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年,江苏常熟虞山国家森林公园, 进入第四批"中国森林氧吧"榜单,不仅如此,常熟还是江苏省唯二.苏州市唯一的一处上榜的森林场域!虞山森林密布.植被繁茂.空气清新,林木覆盖率高达96%。近年来,十里青山为留鸟的繁殖和候鸟的招引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据统计,虞山上共有鸟类113种.植物309种。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许多罕见的鸟类也出现在常熟虞山.尚湖.沙家浜。红头长尾山雀,被称为中国最小的鸟,个头小,飞行速度快,飞行路线多变,拍摄比较困难。这是2021年1月18日我在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学达书院,使用索尼A9相机+600mm定焦镜头拍摄的小鸟。2月2日晚发表不久,就被美篇审核加精表彰🌹魏亚平</p> 红头长尾山雀属小型鸟类,体长9.5-11厘米,体重仅4-8克。头顶栗红色,背蓝灰色,尾长呈凸状,外侧尾羽具楔形白斑。颏.喉白色.喉中部具黑色块斑,胸.腹白色或淡棕黄色,胸腹白色者具栗色胸带和两胁栗色。是一种山林留鸟,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间,也见于果园.茶园等人类居住地附近的小林内。种群数量较丰富,又主要以昆虫为食,在植物保护中很有意义。 红头长尾山雀雌雄羽色相似,但因亚种不同而羽色略有变化。 红头长尾山雀是一种山林留鸟,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间,也见于果园.茶园等人类居住地附近的小林内,常10余只或数十只成群活动。性活泼,常从一棵树突然飞至另一树,不停地在枝叶间跳跃或来回飞翔觅食。边取食边不停地鸣叫,叫声低弱,似"吱一吱一吱"主要以鞘翅目和鳞翅目等昆虫为食。 红头长尾山雀分布于西藏.云南和长江流域,往南到广西.广东.福建.香港和台湾,北达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和甘肃,东至江苏沿海等中国整个南部地区。 红头长尾山雀繁殖期1-9月。营巢在柏树上,巢为椭圆形,主要用苔藓.细草.鸡毛和蜘蛛网等材料构成。巢距地高1-9米,巢内垫有羽毛。巢口开在近顶端的一侧,也有少数开口于顶端,有的巢口还用锦鸡毛作檐。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天1枚,每窝产卵5-9枚。产卵期间亲鸟还继续衔羽毛垫巢和盖卵。卵白色,钝端微具晕带。卵重0.75克。卵产齐后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以雌鸟为主,坐巢时间明显较雄鸟为长,孵化期16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据对一巢从6:37至19:00的全天观察,整天喂食303次,全天共有两个喂食高峰,即7:00-8:00和11:00-12:00。雏鸟出巢后先随亲鸟在巢附近树枝间练习飞行和觅食,然后再逐渐远离巢区飞走。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中国最小的鸟则是红头长尾山雀。这种鸟儿身长在10厘米左右,重量4-8克,它的尾巴占了身长的二分之一还多,这样头和身子加起来不过5厘米左右,比鸡蛋还小,素有花丛中红衫小老虎----红头之称。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这是红头长尾山雀的指名亚种.属小型鸟类,全长约10cm,翼长约5cm。过眼线及脸为黑色,甚粗且长,延伸至后颈侧。相较于山雀科,尾较长。头顶红棕色,背部为灰色,头至后颈为红棕色;背部大致为暗灰色,胸有栗红色横带,胸侧及尾下覆羽为红棕色。是中国南方常见的一种山林留鸟,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间,也见于果园、茶园等人类居住地附近的小林内。栖息于树林上层,常倒悬枝桠上,并与画眉科小型鸟类混群活动,捕食昆虫或其幼虫。种群数量较丰富,在植物保护中很有意义。 红头长尾山雀(6种亚种)<br>①红头长尾山雀西藏亚种<br>②红头长尾山雀缅西亚种<br>③红头长尾山雀云南亚种<br>④红头长尾山雀缅东亚种<br>⑤红头长尾山雀指名亚种<br>⑥红头长尾山雀中南半岛亚种 红头长尾山雀的指名亚种 红头长尾山雀的指名亚种 红头长尾山雀的指名亚种 红头长尾山雀的指名亚种 红头长尾山雀的指名亚种 红头长尾山雀的指名亚种 红头长尾山雀的指名亚种 红头长尾山雀的指名亚种 红头长尾山雀的指名亚种 红头长尾山雀的指名亚种 树鹨liù是小型鸣禽,外形和林鹨相似,体长15-16厘米。上体橄榄绿色具褐色纵纹,尤以头部较明显。眉纹乳白色或棕黄色,耳后有一白斑。下体灰白色,胸具黑褐色纵纹。野外停栖时,尾常上下摆动。主要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山地森林中。常成对或成3-5只的小群活动,迁徙期间亦集成较大的群。多在地上奔跑觅食。性机警,受惊后立刻飞到附近树上,边飞边发出‘chi-chi-chi’的叫声,声音尖细。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主要食物,在冬季兼吃些杂草种子等植物性的食物,所吃的昆虫有蝗虫.蝽象.金针虫.蝇.蚊.蚁等。树鹨liù在中国为夏候鸟或冬候鸟。每年4月初开始迁来东北繁殖地,秋季于10月下旬开始南迁,迁徙时常集成松散的小群。 鹊鸲(qú)为雀形目鹟科鹊鸲属的鸟类,体长约21厘米,嘴形粗健而直,尾呈凸尾状,尾与翅几乎等长或较翅稍长;两性羽色相异,雄鸟上体大都黑色,翅具白斑,下体前黑后白。但雌鸟则以灰色或褐色替代雄鸟的黑色部分。鹊鸲性格活泼好动,觅食时常摆尾,不分四季晨昏,在高兴时会在树枝或大厦外墙鸣唱,因此在中国内地有"四喜儿"之称。出没于村落和人家附近的园圃,栽培地带或树旁灌丛,也常见于城市庭园中。食物以昆虫为主,兼吃少量草籽和野果,是孟加拉的国鸟。 鹊鸲(qú) 鹊鸲(qú) 鹊鸲(qú) 鹊鸲(qú) 红胁蓝尾鸲(qú)俗名:蓝点冈子.蓝尾巴根子.蓝尾杰.蓝尾欧鸲。体型略小而喉白的鸲。特征为橘黄色两胁与白色腹部及臀成对比。雄鸟上体蓝色,眉纹白,亚成鸟及雌鸟褐色,尾蓝。雌鸟与雌性蓝歌鸲的区别在喉褐色而具白色中线,而非喉全白,两胁橘黄而非皮黄。 红胁蓝尾鸲(qú)为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在中国主要繁殖于东北和西南地区,越冬于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红胁蓝尾鸲(qú)食性:繁殖期间主要以甲虫.小蠹虫.天牛.蚂蚁.泡沫蝉.尺镬.金花虫.蛾类幼虫.金龟子.蚊.蜂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迁徙期间除吃昆虫外,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红胁蓝尾鸲(qú)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见成3-5只的小群,尤其是秋季。主要为地栖性,多在林下地上奔跑或在灌木低枝间跳跃,性甚隐匿,除繁殖期间雄鸟站在枝头鸣叫外,一般多在林下灌丛间活动和觅食。停歇时常上下摆尾。 红胁蓝尾鸲在中国繁殖,也在中国越冬,既是夏候鸟,也是冬候鸟。 北红尾鸲(qú) 白腹鸫dōng是鸫科,鸫属中型鸟类,体长21-24厘米。头灰褐色,无眉纹,背橄榄褐色,尾黑褐沾灰,外侧尾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颏白色,喉灰色,胸和两胁灰褐色,其余下体白色沾灰。虹膜褐色,上嘴褐色,下嘴黄色,嘴尖淡褐色,脚黄色。白腹鸫繁殖期间在中国长白山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茂密的针阔叶混交林中。迁徙期间多活动在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的林缘.耕地和道边次生林。多在森林下层灌木间或地上活动和觅食。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性胆怯,善藏匿。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繁殖于中国.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远东滨海边疆区.堪察加半岛.萨哈林岛和朝鲜,越冬于日本。 白腹鸫dōng习性:多在森林下层灌木间或地上活动和觅食。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性胆怯,善藏匿。 迁徙:白腹鸫属夏候鸟,旅鸟。在中国繁殖于东北,越冬于长江以南,就中国来说应是留鸟,但在中国东北则为夏候鸟,中国南方为冬候鸟。每年4月末5月初迁到东北繁殖,9月末10月初开始南迁。 白腹鸫在排便。 白腹鸫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白腹鸫的食物主要是步行虫.蝗虫.蚂蚁.蜘蛛及双翅目.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及幼虫,同时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雏鸟的食物在早期主要是鳞翅目幼虫,在雏鸟后期阶段则多以成虫为食,其中较为常见的有象甲科.隐尾蠊科的澳白蚊昆虫。此外也吃蜗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 白腹鸫繁殖期5-7月,1年繁殖1窝。雄鸟在繁殖期间常站在巢附近的高树顶端枝叶簇间鸣唱,并频繁的与雌鸟追逐于树丛间。通常营巢于林下小树或灌木枝权上,营巢位置多选择在混交林中溪流附近,巢距地高1-5米。巢呈杯状,主要由细树枝、枯草茎、枯草叶、苔藓和泥土构成,巢内垫以草根和松针。泥土除用来糊巢内壁外,在巢中间和外层也有,使巢甚为坚固严密。巢呈碗状。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4-6枚。卵蛋绿色.密布一些大小不一的锈褐色斑,椭圆形,重5.2-6.0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2-14天。雏鸟晚成,雌雄亲鸟轮流寻食喂雏,育雏期13-15天。 小白鹭 翠鸟 翠鸟 翠鸟 翠鸟 翠鸟 翠鸟 黄雀为雀科金翅雀属的鸟类。体重9.5-16克;体长106-122毫米。雄鸟头顶与颏黑色,上体黄绿色,腰黄色,两翅和尾黑色,翼斑和尾基两侧鲜黄色;雌鸟头顶与颏无黑色,具浓重的灰绿色斑纹;上体赤绿色具暗色纵纹,下体暗淡黄,有浅黑色斑纹;雄鸟飞翔时可显示出鲜黄的翼斑.腰和尾基两侧。虹膜近黑色;嘴暗褐色,下嘴较淡;腿和脚暗褐色。黄雀生活于山林.丘陵和平原地带,秋季和冬季多见于平原地区或山脚林带避风处。除繁殖期成对生活外,常集结成几十只的群,春秋季迁徙时见有集成大群的现象。性不大怯疑,但在繁殖期非常隐蔽。以多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兼主食赤杨.桦木.榆树.松树.及裸子植物的果实.种子及嫩芽,也吃作物和蓟草.中葵.茵草等杂草种子以及少量昆虫。分布于南欧至埃及.东至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 黄雀 黄雀雌性 黄雀雌性 黄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