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意思!——读《瞧!这样的语文有意思》一点感悟

范芹

《瞧!这样的语文有意思》,一眼便被这个题目深深地吸引,我不禁边读边感叹,都是我想要的!<br>  将军晶老师这本书从五个方面,解读语文的有意思:这样教阅读,有意思;这样教作文,有意思;这样一起读书,有意思;这样的语文生活,有意思;这样做语文教师,有意思。这五个方面涵盖了作为语文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名师的工作日常:舍得花时间解读教材;教学的方向多思考;注重总结,对比改进;创造性的工作;读书,思考,笔耕;让学生的语文生活天地更广大;从同事身上借鉴,看到别人的优点…… 借助读书,进行自我反思,我觉得这也是很大的收获。<br> 首先,课堂上要多学习表达。语文学科与非语文学科的区别在于语文味,通俗的说语文教学的方向应该指向体验与表达。从语言习得的角度看,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语言现象作为教学内容呢?语文教材上有许多的语言需要我们去学习,细细品味,可以学到汉语表达方式的许多规律。不论是规律性的语言还是“陌生化”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发展都有较高的价值,我们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不要错过。<br> 第二,课堂上要多学习策略。不是每个人天生都爱阅读、会阅读,人与人的阅读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策略,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向前走一步,缩短天生能力的差距。比如设计一些阅读任务,以激活背景知识,确立目的,并且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求知欲。阅读的时候,让学生运用一些比较活跃的教学方法比如同桌讨论,交换意见和澄清自己的观点,向学生展示我们的思维过程,并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表现出来。<br>  第三,课堂上要多练习思考。我们教学是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判断,归根结底,要让人学会思考。语文教学,怎么才能提高“思考”的含量呢?与之相连的是“问题”,人类一直都是基于“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的,如果我们不能够示范性地提出能够鼓励孩子深入阅读的问题,那么我们的孩子永远只是表面的阅读者。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要多提什么问题呢?多提一些诠释性问题,就是让学生统整、分析、梳理文章中的内容,然后依托文章得出自己的答案。相对于陈述性问题,多提延伸性问题。这类问题常用“假如”开头,目的就是要增加书和学生的生活关联,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书对于我们的生活是有影响和指导意义的。相对于认同性问题,多提开放性问题。另外,坦率、安全、自由、充满信任的讨论氛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教作文。如何教学生写作,如何让学生写好作文,很多时候也是让我头疼的问题。蒋老师给出了许多的小妙招。<br> 他的作文理论有四步:1.作文并不神秘;2.写作需要技巧;3.写作强调个性;4.写作就是生活。<br>  这一部分蒋老师强调“实用的写作技巧比假天赋更重要”。附上几页书中的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加倍学习,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正所谓“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思故我在”。书的最后内容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日常的听课学习也要端正自己的听课姿态,明确听课的目的是为了在比照中寻找自己、完善自己。同时作为一位老师,不应该只局限于现有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而是应该力求创新,不断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宽度、课程视野,更需要因材、因时、因境,不断反思。<br>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br> 一路走一路拾,拾得风景点点滴滴。<br>  在纷纷扰扰的教育生活中,向蒋老师学习,做一名有意思、有思想的语文老师,努力耕耘,为孩子们的前行点亮一盏灯,给孩子们的成长注入一点力!向着明亮那方,温暖自己,照亮他人!

语文

学生

有意思

问题

阅读

思考

学习

老师

作文

教学