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母亲一生都没有离开灶台,老家的,子女的,洛阳的,深圳的,上海的…… 她到那里,那里的灶台就有她忙碌的身影。<br> 母亲是宁波人,喜欢为家人制作地道的汤圆,我们儿时,洛阳作为中原地区,大米很少,糯米更是买不到,母亲总是千方百计从上海弄来,经过浸泡之后,再自己动手,用石磨做成水磨糯米粉,买来板油,和黑芝麻粉,包好之后放在新的毛巾上,洁白透亮,做成了地道的宁波猪油汤圆,有条件时,还加了桂花,每年春节时,邻居的孩子,母亲单位里来自南方的老同事都会来家里品尝。儿时住在拖厂家属院,住宅是由五十年代援建的苏联专家设计,厨房由两家人共用的,大家都互相照顾,谦让,我们从邻居那里学会了吃生葱就馍(南方叫馒头),烙饼,摊煎饼;每家一个蜂窝煤炉子,蜂窝煤堆放在卫生间里,时不时的还要大人拉着架子车去买煤,然后用洗脸盆端上楼,差不多做一顿饭用一块煤,做完之后,要换煤,封火,倒煤渣,封火就是用一个带孔的圆形铁板把炉子盖住,以便再用。<br> 后来,我们子女到深圳,上海等地工作,安家,于是母亲的灶台就转移到了各地,开始在深圳时租房,灶台简陋,狭小,广东的夏天尤其湿热,当时没有空调,一顿饭做好后,母亲大汗淋漓,满脸通红;好在已经用上了罐装煤气,比煤炉方便很多,母亲的饭菜依然可口美味。<br> 母亲喜欢旅游,但是她很少专门去旅行,有一年在大连工作,母亲就在西安路的公寓中开启了灶台,自己到市场买海鲜蒸煮,周末时带她去老虎滩,滨海路等地观光,她非常开心,这次成了她难得的旅行。<br> 灶台犹如母亲终生的岗位,无论春夏秋冬,天南海北,她守候着灶台,庇佑着我们。如今灶台前找不到母亲的背影,子欲养而亲不待,何时报得三春晖。 <br><br>2021年2月3日晨于洛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