class="ql-block"> 古建馆总体区域涵盖自午门至东华门段城墙、东南角楼、东华门和銮仪卫四个部分。城墙段不设专门展览,作为古建筑的主要通道和户外环境展示的重点。</p><p class="ql-block"> 古建馆“古建筑木结构”专题展览,展览内容和设施主要包括:多媒体角楼影视作品;角楼测绘图纸,设置三棱锥体转动式展板;角楼建筑本体;角楼模型。东华门展区,设立“古建筑设计意匠”专题展览,分为“规划•意匠”、“内檐装修•意匠”、“瓦作•意匠”和“彩画作•意匠”四个部分。銮仪卫展区,设立“古建筑石作与保护”专题展览。展览内容分为仓储式石质文物陈列区 、石质文物保护工作室和观众休息区。</p><p class="ql-block"> 古建馆首次实现东华门城楼、东南角楼、城墙、地面展厅相结合,形成一个立体的、生动的、视野开阔的大型展厅,东华门城楼将展出精美的古建筑构件、样式雷烫样和图纸等文物,并设计栈道直通屋顶,可以近距离欣赏东华门建筑构件和彩画;同时开放从东华门至午门的一段城墙,使观众可以近距离观赏城墙的结构与建筑之美,特别是可以进入东南角楼,欣赏其构造的精美绝伦,并观看数字影视作品《角楼》;在东华门下的銮仪卫区域,形成一个开放的石刻园区,展出一些有较高艺术水平的院藏石刻构件,使观众在城楼上可以居高临下地欣赏精美的石刻文物,在历史的氛围中徜徉。</p> <p class="ql-block"> 4、青铜馆,在承乾宫。</p><p class="ql-block"> 青铜器,青铜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大件青铜器在夏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的二里头时期)开始出现,到商代前期(二里岗时期)和商代后期(殷墟文化时期),出现了大量气势恢宏、纹饰繁缛的呈组合的青铜器。进入西周、东周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长篇铭记历史事件文字的青铜器,这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两个特有现象。青铜器的制造和发展,历代绵延不断,但对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在先秦时代。</p><p class="ql-block"> 自汉代以来,地不爱宝,青铜礼乐器时有出土,其上威严的纹饰,雄伟的气度,深得帝王之心,被视为国之祥瑞。于是官民贡献于上,皇室搜求于下,逐渐成为皇家的重要典藏。宋代曾集宫中所藏编成《宣和博古图录》。清代乾隆年间,则将宫中藏青铜器先后编辑了《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等图录。故宫博物院现藏历代铜器一万五千余件,其中仅先秦有铭文的青铜器就有近一千六百件,精品甚多。故宫青铜器馆陈列,将力图展现中国青铜文化与皇室文化的内在联系。</p> <p class="ql-block"> 青铜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大件青铜器在夏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的二里头时期)开始出现,到商代前期(二里岗时期)和商代后期(殷墟文化时期),出现了大量气势恢宏、纹饰繁褥的呈组合的青铜器。进入西周、东周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长篇铭记历史事件的青铜器,这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两个特有现象。青铜器的制造和发展,历代绵延不断,但其对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在先秦时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传说夏禹铸九鼎,历商至周,以为传国之宝,鼎移则王朝易主。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楚子过周境,问鼎之轻重,则其觊觎王权之心,路人皆知。鼎彝或列于宗庙,或随葬于墓室,称为“礼器”,是先秦贵族等级身份的标志。这种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称为“周礼”。它对我国数千年历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 5、雕塑馆,现设展在慈宁宫。</p><p class="ql-block"> 故宫雕塑馆陈列在慈宁宫内,展览共分为5个专题,<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雕塑荟萃馆、汉唐陶俑馆、砖石画像馆、修德白石馆、佛教造像馆五部分,陈列面积约1375平方米,共计展出总数为425件</span>雕塑文物,年代跨度从秦代跨越到清朝,分展在慈宁宫正殿、慈宁宫东庑、慈宁宫西庑、大佛堂、大佛堂西庑五个展室。</p><p class="ql-block"> 雕塑馆陈列的文物主要涵盖陶俑、画像砖石、佛像三大类。陶俑从战国到明代,精品叠出,前后相续,构成一部完整的发展历史,其中包括享誉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等,数量上则以汉与唐居多。陕北与晋西南出土的画像石,内涵丰富,造型独特。河北曲阳白石佛像时间从北魏直至隋唐,纪年造像排列有序,使用镂空雕刻的方法,丰富了佛像的创作技法。故宫博物院的前身是明清两代皇宫,其宫廷旧藏中的永乐、宣德款藏传佛教铜造像,丰满端正,静穆柔美,体现了明初宫廷风格特点。清朝六世班禅像则是清宫藏传佛教造像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工匠虽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雕塑作品,但受传统意识形态认识的制约,这些珍贵的雕塑作品长期被视为“器”,未引起人们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乾隆为其母亲造的金发塔。</p> <p class="ql-block"> 金枝</p> <p class="ql-block"> 玉叶</p> <p class="ql-block"> 6、陶瓷馆新馆:位于武英殿。 </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陶瓷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远在10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们的祖先就在中华大地上发明了制陶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我国已能烧造原始瓷器。到了距今约1800年的东汉时期,真正的瓷器发明了。这是我们祖先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的光辉一页。从红陶、灰陶、彩陶、黑陶、白陶到原始瓷、青瓷、黑瓷、白瓷以及五光十色的颜色釉瓷和色彩缤纷的釉下彩、釉上彩瓷器等,展现出中国陶瓷10000多年绵延不断的发展历程,成为世界工艺史上的一大奇迹。</p><p class="ql-block"> 中国陶瓷自唐代以来即远销世界各国,其卓越的制瓷技术和辉煌的艺术成就对许多国家的陶瓷生产均产生过深远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这也充分说明中国无愧于“瓷国”之盛誉。</p><p class="ql-block"> 故宫博物院堪称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品宝库,其中收藏陶瓷类文物约35万件,而且绝大部分属于原清宫旧藏,可谓自成体系,流传有绪。特别是经过几代专家的研究鉴定,使其具备了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此次我们从中遴选出400多件精品,按时代发展顺序予以展示,供观众朋友们鉴赏研究。</p><p class="ql-block"> 故宫博物院陶瓷馆新馆展览面积比原展厅增大将近60%,展厅外还设计有五个特色景观;陶瓷馆展示文物数量由之前的400多件增加至约1000件,所选展品年代的下限延至民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瓷器</p><p class="ql-block"> 故宫博物院拥有35万件陶瓷器,总量居世界博物馆之首,包括一级品1100多件,二级品约5.6万件,另有从全国200多个窑口所采集的3.6万余片陶瓷标本。藏品覆盖面极广,贯穿整个中国陶瓷史,兼顾陶器与瓷器、官窑与民窑。收藏特色尤其体现在三国至唐五代陶瓷器、元瓷、清中晚期御窑、宫廷陈设用瓷、紫砂器、多釉彩大型瓷器、清御窑生产资料、历代民窑瓷器和考古发掘资料。故宫陶瓷馆设在文华殿区。</p> <p class="ql-block"> 7、戏曲馆,设于宁寿宫畅音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展览依据故宫现存大量戏曲文物,从演戏机构、戏装砌末、剧本、戏台、帝后赏戏景观等方面加以展示,并遴选当年入宫名伶唱片复原播放,使观众从视觉和听觉上全面感受清代宫廷戏曲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 满族定鼎中原,受汉文化影响,宫中文化生活嬗变。关外“篝火观舞”、“饮酒摔跤”的粗犷娱乐形式,被更有观赏价值的戏曲替代,并成为宫中娱乐和庆典活动的重要内容。</p> <p class="ql-block"> 皇家观戏楼</p><p class="ql-block"> 宫廷演戏为世人了解皇家生活情景开启了一扇绝佳的窗口。内廷演戏,各朝发展并不平衡。乾隆朝社会稳定,库府充盈,戏曲活动形成高潮。嘉庆后各朝,内忧外患,经济萧条,宫中习艺人员骤减,戏曲活动转入低谷。慈禧听政,嗜戏如命,戏曲活动又重现生机。</p><p class="ql-block"> 演戏除满足帝后欣赏之外,还成为一种驾驭控制的手段,通过看戏来礼遇廷臣及外藩首领,达到恩赐和怀柔之目的。同时在编写戏本时,有意加入宣扬忠孝、粉饰升平的内容,以教育臣僚、藩封,实施教化统治。</p><p class="ql-block"> 帝后对戏曲的热衷,使得诸多剧种流派竞相入宫献艺,因而得以在词曲编写、表演艺术等方面融汇、升华。清宫演戏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8、武备馆:设于奉先殿南箭亭。</p><p class="ql-block"> 箭亭位于紫禁城东部景运门外、奉先殿南一片开阔的平地上,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是清代皇帝及其子孙练习骑马射箭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箭亭名为“亭”,实质上是一座独立的大殿。其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四面出廊。殿内20根朱漆大柱直接承托梁架,减少了斗拱层叠的层次,是宫殿建筑大式做法中比较少见的。箭亭东西两侧山墙磨砖对缝,不开窗;南北两面各辟菱花槅扇门,南5北3共8扇。殿当中设宝座,宝座之东有卧碣1座,刊刻乾隆十七年(1752年)上谕,其内容为要求满清贵族“衣服语言,悉遵旧制”,“操演技勇,时时练习骑射”,并告诫子孙要“永垂法守”。箭亭前宽敞开阔,为殿试武进士阅技勇之处,届时需考试马步、射弓、刀石。嘉庆十三年(1808年),清仁宗颙琰又立石碑于殿内西侧,再次告诫子孙“不效汉俗”。</p><p class="ql-block"> 修建箭亭之目的在于防止满族受汉族同化而致祖制湮灭。乾隆和嘉庆皇帝都曾在此射箭并操演武艺。每当皇帝及其子孙在这里跑马射箭时,亭前则摆起箭靶,列队两边的武士摇旗擂鼓助威,情景壮观。咸丰元年(1851年),皇帝曾在此阅十五善射。</p><p class="ql-block"> 清初规定,特许在大内骑马的王公大臣凡入东华门者,一律在箭亭前下马,因此,箭亭周围的空旷之地也是当时拴歇马匹之处。</p><p class="ql-block"> “勿以太平而忘武备”,清顺治时,一座射殿出现在祭祀祖宗的奉先殿前,弓马骑射成为清代武备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康熙帝曾亲率诸皇子和善射侍卫于此射箭。雍正时改为箭亭。乾隆帝在此召见殿试弓马成绩最优秀的武进士,并亲试其技。嘉庆时武进士殿试于紫光阁考试外,箭亭也被开辟为弓刀石的考试场地。</p><p class="ql-block"> 乾隆、嘉庆二帝将其“国语骑射”训诫于此泐石宣示,永垂法守。</p><p class="ql-block"> 一个弓箭良具最后的鼎盛时代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9、钟表馆:位于奉先殿。</p><p class="ql-block"> 我国的计时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清代以前一直以圭表、日晷、漏壶计时。明末清初欧洲机械钟表开始传入我国,逐渐取代了传统计时器。十八世纪,清代宫廷即大量使用机械钟表。故宫钟表馆展出这些钟表以英国产品居多,亦有法国、瑞士等其它西方国家的,还有我国自行制造的。西方国家的钟表主要由粤海关监督从洋商手中购置,贡入皇宫。清代广州、苏州等地制造的钟表精品,也被贡入内廷。清宫内设置的做钟处亦奉旨制造钟表以供宫中之用。这些钟表除有打时打刻的计时功能外,还利用机械联动原理,使上面装饰的人物、鸟兽、花卉等玩艺系统不断变化,表现各种动作。它们以准确的报时、精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优美的音乐、逗人的演技、吉祥的寓意而博得帝后们的喜爱,成为宫中珍贵的陈设装饰。在当时既是有实用价值的计时器,又是取悦于人的娱乐用具,同时也是技艺精湛的工艺品。</p><p class="ql-block"> 清宫旧藏的钟表大部分留存至今,成为故宫宫廷文物藏品中的重要门类。故宫遴选其中精品展出,从中可领略百余年前中外钟表的高超技艺。</p><p class="ql-block"> 钟表馆大厅内紫禁城的钟灵毓秀呈现在你面前:150多件奢华气派、中西合璧的钟表,或大 气磅礴,或精致细腻,亦刚亦柔,亦动亦静,充分释放出钟表制作者的无限灵感与火热激情。据说,当年康熙曾多次传谕招募有技艺的西洋人到宫中服务,使清宫内 设置的做钟处的自制钟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精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优美的音乐博得帝后们的喜爱,并最终赢得了“近来大内做的比西洋钟表强远了”的皇上 口喻,在故宫,钟表已经不仅是单纯的实用计时工具,更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使者,其光彩夺目的表象背后隐含着更深层次的丰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10、家俱馆,设展在太和门外武英殿南侧南大库,数百件明清家具首次“仓储式展览”。</p><p class="ql-block"> 2018年9月19日,故宫家具馆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是故宫博物院继陶瓷馆、书画馆等专馆之后,开设的又一大专题展馆。此次开放的家具馆一期展厅位于紫禁城西南角的南大库区域,馆内“南大库清代宫廷家具展览”展出清代家具300余件。</p><p class="ql-block"> 家具馆共分三期展厅。此次开放的南大库区域一期展厅,除进行仓储式展示300余件清代家具外,还有30余件精品家具,以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家具为主,按照庭院、书房、琴房等主题进行场景设计,结合多媒体技术和灯光,形成不同的文化空间,供观众近距离欣赏,徜徉其间。比如将根据院藏《清人画弘历是一是二图》内乾隆皇帝所处的室内空间进行“原景重现”,根据其中陈设还原画中场景,让观众感受到宫廷家具的独特样貌与室内布局,并与书画结合,获得更加深刻的文化体验。</p><p class="ql-block"> 故宫博物院现存明清家具6200余件,数量为世界之冠。此前这些珍贵的家具文物一直藏在深宫大库之中。2015年故宫博物院为进一步扩大展览面积,增加文物展示数量,将紫禁城西南角的南大库规划确定为宫廷家具专门展示场地,对当时几近荒芜的南大库地区进行整改。经过3年的建设,如今的南大库已经成为现代化的专业文物展厅和库房。</p> <p class="ql-block"> 《清人画弘历是一是二图》</p> <p class="ql-block"> 11、石鼓馆:</p><p class="ql-block"> 设在皇极殿东庑房。</p><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古物一石鼓,此厅展示十件战国石鼓,所刻石鼓文为中国已知最早的石刻文字。</p> <p class="ql-block"> 刻石作品:</p><p class="ql-block"> 故宫藏553件套,最重要者当属战国秦石鼓,所刻石鼓文为中国已知最早的石刻文字,陈列于石鼓馆。</p> <p class="ql-block"> 12、书画馆,设于文华殿</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最大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有历代绘画作品近五万件(套),近千件系国家一级文物,几乎囊括了中国绘画发展各历史时期的名家名品,其中元以前精品四百余件(套),数量居全国各博物馆之首。这些作品中,有不少为稀世之珍,或为历经劫难而流传至今的孤本真迹,或为美术史上大师巨擘的铭心绝品,精华荟萃,蔚为大观。绘画藏品也因此成为故宫博物院艺术藏品的重中之重。</p> <p class="ql-block"> 古书画</p><p class="ql-block"> 故宫博物院共藏有绘画、壁画、版画、书法、尺牍、碑帖约14万件,占世界公立博物馆所藏中国古代书画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故宫书画馆设在武英殿区,每年春到秋季举办两到三期常设书画展。</p> <p class="ql-block"> 隋朝展子虔《游春图》卷:展子虔唯一可信的传世真迹(虽有争议),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卷轴类绘画作品,是青绿山水画的开山之作,在山水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 唐朝韩滉《五牛图》卷:韩滉代表作,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纸本绘画作品,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卷:阎立本代表作的宋代摹本,保留了唐代人物画的线条与风韵,真实记录了重大历史事件,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 绘画:故宫博物院藏元代及以前绘画近420件,其中17件入选国家文物局《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书画类)》。故宫藏有诸多中国绘画史上的孤品、绝品,如:</p><p class="ql-block"> 东晋顾恺之(传)《洛神赋图》卷:顾恺之代表作的宋代摹本,是同一主题摹本中的最佳版本,在顾恺之无真迹存世的情况下成为研究中国早期绘画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五代卫贤《高士图》卷:卫贤唯一可信的传世真迹,山水与人物皆描画精彩,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 五代顾闳中(传)《韩熙载夜宴图》卷:顾闳中代表作,在人物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虽被一些人认定为宋人摹本,但被公认为同一主题摹本中最精彩的一幅,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 五代黄荃《写生珍禽图》卷:花鸟画祖师黄筌的代表作,在花鸟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张择端唯一可信的传世真迹,是一幅记录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巨幅画卷,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 元朝绘画作品:</p><p class="ql-block"> 故宫博物院元代书画在国内外博物馆藏品中名列前茅,元代绘画仅纸绢类就有130多件,收藏数量和艺术品质都很惊人,几乎代表了元代画坛诸画科和各流派的艺术成就。赵孟頫的山水、人物、花鸟、鞍马等诸画科精品皆有收藏,元四家作品堪称琳琅满目。</p> <p class="ql-block"> 明朝绘画作品:</p><p class="ql-block"> 明代画坛沿着元代已呈现的变化继续演变发展、文人画汇成洪流,并形成诸多流派;山水、花鸟题材流行,人物画也得到发展;水墨技法不断创新,进一步丰富了笔墨表现能力:创作宗旨更强调抒写客观情趣,追求笔情墨韵。明代绘画包括吴门画派在内的诸多名家精品皆有收藏,其中还有明星画家唐伯虎的精品力作,堪称流派纷呈,各领风骚。</p> <p class="ql-block"> 明清绘画作品:</p><p class="ql-block"> 故宫博物院藏明清绘画数量大、门类全、精品多。具有广泛影响的著名画派和画家均有大批代表作品入藏,诸如明代的院体浙派、吴门画派、松江派、武林派、嘉兴派、青藤白阳、南陈北崔,清代的金陵画派、新安画派、四王吴恽、四僧、扬州八怪、海派等等。故宫博物院尤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弥补了清宫旧藏的缺项,如扬州八怪、京江画派、改派和费派、海派、金陵八家、四僧、黄山派等。此外,清代宫廷绘画与地方画派冷门画家的作品也属故宫特色藏品。</p> <p class="ql-block"> 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 故宫博物院藏元代及以前书法310件,其中11件入选国家文物局《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书画类)》。故宫藏有诸多中国书法史上的孤品、绝品,例如:</p><p class="ql-block"> 西晋陆机《平复帖》卷:陆机唯一传世真迹(虽有争议),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卷轴类书法作品,被誉为“法帖之祖”,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p class="ql-block"> 东晋王献之《中秋帖》卷:王献之书迹的摹本,保留原作精彩之处,被清乾隆皇帝视为三希堂“三希”中的“一希”。</p> <p class="ql-block"> 东晋王珣《伯远帖》卷:王珣唯一的传世真迹,也是王羲之家族唯一的传世真迹,被清乾隆皇帝视为三希堂“三希”中的“一希”,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 唐朝冯承素摹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卷(神龙本):在王羲之无真迹存世的情况下,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最佳摹本,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此外,王羲之《兰亭序》的三个最佳摹本都收藏在北京故宫。</p> <p class="ql-block"> 唐朝杜牧《张好好诗》卷:大诗人杜牧唯一可信的传世真迹,内容与古籍善本相印证,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p class="ql-block">其他历代书法精品有:</p> <p class="ql-block"> 北朝:曹法寿《华严经卷》。</p><p class="ql-block"> 隋唐五代:隋人《出师颂》卷,虞世南摹王羲之《兰亭序》卷(天历本),褚遂良临王羲之《兰亭序》卷(米芾诗题本),唐欧阳询书张翰帖和《卜商读书帖》,国铨《善见律》卷,杨凝式《夏热帖》卷和《神仙起居法帖》卷。</p> <p class="ql-block"> 两宋:李建中《同年帖》页和《贵宅帖》页,林逋《自书诗》卷,范仲淹《道服 赞》卷,欧阳修《灼艾帖》卷,蔡襄《自书诗》卷,文彦博《三帖卷》,苏轼《新岁展庆帖》卷和《人来得书帖》卷,黄庭坚《诸上座帖》卷,米芾《向太后挽词帖》页和《苕溪诗》卷,薛绍彭《大年帖》页,吴琚《寿父帖》页,吴说《门内帖》页,陆游《自书诗》卷,朱熹《城南唱和诗》卷,张即之《佛遗教经卷》,文天祥《上宏斋帖》卷。</p> <p class="ql-block"> 元朝:故宫博物院元代法书收藏在国内外博物馆中名列前茅,比如赵孟頫的上碑墨迹存世仅11件,故宫博物院独占4件,而鲜于枢唯一楷书和邓文原唯一长卷亦存于此。重要藏品有:赵孟頫《帝师胆巴碑》卷,鲜于枢《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和《道德经》卷,邓文原《急就章》卷,康里巎巎《谪龙说》卷,杨维桢《张南轩城南唱和诗》卷,周伯琦《朱德润墓志铭》卷,元俞和临定武本兰亭卷。</p> <p class="ql-block"> 五、故宫临展项目</p><p class="ql-block"> 1、清宫卤簿仪仗展:</p><p class="ql-block"> 设在太和门西庑房,位于太和门广场西侧,展示清宫卤簿和仪仗用具。</p> <p class="ql-block"> 2、天府永藏展</p><p class="ql-block"> 设在保和殿西庑房及西北崇楼,位于外朝前三殿区西侧,展示历代皇家收藏传统与清宫收藏类别。著名展品有朱碧山造银槎杯、“一统车书”玉玩套装匣、清紫檀雕山水八屉兰亭八柱插屏、张成造剔红栀子花圆盘(复制品)、杨茂造剔红观瀑图八方盘(复制品)、明尤通款犀角雕仙人槎杯、钧窑海棠式花盆、碧玉光素大盘、五彩镂空云凤纹瓶、清楠木康熙算术桌、清康熙御制银镀金简平地平合璧仪等。展品明细详见天府永藏展网站。</p> <p class="ql-block"> 3、庆隆尊养一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崇庆皇太后专题展</span></p><p class="ql-block"> 展厅设在慈宁宫西侧寿康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4、清代军机处史料展:</p><p class="ql-block"> 设在乾清门广场西北隅值房,展示清代军机处相关史实,以图片为主。</p> <p class="ql-block"> 5、 绝域苍茫万里行</p><p class="ql-block"> 丝绸之路(乌兹别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展厅设在永寿宫。</p><p class="ql-block"> 中亚是古代波斯、印度和中国等几大文明的交汇地区,也是几大文明陆路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古代部族的迁移、商旅贸易和货品的转运,以及不同区域政治势力的消长把中亚地区与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中国和中亚地区在文化上的紧密联系不仅表现在物质遗存方面,由中亚传布而来的宗教和思想文化也极大地影响和丰富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前,为寻找迁移至中亚的大月氏,张骞作为中国汉王朝派往西域的第一位使节,成就了探寻中亚地理和政治边缘、开启贯通中西 “丝绸之路” 的壮举。今天中国考古学界在中亚地区十年来工作的开拓和发展,不仅深层解构了中国文化中的外来因素,更是践行 “一带一路”倡议中文化先行的重要举措。</p><p class="ql-block"> 为追寻古代月氏人的遗迹,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从2009年开始,辗转来到乌兹别克斯坦的西天山地区,选定了撒扎干和拉巴特南北两个遗址进行了发掘,本次展示的就是发掘收获。</p> <p class="ql-block"> 6、御瓷新见</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瓷器对比展。</p><p class="ql-block"> 展厅设在景仁宫</p><p class="ql-block"> 中国瓷器生产发展到明代,从唐、宋时代众多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渡以后,基本演变为景德镇窑“一枝独秀”的局面,景德镇被誉为“天下窑器所聚”之地。明、清两代五百多年,至精至美的瓷器多出于景德镇。特别是景德镇御窑瓷器,长期代表中国乃至世界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p><p class="ql-block"> 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在景德镇设陶厂(后更名为“御器厂”、“御窑厂”),拉开专门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帷幕。鉴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全国的能工巧匠不断汇聚于景德镇,以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创新的姿态,源源不断地为宫廷烧造了大量品类丰富、质量精湛的瓷器,这些瓷器主要被用作皇家的日常饮食、陈设雅玩、祭祀与赏赉等。而烧窑所产生的残次品,则被打碎后掩埋在御器厂内,长期不为世人所知。</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明、清两代景德镇御窑遗址进行过多次正式考古发掘和抢救性发掘,出土的御窑瓷片数以吨计。经过考古人员的整理、拼对、修复,一大批明代御窑瓷器得以“重见天日”,这为景德镇市人民政府与故宫博物院合作举办明代御窑瓷器系列对比展奠定了基础。自2015年以来,双方合作分别举办过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等五个明代御窑遗址出土瓷器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品对比展,另外还举办过一个景德镇御窑遗址与故宫博物院最新考古成果展。这六个展览,展示了许多珍贵的景德镇御窑瓷器。</p> <p class="ql-block"> 7、大圣遗音一一古琴艺术展</p><p class="ql-block"> 展厅设在钟粹宫</p><p class="ql-block"> 古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乐器之一,是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汉语中,“琴”这个词,即专指古琴,足可见古琴的特殊地位。</p><p class="ql-block"> 古琴作为一种乐器,有着自身发展的过程,自尧舜时期即已存在的五弦琴,到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传世七弦琴唐琴,再到近世各具特色古琴流派,几千年来形成了综合琴器、琴人、琴曲、琴论等为一体的庞大体系,成为中国文人必需的“琴棋书画”修养之首。同时,古琴又具有强烈的礼仪性质,是中国古代国家祀典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故宫博物院作为建立在明清宫廷基础上的博物馆,继承了两朝皇室的丰富收藏,再加上故宫博物院建院后的不断丰富,形成了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的古琴收藏。故宫博物院现藏古琴八十八张,唐、宋、元、明、清时代序列完整,佳器列陈,能够较为完整地展现古琴发展历史。此次展览中,我们将展示院藏历代名琴标准器,为观众勾勒出古琴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还选取了多种与古琴相关的文物,为观众呈现一个更为多面的古琴文化世界。</p><p class="ql-block">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希望藉此展览为古琴文化找到更多知音!</p> <p class="ql-block"> 8、龙凤呈祥——清帝大婚庆典展: </p><p class="ql-block"> 设在乾清宫东庑房,介绍浩繁的清代大婚程式,展示皇家尊贵至极的奢华,彰显帝王至高无上的皇权。</p> <p class="ql-block"> 六、故宫外展厅</p><p class="ql-block">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p><p class="ql-block"> 由厦门市政府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建设,是故宫博物院在地方设立的第一个主题分馆,集中展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两代的外国文物。</p><p class="ql-block"> 陈列展览</p><p class="ql-block">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的陈列展览主要为常设展览“海国微澜——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展览”,主要通过文物、图片、场景、多媒体等展示,结合触摸屏、大屏幕投影、360度虚拟互动投影,以及其他声、光、电现代科技手段,对故宫博物院藏外国精美文物进行全面展示。该陈列共分六大部分,即文物来源、科技典范、万国瓷风、生活韵致、典雅陈设、域外神工。</p> <p class="ql-block"> 七、故宫建筑的艺术性</p><p class="ql-block"> 一一世界建筑艺术的顶级殿堂</p><p class="ql-block"> 1、结构特点</p><p class="ql-block"> ①整体及细节强调对称性</p><p class="ql-block">例: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生动形象,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p><p class="ql-block"> ②、布置和功能上体现等级制度</p><p class="ql-block">例: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p><p class="ql-block">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以3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p><p class="ql-block"> 2、风格特点</p><p class="ql-block"> ①前半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p><p class="ql-block"> ②后半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p> <p class="ql-block"> 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p> <p class="ql-block"> 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p><p class="ql-block"> 后部内廷却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宫灯联对,绣榻几床,都是体现适应豪华生活需要的布置。内廷之后是宫后苑。后苑里有岁寒不雕的苍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珑假山,楼、阁、亭、榭掩映其间,幽美而恬静。</p> <p class="ql-block"> 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p> <p class="ql-block"> 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p> <p class="ql-block"> 故宫是中国建筑的精华,故宫气势磅礴,雄伟壮观,象征了我国个古代皇帝君临天下,神威不可侵犯,看故宫的细部十分精巧,各种浮雕栩栩如生,雕梁画栋中承载的是中华艺术之美,它是我国古代建筑业和我国古代文化美学的完美融合,凝聚了古人的心血和智慧,这是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艺术瑰宝,我们应小心保护这些历史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十、故宫有无数解不开的迷</p><p class="ql-block">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迄今已历经615年的沧桑岁月。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既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场所,也是皇帝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玩的地方。3公里长、10米高的宫墙,俨然是一座森严壁垒的城堡,留下了一个个不解之谜。</p><p class="ql-block"> 1、天人合一紫禁城</p><p class="ql-block"> 故宫又称为紫禁城。把皇宫称为紫禁城,有何解释呢?</p><p class="ql-block"> 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星垣。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又称紫微宫、紫宫。它在北斗星的东北方。“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古人认为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办理朝政与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又因皇宫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便有紫禁城的“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p> <p class="ql-block"> 2、元朝大都的皇宫去哪了?</p><p class="ql-block"> 根据记载,当年忽必烈定都北京后,的确也建造了宏伟的皇宫,后来元大都灭亡,明朝坐拥天下,就把元朝皇宫埋在了明皇宫之下,直到清朝时期故宫不断增加建筑和修缮,元朝皇宫始终被掩埋在故宫之下,到目前考古学家已经找到了大量证据,证明了元大都的皇宫就在故宫之下而且发掘了很小很小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故宫里面也还留存了两处元朝时期的建筑,这可是故宫目前唯一的两处元朝建筑,第一处是武英殿浴德堂的东次间后室,外面红墙金瓦,里面却是由特制白砖砌成,瓮顶式屋顶,十足的阿拉伯式建筑风格,也被称为土耳其浴所。</p><p class="ql-block"> 这座土耳其浴所在元代曾是大内崇天门外元大都留守司衙门的浴室,在明代曾是皇帝斋戒沐浴的地方。到了清朝时期,武英殿被改为了御书阁,这里也被改成了蒸纸处,供印刷书籍蒸熏纸张之用。</p><p class="ql-block"> 第二处元朝建筑就是金水河上的断虹桥,相传公宫里妃子、皇后或是大臣犯下死罪都要从这座断虹桥上经过,所以断虹桥又被称为“断魂桥”。断虹桥位于太和门外、武英殿之东,桥面铺砌汉白玉巨石,两侧石栏板雕穿花龙纹图案,望柱上之石狮神态各异,宛然如生,用料之考究、装饰之华丽、雕刻之精美乃紫禁城内诸桥之冠。</p> <p class="ql-block"> 3、故宫房间知多少?</p><p class="ql-block"> 故宫的房间数不清。有人说,故宫有9999间房;有人说,故宫的房间应该有9999间半,那么,又为何有9999间半呢?半间在哪儿?</p><p class="ql-block"> 原来,半间是指文渊阁楼下西头的那一小间。实际上故宫所谓的半间房是根本不存在的。文渊阁西头这间,面积颇小,仅有一作上下用的楼梯,但仍是一整间。文渊阁是藏我国第一部《四库全书》的处所,为了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克火之意,文渊阁一反紫禁城房屋多以奇数为间的惯例,采用了不讲对称的偶数——6间。但又为了布局上的美观,西头一间建造得格外小,似乎是半间房。故宫房屋到底有多少呢?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 传说,当初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皇宫的时候,皇上和他的儿子燕王打算把宫殿修盖得间量多点儿、大点儿,总觉得皇上住的地方应当特别华贵,不然就显不出天子的尊严。这天,皇上正要传旨宣刘伯温,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刘伯温来了。 刘伯温一见皇上就说:“启奏万岁,臣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玉皇大帝把臣召到凌霄殿上对臣说:‘你朝皇帝要修盖皇宫,你告诉他!天宫宝殿是一千间,凡间宫殿万不可超过天宫。你还要告诉他,要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去保护凡间皇城,才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你要牢牢记住’。玉皇大帝说完这些话,就扑过来一阵白茫茫的香雾,一下就把臣吓醒啦!” 皇上听了觉着很怪,想了想,就下旨叫刘伯温去监造不到一千间,可还得跟天宫差不多间量的皇宫,并去请金刚、地煞来保护皇官。刘伯温领旨就办去了,这事儿一下子就在北京城传开了,老百姓都等着要看刘伯温怎样修盖皇宫,怎样去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这些神仙来保护皇宫 过了些日子,刘伯温就把事儿全都办好了。皇上一看那宫殿盖得甭提有多华贵了,间量还真是不到一千间也差不多,再看宫院里金光闪闪,好像有神仙镇守。皇上愈看愈高兴,当时传旨,给刘怕温加封晋爵,还赏赐了很多珠宝。外邦听说刘伯温请了天神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保护皇城,也就不敢兴兵作乱了。 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故宫里的宫殿是九百九十九间半;天神三十六金刚就是宫殿门口摆着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宫里的七十二条地沟。</p> <p class="ql-block"> 4、太微垣南有三颗星被人视为三座门,即端门、左掖门、右掖门;与此相应,紫禁城前面设立端门、午门,东西两侧设立左、右掖门。午门和太和门之间,有金水河蜿蜒穿过,象征着天宫中的银河。皇帝及皇后居住的乾清宫与坤宁宫,“乾”、“坤”二字就意味着天地的意思。其东西两侧的日精门与月华门,则象征着日月争辉。东西六宫及其他诸宫殿也都分别象征着天上的十二星辰和各个星座。</p> <p class="ql-block"> 5、“三宫六院”所指的宫殿院落:</p><p class="ql-block"> 从保和殿前行,穿过内廷正门乾清门,沿白石雕栏高台甬道向前,你就进入了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也就进入了内廷,即通常所说的“三宫六院”中的三宫。</p><p class="ql-block"> 而“六院“多指的是故宫中西宫六院。</p> <p class="ql-block"> 6、冷宫在何处?</p><p class="ql-block"> 来故宫参观的人,总要找找“冷宫”在哪里,看皇帝是不是真地过着“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生活。先谈“三宫六院”。故宫中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为“三宫”。六院分别指东路六宫: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及永和宫。皇帝的妻妾众多,说有“七十二妃”,或“粉黛三千”。据《礼记》记载,周朝的制度是“天子后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这说明,早在我国周代,天子的妻妾就有夫人、嫔、世妇、御妻等名号,数量也相当惊人。封建帝王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随心所欲地挑选妃子。“宫中多怨女”,在封建社会里,多少青年女子被关进宫内,终生不得自由!</p><p class="ql-block"> 至于选到宫中的女子,一旦失宠,便在宫中禁室里等死,更为悲惨。故宫的“冷宫”在哪里?并无定所,但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即是乾清宫、长春宫;一说“冷宫”无固定地址,关禁王妃、皇子的地方,便俗称“冷宫”。</p><p class="ql-block"> 查遍所见明、清史料,紫禁城无“冷宫”匾额,冷宫并不是某一处宫室的正式命名。根据一些文献记载,明、清时代被作为“冷宫”的地方有好几处。</p><p class="ql-block"> 明末天启皇帝时,成妃李氏得罪了权势赫赫的太监魏忠贤,被由长春宫赶到御花园西面的乾西,一住四年。先后被幽居乾西的,还有定妃、嫔、恪嫔三人。这个“冷宫”在紫禁城内之西。</p><p class="ql-block"> 光绪皇帝的珍妃被慈禧落井之前,据说关在景祺阁北边北三所(现坍毁),这地方就在今天珍妃井西边的山门里。如果这一出自太监之口的传闻属实,则此地也算得一处“冷宫”。</p> <p class="ql-block"> 7、 门字写法之谜</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故宫</span>紫禁城所有门匾中,繁体的“门”字都有些与众不同,最后一画笔势垂直向下,没有勾脚,从勾变成了竖笔。</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故意写成这样呢?</p><p class="ql-block"> 原来在古代,每个字的笔画都可以区分其五行属性,“门”字的勾脚是属于“火笔”,因古代建筑多为土木结构,易被火焚,古人担心带有“火笔”的“门”字会招火,所以将门匾中的“门”字最后一画从勾笔改为竖笔。</p><p class="ql-block"> 据说宋偏都临安后,玉牒殿失火,殿门烧光。宰臣奏说,宫殿匾额中的“门”字,末笔都有勾脚,带火笔,因此招火,将这些匾额全部烧掉方能免灾。从此以后,凡宫殿的匾额,书写时“门”字末笔都直下,不勾脚。</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为写“门”字而丧生的故事,更能说明宫殿匾额“门”字无勾的原因:明太祖在南京命中书詹希原写太学集贤门匾,所写“门”字,末笔微微勾起,多疑的明太祖便大发雷霆说:我要招贤,你詹希原这厮要闭门,塞我贤路!遂下令斩之。真是伴君如伴虎!</p> <p class="ql-block"> 8、故宫城墙上为何不落鸟?</p><p class="ql-block"> 故宫是皇帝生活工作的地方,是不允许任何污秽之物存在的,为了不让小鸟在故宫城墙上米娜停留,古代工匠便发明了一种,那就是鹰不落墙壁。这种墙壁可以能防止鸟儿落在上面,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墙体坡度很大,鸟类想要在这种房顶上站着很困那。第二是墙体修建的间隙比鸟爪大一些,这样的鸟就很难抓住它,这就是故宫城墙上不落鸟的原因了。</p><p class="ql-block"> 故宫城墙上不落鸟,首先说为什么宫墙上不会落鸟,其实这里就是涉及一个技术问题,关于这里民间有这样的介绍的“故宫,古皇居执政者,不可有秽亵,内惟严绚更修净鞭,甚至连厕皆无。此法可以制人,以防宫落鸟创矣此莺不落之顶。闻莺不落墙顶之理亦颇有意。时工匠将顶起之,鸟立于墙顶难,再加上墙之顶脊起则如鸟之爪间去大,是使鸟顶抓墙则难,此可见当时古人之智也”。意思就是说皇宫是皇帝住的地方,是很神圣的不容侵犯的,那当然是不允许有污秽的东西存在,而鸟粪就是污秽的东西,所以为了预防鸟类在房子留下鸟屎,皇宫里面的能工巧匠就想办法设计了一种不适合鸟类停留的墙顶,首先是墙顶上要有坡度,就会因为身体平衡的问题,鸟类在上面是没有办法站稳,还有就是墙要宽,让鸟类的脚没有办法捉牢,这样就不会有鸟类的停留了。这就是说明了古代的人睿智了。</p> <p class="ql-block"> 9、故宫的宫门前狮子双耳垂呢?</p><p class="ql-block"> 原来门前的两只耳垂的石狮子是为了防止后宫干政专门摆设的,垂着耳朵是为了提醒宫里的哪些女子对于国家大事不要刻意打听,听到了也要装作没听见。中国的封建王朝是男性专制的王朝,女性的地位是比较低的,但是为了巩固家族的权力,很多达官贵族都会将自己的女儿孙女送到宫里给皇帝做妃子。</p> <p class="ql-block"> 10、捂裆狮之迷。</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造型独特的小狮子立在“断虹桥”上,“断虹桥”位于故宫太和门外、武英殿之东、是单卷石桥,桥身横跨内金水河上。关于这座桥据说是元朝建的,“断虹”的意思是断掉的彩虹,是形容这座桥的桥身似彩虹。“捂裆狮”就建在断虹桥最显著的位置上。</p><p class="ql-block"> 关于它有过一个传说,相传道光皇帝想培养皇长子爱新觉罗奕纬作为皇位的继承人,但是奕纬不学无术,不听劝导,经常顶撞老师,有一次让道光知道了,叫来奕纬,愤怒之下一脚踢到他裆部,没过多久,奕纬就去世了。道光帝后悔莫及,让人建了“捂裆狮”,每次经过时都会想到自己的儿子,想到伤心处时还要身边的人把它用红布盖上。</p> <p class="ql-block"> 11、九龙壁上的木头龙腹之迷。</p><p class="ql-block"> 九龙壁位于故宫的皇极殿,是故宫必看的景点之一。它是由复杂的玻璃工艺烧制而成,每一条龙都是许多玻璃构架拼接而成,但是从东数第三条白龙腹部,不是由玻璃制成的,而是木头雕刻而成。这是为什么?难道工匠们想偷工减料,要知道木头的造价可比玻璃贵多了。</p><p class="ql-block"> 相传在制造九龙壁的时候,有一则工匠马德春与故宫九龙壁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建九龙壁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讲究多、难度大。必须要找那些技艺高超的人才行。工部大臣选来选去,最后选中了一个叫马德春的工匠。这马德春烧制琉璃瓦十几年了,技术高超。他选几十位工匠,第三天就开工了。干活前,他向工匠们讲了烧制彩色琉璃瓦的要求。他说:“那烧制彩色琉璃瓦对材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掌握,非常讲究,要是掌握不好分寸,烧制一件琉璃成品,就得有十来件废品作为代价。大伙要多留心,千万别出差错。”说完就带着大伙儿干了起来。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烧了七七四十九天,总算烧制成了。 安装这天,皇极殿门前人来人往,工匠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突然一声清脆的响声传来,吓了马德春一跳。他来到出事地点一看,一个小工匠呆呆地站在那儿,直勾勾地盯着摔碎的一片琉璃瓦。马德春小心翼翼地把碎琉璃瓦片拼凑在一起,仔细地看了看,低声对周围的工匠说:“这事儿对任何人都不能讲,谁要是吐露一个字,可有杀身之祸啊!”</p><p class="ql-block"> 在回家的路上,马德春的心是七上八下,他想重新烧制那片琉璃瓦是来不及了,延误工期的罪名担当不起,可是另打主意来补救又要冒着欺君之罪的大险呀!眼看没几天就是交工期了,他把心一横,等死不如闯一闯。到家后,他茶不思饭不想,不管谁来也不见,一个人来到小仓房,把门窗挡严,悄悄地自制“琉璃瓦”。</p><p class="ql-block"> 九龙壁完工的消息,及时上奏了皇帝。第二天乾隆就带着几位大臣前往观看,刚一进锡庆门就赫然看到那座金碧辉煌的九龙壁。走近再一细看,那九条龙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乾隆皇帝顿觉满目生辉,不住赞叹。他走到壁前,仔细欣赏每一片琉璃瓦上的巨龙,从东到西,一条龙一条龙地观看。跟在人群后面的马德春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头上冒着汗,腿有些发软。那乾隆来回看了三遍,真是从心里喜欢,连连称赞马德春的手艺高超,并重赏了他五百两银子。送走了乾隆皇上,马德春那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了下来。要问马德春为什么提着心呀,那是因为他移花接木巧补了九龙壁。</p><p class="ql-block"> 原来为了补上小工匠摔碎的那片琉璃瓦,马德春费尽了心机。他用了两天两夜的工夫,硬是用一块上好的楠木雕成了一条龙,并在乾隆带着王公大臣前往观看的头一天才匆匆忙忙地安装上,这要是让皇上知道了,就是欺君之罪呀!</p><p class="ql-block"> 而今你若有机会游览,来到九龙壁前,从东边数第三条白龙的身上有一块琉璃瓦就是当年马德春用楠木雕成的,您不妨仔细地瞧一瞧。</p> <p class="ql-block"> 12、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之迷。</p><p class="ql-block"> 隆宗门位于故宫保和殿西南的一道门,是通往前三殿和后宫的重要入口。然而就在这么个重要的门上,却插着一支箭。这是什么意思呢?相传是清朝嘉庆年间,爆发了白莲教起义,要说起义很正常,镇压下去不就可以了。但是这支起义军比较生猛,竟然长驱直入进了紫禁城,打到隆宗门的附近,这下可不得了,都打到皇帝的炕头了,清军迅速集结兵力,很快把这伙流窜的匪徒镇压下去,后来清理战场时发现有一支箭都射到了匾额上,嘉庆皇帝知道了,让人不要去掉,以示警戒,使自己和子孙们知道大清江山并不是固若金汤。</p> <p class="ql-block"> 13、太和殿广场上的仪仗墩</p><p class="ql-block"> 在太和殿的北面,是巨大的太和殿前广场,面积足有三万平方米。而在广场地面,左右各有一行小方砖,整齐的排列在地上,呈“八”字形一直延伸到太和门。大家有没有很好奇它是干什么用的呢?</p><p class="ql-block"> 这种白色小方砖叫做“仪仗墩”。在古代,皇帝出宫或举行大朝的时候,那可不能是一个人溜溜达达、偷偷摸摸就出来了,而为显示皇威,必须得有一套叫做“法驾卤簿”的仪仗队伍。队伍中有人举着旌旗、令牌、礼器等物,威风凛凛;也有的人抱着皇帝要用的椅子、尿盆什么的,也是气宇轩昂。(毕竟皇帝也是人,总得吃喝拉撒睡嘛)而这些人就站在这些小方块上,一个方块站一个人,就类似咱们小时候老师用白粉笔画的一个个小白点。</p> <p class="ql-block"> 14、太和殿前水缸上的刀痕</p><p class="ql-block"> 故宫中几乎每个大殿的前面都有几口巨大的水缸,我们都知道这是为了救火而准备的。这些大水缸名叫“太平缸”,有铁的、铜的,还有铜质鎏金的,每口缸都有一千多公斤重。</p><p class="ql-block"> 太和殿前面的四口大缸,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会发现缸上面有一道道被刀刮过的痕迹。这是当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留下的铁证!</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一群侵略者围在水缸周围,拿出刀“咔呲咔呲”的刮金子,转眼一口金色大缸变成了黑色。紧接着一群人又扑向了另一口大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5、保和殿后的云龙石雕</p><p class="ql-block"> 在故宫里每一个宫殿的前后两面,都有石制的台阶,在台阶的正中是一个斜制的长条石,上面雕刻着龙、凤、海水江崖等各种图案,这个东西叫做“灵墀”。</p><p class="ql-block"> 故宫里有一个最大的灵墀,非常值得一看!这块灵墀在保和殿的后面,是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据说开采于房山,重达三百多吨,被称为“云龙石雕”。</p><p class="ql-block"> 在没有起重机的当时,这个三百多吨重的大家伙是怎么运来的呢?原来,这个大家伙在运送的时候足足出动了一万多名工人,而且特意选在了最寒冷的三九天。他们用的方法是——在房山到北京的路上,每隔一里工人们便凿开一口水井,在地面洒水成冰,利用冰的来减少摩擦力,再将巨石一点一点拉到北京。</p> <p class="ql-block"> 16、太和门前的石盒与石亭</p><p class="ql-block"> 我们进入故宫后,一般都会迫不及待的穿过太和门,去看巍峨的三大殿和后宫诸殿,却忽略了太和门前的两个东西。在太和门前面,一对石狮子旁,摆着一个石盒和一个石亭,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呢?</p><p class="ql-block"> 据说,左边这个石盒是真的可以打开的,当然,如果你邀请十几个人一齐使劲,同时也没有保安来把你们赶出去的情况下。史料记载,石盒里装的是五谷,红线和金银元宝等物,代表钱粮布匹,也就是一些镇物。</p><p class="ql-block"> 而右边这个石亭叫做“诏书亭”,皇帝颁发诏书时要先将诏书放在这个亭子里。</p> <p class="ql-block"> 17、雨花阁殿顶的鎏金铜龙</p><p class="ql-block"> 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他们往往一生都与龙为伴。故宫中最多的便是关于龙的雕刻。有故宫专家做过一项尚不算完全的统计,故宫最主要的建筑太和殿,内外的龙纹、龙雕就有13844条之多。</p><p class="ql-block"> 故宫号称有宫殿8600多间,仅以每殿有6条龙计算,就有龙5万条,事实上的数目当然远不止此。而在这片龙的时空里,雨花阁殿顶的鎏金铜龙尤为奇特,它身长3米,匍匐着身姿作势欲下,似乎只是暂停在檐角,所以被称为“跑龙”。</p> <p class="ql-block"> 18、太和殿里的神龟仙鹤</p><p class="ql-block"> 走进故宫,走上太和殿,每个人都会首先去看看皇帝做的那尊宝座,其实,那没什么可看的,离得大老远,你也只能在门外瞅瞅。</p><p class="ql-block"> 其实太和殿这儿最值得看的就是殿门口矗立的一对铜龟、铜鹤。相信很多人都把他们忽略了,但它们却是太和殿这里最能体现皇帝们梦想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首先来说说铜仙鹤,古人们对于鹤有一种特殊的崇拜,仙鹤代表一种“成仙”的愿望,在咱们所知道的很多道教和佛教典籍里,谁成仙人了一般都是驾着一只鹤飞上天,驾鹤西去。</p><p class="ql-block"> 太和殿前,皇帝们安一座仙鹤,寓意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得道成仙,能永世统治帝国!</p><p class="ql-block"> 在仙鹤的后面,还有一只龙头龟,记好喽,这可是龙头的龟!可不是普通的乌龟。龟嘛!就是长寿的象征。铜龟和铜鹤,强强联合,象征江山永固,万寿无疆。而且,这对龟和鹤身体里是空的!为什么做成空的呢?难道是铜不够了,工艺做不出来,只能搞个空心的?</p><p class="ql-block">完全错误,之所以做成空的,就一个原因,里面要焚香。</p><p class="ql-block">咱们知道太和殿是举行诸如皇帝登基大典、册立皇后、颁布诏书等这类重大典礼时才用的,当举行这种所谓的大朝礼时,文武百官跪候在太和殿前,而太和殿本来就很高,这时如果铜龟和铜鹤身体里焚香,香气弥漫出来,把整个大殿都笼罩在香气之中,大家想想,是不是非常像天上的天宫笼罩在仙气之中呢!</p> <p class="ql-block"> 19、故宫的匾额</p><p class="ql-block"> 小小匾额见证了一个个家族的兴衰,背后也隐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要数皇宫匾额的故事了。</p><p class="ql-block"> 紫禁城的“匾额”,像眼睛一样,见证着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迭,更品读着历代皇帝的帝王心境,它们纪录了皇家几百年风云诡谲的秘闻,内容必定精彩绝伦。</p><p class="ql-block"> 追根溯源,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明朝,从这些“匾额”的诞生说起。</p><p class="ql-block">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建造“故宫”,由此盛启紫禁城的数百年辉煌。紫禁城的汉文匾额也是从这时诞生并一直延续了整整276年。</p><p class="ql-block"> 到了清代,满人入关,满族皇帝成为了紫禁城的新主人。面对刚统一的国家,顺治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和”。</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三大殿重修完成,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旁边配上了满文(蝌蚪形状写的文字)。皇宫中其他“匾额”也都随着主人的喜好改成用满、汉两种文字并列书写,少数匾额上还有蒙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就在1915 年,一场违反时代潮流与人们意愿的登基上演——袁世凯称帝。袁世凯恢复帝制后,人们的反帝情绪一天比一天高涨。</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的心腹王景泰想出一个主意:“这老百姓不是要反清吗,咱们就给他们做个样子看看。这紫禁城所有宫殿、宫门上的匾额都使用满汉两种文字并列书写的,那满文就是代表清朝,咱们何不把满文去掉,只留下汉文,以表示咱们不是为了复辟清朝,咱也反对清朝。老百姓一看宫里连满文都去掉了,兴许就不反对您当皇帝了。”</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一听,急忙写了一道“圣旨”,要在十天之内,把紫禁城内所有宫殿、宫门匾额上的满文都去掉。可“圣旨”刚要往下发,他又改变了主意。</p><p class="ql-block"> 当时内廷里还住着宣统皇帝和清廷的遗老遗少们,袁世凯觉得他们在全国的势力还不小,要是把内廷宫殿、宫门匾额上的满文也去掉,恐怕会遭到他们的反对。想到这儿,他将“圣旨”改了一下,写成“把外朝宫殿、宫门匾额上的满文都去掉。”王景泰接了“圣旨”后,连忙带着一帮人把外朝所有宫殿、宫门匾额上的满文都去掉了。</p> <p class="ql-block"> 20、躲在屋脊上的“小怪兽”</p><p class="ql-block"> 有这样一个成语五脊六兽,你知道什么意思吗?五脊六兽其实说的就是这些小怪兽,你知道吗,就是这些看着不起眼的小怪兽实际上很不一般:这些小兽有加固作用,还能防止雨水渗漏。另外,古代建筑大多数是木质建筑,所以,你知道它最怕什么吗?这些小兽呢,每个都有喷雨灭火的“神力”。其中,太和殿上的小兽最齐全,其他的宫殿则有的多有的少,这也代表了登基的高低。</p> <p class="ql-block"> 21、大门上的“怪兽”</p><p class="ql-block"> 在故宫红色的大门上,有两个“小怪物”,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它的名字叫椒图,头长得像龙,身体长得像田螺,传说只要有一点动静,它就会迅速把身体缩回到壳里,把门封住。</p> <p class="ql-block"> 22、奇怪的井 </p><p class="ql-block"> 故宫里有一口井,平日白天的时候往下看,井底就是一些石头,杂草什么的,但每到晚上12点后往下看,只要天上有月亮,你会看到井底出现的不是石 头,杂草,而是水,水上倒映的却不是你的面孔……。 当然也有科学人员解释了:故宫能看见宫女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宫墙是红色的,含有四氧化三铁,而闪电可能会将电能传导下来,如果碰巧有宫女经过,那么这时候宫墙就相当于录象带的功能,如果以后再有闪电巧合出现,可能就会像录象放映一样,出现那个被录下来宫女的影子。 不管怎样,想想故宫里那些长长窄窄的过道,长满荒草的墙头,如果晚上一个人走在那,突然看到前朝的宫女太监向你走来,就算再有科学依据,也难免惊魂未定。</p> <p class="ql-block"> 故宫珍妃井</p><p class="ql-block"> 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的威慑下无奈地“选”了隆裕皇后和瑾妃、珍妃之后,他与慈禧太后的亲侄女隆裕皇后的感情始终疏远,却渐渐地爱上了为人善良、聪颖、伶俐的珍妃。由于珍妃在政治上同情并支持光绪皇帝的变法行动,因此她在得到光绪皇帝的宠爱的同时,也遭到了西太后的极度仇视。</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太后以阴谋使得戊戌变法失败,再度大权独揽。此后,慈禧太后因不喜欢珍妃而把珍妃禁闭在景棋阁后面的小院里。禁闭珍妃的冷宫在皇宫东南角花园的一个小院里,完全与外人隔绝,吃喝拉撒都在太监监视之下,珍妃一天天消瘦下去了。她姐姐瑾妃有时偷偷送几件衣服或捎几句话,珍妃才感到有点温暖。</p><p class="ql-block"> 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太后挟持也曾被单独软禁的光绪皇帝逃往西安,临行前不忘对珍妃下毒手。她命二总管把珍妃从景祺阁后面的小院里放出来,以“珍妃年少,洋人入城,免受污辱”为由,命珍妃投井。</p> <p class="ql-block"> 23、故宫阴阳道</p><p class="ql-block"> 故宫里面的西六宫,是皇帝嫔妃居住的场所,位于中轴线左侧,与东六宫对应。西六宫主要包括包括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咸福宫、长春宫和太极殿。而夹杂在西六宫、奉先殿、北五所与宁寿宫之间的宫道,习惯性的被人们称作东筒子夹道,据说宫里的太监、宫女死后只能从此道抬出宫,因而很多灵异事件都是在这里发生的,因此这条路也被大家叫作阴阳道。</p><p class="ql-block"> 那么什么是阴阳道呢?简单的来说就是明月当空的夜里,在高强耸立、悠长的夹道的地面上,会出一阴一阳两个界面(其实就是一部分是月亮光,另一部分月亮光被墙挡住了,形成的墙影子)。根据流传,阳面是宫里人行走的,阴面是妖魔鬼怪行走的。</p> <p class="ql-block"> 24、故宫太和殿内轩辕镜</p><p class="ql-block"> 太和殿类正面有一个两米高的方形平台,平台上是皇帝坐的金銮宝座,两旁是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在金銮宝座的正上方雕刻着一条精美生动的蟠龙,龙嘴里挂着一颗倒垂的大铜球——这便是传说中的轩辕镜。相传是上古时代黄帝所铸造的,代表着皇位的正统合法性。神奇的是,据说当有冒牌货皇帝坐在金銮宝座上,这个轩辕镜就会自动启动机关,上百斤的铜球便掉落下来,将假皇帝砸成肉泥!所以没有人敢去坐皇帝的宝座,怕的是轩辕镜照出他是冒牌货,从而启动机关。</p> <p class="ql-block"> 25、故宫的看门人</p><p class="ql-block"> 下午5点,是故宫关门清客的时间。据说,那个钟点是故宫阴气最重的时刻。很多游人都感觉到,即使是在闷热的夏天,5点的故宫也会让人感到一种阴冷……那是因为,过了5点,阳间的客人们就要走了,而即将登场的就是那些……以前故宫还有守夜的人,那个人家的孩子身体都不好,老人都说是因为那人受的阴气大,影响了下一代!因此,故宫再也没有看门人。</p><p class="ql-block"> 微不足道的小地方都可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小秘密,一段被后人忽视甚至遗忘的小历史,这才是故宫真正的魅力!了解了这些小秘密,大家是不是开始对故宫有了新的期待呢?</p> <p class="ql-block"> 26、是谁在报警?</p><p class="ql-block"> 故宫曾经发生过一起盗宝案,嫌疑人在闭馆之前藏到了珍宝馆对面洗手间之间的夹缝里,到了工作人员下班以后就出来,先进了珍宝馆然后是钟宝馆,偷了不少东西,可没走多远就被巡查人员发现了,发现的过程也挺离奇的,本来那个巡查人员没想抬头看,可心里就是有一个声音告诉他,有人在拿我的东西,他就在墙上,这个感觉一直在心头环绕,于是他就用手电往墙上照,真的发现了那个嫌疑人。</p><p class="ql-block"> 他也吓坏了,半夜故宫的一个墙头上出现一个人影,于是他就大叫了出来,大家都用手电照了过去,就看见那个身影跳下了墙,于是就报了警,后来听说武警和警察就封锁了故宫,城墙周围布满了警察,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还有抓捕的,后来那个嫌疑人就从城墙上的一个地方跳了下来,居然没有摔死,被松树卸掉了不少的引力,摔伤了腿,被抓获了。</p> <p class="ql-block"> 27、 紫禁城里一座特殊的桥一断魂桥。</p><p class="ql-block"> 这座桥连皇帝都因为害怕而不敢走。那些犯下罪责的犯人走过这座桥,则代表他们已经命不久矣了。这座桥的名字叫做断魂桥。名字听上去就很是渗人。这座桥在紫禁城的内金水河上,长18米,宽9米,桥面采用的是昂贵的汉白玉巨石堆砌的,从建立之初到现在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断魂桥为何令宫中的人如此害怕?这是因为在明朝的时候,宫女在死后是要被装进棺材之后抬出皇宫的,棺材是不能走在皇宫大道上的,只能走小道。而魂断桥就是必经之路。到了清朝的时候,这个魂断桥多了一个作用,那就是押送犯人。</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臣子、侍卫、宫女或者妃嫔,在被问责之后都会从这个断魂桥上走过,然后押送出宫。此外,死刑犯再被押送到午门斩首的时候,也会途径这个断魂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断魂桥还有一个不成文的小规矩。如果皇上不想处死犯人,就必须要在犯人走过断魂桥前下达命令,否则罪犯则难逃一死。这也是皇宫之内其他人害怕这座桥的原因。但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为何也害怕这座桥呢?</p><p class="ql-block"> 这要从道光帝执政的时候说起,道光帝的长子十分顽皮,一次,师傅教长子读书的时候,长子十分抵抗并威胁要杀死师傅。师傅十分无奈便只能报告皇帝。道光帝十分愤怒,在断魂桥上直接踢了自己的儿子一脚,哪成想直接把儿子踢死了。道光帝自然也十分后悔,因此每次路过断魂桥的时候都会触景伤情,从此之后再也不来这座桥了。因此这座桥流传到后来也渐渐成了各位皇帝眼中的“不祥之物”。</p> <p class="ql-block"> 28、故宫为什么下午5点关门?</p><p class="ql-block"> 故宫有一个规定,在每天下午五点钟准时关门,四点钟就要往外遣散游客,五点钟必须要清场关门。游客纷纷表示不能理解。</p><p class="ql-block"> 一是故宫实在太大了,游客从里面走出来需要太长时间。北京位于中国经度的最东部,下午五点钟在深宫内部已经光线非常昏暗,如果继续在里面参观,游客在里面滞留太久,从内部走出来会花很长时间。会引起很多麻烦。毕竟这种具有王气之地,里面的情况谁都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二是因为很多游客好奇心重,经常有人会翻越禁区,到一些不开放区域去参观,很有种探险的感觉。但是很多不开放区域年久失修,十分危险,容易发生意外。所以为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尽量早点对所有房间进行检查。</p><p class="ql-block"> 三是为保护古宫殿建筑。因为故宫是一座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建筑,要用尽一切办法进行保护,所以内部禁止使用任何照明系统。而在五点钟以后室内已经光线昏暗,模糊不清,如果在这个时间点参观观观赏效果会不太好。</p> <p class="ql-block"> 29、故宫为什么设计无厕所?</p><p class="ql-block"> 在故宫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宏伟建筑群里,并没有厕所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知道,厕所在我们现代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存在,很多人拿着手机进厕所一待就能待半天,不过呢这个前提这个厕所环境得好啊。虽然在古代可能在条件上没有现在那么好,最起码也得有个厕所解决大小便吧。</p><p class="ql-block"> 可就是在故宫并没有,所以古代的皇帝嫔妃是怎么解决大小便的呢?你知道在秦朝的时代,人们是直接把猪圈当做厕所的。是不是有点不敢相信,但是事实就是这样。这样的建造使得人们比较方便又省事,但是唯一缺点就是味道太大。大概是等到了汉朝时代厕所就改良了不少,有了一个比较小的缸把一半埋在了地里。</p><p class="ql-block"> 这个灵感还是来自刘邦呢,这样以来的确很成功,也很受妃子们的满意。不过在后来的明清时代,住在紫禁城的皇帝和嫔妃们是直接让太监宫女把便盆拿进房间。在房间里直接解决大小便,再让她们端出去。就像我们在电视剧上看到的一样,每当午夜三更的时候,就会有一个驴车进入皇宫中,赶驴的车夫是来干什么的呢?</p><p class="ql-block"> 他就是负责拉运粪便的车辆,负责将每一天的排泄物拉出故宫处理掉。其实,故宫并不是没有厕所,而是只不过没有我们现代的技术,他们在厕所房间建造的比较小也比较隐蔽。所以我们在去故宫游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房间大小,小心进入别人的“厕所”。这种厕所从外面看就根本发现不了它的存在,而且也只能够是寝宫的主人怡人使用。</p><p class="ql-block"> 在故宫没有像在外面的那种坑式的厕所,故宫居住的人太多,如果运用这种坑式的厕所,可想而知气味改成什么样。为了皇家的颜面再加上皇帝和嫔妃的寝殿居住环境,所以在建造皇宫的最初就直接省略掉了厕所这一个环节。他们有在故宫的最角处建立一个专门存放便桶的部门,这里有人就负责每天去洗刷这些便桶。</p><p class="ql-block"> 故宫最早居住的皇帝朱棣,真的是在修建紫禁城上花费了不少心思。连一些细微的细节都考虑得非常全面。没有厕所的存在,的确是在故宫里闻不见任何的臭味。进入故宫仿佛就是回到了古代,宏伟的故宫建筑群不愧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瑰宝啊。在感叹的同时,我们更多的是对古人的敬仰,敬仰他们高超建筑工艺和超高的设计理念。</p> <p class="ql-block"> 30、故宫谁设计</p><p class="ql-block"> 故宫这样宏伟的建筑,如果浩大的工程,由谁负责设计?又是谁主持施工的?这的确是个历史谜团,难倒不少老北京人。因为故宫的建筑上没有如现代建筑那样明确地刻上此建筑物建于何年,由何人设计等字样。目前大多数人都认为故宫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匠师,姓蒯名祥,人称蒯鲁班的人设计的。</p><p class="ql-block"> 但是,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古建部高级工程师、年近古稀的于倬云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曾经参加建造南京宫殿的蒯祥是故宫的设计者这个说法不确切,其实,蒯祥只是故宫的施工主持人,故宫真正的设计人应该是名不见经传的蔡信。永乐15年紫禁城宫殿开始进入大规模施工高潮时,蒯祥才随朱棣从南京来到北京,开始主持宫殿的施工,而在此之前,蔡信已主持故宫和北京城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了。</p><p class="ql-block"> 关于故宫是谁设计的,后人对此事议论纷纷。人们猜测可能是这几个人:杨青、蔡信、蒯祥、群臣监督修建。但最有可能的就是蒯祥,他是当时很伟大的建筑匠师,被人称之为“蒯鲁班”。</p><p class="ql-block"> 翻开他的历史简介,记载当时由于蒯祥的设计水平高人一等,被任命为皇宫重大工程的设计师。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作为宫廷正门的承天门(即今之天安门)。尽管他是当时最有可能设计故宫版图的人,但故宫建成绝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故宫的设计者为蒯(kuǎi)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北京故宫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p><p class="ql-block"> 蒯祥是中国明代建筑匠师。生于明惠宗朱允炆建文元年,卒于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二年。今江苏吴县鱼帆村人(今属江苏苏州) 。</p><p class="ql-block"> 世袭工匠之职,蒯祥的父亲蒯富,有高超的技艺,被明王朝选入京师,当了总管建筑皇宫的“木工首”。蒯祥自幼随父学艺,蒯富告老还乡后,儿子已在木工技艺和营造设计上成名,并继承父业,出任“木工首”,后任工部侍郎。</p><p class="ql-block"> 曾参加或主持多项重大的皇室工程,景泰七年(1456)任工部左侍郎。负责建造 的主要工程有北京皇宫(1417)、皇宫前三殿、长陵(1413)、献陵(1425)、隆福寺(1425),北京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1460)、裕陵(1464)等。</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征召全国各地工匠,前往北京继续大兴土木。蒯祥作为明成祖的随从人员,先期北上,参加皇宫建筑设计。由于蒯祥的设计水平高人一等,被任命为皇宫重大工程的设计师。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作为宫廷正门的承天门(即今之天安门)。这项工程在蒯祥运筹下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竣工,其城楼形状与今日大致相仿,但规模较小,这就是最早的天安门,原名“承天门”;建成之后,受到文武百官称赞,永乐皇帝龙颜大悦,称他为“蒯鲁班”。</p><p class="ql-block"> 蒯祥在京40多年,在正统年间(1436~1449)年,负责兴建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1457年7月,承天门被大火烧毁。八年后,明英宗命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白请他重建9开2层的木构城楼,以及两宫、五府、六衙署等,还于1464年亲自主持明十三陵中的裕陵建造。蒯祥因有功于朝廷,从一名工匠逐步晋升,直至被封为工部左侍郎,授二品官,享受一品官俸禄。 明末,天安门又被焚毁。1651年,重建33.7米,广9间,进深5间,以示皇帝的尊严,改名为天安门。</p><p class="ql-block"> 蒯祥一直活到84岁,死后葬于他的故乡太湖之滨,在他的墓碑右侧,立有明英宗天顺二年钦赐的“奉天诰命”碑。</p><p class="ql-block"> 当然,也有人说是一个叫蔡信的设计了故宫,传说有大臣找到蔡信,让他设计图纸,蔡信给故宫设计了9999间房,不过,根据专家统计,故宫准确的房间数是8707。所以蔡信设计故宫的说法还是有些牵强。</p><p class="ql-block"> 大多数历史学家还是赞成蒯祥设计故宫的说法,但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艺术的集大成者,光有蒯祥一人的设计是不够的,大批的工匠、百姓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甚至牺牲了无数人的生命,从这个角度来讲,故宫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几次三番的纵览故宫,无不为之感叹:</p><p class="ql-block"> 故宫不愧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故宫宫殿建筑布局的谨严,<span style="font-size: 18px;">秩序井然,</span>五峰突起,<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峦环抱,</span>壮丽富赡,极为壮观;其<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富丽的装饰,金碧辉煌,庄严绚丽。</span></p><p class="ql-block"> 故宫不愧是闻名中外的伟大建筑,你来过故宫就无不被它的宏伟气势所震撼!气势恢弘、流光溢彩、金灿耀眼…。既使穷尽华丽辞藻,不足以形容它叠峦起伏的雄姿,难以描绘它丰富多彩的艳丽,无以细述它精益求精的规划布局,困于赞美它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无以伦比的中华民族智慧之结晶。</p> <p class="ql-block"> 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艺术建筑大成之作,是举世闻名的群体建筑和谐典雅之作,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体现和闪烁。</p><p class="ql-block"> 真乃“殿宇丽雄气势宏, 神奇建筑罕相争。“</p> <p class="ql-block"> 纵览故宫各宫殿展馆,如果你仍然意犹未尽,出了神武门,最好再去对面的景山上看一下,因为这里能看见整个故宫的全貌,相当于间接的又游览了一遍故宫,了却仓促匆忙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