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都是在“父母看不见的地方”成长起来的

咏梅

<p class="ql-block">   寒假,真好!可以静心读书。</p><p class="ql-block"> 计划读完一本书,由被誉为“中国箱庭第一人”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日昇翻译的,日本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家,心理学界重量级人物、箱庭疗法之父河合隼雄的著作《什么是最好的父母》。</p> <p class="ql-block">  读这本书的感觉很特别,书的内容是“从出生到青春期的48个问题”,每读到一个阶段的问题,脑海里都会有儿子在相应阶段的画面,他成长中的点点滴滴,随着书中的文字,自然呈现,好像又一次陪着儿子从出生到现在,再成长一遍。</p> <p class="ql-block">  今天读到:孩子们都是在“父母看不见的地方”成长起来的。想到儿子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  儿子幼儿园大班时,拥有一辆两轮自行车,迫切的想独立骑车并能潇洒的漂移。每次都是我在后面扶着他骑,一刻也不敢放手,我抓着车尾的手松一点都会紧张冒汗。如此持续了一段时间,我比他还累,腰疼、腿疼,手掌都磨出了泡泡,儿子还是不能独立骑车。</p> <p class="ql-block">  一个周末的下午,他和邻居小姐姐一起骑车玩去了,说是姐姐要骑的,我就没跟着,两个小时后,我忍不住去找他时,远远的看到他自如的骑着车,满脸的兴奋,听到他响亮的声音:"妈妈!看!我会自己骑车啦!"</p><p class="ql-block"> 我的小心脏啊!</p><p class="ql-block"> 从此他就骑着自行车自由飞翔了。</p><p class="ql-block"> 我费了好大劲,好多时间看着他都没学会的,短短两个小时,在我看不见的时候,学会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小学一年级骑车要我坐后面,我说太矮了,屁股疼。他教育我“不能吃苦,就不是英雄好汉。”好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二年级就骑车去30里外的奶奶家过中秋节。好自在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初一暑假,骑自行车追汽车,摔伤了腿</span>,回到家迫切的跟我介绍他追的汽车的样子,不顾为娘心疼他流血的腿,还说“这点伤,没事。”</p><p class="ql-block"> 初二骑车去蚌埠,我在固镇地毯式搜索,眼泪与汗水配合着心情汹涌,儿子却在努力的做着保密工作“别让我妈知道”。</p><p class="ql-block"> 初三时听邻居说,看到儿子双手撒把骑车还配合身体的律动。</p> <p class="ql-block">  现在家里库存他的两辆赛车,随时都可以骑着车去他想去地方,和朋友,和弟弟。</p><p class="ql-block"> 固镇的大街小巷,周边的村庄,他都骑着自行车游览过。</p> <p class="ql-block">  果然,孩子们都是在“父母看不见的地方”成长起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书的过程,学习了知识,享受了独处,更是回味孩子了成长。真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