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东山,有一条明清古道--杨陆古道,号称十里,它串起了杨湾、上湾、张巷里、石桥、朱巷、嵩下、陆巷等古村落。古道宽不盈丈,中间以青砖铺砌,两旁辅以石条护肩,沿途尚存留大量明清古建筑。在杨湾--轩辕宫段不到两里区间,就有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大量市文保和控保建筑。 这是元代建筑轩辕宫,主殿始建于1338年,在正殿脊枋下记有“元季里人烂钞翁王万一始创,前明太仆寺卿席本桢同夫人吴氏……,清顺治岁次乙末夏……落成”等字样。 我的游览起点是杨湾车站,下车后就能看到路边的“上天王”庙。从庙门边上的拱形门洞进入,就是明清古道了。上图老屋左上角,可以看到全国重点文保建筑“怀荫堂”的山墙。这是一幢明代建筑,现仅剩一进保存较完整,包括:门楼、三间住宅楼和左右对称的厢屋。但铁将军把门,无法入内一窥真容,只能远远看这山墙。我从其相邻屋中,透过它的木格窗户看进去,能看到简朴的石墙门和院子的一个角,还有对面的木格窗,看不到住宅楼和左右厢房。据说这里以前做过书场和茶室。 这就是青砖铺砌的明清古道,明显是近年整修过的。 走进古道几步,就能看到这个五开间宽的一幢破屋,门前拉起了近两米高的宣传横幅,既宣传了垃圾分类,也遮了羞。 苏州市历史建筑“崇本堂”,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先后做过粮站、信用社、废品收购站等,后来又变成了村民的集体住所,年久失修,早已破败不堪。2008年曾经起价350万拍卖过,看这样子应该没有拍卖成功吧。里面的住户已经搬空,十多年无人居住,不知道内里破败得怎样? 目前能够看到的,就是这样两重石库门,里面是锁着的。 过道内破旧的老风琴和竹躺椅,是否是崇本堂内主人的旧物? 杨湾古道的横巷,基本上是大石板铺地,小青砖做路肩。 杨湾下村居姓人家很多,这是“居巷”,往前走还有一条“居家巷”。 农户院落里保留的一间老屋,别致的屋顶,山墙上精美的灰雕图案,是蝙蝠和石榴,寓意多子多福,屋前是青石台阶。 <p>老两口正在做年糕,色香味俱佳,太诱人了。他们告诉我,每年要做一百多斤糯米粉的年糕。我就询问主人,能否卖两块给我呢?他们不卖,但又非常客气和大方,硬要送一块给我,说是交个朋友。我收了主人的年糕,也加了主人的微信。离开他家后,立刻给主人发了一个红包以示酬谢,可是他始终没有开红包,即使我微信催促,还是不收,我真的太不好意思了。</p> 已经做好的年糕,糕上嵌有红枣、核桃仁、松子、瓜子、葡萄干、猪油和红绿丝等。 古道两面看到的大多是老房子,其实当地居民基本上是居住在这样的楼房里。 古道两面也不全是古建筑,还有一些果园。这是古道的“十字弄”口,前面是果园,而身后则是古建筑。 灶膛里正在用木柴火烧饭,农户说他喜欢吃柴火灶烧的饭,香。 灶台上还在祭祀灶王爷(苏州人称“灶家老爷”),请灶王爷:上天呈好事,下界保平安。 正在油豆腐塞肉的老太太,是位退休教师。 老墙后面建的新房子,有只小狗狗在守门。 好有沧桑感的老房子,结构有点奇特,外观看上去很不错。 其实房子内部可能已经梁歪屋塌,你看部分墙体已开始坍塌,里面房顶已经没有瓦了。 老房子山墙上六角形的气窗,有的还是圆形的。 左墙上挂有“上湾古道”标牌。 这家老屋正门紧闭,而后院围墙已经坍塌,进去看到的景象,还是很有田园闲适风味的。 崇仪堂长条青石的墙基台阶,它的门面好像比较宽。 三善堂一样是铁将军把门。 从围墙上耷拉下的枯枝,三善堂内部估计坍塌得够呛。 漏窗上面的墙体已经全部坍塌,漏窗也只剩一半了。 路边小道观三元宫,照样香火鼎盛。 横巷“金家巷”。 漂亮的民居,铺地有吉祥图案,墙上有蝙蝠贴砖装饰。 外婆带着女儿、外孙喝喜酒去啰。当地农民无论是上山干活或上街买菜,这样的三轮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p>“燕石学堂”旧址现为一家小商店。农妇正在吃午餐“瘪子团下面”,就是面条里加上糯米“瘪子团”(搓圆的糯米团按扁),这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吃的食物,比面条更耐饥。</p> 没有查询到“尼姑井”的出处。 路边最多的果树就是银杏、橘子和枇杷树。近年似乎有枇杷一支独大的趋势,毕竟白果和橘子都卖不上价钱,果农经常会让果实烂在枝头。现在银杏和橘子树主要为了观赏,政府正在竭力保护它们,要发展旅游经济么。 上湾刘公堂建于民国。 南阳里更楼。 更楼内视图。 据了解,过去这里很多人家多使用这样的拱形门结构。 借用村里的水塘,建起漂亮的后花园。此屋的大门在幼山小学广场东侧,好像是所民宿,但大门紧闭,也没有看到牌子。 水塘边的亭子走廊,就是此屋的后花园,此门位于幼山小学左侧。 这间修缮的老屋,是与民宿配套的,主要用作休闲喝茶用。 据说房子主体大多是老的,包括落地长窗、柱子大梁等都有雕花,只是翻新了屋顶,做了内装修,其屋面椽子多是弯曲的,这样屋面才会有一定的弧度。 屋内局部。 进门处的小装饰。 幼山小学广场前的弯道。 幼山小学右侧古老围墙(上图左)内,就是明代建筑“明善堂”,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说明善堂已经修缮完毕,但目前并不对外开放,无缘游览内部。民国十年,明善堂主人朱润生,在此创办鉴塘小学(其父名朱鉴塘)。朱润生自任校长,学生的学费、书费全免,以吸引贫困学子前来求学。明善堂大厅内有抱柱联为:“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宽田宽宅莫若宽厚待人”。据说明善堂内部非常精美,是一座砖、石、木雕和彩绘并举的艺术厅。 无缘进入明善堂,走进与明善堂相邻的一家农户,他家院子里有这样一座小门,入内也可看到明善堂。 这个小天井与明善堂是一墙之隔,据主人讲,其实以前这里也属于明善堂。 小天井边上是这样一幢二层楼,虽屋架完好,但楼梯已经朽塌,无法上楼了。靠天井楼下的落地窗和楼上檐窗也全部腐朽烂掉了,所以此屋只能堆放一些杂物,好可惜啊。 其实整个杨湾老街上看不到几个人,也没有游客,所遇也只有少量当地老人。 晴好的冬日,在外面一边晒太阳,一边剥栗子的老太太,准备过年时栗子烧鸡。 清代建筑晋锡堂,依然是铁将军把门。离开这儿继续顺着青砖古道行走约300米,就可以到达第三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轩辕宫,这里是对外开放的,不过要买票。 看来在这里上班,倒是修身养老的好工作。 轩辕宫里陈列的阴亭,制成于明正德年间,系一仿木结构六角形石筑,六角形的每一面都有精细石刻,中间为藏尸骨之所,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的墓葬形式。这个阴亭背后,还有一段凄凉的爱情故事。 轩辕宫正殿建筑,没有使用一根铁钉,全部使用榫卯结构,靠木槽挤紧固定。 单檐歇山式,吻兽脊及屋角反翘,均系南方做法,秀丽大气。此殿大部分梁架、斗栱等木结构,还是元代遗物。 这就是轩辕宫正殿全貌。 与轩辕宫相邻的杨湾村委会围墙外,杨陆古道继续向陆巷方向延申。 这里有个大水塘,村民在水塘里清洗蜂箱。 塘边有这样一座不起眼的小石桥,据说是江岭古桥,但周边没有看到桥名。不过在右侧青石桥栏上,刻有“大清康熙卅四年许瑞甫重建”字样。 <p>桥边的一户农家,气派的大门,门额是“临桥居乐”。这家主人(右侧妇女)告诉我,她儿子和儿媳都是教师,房子的设计是儿子找的朋友做的。每年秋天桔子泛红、银杏叶黄的时候,来这里游览、拍照的人非常多。</p> 他们家威风凛凛的大公鸡。 带一点罗马风格的设计,即使是十多年前建的,也丝毫不失时尚感。 沿杨陆古道继续往北,看到这样一幢古宅,大门上钉有护门砖,2/3还完好存留,里面的楼房,木格楼窗虽然完整,但已经没有玻璃。 通过屋边这条窄弄堂,走到后面看,就是这样的景象。从弄堂上面的残垣看,估计以前这是一条备弄。 苏州市文保单位“久大堂”,占地2仟多平米,据说已被某大人物的姐夫化2000万元买下了,目前大门紧闭,有两条狗在门外看守着这座大宅。当我绕到久大堂后面时,两条狗跟进来对我狂吠。一会儿,有一位头发打理得非常整齐的老先生出现了,他只是对我看看,告诉我此宅已经卖了,就把两条狗带走了。很遗憾我当时没有询问一些详情。 这是从久大堂东面的巷道里看进去,可以看到久大堂的侧面,是幢很大的三进建筑。 绕到久大堂后面,看到的是高高的围墙,和二楼明显修缮过的两扇窗户,估计维修工人住在这里。 这是我从侧面第二进的门缝里,看到的景象。 这是久大堂后面看到的,坍塌的老房,残垣里长出的树已经蛮高了。 破房外的金鱼缸和小马桶。请注意缸上的吉祥图案“凤穿牡丹”。其它几面也有图案,有点脏,所以没有拍摄。 路边的新建民房好气派,完全的传统风格。 继续前行,又是一座小寺庙。过去每个村至少有一座寺庙,甚至几座,现在慢慢恢复起来了,盛世造庙。 在大量明清老建筑的道旁,眼前突兀见此屋。 这样的老房子,估计以前是普通的小康人家。 这是一幢两进两厢的楼房,虽然不是很大,但看厢房的花窗,还有二楼楼板檐的木刻雕花,和楼后面还有一进楼房,说明是一家殷实人家。这是我从铁栅门隙拍摄的照片。 继续前行看到的残垣破屋。 进到这破屋里面看,下面的残垣基石,却是大块的青石条石。 般若精舍,看门前的两棵古银杏,这座庙宇应该有年头了。 <p>看到一位老先生在劈柴,我也想试试,却不知道劈柴也是要技术的,一下就劈了个空,还好没有劈到自己的脚。其实我小时候也经常劈柴(那时候每天要生煤炉的),但用的劈柴刀不是这种長柄的,而是菜刀样的劈柴刀,所以比较容易些。</p> 走到这里,又看到了“转弯抹角”。其实这样的人性化建筑设计,不但保护了过往行人的安全,也保护了自家的墙角不易被撞坏。 这个坐拥三处国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大量明清建筑的古村落,亟待保护修缮。上至省、市,下到镇、村,多有规划、批复、方案、详规,还成立了旅游公司,但真正变为实际效果的似乎并不多。而这些古建,随着日晒雨淋、风霜雨雪,正在逐步走向消亡,控易保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