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晨,迎着朝阳,我们又出发了。</p><p class="ql-block">出海拉苏镇,骑行3公里后,布日敦塔拉。</p><p class="ql-block">风一阵一阵吹过,云一朵一朵飘过,路旁的格桑花一簇一簇闪过。爱这生活,爱这日子,爱这生命中的一点一滴。</p><p class="ql-block">昨晚和骑友们在一起喝多了一点。一是我的腿已经完全好了,说明前天的疼痛只是因为骑行时没有活动好才出现的短暂的不适应,这让我轻松了不少。二是感激骑友们对我的关心和照顾,骑行让我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也让我结识了许多和我一样充满活力,而又心存美好的骑友们,旅途中,我们成为哥们儿,成为瓷器。是的,到哪里骑行不重要,和什么人骑行很重要。</p><p class="ql-block">“布日敦”翻译成汉语,是草木齐全的意思,“塔拉”翻译成汉语是有水的草甸子。这的确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空气纯净又透明,绿茵茵的草地向远方铺展着,清凌凌的水面成排的蒙古包沐浴着金色的阳光,有水鸟在轻轻漫步,一边梳洗一边觅食。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骑行,没法不让人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布日敦塔拉过后,再次进入科尔沁沙地。</p><p class="ql-block">沙地和沙漠虽然都是沙,但沙地和沙漠也有很大的不同。沙漠基本就是一望无际,寸草不生,而这里却不是。</p><p class="ql-block">沙地上也是沙,一个沙丘连着一个沙丘,沙丘上大多有植物,以灌木为主,有山竹子、虎榛子、有红柳、有沙棘,也有少量的松、榆、水曲柳等乔木。沙地中最常见也是最诱人的当属沙棘,那热热闹闹挂满枝头黄橙橙的果子,看着就让人流酸水。最招人喜爱的是山竹子,粉艳艳的花朵,借着微风轻轻摆弄着腰肢,一副风情万种的样子。</p><p class="ql-block">这是国道305线,我们就在这样的沙地中穿行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沙地中的一户人家,也可能只是一个牧民的夏营盘,并不在这常住,天凉的时候会随着畜群转移别处。此后整个一上午再没见到第二户人家,除了我们这些骑行者,也没见到一个人影。</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苍茫,这就是辽阔,这就是博大,在这样的天地之间,你的心也会变得广袤无垠。</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认为800里瀚海全是沙地,那就错了,在骑行了50多公里之后,忽然间变得阡陌纵横,稻翻金浪,蔚蓝的天空下,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涌动。稻谷已经进入成熟期,再有10天半个月,就可以开镰收割了。是的,翁牛特,不仅有沙海,还有绿洲,还有近十几万亩的高产优质稻田,“是赤峰市最大的水稻产区”,官方新闻是这么说的。在赤峰的餐桌上,许多人家的大米,就来自于翁牛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要寻找一个人。</p><p class="ql-block">1974年1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敢于同旧传统观念决裂的好青年》,一时间,一个叫柴春泽的知识青年迅速成为全国年轻人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柴春泽是赤峰市红山区(原昭乌达盟赤峰市)人,1972年从赤峰六中毕业后,与60多名同学一起到翁牛特旗玉田皋公社插队,当了一名知青。几个月后,柴春泽的父亲为儿子在城里找好了工作,写信让柴春泽回城上班,虽然那个时候的城里生活也好不到哪去,但毕竟比农村要强得多得多。谁知,柴春泽不仅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反而写信把父亲狠狠地批评了一通,之后,又在全点的知青大会上公开了父亲的信,再之后就是各种媒体的广泛关注,柴春泽名闻天下。</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的玉田皋,全乡7000多口人,25万亩土地,其中半流动沙丘和风蚀沙地17万亩,出名以后的柴春泽开始带领知青和当地群众试种水稻,并争取当时的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和沈阳军区的支持,修建了红山水库到玉田皋的引水工程,使玉田皋1700旱地和盐碱地通通变成了稻田。在这之前,赤峰地区还没有听说有种植水稻的历史,因此可以说,柴春泽和他的知青战友们,以及玉田皋的乡亲们,是赤峰水稻的拓荒者,第一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很想看看柴春泽他们下乡的青年点。</p><p class="ql-block">按着一位骑摩托车人的指引,我们往回走,上坡,往右拐,广场后边有个大院,院里停放着拖拉机,大院的墙上写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几个大字,除此而外,怎么看也不像是青年点的样子。和一位路过的村民打听,村民说我也不知道,你们到村委会问问吧,并告诉了我们地址。</p><p class="ql-block">待我们找到村委会的时候,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钟了,村委会静悄悄的,干净整洁,空无一人。在走廊的墙壁上挂着关于玉田皋情况的宣传橱窗,我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看了两遍,都没有发现柴春泽的名字,有关知识青年的情况也简单一笔带过。</p><p class="ql-block">人们似乎在淡忘这段历史,反倒是一些外地人,尤其是一些老知青们,还对当年的玉田皋当年的柴春泽念念不忘。有一年我带了一批大连游客,临走的时候,每个人都买了一袋玉田皋大米,他们说玉田皋大米不仅质优价廉,重要的是,能让我们记起一段历史,记起一段不平凡的知青岁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