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不管愿意与否,年,已脚步匆匆地赶来了。</p><p class="ql-block"> 在老家,年迈的父母早早已为过年做好了准备,把过年的鸡鸭关进笼子里育肥,备好年货,等待子女们的回来。</p><p class="ql-block"> 大街上的年货市场已陆续开市,迎春花市也早早开张……,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从远处传来,年味,越来越浓了……</p><p class="ql-block"> 那些曾经的过年的日子,像尘封的影像,从记忆的深处慢慢的回放,把你带回了那个不算遥远的过去……</p> <p class="ql-block"> 劈年柴</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在儋州市海头镇红坎村。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因当时物质条件不是很丰富,老家的人们过年,从农历十二月初开始,就已早早准备了。首先是准备过年用的柴火,因当时燃气使用不普遍,柴火还是农村的主要燃料,老家海边遍地的木麻黄,为乡亲们提供了充足的燃料。老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过年期间不兴大动刀斧,所以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乡亲们都到自家林地砍回两、三棵二、三十公分粗的木麻黄,按50-60公分长锯断、劈开、码好,谓之曰“年柴”,可供过年期间用柴而不用动刀斧。此时,你若是进入村庄里面,在晴朗的日子里,到处都是青壮年忙碌的身影,他们锯柴、破柴、码柴,院子里、厨房前,房前屋后,到处都是码好的“年柴”,一垛垛,整整齐齐,成为寒冬腊月里一道独特的风景,此习俗一直延续至本世纪初。后来,随着燃气和电器的普遍使用,家乡农历十二月准备“年柴”的习俗慢慢的淡出了乡亲们的生活。但年迈父亲每年还是要准备一些柴火,整整齐齐的摆在柴房里。母亲用柴火烧红了火炉,煮出的饭菜、蒸出的年糕分外香甜,还有着浓浓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 扫屋</p><p class="ql-block"> 从腊月二十四开始,老家的人就开始忙活了,说是“老太除岁”,也就从这一天开始,乡亲们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把屋里屋外、家俱什物整理得一尘不染,焕然一新,连香炉里的香灰、炉灶里的火灰也要倒掉,所以也有“除秽”之意,意为除旧迎新。记得小时候总爱蹲在母亲的身边,看着母亲用草木灰水把家里的碗、碟、筷和盆盆罐罐洗得铮亮。母亲的手虽然冻得通红,但她却乐在其中。那种场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赶菜”</p><p class="ql-block"> “二十九赶菜、三十杀猪”,是小时候的童谣,也是老家过年最生动的写照。种菜是老家最主要的副业,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海头地区的蔬菜,基本要靠老家红坎村的菜农供应,农历十二月二十九的那天,海头地区蔬菜销售达到最高潮,蔬菜的销售是平时的数倍甚至十几倍,所以乡亲们车拉肩挑,你追我赶,赶紧把蔬菜源源不断地送到市场,赶在年前把蔬菜卖出去,“赶菜”之名由此得来。虽然累得腰酸背疼,但他们累并快乐着,因为他们一年的辛劳终于得到了丰硕的回报。“赶菜”,赶的是家乡人们对生活的态度,赶的是勤劳的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赶出了家乡人们红红火火的新生活。</p> <p class="ql-block"> 杀年猪</p><p class="ql-block"> 大年三十杀年猪,家乡至今还保留着这个习俗。其实,腊月一到,乡亲们就开始特色年猪了,看到那家有好的猪后,三五乡邻约好一起杀猪分肉。大年三十的清晨,天刚蒙蒙亮,女主人就早早起来,烧好杀猪水,男主人则吆喝着伙伴们,抓猪、放血、刮毛,把猪杀好,按份数把肉好,忙得不亦乐乎。当猪们的欢叫声和着人们的叫喊声从各条巷子里传来,飘荡在大年三十的清晨,飘荡在这个古老的村庄时,年,终于来到了……</p> <p class="ql-block"> 回家过年,那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回归,回到家乡,回到父母和亲人的身边。</p><p class="ql-block"> 过年,总是让人感觉得那么的神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