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童年往事“小时候过年”

闲人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我家到七十年代中期,日子越来越好过,吃饱饭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每年从队里能分到一千斤多稻子,哥哥姐姐加上我挣的工分,扣除口粮钱还能分得几百块。那时候队里一个工分大概在四毛到五毛五分钱,在公社属于中等水平,好的生产队一个工分值六七毛钱。从74年开始家里就摆脱了倒挂(欠生产队钱)现象。从队里分的钱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非常重要,一年忙到头为的就是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在农村用钱的地方很多,如:盖房娶媳妇,置办家具农,购买农业用具及油盐酱醋柴等生活日用品。我们家一直住的都草房,夏季漏雨,冬季透风。77年底家里从队里分了九百多块钱,拿到钱全家人高兴了好几天,母亲说:“苦日子终于熬出头了”。那一年全家人过的最幸福,最开心,过年的时候全家人都做了衣服。第二年开春家里用这一笔钱开始筹划盖新房,哥哥为盖房子奔波,去窑厂订砖、买瓦,釆购木料,准备石灰,与姐夫一起拆老房子。那时候一家盖房全队来帮忙,帮忙的人不记报酬,不要工钱,只管中午一顿饭。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邻居之间相互帮助,友好真诚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国家还比较困难,百姓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人们吃的、用的和穿的都很简单。但是家家户户都非常重视农历新年,过年大家最开心,孩子最快乐。即使家庭条件不好,借钱也要给孩子做上衣服,吃上肉。那时候过年,年味十足,氛围浓厚。 </p><p class="ql-block"> 家庭条件好的,过年都会到南京城里买衣服、买布料。条件稍差的都是在县城“东山”买衣服,置办年贺。衣服的款式,布料的种类,城里要比县城丰富的多,可选性也大。那时候年轻人结婚都喜欢去城里买衣服,老人、中年、孩子一般都是在县城买衣服或买布料做。</p><p class="ql-block"> 到了农历腊月,队里农活不忙了,青壮年都去挑河,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在村里。白天老人和妇女下地干活,晚上妇女们围在一起纳鞋底做布鞋,年轻的姑娘和小媳妇围在一起织毛衣、打围脖。小时候穿的外套和布鞋都是过年做的,冬天穿的毛衣和线裤都是姐姐织的。那个年代裁缝非常吃香,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穿的衣服大多数都是找裁缝做。尤其是到了过年,裁缝铺堆满了布料,裁缝加班加点。</p><p class="ql-block"> 到了七十年代后期,过年买成衣的人开始多了越来。七十年代服装样式还是延续了60年代的风格。老年、中年男性普遍穿的是老式中山装;小伙子穿的是新式中山装;男孩子穿的是学生装。服装颜色多为黑灰,布料以咔叽布为主。中老年妇女穿的是以传统中式风格为主服装,布料多为老棉布,印花布,颜色以深灰和浅蓝为主。姑娘和小媳妇们穿的布料多为印花布,的确良和中山纤维,衣服款式开始追求时尚,以仿上海服饰为主。那时候村里流传一句话:南京学上海,江宁跟着南京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过年,我穿的新衣服是隔壁邻居陈大嫂做的。她学过裁缝,嫁到我们村闲暇时间帮人做衣服。每年腊月上门找她做衣服的人不少,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给人做衣服。她总是先给别人做,最后才轮到我。每到腊月二十七、八我总是不停的崔促她抓紧时间给我做衣服。现在回老家与她聊天,常提到给我做衣服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在生产队时代,快到过年的时候,队里都要组织拉鱼。鱼对中国百姓来说寓意很深,过年家家户户餐桌上必须要有鱼。在我的老家过年有一个习俗,年夜饭都要做两条完整的鱼放在餐桌上,贴上红纸,一直要摆到正月十五。鱼表示着年年有余,吉庆有余;鱼被人们赋予了美好、幸福、富足的象征和寄托。那时候各个生产队都很重视养鱼,我们队有大小池塘近十个,除农业用水,人畜饮用外就是养鱼。每年开春队里放鱼苗,以白鲢、黄鲢为主,草鱼和鲤鱼为辅。鱼是在自然环境下生长,不喂任何饲料,吃的是的水草和浮游生物。一条两斤多重的鲢鱼要长两年多,那时候的鱼肉紧实鲜美。到了腊月二十五、六队里就开始请人来拉鱼,拉鱼意味着离过年越来越近。拉鱼热闹欢快,大人孩子都喜欢看。当年拉鱼的场景记忆犹新,先把鱼网抬到池塘边,找一个起点下网,再找一个点收网。网下水后两边各有三四个人拉着网绳,缓慢的延着池塘边向收网点合围。如果拉大池塘,有一个人专门坐着木盆在池塘里沿着鱼网不停的提拉网,防止鱼网绕缠在一起。拉上来的鱼大的上岸,小的放回池塘。队里把拉上的鱼挑到大庙里分成份贴上号,然后各家各户开始抓阄,这样做公平合理。</p> <p class="ql-block">  过年队里除了拉鱼,有时也会将池塘里的水抽干捞鱼分给大家。每到池塘抽水的时候,大家都围在一边等待观望,队里捞完鱼,剩下的小鱼小虾,个人评本事随意打捞。大人小孩捲着裤腿,撸起袖子跳到冰冷刺骨的淤泥里摸鱼抓虾始捞鱼。运气好也会抓到大鱼和黑鱼,不会捞鱼的人只能在池塘边拣田螺、挖河蚌。</p> <p class="ql-block">  过年能吃上肉是那个年代大家最大的心愿。六十年代我们队还养猪,过年的时候都会杀几头猪分给社员。到七十年代队里就不养猪了。在农村家家户户都非常重视养猪,目的就是过年能吃上肉。记得那时候喂猪的饲料都是泔水、稻糠、麦麸、山芋和野菜,所以猪也长不大。杀猪是中国古老传统节日的习俗,当年我们大队有五个自然村,上户人家,会杀猪的只有两户,年前杀猪的日程安排的满满当当,杀猪人从早晨五点起来一直要忙到半夜才收工,杀猪活又脏又累。</p> <p class="ql-block">  在老家流行这样一句话:“不管有钱没钱,捞一个小猪过过年”,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农民养猪的心里和期盼过年吃肉的心情。年货多少不重要,穿不穿新衣服也不重要,但是能不能吃上对于广大的农民来说很重要,有肉吃年过的就幸福。一户杀猪大家围观,从腊月二十三四,农户就开始杀猪,那些日子走在村里到处都能听到猪叫声,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猪杀好后主人会将猪血、猪肝分成小分送给左邻右舍。有的人家将猪肉一半留着过年,一半腌制起来;还有的留一半、买一半。</p> <p class="ql-block">  贴年画、写春联是过年的习俗,每个地方都一样。六七十年代在农村,家家户户都要买几张年画。我们家一般都是在三十那天开始贴年画,客厅、卧室、房门都贴。贴年画早期是汉族春节特有的风俗,后流行于全国各地。贴年画主要是烘托新年热闹的气氛,也表达人们欢乐向上的情绪。那时候最常见的年画有“五谷丰登”、“五子登科”“年年有鱼”“吉祥如意”等等,也有山水、花鸟和人物。年画植根于民间,土生土长,集中了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和勤劳智慧,凝结了广大劳动人民淳朴的思想感情和对美好生活和强烈愿望。</p> <p class="ql-block">  春联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是桃符和春贴,古人在立春日都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过年贴春联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春联都是用红纸黑字或红纸金字,加之各种纹饰,主要是增添春天节日气氛。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家里最热闹,来求父亲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桌子上、板橙上、地上铺到处都是春联,父亲毛笔字写的好,过年他最忙,除了给家人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外,还负责给村里人写春联。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四就开始写,一直写到年三十,家父因病2000年去世,每到过年就会想起他给村里人写春联的身影,村里的老人到现在还时常怀念家父。</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农村居住环境普遍还很差,房子没有专门的卫生间,大队、生产队也没有公共洗澡堂,夏天很多家庭的妇女和老人都是在家用大木盆洗澡,男青年和孩子都是在池塘里洗澡,到了冬天洗澡只能到县城。记得那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大人就会带着老人、小孩到县城洗澡,澡票五分和一毛钱。到了过年生产队会派拖拉机拉着大家去洗澡,在我的记忆中县城只有一个洗澡堂,洗澡的人排着长长队伍等,浴池里的人跟下饺子似的,一波接一波。洗完澡大家都会在县城釆购一些年货,孩子最喜欢跟着大人去洗澡,因为能下馆子吃面和馄饨。七十年代在农村过年杀猪、拉鱼、磨豆腐和打年糕是最忙最累的几件事,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愁吃不愁穿了,过年形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无论怎样的变化,中国人过年都不会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