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使广大少年儿童度过一个健康、安全、温暖、幸福、充满爱的寒假,依据常态化开展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工作机制,按照全国妇联等11部门开展“把爱带回家”儿童关爱服务“四送”活动的要求,大营镇妇联在响应号召的同时,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采取灵活的活动方式,深入推进“四送”活动,本次开展的“送家风故事”线上专栏节目,旨在充分利用网络传播优势,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家庭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家风宣传展示活动。</p><p class="ql-block"> 本栏目将围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红色家风故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开展优秀家风故事展播,让好家风、好家训深入人心,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广大少年儿童切实感受到社会各界的温暖和关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家风故事第一期《清朝六尺巷》,点击下方收听</span></p> <p class="ql-block"> 清朝六尺巷 </p><p class="ql-block"> 古时有相邻的两户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贾。两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围墙时,双方为地界发生了争议。古人素来就有“寸土必争”的老传统,不要说邻里之间,就是兄弟之间为了祖业也是吵得不可开交,闹到最终,“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为了区区三尺地,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商贾大户各不相让。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杀手锏——连忙去信给官人告状。</p><p class="ql-block"> 清朝这位官人就是康熙年间有名的大学士张英。张英收到家信后,得知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于是他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的后两句是为了说明邻里关系远比死的砖瓦重要,宝贵的生命和时间远比无价值的喟叹和纷争重要,即使今日争得了这三尺又如何呢?秦始皇当年修筑万里长城是何等意气奋发,如今又何去何从呢?你们修墙修得过长城吗,长城今天还在呢,但修墙的秦始皇又如何了呢?家人接到回信后,主动让出了三尺宅基地。邻居得知,也相让三尺宅基地,结果成了六尺巷。 </p><p class="ql-block"> 时间验证真理,张氏故居,在今天六尺巷一带,当年的宰相府第,已经荡然无存,唯六尺巷的故事,仍在这块土地上流传, 给后人以启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